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4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造反?那是世道大亂,不得不反的時候,不得已而為之的事。現在眼看著太平了,他吃撐了才跑到比邊疆還不如的地方去。
周勃也沒去,他太窮了,本來劉季以為能說服他,但就因為太窮,他一走家裏少了他這麽個勞力,父母都沒人奉養了,於是沒有去。
曹參同樣沒去,他還不是獄掾,但也已經是縣吏了,家境優渥,跟蕭何一樣,根本不想去什麽沒聽過的地方建功立業。他有功名心,但他的計劃是在秦國的體製裏努力,而不是丟下家人跟一群六國喪家犬跑到蠻荒之地去。
豐邑那邊,王陵有家有業有老母在堂,同樣不樂意遠行。劉季反倒是拉到了雍齒一起前往,也不知兩人以後會不會有矛盾。
其他一些名聲不響的人,嬴政就沒注意了。他把這個結果發給劉徹,劉徹震驚了,不免為老祖宗這趟遠征憂心不已——餅畫得是挺大的,可六國貴族為什麽聽說之後樂意的人少啊?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打仗又有風險麽。
不要說到身毒了,就是到西域,秦國恐怕就不能提供多少後勤,要他們在西域就地征糧了。這個立國之戰,哪是六國末期享福多年的貴族們能承受的。
但沒奈何,秦國不允許他們留下。如果要留,故國所賜的封地都得交出去。這一來,盡管還是有人願意拿著浮財重新置地留下,但畢竟還是有一部分人願意用這些封地與秦國交換物資,指望將來重新立國後,自己的家族仍能成為貴族。
比起民間這些為了眼下能得到的錢糧,或是為了將來所立功業而報名參加遠征的青壯,貴族們完全是被逼的啊。
不過如此一來,劉徹想了想,不知道嬴政是不是也想到了,不光是心懷不滿且有行動力的六國貴族被打發遠走了,民間最容易鬧事的刺頭也走了一波。
嘖,大概是無意的吧,他想。離歷史上的「秦末」還有不少年呢,新一波刺頭還會長起來。真到了那時候,就算是全是老實人也沒用,活不下去總歸要反的。他們都討論過,嬴政不至於特意為了遷走這些人用心。
趙國邯鄲。
同樣是亭長的趙要也收到了公文,並將它發往轄下各裏,完全沒有想過這事與自己還有什麽關係。不過當他休沐回家,幫兄長趙夫下地做活的時候,原來一起混過的遊俠朋友高六來到他家地頭。
趙要下意識看了眼他的腰上,嗯,很好,沒佩劍。
秦國對刀劍弓弩盔甲都有管製,普通人沒資格佩劍行走。趙要不知道其他地方管得嚴不嚴,但邯鄲和邯鄲周邊應該很嚴,他對舊日同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因為轄區內有人佩劍被上麵逮到一次,他不但罰了錢,還記了名,三年不能正常升遷。
現在他也不敢大意了。
高六被他看得,也下意識摸了把腰間,有點沮喪。他的劍都被收繳去了,同樣罰了錢,秦製讓他有透不過氣的感覺,所以他今天知道趙要休沐回來,特意來找他。
「我聽說武安君將佩六國大將軍印,先討匈奴,再伐西域,邯鄲城的貴人府邸空了一多半了,都在招人,你去不去?」
趙要趕緊搖頭拒絕:「我不去。」
高六驚訝地張開了嘴,好像從來沒想過會聽到同伴這樣的回答,有些急切地道:「你當真想做這個亭長到死啊?在秦國沒什麽前途,你沒聽人說嗎,這種立國之戰,就算是小卒都能有十戶百戶之封。」
這都是城裏貴人出來招人時宣講的,趙要自然也聽過,而且官府不但不攔著,還讓他們這些秦吏幫著組織。
但他還是冷淡地搖頭:「小卒都能有封的意思,是小卒能活到那時候。我父兄都死於戰場,我不覺得我有那個運氣。」
「我父兄也死於戰場……那是跟秦軍作戰,跟匈奴和什麽西域身毒的蠻夷,哪有那麽兇險。」
高六與趙要的想法不一樣,他更相信自己是好運的那少數人,仍想勸說趙要與他同去。但趙要很堅定,始終不肯。
最終高六隻能遺憾地道:「走之前你要是改變主意,一定要來找我,我們在一處。」
趙要笑了笑,他不會改變主意的。
雖然沒答應,但高六也沒立刻走,脫鞋卷了褲腳幫他幹活,兩人有一陣沒見了,高六因為想投軍的事,到處聽貴人們的宣講,有許多話要跟他講。
除了吐槽那些貴人的不靠譜,隻相信武安君之外,高六對那些留下的貴人更不滿意。
「世卿世祿的,享了多少年福!當年徵召我們去打仗,我們父兄都死在秦人刀下,他們在邯鄲城快活得很。」高六恨恨地道,「現在好了,趙國有恢復社稷的機會,都不要他們去戰場拚命,隻叫他們把封地換成錢財作為軍資,叫他們隨軍而已,一個個的,哈哈。阿要,你去不去都是我兄弟,他們不去,我看他們不起。」
趙要也深有同感,啐了一口:「誰瞧得起他們,寧可白損失一半的財富也不肯走,讓我說,都是叛徒。秦國這事辦得好,我說也是,既然趙國都沒了,大王和先王給的賞賜當然要吐出來,那是他們祖上為我們趙國立功得來的,跟秦國有什麽關係,還白養著他們不成?」
兩人有了共鳴,痛罵了一番留下的趙國貴族,天色也不早了,高六這才搓了搓腳上的泥,拔上鞋跟他作別。
