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徹就在第二年問了一聲,好奇燕國有沒有因為趙國被滅而恐懼,提前找人行刺。
這倒是沒有。嬴政也沒有因為早一年滅趙而早一年滅燕,盡管他心急,但他知道原本就很快了,現在不能太快。
他的民間教育已經從長安縣向秦國擴散,科舉考試還在一年一年的辦,錄取的人依然是隻做小吏,落選的人很多被安排到別處教書,一邊教一邊繼續準備考試。
多一年準備,前麵一批考中的人就多一年工作經驗;新一批就能投入秦國的基層積攢經驗。也多一批新學成的年輕人。
早滅趙一年省出來的時間,不必急於滅燕,他用來消化吸收趙國了。
剩餘的諸國便在忐忑中又渡過了一年。
到元狩四年,大漢即將開始最後的漠北之戰,大秦那邊則是秦王政二十年,登基二十年的秦王即將迎來屬於他的歷史名場麵。
荊軻刺秦王!
秦王繞柱走!
劃掉,沒有。
嬴政不允許這種場麵出現。他容忍燕太子丹逃走,容忍燕國讓所謂的使臣送地圖上殿,純粹是防止蝴蝶的翅膀亂扇一氣,讓他沒有防備的其他刺客和其他刺殺方式出現。
荊軻雖然有名場麵,但他失敗了。如果燕丹沒逃走,燕國其他人策劃刺殺。或者他們沒找荊軻,換個專諸聶政那樣成功的刺客,找了個更合適的方式行刺,那他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麽。
不過有件事,劉徹和李世民都不知道,他們聽嬴政淡漠地說「來過,已死」,便一直以為荊柯在殿外就被打開地圖搜出了匕首,根本沒有上殿的機會。
但嬴政做出了一個與他性子完全不符的決定。
他自己都不知是為什麽,可能是畢竟後世穿越一遭,多少有點影響吧。本來他確實是打算讓人搜出來直接處死了事,但想到總被調侃的「秦王繞柱走」,他心氣一個不順,便改了主意。
那天荊軻雙手捧著木匣,為身邊抖顫不能言語的秦舞陽尋了藉口,知道隻能靠自己了。
當圖窮匕現的那一刻,嬴政沒有等到身邊安排的武士動手,自己從容舉起一直握在手中的槍——這是他在後世時從米國買到的,劉徹也有,他們還好心給李世民帶了一把。
就像在靶場練習一樣,嬴政的心情寧靜無波,連發三槍,雖未命中要害,也成功地擊中了軀幹與大腿,令荊軻委頓在地。
這位著名的刺客情知不免,勉力箕坐而罵,展現了他留名於史的勇氣。但嬴政不在乎。
他就在乎一件事,那什麽繞柱走,跟他沒關係了。
接下來秦國順理成章地展開了對燕國的報復行動,逼得燕王殺了太子,將太子的大好頭顱送到秦國賠罪,但一樣免不了被秦軍追得逃亡遼東,直至滅國。
唯一不一樣的是,嬴政控製住自己被刺殺的那份戾氣,將報復結束在太子丹授首這件事上。至於滅燕,報復隻是個名義罷了,有沒有刺客都是要滅燕的。
燕王喜保全了性命,激動得眼淚都當著秦軍使者的麵流了下來,對於什麽效周天子分封諸侯的說法也不知道聽進去幾分,隻是應著:「降,寡人願降。」
