隨著哢噠一聲,棚子外麵被鎖了起來,陸勤也開始把身邊的碗筷和杯子放在地上,將筆墨紙硯鋪開,準備答卷了。
古人很注重卷麵整潔,所以給了草稿紙。
你最開始要將自己的答案寫在草稿上,沒有錯誤,再抄寫。
一旦卷子上有一個墨點,或者是錯字,不整潔,汙穢,卷子褶皺,也許你寫的夠好也能得到名次,但是絕不會被評前三名了。
因為考官會評,不謹。
陸勤先看考題,最近他也有好好讀書,童生試有點像是現代的小學考試,雖然是邁入科舉的第一步,但還是科舉當中簡單的一關。
陸勤心裏還是有底的。
因為這些考的大多是死記硬背,釋義,策論等都還比較淺顯。
第一場經義。
所謂儒家「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周禮》、《儀禮》、《左傳》等……
有的填空題,給你上文讓你考寫下文。
或者是解釋某個詞,某個字,某句話是什麽意思。
還是那句話,隻要好好背,第一場一般錯不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這句話出自於《大學》。
看了看陸勤心裏就更有底了,在腦子裏捋了一下思緒,提筆就開始在草稿上下筆了。
「德」為個人德,也為國之大德,國無德不興……
有了思路,陸勤那就是文如泉湧,一題接著一題,根本就不打結巴。
時間一點點的消逝,直到陸勤將卷子上的題都寫完,又檢查一遍自己的草稿,沒有問題,這才又抄寫一遍。
最後拉鈴,交卷。
這才鬆懈下來,然後燒水,吃東西。
陸勤的飯是嶽翠準備的,烙的金黃酥脆的餅子,從中間切開,這樣方便檢察官檢查,又不會破壞餅子的完整性。
最後將肉剁成沫。
都成沫了也不用檢查了,再帶上一點辣椒醬,用油紙包著,一攤開就能檢查。
放在爐子上一烤,就是自製的肉夾饃。
烤熱了頓時一股子香味從棚子裏飄散出去了,讓周圍的考生罵了句娘。
艸!
哪個牲口?
他卷子還沒寫完了,對方就吃起來了?
吃也就算了,還搞得這麽香?
第1262章 陸勤(24)
甭管別人咋吐槽,反正陸勤是吃飽喝足了,就躺下休息。
積蓄力量,養好身子,才能繼續下一場。
第二場,表判,題目:周唐外重內輕,秦巍外輕內重,各有的論。
翻譯一下白話文就是,各朝代關於權利的分配問題,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偏重的時候,就被稱為外重內輕,反之,則是內重外輕。
這道題就是讓你說一說,外重內輕,和外輕內重,哪個對,哪個錯?
這就是很顯然的陷阱題了,一個朝代的政策都是跟這個朝代的民生和外敵息息相關的,隻要不是昏君,做的決定都是最適合這個朝代的。
所以這個題,倘若是有人說周唐錯,或者是秦巍錯,那基本上就涼涼了。
這題並不超綱,陸勤提筆便寫:君子為國觀之上古,當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長久社稷安矣,何有無弊之法?……
小賤看著陸勤答題,不禁點了點頭。
是個可造的苗子。
當一國之帝哪有那麽簡單的,審時度勢,是必要素。
哪有什麽完全的法子。
也許盛世的帝王治國之法在亂世根本用不了。
隻有合適不合適,哪有對不對。
任何一種治國之法,都有好有壞,何有無弊之法?
陸勤眼界開闊也是上輩子在現代積累的,這一點在在場的無數考生都比不了。
而第三場策論,更是將陸勤的優勢擴大到了極致。
這也是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原因。
因為第三場的試題,是海禁。
宋康王朝盛世強橫,周邊國家年年朝貢,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在這片大陸已經繁榮昌盛之時,皇帝就將目光定格在了海上。
宋康王朝也有外國人來過,但是比較少,一旦大規模通商,對宋康不知道是好是壞的衝擊。
所以朝堂上分為幾種聲音,爭執不下。
而皇上將海禁出為這次試題,可想而知。
想下手了吧?
但是這題出在童生試上,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果不其然,不少人都對著這道題,抓耳撓腮,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他們連海都沒見過,海邊的民生環境,無一了解,這題怎麽做?
隻怕是要滅掉一大波了。
但是陸勤不一樣,別說出海了,上天都不知道多少次了。
而海禁……
陸勤略有思索,這題能出現在這,是不是代表了皇上的態度?即便不是皇上的態度,也是出題人的態度。
他是支持開海禁的,還是不支持的?
