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縣城,乃是距離新雍門關最近的城池,故而衛兵監管嚴格至極。入城後,氣氛更比城外壓抑幾多,街巷行人往來靜寂,賣野味的農家皆聚於一處,由衛兵監管。
方柳三人帶來的背簍,早已被翻得底朝天。
衛兵對入城者監視嚴密,時不時便要瞧一瞧人數是否屬實。嚴管之下,百姓言行受限,唯敢做些許不甚明顯的目光交流。
百姓雖安靜,巡邏的衛兵卻會彼此交談,隻所說非是大周官話或方言。
幸而霍隱能聽得懂,好譯給方柳與聞行道聽——多是些瑣碎之事,因著靠近打仗的沙場,衛兵偶爾也提及軍營中的夥食,呼延將軍的英姿,以及赫連皇子幾時前來。
再機密便沒有了。
霍隱在幾座城鎮皆有眼線,多是當年絳雲刀宗弟子的家人,其餘百姓不敢行此事,世道艱難卻也怪不得他們。
潛入敵軍城鎮,非是一定要獲取何等重要的信息,隻是成敗之關鍵,往往藏於微末。
月餘。
方柳三人幾回往返關外。
兩軍亦有數次交戰,從小摩擦至萬人之戰,隻要方柳或聞行道在場,便一定會贏得勝仗,哪怕敵軍首領是呼延翰與呼延勇。一時間,周軍士氣大漲,將士們摩拳擦掌熱血沸騰,仿佛預見將來一步步收回失地的景象。
有小將按捺不住問:「方軍師用兵如神運籌帷幄,大將軍亦威嚴勇猛決勝千裏,咱們為何不趁此機會舉兵攻入敵軍城鎮?」
方柳隻道:「時機未到,尚不曾知己知彼。」
那傳說中力能扛鼎的呼延亮,以及北邦皇子赫連天德,如今皆未露過麵。縱是戰場上打過幾回照麵的呼延勇,也隻是試探彼此深淺,不曾拿出真本事。
若因幾場勝仗,便掉以輕心,恐怕落入陷阱也未可知。
將士們雖不懂兵法,可兩個多月的相處,早已將軍師的話奉為圭臬。於他們而言,方軍師一言一行皆有深意,謀略戰術無人能及。
既是軍師說時機未到,眾人便深信不疑。
夜裏,方聞二人復盤近日戰事。
聞行道推演沙盤,道:「敵軍愈顯急切。」
「畢竟皇子將臨,而北邦王——」方柳抬眸,「民間傳言身患頑疾,眼下不知真假。」
聞行道:「近日觀敵軍進攻軍心浮躁,恐非空穴來風。」
方柳輕笑:「下一仗,便派三百豪傑突襲。」
自他擔任軍師以來,與聞行道配合默契,周軍屢屢發起突襲,規模不大效果顯著。長此以往,二人擊潰敵軍駐紮於舊雍門關外的第一道防線,逼得北邦軍隊敗退幾裏地,在敵軍中名頭越傳越響。
呼延勇坐鎮後方,率兵應戰之人乃是呼延翰與呼延亮,二人敗北後咬牙切齒,恨不能將大周那勞什子的鎮北將軍和軍師生啖。
尤其是那瞧著弱不禁風的軍師,據說幾次奇襲計謀,皆出自他之手。
簡直奇恥大辱。
.
