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7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反正魏徵雖然是被迫上了賊船,卻不是對造反有意見,他一直以來隻是覺得造反的時機不對,自己這幫人這麽早就心心念念的造反,一個不慎就要變成陳勝這樣給別人做嫁衣的勢力了,所以總有點怨念。
隻到現在,他才覺得是真有希望。
就算死在這次死間任務裏他也不懼。對突厥的功業也好,對新朝的功績也好,郎君會讓人給他記一筆的,他不怕死,隻怕平生所學所用,生前死後籍籍無名。
就是可惜長孫無忌還年輕,還是要努力一把,一起逃回去才行。
他的這番說辭,始畢可汗也是將信將疑,這路上來回耽擱下來,時間已經進入八月,突厥也已經明牌了,幾十萬人試圖圍攻北巡車駕。楊廣也得到義成公主的報信,車駕匆匆進入了雁門,而突厥趁勢追擊,隋軍節節敗退,幾乎整個雁門郡都陷落了,隻剩了兩縣苦苦支撐。。
這個時候,始畢可汗也不是太在意隋人使節是不是想找機會報信了,魏徵和長孫二人此時仍然堅稱唐國公想造反,想要與突厥合作,他反而覺得有幾分可信。
「如今我將大勝。」他俯視著魏徵這個年長的正使,「與唐國公合作,我又能有什麽好處?」
魏徵仿佛早有腹稿,胸有成竹地道:「可汗雖說將要俘獲隋帝,但真能長久守住雁門嗎?我雖在此處,但也能猜到,隋軍恐怕已經從四處趕來增援了吧。可汗若是能助唐國公一臂之力,將來唐國公得天下,願將朔方、五原送於可汗。」
這話說到始畢可汗心裏了。他自己也知道,現在不是入主中原的時候。當然他也不相信唐國公真會願意割讓河南地給他,就算一時送他,這些中原皇帝心裏都憋著一口氣,等緩過氣來就要奪回去。
但他也不在乎。他知道隋朝內部已經處處造反了,如果唐國公也反了,中原大亂,對突厥來說是比現在更好的機會。抓了楊廣固然是狠狠羞辱了隋朝,但突厥勇士不善於攻城和守城,等隋朝的援軍趕來,他們恐怕連已經占領的雁門郡也不能保住。
隻有中原亂了,才是突厥的機會。他不僅打算資助唐國公,能聯繫上的反叛勢力,他都願意相助。
不過始畢可汗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將視線挪到長孫無忌臉上,露出了笑意。
「這是長孫郎家的小郎君,我記得長孫郎是大隋的忠臣,怎麽小郎君卻要反叛呢?」
長孫無忌抱拳行了一禮,沉穩地道:「我幼妹與李都尉已經定下了親事。」
別的話就不用解釋了,始畢可汗自己已經腦補完成了。
原來如此。
魏徵適時又補了一句:「我家郎君是唐國公次子,將來或許還有與可汗合作的時候。」
始畢可汗放聲長笑,看來這個李二郎不甘心給兄長賣力,想借他們突厥的力量爭太子位啊。他剩下幾分疑慮也打消了。
不過他仍是不會放他們走的,魏徵一行人看上去也沒有離開的打算,在他這裏安心等待了起來。
-------------------------------------
楊廣一生的幻夢,沒有破碎在征遼的路上,卻在雁門破碎了。
他被射到城頭的箭嚇得魂不附體,一度驚慌得想要開城門自己騎馬逃出去,被蕭瑀等人勸住了。麵臨死亡的威脅,帝王之尊給他撐起的自以為文治武功為千古一人的自戀被戳破了,讓他抱著兒子楊杲痛哭流涕難以自製。
