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9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可是……每每想到這裏,他就痛苦地喘不上氣。
因為他真的沒能與父親打下這個地方,靠的是李世民推薦的李靖。在霍邑耽擱那麽久,他能用的法子都用了,就是過不去。
而一環扣一環,他知道李靖差點化裝跑了,想去找楊廣出首,是李世民的手下得了提醒,提前盯著他才留下了他。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二弟有此奇遇,他們是真的得不到李靖助力的。更別說要不是二弟攔著,這人就被父親殺了,南方平定還得另找他人為主帥。
——就是這個李靖,玄武門的時候號稱中立,卻是得了信嘴閉得像蚌殼,死活沒透個消息給他。
他真是想到誰都能聯想到糟心事,然後一肚子悶氣出不來。
再看後來,西秦薛氏,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乃至令父親稱臣的突厥,哪個都不是易與之輩。李建成並不是純然的草包,隻是前半生完全在父親羽翼下,順理成章的等著接手父親的家業,沒有在外歷練的經歷,加上也沒有出眾的天賦,放在天下為棋局的場合就顯得平庸了一點。
但他是個智商正常的人,性情也還好,不是李元吉那種人。幾年裏無事,對著文字和地圖反覆琢磨,越琢磨越有自殺的衝動。
史書說得恐怕不假,不起用二弟的話,父親恐怕真的會帶著朝廷棄長安而逃,不止一次。
對近在咫尺的天子之位的錯過,和反覆回憶中被他自己承認的廢物無能交雜在一起,讓他不甘與頹喪相交織,自暴自棄到自我厭棄的地步。
在黔州五年,李建成少了二十多斤,明顯瘦了下去。前兩年連門也不願意出,常常獨自坐在靜室中對著牆壁出神,有人在這時候擾了他,必要惹他暴怒。第三年開始卻是連脾氣也不發了,妻子鄭觀音為此偷偷落淚多次,害怕他出事。
到貞觀五年,也不知是想開了,還是麻木了,他總算會出門了,但還是不愛說話,連家裏的子女都說不上兩句,出門散步也總是在人少的時候。
兩家人安置之所並不在城裏,而是在鄉間,李淵特意囑咐,給兩個兒子一人劃了一大片上好的土地,就是沒帶浮財過來,也是個安逸的富足地主之家。
李世民心大的很,或者說根本沒把他們當威脅,都沒從京裏派軍士看管,隻按例讓地方上監管罷了。所以日常也看不到什麽士兵死盯著限製他自由。
不過李建成知道,這個兄弟看似心大,實際心思縝密,不派親衛來盯著,是沒那個必要,並不代表地方官不替他盯著。彭水縣的縣令本來就是李世民的人,肯定會特別上心。
此時正是貞觀五年十月底,劃給他的地有上好的水田,收了水稻後又種上了油菜。就算李建成這幾年都沒有管過家事,平常聽妻子吩咐管事,他也知道不逢災年的時候,地裏的出息很不錯。
另外也是從妻子那裏偶然間聽到的,除了水田和水澆地之外,離京前,李世民作主,劃了一片山地給他。是李世民自己出的錢。
到了此處才知,那個叫朱恆的貧民出身的縣令,正在彭水縣帶人種茶葉、藥材和柑橘,這片山地顯然就是讓他種這些的。
回到家時,妻子鄭觀音一大早也出門了,不是像他一樣避開人散步,而是去了那片山地查看產業——柑橘已經開始摘了,她得去安排。
李建成坐了一會,令人備馬,騎馬過去尋鄭觀音。
這是他除了在田間散步之外,第一次踏足自家產業,鄭觀音瞧見他過來,心中竟一時大喜,趕緊迎了上來。
他向妻子略點了點頭,抬頭向四周看了看正在採摘的場麵,問鄭觀音:「今年就能收了麽?」
他不通農事,不過依稀記得果樹得有好幾年才掛果,他們從來這裏到現在,時間夠了麽?
鄭觀音見他有振作之意,比什麽大豐收都好,忙告訴他:「我問過老農,柑橘掛果本需七八年,是朱縣令教人嫁接,才能在三年內掛果。」
所以他們的果園去年就收穫了,隻是李建成不曾關心,根本不知道而已。
「朱縣令……」
朱恆,馬邑貧兒,李世民初到馬邑時收納的學生之一。清河起兵時,李世民很有先見之明的,把成年和接近成年的一些學生都放入軍中充當文書之類的小官,待奪天下後,便名正言順的記功授官,不用家世和科舉,就安排這些沒怎麽讀經書,卻掌握了不少雜學的年青人到各地為官。
朱恆被分到彭水縣這個地方,雖是西南重鎮,卻委實偏僻,通常帝國隻有在叛亂和流放人的時候,才會有人關注一下。
所以給他的官職就可以高一點了,武德年間就做上了縣令。
他也是個老實性子,知道自己不讀經書,沒什麽升遷的機會,六七年間就紮根在這裏做實在的事。
李建成對這人不熟,隻知道是李世民的手下被分來,這會兒也想不出此人經歷,隻想起自己兩年來漫步田間,好像見著山上不是茶樹就是果樹,茶葉也就罷了,果樹就算三年能掛果,也不是一般農家能學會又願意去冒險的。
這個朱恆毫無名氣,是怎麽做到的?
