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1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她們帶去的女官和女吏, 有人水土不服去世, 也有人漸漸沉淪,同樣有人磨礪出鋒芒, 在諸侯國中漸漸有了名聲。
值得一提的是, 韓相張良被秦國天子親自向韓王要了過去。那年韓王不得不親自前來朝天子時, 天子就提了這個要求, 他沒有拒絕的餘地,隻能給國內發電報,讓張良交接事務, 下一趟風向合適時就過來。
嬴政倒也不是跟張良或者韓國過不去, 也不是看韓國最積極推行新學和新政, 擔心它成了秦國的對手。
單純是看到人才就想用一用, 尤其是這樣留名於史, 當世怎麽也說得上數一數二的人才,當然要讓自己用。雖說在秦國,張良的才華是有點浪費了,因為如今的秦國沒什麽敵手, 不太需要他的謀劃了。
但他學的是太公兵法, 走的就是謀國的道路,正應該回來給公子和王孫們做老師, 教他們學一學,以後怎麽在諸侯間取勢。
張良隻能回來了, 不過也說不上多少不甘願,他本來也正想派人回秦國學習,再依法施行於韓呢。既然叫他回來,他親自來學,再教幾個弟子送回韓國就是了。
說真的,故國重新立國,他心願也算了結了,自己並不是很願意待在身毒那麽個地方的。
至於韓國,還是因為降得早,新學和新政的支持者都比較多,他離開也不擔心什麽。
當初諸侯朝拜時還是十二三歲的一群孩子們也都長大成人了。
與劉棄疾和韓信年紀相仿的秦國公子,現在差不多都離開了鹹陽,去往西域就國了。「西域」這個概念一直在擴大,因為封到原本邊境的秦公子經常跟鄰國開戰。
打著打著,秦國的疆域就長出來一塊。
西域再往西的地方,原本有個建立在綠洲上,由無數個大小城邦組成的國家。六國諸侯進西域並向西進發時,落敗的貴族一部分逃向了身毒,一部分逃向了這個名字繞口的國家。
而這個國家,在諸公子的電報描述中,城邦林立而無凝聚之力,商業發達卻兵弱畏戰,大部分城邦都被西域貴族給占領了。
諸公子在封國站穩之後,就打上了這塊地方的主意。沒辦法,他們這幾年多的已經生了十幾個孩子,少的也有五六個,其中男孩自不會少。
要分割封國的話,根本不夠分的。分封到身毒,也怕沒有好地方。所以他們不約而同打起了西邊的主意,倒不是太想拿作封國,因為看著不是很富饒的樣子——對他們來說,這種半幹旱以遊牧為主的地方都算不上富饒。不過因此立下軍功,讓父親看重,給孩子們弄塊好地方總是行的吧。
不得不說,盡管嬴政在改革軍功爵製,但這個製度在秦國的印記太深了,連公子們都深受影響。
這事也沒什麽不好,就是稍稍打亂了嬴政的計劃,在考慮了一番之後,他繼續封女兒去身毒,把剛長到十六七的兒子全派去了那裏。
身毒雖然也接壤,但無論哪條路都很難走,人種相差也太明顯,至今朝中上下都沒有將之視為大秦可以真正統治的地域。最熱衷於擴張領土的人,對於把諸侯再揍一遍一統「天下」,都不是很有興趣。
西域及其西之地就不一樣了,遠是遠,但商路一直是通的,人種的區別看起來也還能接受,諸嬴之國分布其中方便治理,地理位置又可稱得上是東西方樞紐,讓人無法割捨。
結果就是韓信跟劉棄疾一下子少了好多小夥伴,公子和公主都走了,剩下的年紀小不跟他們一起,也就隻有王孫嬴摽還能跟他們混在一塊了。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天子為什麽非得在這年的夏天出巡,去沙丘宮住了幾天。
大概隻有從漢與唐過來的人才會知道這個秘密。魏徵就私下裏吐槽:「這麽熱的天氣,不在鹹陽宮裏納涼,非要去沙丘,也不嫌晦氣。」
尤其是李世民也跟著去,魏徵是真的覺得不吉利,萬一這地方就妨秦始皇,讓他在那死了呢,他們陛下不得卷進是非去麽。
好吧,大不了一走了之,他想。
「玄成,你迷信了。」他家陛下說。
魏徵是什麽人,還能叫他說住,馬上回道:「羅士信和藥師留守,這裏隻有我隨從,臣能不擔心嗎?什麽迷信不迷信的,臣總得想到最壞的可能才好有所準備。」
李世民一樂,安慰他:「沒事的,我看始皇帝就是不信命,所以定要去那裏。以前訪仙鬧出笑話,現在賭著這口氣,就是要看看扭不扭得過這個命。這樣也好,你看他要是沒事,我是不是也能活過五十啊?」
這倒是,魏徵閉嘴了,他開始向神佛祈禱,沙丘這鬼地方別妨他們嬴姓人。秦始皇能改命不在這個年紀死於疾病,那他們陛下也行啊。
五十這年紀還是年輕了點,至少要跟漢武看齊才行。
李世民比他信心強多了,他身體沒毛病自己知道,早就猜既承了天命必是得了好處,這會兒不過是證明了。
嬴政就沒他這種信心了,因為史書上的記載並不詳細,他在沙丘之前還曾經入海射魚,看起來並沒有問題。暴病也不知道是舊病復發,還是突然受涼感冒或腹瀉,又或是天太熱中暑。
現在他也覺得好好的,但誰知道會發生什麽呢。
但他還是前往沙丘,那是他作為帝王壓抑過,但始終存在的執拗。