他有什麽不明白嗎?他其實都明白,明白三征遼東給天下帶去的苦痛,所以被群臣勸著振作起來之後,他向士卒承諾不再征遼,此事過後人人重賞,一時間士氣如虹,硬是守住了城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承諾帶來的效果太打臉了,他事後才會毀諾。
李世民自然也在勤王的隊伍裏,他不知道原本歷史上十六歲的自己應募來勤王時是什麽心情,他現在看著年少,實際上三個時空來來回回,盡管仍然受不知名力量的影響,心態上仍然是少年人,可實際的閱歷已經不止是這樣了。
所以他心如止水,平靜地每天看著前線情報,等著屬於自己的機會。
九月初,援軍不斷匯聚,義成公主也向可汗傳來北方有異動的警訊,始畢可汗知道事不可成,終於解圍而去。
李世民軍中的電台就沒停過,每天都收到魏徵與長孫無忌發來的消息。李世民三千玄甲悄然踏出馬邑,於突厥撤出雁門、向四方部族散去的大軍中穿過,精準地插向始畢可汗的大營。
這也是長孫無忌堅持自己必須去的原因之一。
魏徵不太會看地圖,而他在父親的教導下,對突厥地理不說了如指掌,至少也是大體有數,上了草原更是能準確分辨方向,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沒有他,魏徵還真沒辦法給始畢可汗定位。
九月初六,天邊隻餘一抹餘暉,長孫無忌鑽入營帳,在固定的時間打開電台,接收李世民那邊的消息。
前兩日收到的消息,李世民離他們越來越近了,長孫無忌戴著耳機記錄翻譯,眼睛越來越亮,給那邊一個肯定的回覆。
魏徵在外麵假裝消食遛彎給他望風。雖說突厥人不識得電台,但暴露於人前總是不好,別人看著他們商隊裏帶個箱子不會奇怪,但瞧著他們套上耳機裝神弄鬼的,肯定會懷疑,又不是傻子。
時間這時候總是仿佛過得很慢。魏徵等了又等,終於等到長孫無忌眼含興奮一掀簾出來了,向他一揚眉,壓低聲音道:「到了。今夜襲擊,讓我們別睡,趁亂衝出來會合。到時先換突厥衣袍,遇上自己人及時喊,及時脫袍,免得枉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隻到現在,他才覺得是真有希望。
就算死在這次死間任務裏他也不懼。對突厥的功業也好,對新朝的功績也好,郎君會讓人給他記一筆的,他不怕死,隻怕平生所學所用,生前死後籍籍無名。
就是可惜長孫無忌還年輕,還是要努力一把,一起逃回去才行。
他的這番說辭,始畢可汗也是將信將疑,這路上來回耽擱下來,時間已經進入八月,突厥也已經明牌了,幾十萬人試圖圍攻北巡車駕。楊廣也得到義成公主的報信,車駕匆匆進入了雁門,而突厥趁勢追擊,隋軍節節敗退,幾乎整個雁門郡都陷落了,隻剩了兩縣苦苦支撐。。
這個時候,始畢可汗也不是太在意隋人使節是不是想找機會報信了,魏徵和長孫二人此時仍然堅稱唐國公想造反,想要與突厥合作,他反而覺得有幾分可信。
「如今我將大勝。」他俯視著魏徵這個年長的正使,「與唐國公合作,我又能有什麽好處?」
魏徵仿佛早有腹稿,胸有成竹地道:「可汗雖說將要俘獲隋帝,但真能長久守住雁門嗎?我雖在此處,但也能猜到,隋軍恐怕已經從四處趕來增援了吧。可汗若是能助唐國公一臂之力,將來唐國公得天下,願將朔方、五原送於可汗。」
這話說到始畢可汗心裏了。他自己也知道,現在不是入主中原的時候。當然他也不相信唐國公真會願意割讓河南地給他,就算一時送他,這些中原皇帝心裏都憋著一口氣,等緩過氣來就要奪回去。