這秦燕之間的戰事,對於齊楚魏三國來說是天一般大的事,而對於生活在邯鄲附近的趙人來說,是遙遠的與他們沒有任何關聯的事。
他們關心的,是今年地裏的糧食能收多少。
住在邯鄲附近的農人趙夫今年整四十歲,三十三年前父親為趙卒,去了長平,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母親連改嫁都找不到合適的男人,熟悉的人家都死了男人,母親拉扯他們兄弟三個和一個妹妹太過辛苦,現在也已經過世了。
趙夫的大兄在武安君軍中,一直沒有信來,大概也已經在某次戰事中死了,好在妹夫沒事,小弟也沒事。趙夫自己之前也被征入軍中,守邯鄲的時候秦軍開了炮。
炮彈的力量尚不足以將城牆轟塌,但城門經不住,而且那火炮還能越過城牆打到城頭,甚至落到城裏。
趙夫身邊幾個人都炸死了,他腹部受傷倒在血泊裏,後來被人抬下來,什麽也不知道。再後來才知道是小弟哭著去受傷的人堆裏扒拉,把他扒出來,跟妹夫一起將他抬回家,自己找了點藥搗爛了敷在他的傷口上,他命大活下來了。
在他昏迷的時候,秦吏已經拿著趙國原本的戶籍來重新登記過,他醒來已經成了秦人了。
趙夫聽兄弟說這些事的時候木著一張臉,也不是有什麽仇恨,這種情緒對他們來說過於奢侈。一定要說的話,可能是有些茫然吧。
不過今年已經好多了,因為邯鄲派來了秦吏,他們鄉裏也派來一位嗇夫,據說隻有秦人來做嗇夫,才能種上秦國的良種。他們上一季按秦人所教的去種,糧食多打了不少,稅賦也減免了一些。
趙夫現在蹲地頭念念有詞,是在記田典強要他們背下的什麽硫酸銨的用量和用法,說這東西用足了,能增產一兩百斤。趙夫將信將疑,這東西是賒的,打下糧食要用糧食抵帳。他本來不想要,但小弟趙要說上一季糧食確實增加了,秦 人要收攏人心,不至於拿這事騙他們,說服他賒了來用。
他不知道秦國自己的民田都沒用這個,現在把有限的產量騰出來用在他們身上,確實是像小弟說的那樣,為了收攏人心。主要是趙國跟秦國的仇恨太深了,邯鄲周邊尤其如此,不然秦國才捨不得拿化肥給他們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這倒是沒有。嬴政也沒有因為早一年滅趙而早一年滅燕,盡管他心急,但他知道原本就很快了,現在不能太快。
他的民間教育已經從長安縣向秦國擴散,科舉考試還在一年一年的辦,錄取的人依然是隻做小吏,落選的人很多被安排到別處教書,一邊教一邊繼續準備考試。
多一年準備,前麵一批考中的人就多一年工作經驗;新一批就能投入秦國的基層積攢經驗。也多一批新學成的年輕人。
早滅趙一年省出來的時間,不必急於滅燕,他用來消化吸收趙國了。
剩餘的諸國便在忐忑中又渡過了一年。
到元狩四年,大漢即將開始最後的漠北之戰,大秦那邊則是秦王政二十年,登基二十年的秦王即將迎來屬於他的歷史名場麵。
荊軻刺秦王!
秦王繞柱走!