三日後。
呼延勇掛帥,於後半夜突襲大周軍。
先前兩軍幾番較量,北邦軍隊屢屢敗於下風,長此以往未免軍心不振,此仗勢在必行。然自方聞二人進入軍中,周軍較往常早不可同日而語,且二人精通兵法,種種皆在預料之中。
故而,呼延勇不過率領先頭部隊越線幾息時間,便紮入了大周軍的陷阱之中。
號角聲響起,大周騎兵三麵夾擊,於敵軍前方及左右蜂擁而至。
呼延勇冷哼一聲,吹響口哨,復又朝天際放出一支火箭,而後沖入戰場廝殺。片刻後,其弟呼延亮與其子呼延翰身騎戰馬,應信號趕來支援。
北邦尚武,呼延家乃是除皇家赫連外,最驍勇善戰的家族。
呼延一家首次三人應戰,本以為取勝當如探囊取物,卻不知大周從何而來幾百騎兵,這幾百騎兵未穿大周軍的甲冑,穿梭交戰的沙場之上,手持全然不同的兵器,使得一身內家功夫,時不時飛身下馬輕功對敵,殺敵幹脆利落招招斃命。
不多時,便牽製住了呼延亮和呼延翰的援兵。
交戰前方,聞行道率領大周軍,正麵迎戰呼延勇。二人都有力能扛鼎的氣力,各自揮動半人高的大刀,打的有來有回,一時之間難分勝負。
方柳騎馬,坐鎮後方山坡之上,縱觀戰局。
牽製敵軍援軍的騎兵,正是紮營關外的武林盟眾豪傑。
大周與北邦打了多年的仗,彼此多少知道些底細,無論周軍想擊退敵軍,還是北邦欲攻占新雍門關,皆需出其不意。
方聞二人,及其代表的一眾武林中人,便是戰場中的變數。
交手對戰之餘,呼延勇趁火把和月色,瞧見了山坡之上的方柳。他眯了眯眼,用音調怪異的大周官話,哼笑道:「你這新上任的鎮北將軍,是有幾分不好對付,強過之前的軟腳蝦,但也僅限如此罷了。可惜,勉強算是個人物,終究要在沙場上英年早逝了。」
聞行道未被挑釁,淡定接下對方狠狠劈來的刀鋒,冷聲道:「此話還給閣下。」
呼延勇嗬斥:「嗬,無恥小兒!」
話不投機,二人你來我往,出手毫不留情,皆欲將對方斬於長刀之下。如此,一時僵持不下,兩人卻並不多急躁,似乎心中皆有成算。直至北邦大軍後方的數位小將,依次隕落於那幾百豪傑之手,呼延勇這才略顯急躁。
方柳三人帶來的背簍,早已被翻得底朝天。
衛兵對入城者監視嚴密,時不時便要瞧一瞧人數是否屬實。嚴管之下,百姓言行受限,唯敢做些許不甚明顯的目光交流。
百姓雖安靜,巡邏的衛兵卻會彼此交談,隻所說非是大周官話或方言。
幸而霍隱能聽得懂,好譯給方柳與聞行道聽——多是些瑣碎之事,因著靠近打仗的沙場,衛兵偶爾也提及軍營中的夥食,呼延將軍的英姿,以及赫連皇子幾時前來。
再機密便沒有了。
霍隱在幾座城鎮皆有眼線,多是當年絳雲刀宗弟子的家人,其餘百姓不敢行此事,世道艱難卻也怪不得他們。
潛入敵軍城鎮,非是一定要獲取何等重要的信息,隻是成敗之關鍵,往往藏於微末。
月餘。
方柳三人幾回往返關外。
兩軍亦有數次交戰,從小摩擦至萬人之戰,隻要方柳或聞行道在場,便一定會贏得勝仗,哪怕敵軍首領是呼延翰與呼延勇。一時間,周軍士氣大漲,將士們摩拳擦掌熱血沸騰,仿佛預見將來一步步收回失地的景象。
有小將按捺不住問:「方軍師用兵如神運籌帷幄,大將軍亦威嚴勇猛決勝千裏,咱們為何不趁此機會舉兵攻入敵軍城鎮?」
方柳隻道:「時機未到,尚不曾知己知彼。」