但他也不在乎。他知道隋朝內部已經處處造反了,如果唐國公也反了,中原大亂,對突厥來說是比現在更好的機會。抓了楊廣固然是狠狠羞辱了隋朝,但突厥勇士不善於攻城和守城,等隋朝的援軍趕來,他們恐怕連已經占領的雁門郡也不能保住。
隻有中原亂了,才是突厥的機會。他不僅打算資助唐國公,能聯繫上的反叛勢力,他都願意相助。
不過始畢可汗沒有立即回答,而是將視線挪到長孫無忌臉上,露出了笑意。
「這是長孫郎家的小郎君,我記得長孫郎是大隋的忠臣,怎麽小郎君卻要反叛呢?」
長孫無忌抱拳行了一禮,沉穩地道:「我幼妹與李都尉已經定下了親事。」
別的話就不用解釋了,始畢可汗自己已經腦補完成了。
原來如此。
魏徵適時又補了一句:「我家郎君是唐國公次子,將來或許還有與可汗合作的時候。」
始畢可汗放聲長笑,看來這個李二郎不甘心給兄長賣力,想借他們突厥的力量爭太子位啊。他剩下幾分疑慮也打消了。
不過他仍是不會放他們走的,魏徵一行人看上去也沒有離開的打算,在他這裏安心等待了起來。
-------------------------------------
楊廣一生的幻夢,沒有破碎在征遼的路上,卻在雁門破碎了。
他被射到城頭的箭嚇得魂不附體,一度驚慌得想要開城門自己騎馬逃出去,被蕭瑀等人勸住了。麵臨死亡的威脅,帝王之尊給他撐起的自以為文治武功為千古一人的自戀被戳破了,讓他抱著兒子楊杲痛哭流涕難以自製。
他有什麽不明白嗎?他其實都明白,明白三征遼東給天下帶去的苦痛,所以被群臣勸著振作起來之後,他向士卒承諾不再征遼,此事過後人人重賞,一時間士氣如虹,硬是守住了城池。不知道是不是因為這個承諾帶來的效果太打臉了,他事後才會毀諾。
李世民自然也在勤王的隊伍裏,他不知道原本歷史上十六歲的自己應募來勤王時是什麽心情,他現在看著年少,實際上三個時空來來回回,盡管仍然受不知名力量的影響,心態上仍然是少年人,可實際的閱歷已經不止是這樣了。
所以他心如止水,平靜地每天看著前線情報,等著屬於自己的機會。
九月初,援軍不斷匯聚,義成公主也向可汗傳來北方有異動的警訊,始畢可汗知道事不可成,終於解圍而去。
李世民軍中的電台就沒停過,每天都收到魏徵與長孫無忌發來的消息。李世民三千玄甲悄然踏出馬邑,於突厥撤出雁門、向四方部族散去的大軍中穿過,精準地插向始畢可汗的大營。
這也是長孫無忌堅持自己必須去的原因之一。
魏徵不太會看地圖,而他在父親的教導下,對突厥地理不說了如指掌,至少也是大體有數,上了草原更是能準確分辨方向,確定自己所在的位置。
沒有他,魏徵還真沒辦法給始畢可汗定位。
九月初六,天邊隻餘一抹餘暉,長孫無忌鑽入營帳,在固定的時間打開電台,接收李世民那邊的消息。
前兩日收到的消息,李世民離他們越來越近了,長孫無忌戴著耳機記錄翻譯,眼睛越來越亮,給那邊一個肯定的回覆。
魏徵在外麵假裝消食遛彎給他望風。雖說突厥人不識得電台,但暴露於人前總是不好,別人看著他們商隊裏帶個箱子不會奇怪,但瞧著他們套上耳機裝神弄鬼的,肯定會懷疑,又不是傻子。
時間這時候總是仿佛過得很慢。魏徵等了又等,終於等到長孫無忌眼含興奮一掀簾出來了,向他一揚眉,壓低聲音道:「到了。今夜襲擊,讓我們別睡,趁亂衝出來會合。到時先換突厥衣袍,遇上自己人及時喊,及時脫袍,免得枉死。」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