劃掉,沒有。
嬴政不允許這種場麵出現。他容忍燕太子丹逃走,容忍燕國讓所謂的使臣送地圖上殿,純粹是防止蝴蝶的翅膀亂扇一氣,讓他沒有防備的其他刺客和其他刺殺方式出現。
荊軻雖然有名場麵,但他失敗了。如果燕丹沒逃走,燕國其他人策劃刺殺。或者他們沒找荊軻,換個專諸聶政那樣成功的刺客,找了個更合適的方式行刺,那他不是給自己找麻煩麽。
不過有件事,劉徹和李世民都不知道,他們聽嬴政淡漠地說「來過,已死」,便一直以為荊柯在殿外就被打開地圖搜出了匕首,根本沒有上殿的機會。
但嬴政做出了一個與他性子完全不符的決定。
他自己都不知是為什麽,可能是畢竟後世穿越一遭,多少有點影響吧。本來他確實是打算讓人搜出來直接處死了事,但想到總被調侃的「秦王繞柱走」,他心氣一個不順,便改了主意。
那天荊軻雙手捧著木匣,為身邊抖顫不能言語的秦舞陽尋了藉口,知道隻能靠自己了。
當圖窮匕現的那一刻,嬴政沒有等到身邊安排的武士動手,自己從容舉起一直握在手中的槍——這是他在後世時從米國買到的,劉徹也有,他們還好心給李世民帶了一把。
就像在靶場練習一樣,嬴政的心情寧靜無波,連發三槍,雖未命中要害,也成功地擊中了軀幹與大腿,令荊軻委頓在地。
這位著名的刺客情知不免,勉力箕坐而罵,展現了他留名於史的勇氣。但嬴政不在乎。
他就在乎一件事,那什麽繞柱走,跟他沒關係了。
接下來秦國順理成章地展開了對燕國的報復行動,逼得燕王殺了太子,將太子的大好頭顱送到秦國賠罪,但一樣免不了被秦軍追得逃亡遼東,直至滅國。
唯一不一樣的是,嬴政控製住自己被刺殺的那份戾氣,將報復結束在太子丹授首這件事上。至於滅燕,報復隻是個名義罷了,有沒有刺客都是要滅燕的。
燕王喜保全了性命,激動得眼淚都當著秦軍使者的麵流了下來,對於什麽效周天子分封諸侯的說法也不知道聽進去幾分,隻是應著:「降,寡人願降。」
這秦燕之間的戰事,對於齊楚魏三國來說是天一般大的事,而對於生活在邯鄲附近的趙人來說,是遙遠的與他們沒有任何關聯的事。
他們關心的,是今年地裏的糧食能收多少。
住在邯鄲附近的農人趙夫今年整四十歲,三十三年前父親為趙卒,去了長平,後來就沒有後來了。
母親連改嫁都找不到合適的男人,熟悉的人家都死了男人,母親拉扯他們兄弟三個和一個妹妹太過辛苦,現在也已經過世了。
趙夫的大兄在武安君軍中,一直沒有信來,大概也已經在某次戰事中死了,好在妹夫沒事,小弟也沒事。趙夫自己之前也被征入軍中,守邯鄲的時候秦軍開了炮。
炮彈的力量尚不足以將城牆轟塌,但城門經不住,而且那火炮還能越過城牆打到城頭,甚至落到城裏。
趙夫身邊幾個人都炸死了,他腹部受傷倒在血泊裏,後來被人抬下來,什麽也不知道。再後來才知道是小弟哭著去受傷的人堆裏扒拉,把他扒出來,跟妹夫一起將他抬回家,自己找了點藥搗爛了敷在他的傷口上,他命大活下來了。
在他昏迷的時候,秦吏已經拿著趙國原本的戶籍來重新登記過,他醒來已經成了秦人了。
趙夫聽兄弟說這些事的時候木著一張臉,也不是有什麽仇恨,這種情緒對他們來說過於奢侈。一定要說的話,可能是有些茫然吧。
不過今年已經好多了,因為邯鄲派來了秦吏,他們鄉裏也派來一位嗇夫,據說隻有秦人來做嗇夫,才能種上秦國的良種。他們上一季按秦人所教的去種,糧食多打了不少,稅賦也減免了一些。
趙夫現在蹲地頭念念有詞,是在記田典強要他們背下的什麽硫酸銨的用量和用法,說這東西用足了,能增產一兩百斤。趙夫將信將疑,這東西是賒的,打下糧食要用糧食抵帳。他本來不想要,但小弟趙要說上一季糧食確實增加了,秦 人要收攏人心,不至於拿這事騙他們,說服他賒了來用。
他不知道秦國自己的民田都沒用這個,現在把有限的產量騰出來用在他們身上,確實是像小弟說的那樣,為了收攏人心。主要是趙國跟秦國的仇恨太深了,邯鄲周邊尤其如此,不然秦國才捨不得拿化肥給他們用。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