靜坐思索了幾分鍾,陸勤還是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寫。
他筆露鋒芒,寸步不讓,寫出自己的觀點。
「開放海上貿易一事,百利而無一害!」
一句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接下來陸勤便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由來。
縱觀上下五千年,關起門來自己過自己的,都是要不得的,與其讓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海的另一邊默默的發展壯大,不如一開始就握在手心。<="<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古人很注重卷麵整潔,所以給了草稿紙。
你最開始要將自己的答案寫在草稿上,沒有錯誤,再抄寫。
一旦卷子上有一個墨點,或者是錯字,不整潔,汙穢,卷子褶皺,也許你寫的夠好也能得到名次,但是絕不會被評前三名了。
因為考官會評,不謹。
陸勤先看考題,最近他也有好好讀書,童生試有點像是現代的小學考試,雖然是邁入科舉的第一步,但還是科舉當中簡單的一關。
陸勤心裏還是有底的。
因為這些考的大多是死記硬背,釋義,策論等都還比較淺顯。
第一場經義。
所謂儒家「十三經」,包括《周易》、《尚書》、《詩經》、《禮記》、《周禮》、《儀禮》、《左傳》等……
有的填空題,給你上文讓你考寫下文。
或者是解釋某個詞,某個字,某句話是什麽意思。
還是那句話,隻要好好背,第一場一般錯不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義。」
這句話出自於《大學》。
看了看陸勤心裏就更有底了,在腦子裏捋了一下思緒,提筆就開始在草稿上下筆了。
「德」為個人德,也為國之大德,國無德不興……
有了思路,陸勤那就是文如泉湧,一題接著一題,根本就不打結巴。
時間一點點的消逝,直到陸勤將卷子上的題都寫完,又檢查一遍自己的草稿,沒有問題,這才又抄寫一遍。
最後拉鈴,交卷。
這才鬆懈下來,然後燒水,吃東西。
陸勤的飯是嶽翠準備的,烙的金黃酥脆的餅子,從中間切開,這樣方便檢察官檢查,又不會破壞餅子的完整性。
最後將肉剁成沫。
都成沫了也不用檢查了,再帶上一點辣椒醬,用油紙包著,一攤開就能檢查。
放在爐子上一烤,就是自製的肉夾饃。
烤熱了頓時一股子香味從棚子裏飄散出去了,讓周圍的考生罵了句娘。
艸!
哪個牲口?
他卷子還沒寫完了,對方就吃起來了?
吃也就算了,還搞得這麽香?
第1262章 陸勤(24)
甭管別人咋吐槽,反正陸勤是吃飽喝足了,就躺下休息。
積蓄力量,養好身子,才能繼續下一場。
第二場,表判,題目:周唐外重內輕,秦巍外輕內重,各有的論。
翻譯一下白話文就是,各朝代關於權利的分配問題,中央集權削弱,地方分權偏重的時候,就被稱為外重內輕,反之,則是內重外輕。
這道題就是讓你說一說,外重內輕,和外輕內重,哪個對,哪個錯?
這就是很顯然的陷阱題了,一個朝代的政策都是跟這個朝代的民生和外敵息息相關的,隻要不是昏君,做的決定都是最適合這個朝代的。
所以這個題,倘若是有人說周唐錯,或者是秦巍錯,那基本上就涼涼了。
這題並不超綱,陸勤提筆便寫:君子為國觀之上古,當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長久社稷安矣,何有無弊之法?……
小賤看著陸勤答題,不禁點了點頭。
是個可造的苗子。
當一國之帝哪有那麽簡單的,審時度勢,是必要素。
哪有什麽完全的法子。
也許盛世的帝王治國之法在亂世根本用不了。
隻有合適不合適,哪有對不對。
任何一種治國之法,都有好有壞,何有無弊之法?
陸勤眼界開闊也是上輩子在現代積累的,這一點在在場的無數考生都比不了。
而第三場策論,更是將陸勤的優勢擴大到了極致。
這也是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裏路的原因。
因為第三場的試題,是海禁。
宋康王朝盛世強橫,周邊國家年年朝貢,皇帝也是勵精圖治,在這片大陸已經繁榮昌盛之時,皇帝就將目光定格在了海上。
宋康王朝也有外國人來過,但是比較少,一旦大規模通商,對宋康不知道是好是壞的衝擊。
所以朝堂上分為幾種聲音,爭執不下。
而皇上將海禁出為這次試題,可想而知。
想下手了吧?
但是這題出在童生試上,是不是有點過分了?
果不其然,不少人都對著這道題,抓耳撓腮,因為古代交通不便,他們連海都沒見過,海邊的民生環境,無一了解,這題怎麽做?
隻怕是要滅掉一大波了。
但是陸勤不一樣,別說出海了,上天都不知道多少次了。
而海禁……
陸勤略有思索,這題能出現在這,是不是代表了皇上的態度?即便不是皇上的態度,也是出題人的態度。
他是支持開海禁的,還是不支持的?
靜坐思索了幾分鍾,陸勤還是決定按照自己的想法寫。
他筆露鋒芒,寸步不讓,寫出自己的觀點。
「開放海上貿易一事,百利而無一害!」
一句話闡述了自己的觀點,接下來陸勤便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由來。
縱觀上下五千年,關起門來自己過自己的,都是要不得的,與其讓我們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海的另一邊默默的發展壯大,不如一開始就握在手心。<="<hr>
哦豁,小夥伴們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