他自稱得了天命,但哪一個才是天命,是那個終於沒有邁過五十歲的年紀,病死在沙丘,屍身都沒有能好好保存,死後天下皆反的命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值得一提的是, 韓相張良被秦國天子親自向韓王要了過去。那年韓王不得不親自前來朝天子時, 天子就提了這個要求, 他沒有拒絕的餘地,隻能給國內發電報,讓張良交接事務, 下一趟風向合適時就過來。
嬴政倒也不是跟張良或者韓國過不去, 也不是看韓國最積極推行新學和新政, 擔心它成了秦國的對手。
單純是看到人才就想用一用, 尤其是這樣留名於史, 當世怎麽也說得上數一數二的人才,當然要讓自己用。雖說在秦國,張良的才華是有點浪費了,因為如今的秦國沒什麽敵手, 不太需要他的謀劃了。
但他學的是太公兵法, 走的就是謀國的道路,正應該回來給公子和王孫們做老師, 教他們學一學,以後怎麽在諸侯間取勢。
張良隻能回來了, 不過也說不上多少不甘願,他本來也正想派人回秦國學習,再依法施行於韓呢。既然叫他回來,他親自來學,再教幾個弟子送回韓國就是了。
說真的,故國重新立國,他心願也算了結了,自己並不是很願意待在身毒那麽個地方的。
至於韓國,還是因為降得早,新學和新政的支持者都比較多,他離開也不擔心什麽。
當初諸侯朝拜時還是十二三歲的一群孩子們也都長大成人了。
與劉棄疾和韓信年紀相仿的秦國公子,現在差不多都離開了鹹陽,去往西域就國了。「西域」這個概念一直在擴大,因為封到原本邊境的秦公子經常跟鄰國開戰。
打著打著,秦國的疆域就長出來一塊。
西域再往西的地方,原本有個建立在綠洲上,由無數個大小城邦組成的國家。六國諸侯進西域並向西進發時,落敗的貴族一部分逃向了身毒,一部分逃向了這個名字繞口的國家。
而這個國家,在諸公子的電報描述中,城邦林立而無凝聚之力,商業發達卻兵弱畏戰,大部分城邦都被西域貴族給占領了。
諸公子在封國站穩之後,就打上了這塊地方的主意。沒辦法,他們這幾年多的已經生了十幾個孩子,少的也有五六個,其中男孩自不會少。
要分割封國的話,根本不夠分的。分封到身毒,也怕沒有好地方。所以他們不約而同打起了西邊的主意,倒不是太想拿作封國,因為看著不是很富饒的樣子——對他們來說,這種半幹旱以遊牧為主的地方都算不上富饒。不過因此立下軍功,讓父親看重,給孩子們弄塊好地方總是行的吧。
不得不說,盡管嬴政在改革軍功爵製,但這個製度在秦國的印記太深了,連公子們都深受影響。
這事也沒什麽不好,就是稍稍打亂了嬴政的計劃,在考慮了一番之後,他繼續封女兒去身毒,把剛長到十六七的兒子全派去了那裏。
身毒雖然也接壤,但無論哪條路都很難走,人種相差也太明顯,至今朝中上下都沒有將之視為大秦可以真正統治的地域。最熱衷於擴張領土的人,對於把諸侯再揍一遍一統「天下」,都不是很有興趣。
西域及其西之地就不一樣了,遠是遠,但商路一直是通的,人種的區別看起來也還能接受,諸嬴之國分布其中方便治理,地理位置又可稱得上是東西方樞紐,讓人無法割捨。
結果就是韓信跟劉棄疾一下子少了好多小夥伴,公子和公主都走了,剩下的年紀小不跟他們一起,也就隻有王孫嬴摽還能跟他們混在一塊了。
而所有人都不知道,他們的天子為什麽非得在這年的夏天出巡,去沙丘宮住了幾天。
大概隻有從漢與唐過來的人才會知道這個秘密。魏徵就私下裏吐槽:「這麽熱的天氣,不在鹹陽宮裏納涼,非要去沙丘,也不嫌晦氣。」
尤其是李世民也跟著去,魏徵是真的覺得不吉利,萬一這地方就妨秦始皇,讓他在那死了呢,他們陛下不得卷進是非去麽。
好吧,大不了一走了之,他想。
「玄成,你迷信了。」他家陛下說。
魏徵是什麽人,還能叫他說住,馬上回道:「羅士信和藥師留守,這裏隻有我隨從,臣能不擔心嗎?什麽迷信不迷信的,臣總得想到最壞的可能才好有所準備。」
李世民一樂,安慰他:「沒事的,我看始皇帝就是不信命,所以定要去那裏。以前訪仙鬧出笑話,現在賭著這口氣,就是要看看扭不扭得過這個命。這樣也好,你看他要是沒事,我是不是也能活過五十啊?」
這倒是,魏徵閉嘴了,他開始向神佛祈禱,沙丘這鬼地方別妨他們嬴姓人。秦始皇能改命不在這個年紀死於疾病,那他們陛下也行啊。
五十這年紀還是年輕了點,至少要跟漢武看齊才行。
李世民比他信心強多了,他身體沒毛病自己知道,早就猜既承了天命必是得了好處,這會兒不過是證明了。
嬴政就沒他這種信心了,因為史書上的記載並不詳細,他在沙丘之前還曾經入海射魚,看起來並沒有問題。暴病也不知道是舊病復發,還是突然受涼感冒或腹瀉,又或是天太熱中暑。
現在他也覺得好好的,但誰知道會發生什麽呢。
但他還是前往沙丘,那是他作為帝王壓抑過,但始終存在的執拗。
他自稱得了天命,但哪一個才是天命,是那個終於沒有邁過五十歲的年紀,病死在沙丘,屍身都沒有能好好保存,死後天下皆反的命運。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