那傳說中力能扛鼎的呼延亮,以及北邦皇子赫連天德,如今皆未露過麵。縱是戰場上打過幾回照麵的呼延勇,也隻是試探彼此深淺,不曾拿出真本事。
若因幾場勝仗,便掉以輕心,恐怕落入陷阱也未可知。
將士們雖不懂兵法,可兩個多月的相處,早已將軍師的話奉為圭臬。於他們而言,方軍師一言一行皆有深意,謀略戰術無人能及。
既是軍師說時機未到,眾人便深信不疑。
夜裏,方聞二人復盤近日戰事。
聞行道推演沙盤,道:「敵軍愈顯急切。」
「畢竟皇子將臨,而北邦王——」方柳抬眸,「民間傳言身患頑疾,眼下不知真假。」
聞行道:「近日觀敵軍進攻軍心浮躁,恐非空穴來風。」
方柳輕笑:「下一仗,便派三百豪傑突襲。」
自他擔任軍師以來,與聞行道配合默契,周軍屢屢發起突襲,規模不大效果顯著。長此以往,二人擊潰敵軍駐紮於舊雍門關外的第一道防線,逼得北邦軍隊敗退幾裏地,在敵軍中名頭越傳越響。
呼延勇坐鎮後方,率兵應戰之人乃是呼延翰與呼延亮,二人敗北後咬牙切齒,恨不能將大周那勞什子的鎮北將軍和軍師生啖。
尤其是那瞧著弱不禁風的軍師,據說幾次奇襲計謀,皆出自他之手。
簡直奇恥大辱。
.
三日後。
呼延勇掛帥,於後半夜突襲大周軍。
先前兩軍幾番較量,北邦軍隊屢屢敗於下風,長此以往未免軍心不振,此仗勢在必行。然自方聞二人進入軍中,周軍較往常早不可同日而語,且二人精通兵法,種種皆在預料之中。
故而,呼延勇不過率領先頭部隊越線幾息時間,便紮入了大周軍的陷阱之中。
號角聲響起,大周騎兵三麵夾擊,於敵軍前方及左右蜂擁而至。
呼延勇冷哼一聲,吹響口哨,復又朝天際放出一支火箭,而後沖入戰場廝殺。片刻後,其弟呼延亮與其子呼延翰身騎戰馬,應信號趕來支援。
北邦尚武,呼延家乃是除皇家赫連外,最驍勇善戰的家族。
呼延一家首次三人應戰,本以為取勝當如探囊取物,卻不知大周從何而來幾百騎兵,這幾百騎兵未穿大周軍的甲冑,穿梭交戰的沙場之上,手持全然不同的兵器,使得一身內家功夫,時不時飛身下馬輕功對敵,殺敵幹脆利落招招斃命。
不多時,便牽製住了呼延亮和呼延翰的援兵。
交戰前方,聞行道率領大周軍,正麵迎戰呼延勇。二人都有力能扛鼎的氣力,各自揮動半人高的大刀,打的有來有回,一時之間難分勝負。
方柳騎馬,坐鎮後方山坡之上,縱觀戰局。
牽製敵軍援軍的騎兵,正是紮營關外的武林盟眾豪傑。
大周與北邦打了多年的仗,彼此多少知道些底細,無論周軍想擊退敵軍,還是北邦欲攻占新雍門關,皆需出其不意。
方聞二人,及其代表的一眾武林中人,便是戰場中的變數。
交手對戰之餘,呼延勇趁火把和月色,瞧見了山坡之上的方柳。他眯了眯眼,用音調怪異的大周官話,哼笑道:「你這新上任的鎮北將軍,是有幾分不好對付,強過之前的軟腳蝦,但也僅限如此罷了。可惜,勉強算是個人物,終究要在沙場上英年早逝了。」
聞行道未被挑釁,淡定接下對方狠狠劈來的刀鋒,冷聲道:「此話還給閣下。」
呼延勇嗬斥:「嗬,無恥小兒!」
話不投機,二人你來我往,出手毫不留情,皆欲將對方斬於長刀之下。如此,一時僵持不下,兩人卻並不多急躁,似乎心中皆有成算。直至北邦大軍後方的數位小將,依次隕落於那幾百豪傑之手,呼延勇這才略顯急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