這個問題他想了三天,最終在三天後的晚上,問了枕邊人。
鄭觀音卸了釵環已經躺下快睡著了,聽著他的問題,掩口打了個沒忍住的嗬欠,迷迷糊糊地應道:「來時就聽佃戶說,朱縣令來了之後沒做什麽事,就是教人種地。我們的田原是官田,一畝能收快兩百斤。朱縣令來了之後,能收三百斤。」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因為他真的沒能與父親打下這個地方,靠的是李世民推薦的李靖。在霍邑耽擱那麽久,他能用的法子都用了,就是過不去。
而一環扣一環,他知道李靖差點化裝跑了,想去找楊廣出首,是李世民的手下得了提醒,提前盯著他才留下了他。也就是說,如果不是二弟有此奇遇,他們是真的得不到李靖助力的。更別說要不是二弟攔著,這人就被父親殺了,南方平定還得另找他人為主帥。
——就是這個李靖,玄武門的時候號稱中立,卻是得了信嘴閉得像蚌殼,死活沒透個消息給他。
他真是想到誰都能聯想到糟心事,然後一肚子悶氣出不來。
再看後來,西秦薛氏,河北竇建德,洛陽王世充,乃至令父親稱臣的突厥,哪個都不是易與之輩。李建成並不是純然的草包,隻是前半生完全在父親羽翼下,順理成章的等著接手父親的家業,沒有在外歷練的經歷,加上也沒有出眾的天賦,放在天下為棋局的場合就顯得平庸了一點。
但他是個智商正常的人,性情也還好,不是李元吉那種人。幾年裏無事,對著文字和地圖反覆琢磨,越琢磨越有自殺的衝動。
史書說得恐怕不假,不起用二弟的話,父親恐怕真的會帶著朝廷棄長安而逃,不止一次。
對近在咫尺的天子之位的錯過,和反覆回憶中被他自己承認的廢物無能交雜在一起,讓他不甘與頹喪相交織,自暴自棄到自我厭棄的地步。
在黔州五年,李建成少了二十多斤,明顯瘦了下去。前兩年連門也不願意出,常常獨自坐在靜室中對著牆壁出神,有人在這時候擾了他,必要惹他暴怒。第三年開始卻是連脾氣也不發了,妻子鄭觀音為此偷偷落淚多次,害怕他出事。
到貞觀五年,也不知是想開了,還是麻木了,他總算會出門了,但還是不愛說話,連家裏的子女都說不上兩句,出門散步也總是在人少的時候。
兩家人安置之所並不在城裏,而是在鄉間,李淵特意囑咐,給兩個兒子一人劃了一大片上好的土地,就是沒帶浮財過來,也是個安逸的富足地主之家。
李世民心大的很,或者說根本沒把他們當威脅,都沒從京裏派軍士看管,隻按例讓地方上監管罷了。所以日常也看不到什麽士兵死盯著限製他自由。
不過李建成知道,這個兄弟看似心大,實際心思縝密,不派親衛來盯著,是沒那個必要,並不代表地方官不替他盯著。彭水縣的縣令本來就是李世民的人,肯定會特別上心。
此時正是貞觀五年十月底,劃給他的地有上好的水田,收了水稻後又種上了油菜。就算李建成這幾年都沒有管過家事,平常聽妻子吩咐管事,他也知道不逢災年的時候,地裏的出息很不錯。
另外也是從妻子那裏偶然間聽到的,除了水田和水澆地之外,離京前,李世民作主,劃了一片山地給他。是李世民自己出的錢。
到了此處才知,那個叫朱恆的貧民出身的縣令,正在彭水縣帶人種茶葉、藥材和柑橘,這片山地顯然就是讓他種這些的。
回到家時,妻子鄭觀音一大早也出門了,不是像他一樣避開人散步,而是去了那片山地查看產業——柑橘已經開始摘了,她得去安排。
李建成坐了一會,令人備馬,騎馬過去尋鄭觀音。
這是他除了在田間散步之外,第一次踏足自家產業,鄭觀音瞧見他過來,心中竟一時大喜,趕緊迎了上來。
他向妻子略點了點頭,抬頭向四周看了看正在採摘的場麵,問鄭觀音:「今年就能收了麽?」
他不通農事,不過依稀記得果樹得有好幾年才掛果,他們從來這裏到現在,時間夠了麽?
鄭觀音見他有振作之意,比什麽大豐收都好,忙告訴他:「我問過老農,柑橘掛果本需七八年,是朱縣令教人嫁接,才能在三年內掛果。」
所以他們的果園去年就收穫了,隻是李建成不曾關心,根本不知道而已。
「朱縣令……」
朱恆,馬邑貧兒,李世民初到馬邑時收納的學生之一。清河起兵時,李世民很有先見之明的,把成年和接近成年的一些學生都放入軍中充當文書之類的小官,待奪天下後,便名正言順的記功授官,不用家世和科舉,就安排這些沒怎麽讀經書,卻掌握了不少雜學的年青人到各地為官。
朱恆被分到彭水縣這個地方,雖是西南重鎮,卻委實偏僻,通常帝國隻有在叛亂和流放人的時候,才會有人關注一下。
所以給他的官職就可以高一點了,武德年間就做上了縣令。
他也是個老實性子,知道自己不讀經書,沒什麽升遷的機會,六七年間就紮根在這裏做實在的事。
李建成對這人不熟,隻知道是李世民的手下被分來,這會兒也想不出此人經歷,隻想起自己兩年來漫步田間,好像見著山上不是茶樹就是果樹,茶葉也就罷了,果樹就算三年能掛果,也不是一般農家能學會又願意去冒險的。
這個朱恆毫無名氣,是怎麽做到的?
這個問題他想了三天,最終在三天後的晚上,問了枕邊人。
鄭觀音卸了釵環已經躺下快睡著了,聽著他的問題,掩口打了個沒忍住的嗬欠,迷迷糊糊地應道:「來時就聽佃戶說,朱縣令來了之後沒做什麽事,就是教人種地。我們的田原是官田,一畝能收快兩百斤。朱縣令來了之後,能收三百斤。」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