目送高六走遠,趙要上田埂穿自己的鞋,不知何時在另一塊地上幹活的趙夫湊了過來,小心翼翼地問:「高六來做什麽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周勃也沒去,他太窮了,本來劉季以為能說服他,但就因為太窮,他一走家裏少了他這麽個勞力,父母都沒人奉養了,於是沒有去。
曹參同樣沒去,他還不是獄掾,但也已經是縣吏了,家境優渥,跟蕭何一樣,根本不想去什麽沒聽過的地方建功立業。他有功名心,但他的計劃是在秦國的體製裏努力,而不是丟下家人跟一群六國喪家犬跑到蠻荒之地去。
豐邑那邊,王陵有家有業有老母在堂,同樣不樂意遠行。劉季反倒是拉到了雍齒一起前往,也不知兩人以後會不會有矛盾。
其他一些名聲不響的人,嬴政就沒注意了。他把這個結果發給劉徹,劉徹震驚了,不免為老祖宗這趟遠征憂心不已——餅畫得是挺大的,可六國貴族為什麽聽說之後樂意的人少啊?還不是因為路途遙遠,打仗又有風險麽。
不要說到身毒了,就是到西域,秦國恐怕就不能提供多少後勤,要他們在西域就地征糧了。這個立國之戰,哪是六國末期享福多年的貴族們能承受的。
但沒奈何,秦國不允許他們留下。如果要留,故國所賜的封地都得交出去。這一來,盡管還是有人願意拿著浮財重新置地留下,但畢竟還是有一部分人願意用這些封地與秦國交換物資,指望將來重新立國後,自己的家族仍能成為貴族。
比起民間這些為了眼下能得到的錢糧,或是為了將來所立功業而報名參加遠征的青壯,貴族們完全是被逼的啊。
不過如此一來,劉徹想了想,不知道嬴政是不是也想到了,不光是心懷不滿且有行動力的六國貴族被打發遠走了,民間最容易鬧事的刺頭也走了一波。
嘖,大概是無意的吧,他想。離歷史上的「秦末」還有不少年呢,新一波刺頭還會長起來。真到了那時候,就算是全是老實人也沒用,活不下去總歸要反的。他們都討論過,嬴政不至於特意為了遷走這些人用心。
趙國邯鄲。
同樣是亭長的趙要也收到了公文,並將它發往轄下各裏,完全沒有想過這事與自己還有什麽關係。不過當他休沐回家,幫兄長趙夫下地做活的時候,原來一起混過的遊俠朋友高六來到他家地頭。
趙要下意識看了眼他的腰上,嗯,很好,沒佩劍。
秦國對刀劍弓弩盔甲都有管製,普通人沒資格佩劍行走。趙要不知道其他地方管得嚴不嚴,但邯鄲和邯鄲周邊應該很嚴,他對舊日同伴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結果因為轄區內有人佩劍被上麵逮到一次,他不但罰了錢,還記了名,三年不能正常升遷。
現在他也不敢大意了。
高六被他看得,也下意識摸了把腰間,有點沮喪。他的劍都被收繳去了,同樣罰了錢,秦製讓他有透不過氣的感覺,所以他今天知道趙要休沐回來,特意來找他。
「我聽說武安君將佩六國大將軍印,先討匈奴,再伐西域,邯鄲城的貴人府邸空了一多半了,都在招人,你去不去?」
趙要趕緊搖頭拒絕:「我不去。」
高六驚訝地張開了嘴,好像從來沒想過會聽到同伴這樣的回答,有些急切地道:「你當真想做這個亭長到死啊?在秦國沒什麽前途,你沒聽人說嗎,這種立國之戰,就算是小卒都能有十戶百戶之封。」
這都是城裏貴人出來招人時宣講的,趙要自然也聽過,而且官府不但不攔著,還讓他們這些秦吏幫著組織。
但他還是冷淡地搖頭:「小卒都能有封的意思,是小卒能活到那時候。我父兄都死於戰場,我不覺得我有那個運氣。」
「我父兄也死於戰場……那是跟秦軍作戰,跟匈奴和什麽西域身毒的蠻夷,哪有那麽兇險。」
高六與趙要的想法不一樣,他更相信自己是好運的那少數人,仍想勸說趙要與他同去。但趙要很堅定,始終不肯。
最終高六隻能遺憾地道:「走之前你要是改變主意,一定要來找我,我們在一處。」
趙要笑了笑,他不會改變主意的。
雖然沒答應,但高六也沒立刻走,脫鞋卷了褲腳幫他幹活,兩人有一陣沒見了,高六因為想投軍的事,到處聽貴人們的宣講,有許多話要跟他講。
除了吐槽那些貴人的不靠譜,隻相信武安君之外,高六對那些留下的貴人更不滿意。
「世卿世祿的,享了多少年福!當年徵召我們去打仗,我們父兄都死在秦人刀下,他們在邯鄲城快活得很。」高六恨恨地道,「現在好了,趙國有恢復社稷的機會,都不要他們去戰場拚命,隻叫他們把封地換成錢財作為軍資,叫他們隨軍而已,一個個的,哈哈。阿要,你去不去都是我兄弟,他們不去,我看他們不起。」
趙要也深有同感,啐了一口:「誰瞧得起他們,寧可白損失一半的財富也不肯走,讓我說,都是叛徒。秦國這事辦得好,我說也是,既然趙國都沒了,大王和先王給的賞賜當然要吐出來,那是他們祖上為我們趙國立功得來的,跟秦國有什麽關係,還白養著他們不成?」
兩人有了共鳴,痛罵了一番留下的趙國貴族,天色也不早了,高六這才搓了搓腳上的泥,拔上鞋跟他作別。
目送高六走遠,趙要上田埂穿自己的鞋,不知何時在另一塊地上幹活的趙夫湊了過來,小心翼翼地問:「高六來做什麽的?」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