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天子所賜的圖書上有圖樣和原理,所以不算太難,但需要他和工匠一起動手,因為工匠根本看不懂原理,而他又不會工匠的手藝。
主父偃在毛紡廠就沒見著魏商,女工們不僅有漢人,還有當初被俘虜的匈奴女人。一個個頭也不抬,專心致誌地操作著機器。
主父偃知道這是魏商定的規矩,任是誰來也不能停工。所以他也沒有多加打擾,見魏商不在,問明去處,然後找到了水邊。
那裏建起了一個臨時的屋子,有人看守,魏商得到通報後匆匆迎出,主父偃下馬笑道:「你忙的好大事業,聽說這數月都守在這裏,連家也不回了?你妻有孕在身,豈不怨你?」
魏商嗬嗬一笑:「吾妻深明大義,知道我在忙的事於國有益,還令家中婢女傳話,道是一切安好,不必憂心,叫我專心做事才好。」
「你上書說要擴建,就是因為這個什麽水力機造好了麽?我來看個分明,才好定奪。」
魏商一喜,知道撥款有望了,忙引著他去看。屋裏不僅有紡紗的機子,還有一台水力織布機。
歷史上的工業革命,棉紡業後來居上,勝過了毛紡,就是在機械方麵勝過一籌,珍妮紡紗機用在毛紡上不如用在棉紡,而騾機也更合適用於棉紡。不過時代發展到21世紀,嬴政和劉徹都看出來毛紡業對他們控製匈奴部落的好處。
商業這種事,在己方被壓製的時候沒大用,但自己占據優勢的時候就好用了。秦時不必說,匈奴還沒成氣候,說來也是邊患,趙燕秦等國都得築長城守邊,但實際交戰中都是被壓著打的。更是連個共主都還沒出,正是適合用商業手段拉攏分化的好時候。
劉徹這裏,則是知道自己終將取得大勝,匈奴有了共主,漢勝之後本也招攬了不少降漢的部落,有了這一種手段自然會錦上添花。
工業革命時期沒有合適的機器又怎麽樣,他們有這個需要了,那活人還能叫尿憋死麽。
劉徹自是去找了人,出資立項,花了點小錢,讓人在歷史的下遊重新設計了合適的機器來用。
也不求多好,能用就行,先以量取勝,再說其他。
主父偃進屋瞧著那也被稱作騾機的機器就暗道一聲僥倖。
幸好他沒嘴快。
他還以為騾機是用騾子牽引的機器呢。真是,好端端的叫什麽騾機啊。
說起來騾還是他在長安才認識的牲畜,這是馬和驢的雜交,體力與耐力都很好,適合拉貨。不過驢雖然古已有之,但其從西域傳來,數量不多,一般人都不一定見過。是天子前幾年讓人輾轉從西域引進繁殖,才在長安附近多見人使用。
騾更是今年才開始大量培育,要不是他見識廣,聽到騾機都得問一句什麽「騾」?
主父偃以為機器要用騾子拉,本來還在想擴建之後要是用得多,得從長安申請一批騾子過來。
這要嘴快,還不讓人背地裏笑死。
轉著看了一圈,他也看出些名堂了,這玩意竟真是用水力推動的。他在毛紡廠當初看到紡紗機上有近百個紗錠就已經吃驚不小,現在看著這個臉都木了。
數不過來,直接問:「多少個紗錠?」
「初造了三百五十個,準備再造一個三百七十錠的試試。若是可以,擴建之後就定下了。」
另一台機器也是用水力驅動,同樣有人在操作,縱是他這個太守來了也沒有中斷。
主父偃按了按太陽穴。
他家貧。婚後靠妻子織布換錢為維持家用。雖然他不關注這樣的小事,但時間長了他對織布的效率是有數的。雖說家裏織的是麻,這裏織的是毛,但道理應該一樣。
紡線就不說了,他家沒有紡車,但他也知道一個紡綸帶一個紗錠,跟同時帶八十個紗錠的區別。更不要說現在這個三百多紗錠同時轉得人眼暈的成果了。
而織布呢。可憐他妻子日日坐在織機前,那織布的速度,可能跟那台水力織布機差了有幾十倍之多吧。
主父偃沉默了一會,不知為何輕輕嘆了口氣,道:「錢我會盡快撥下來,你也盡快建成,盡快……盡快吧。」
他想的是若多幾個這樣的織機和紡機,天下恐怕就沒有衣不蔽體之人了。
魏商可是實際得多,他在上穀郡就隱隱有所得,現在更是想明白了一點:東西造得再多,也是得有人買的。
沒人買堆在庫裏的,那叫積壓,那叫虧本。為了收匈奴人的羊毛得擴建,但擴建後的產量大增,東西總得賣出去啊。
所以他還在鑽研書本,想多弄點產業出來,可惜弄這水力機就耗了老大的功夫,一時沒有頭緒。
他的計劃是多弄些產業,像毛紡廠一樣,提高給這些做工的人們的工錢,讓他們有錢去買其他的產物。
這個道理,他在給陛下的上書中都寫到了。陛下也很明事理,讓他放手去做,並且他知道連鐵官那邊的工錢都漲了不少。
所以毛線製品除了軍中採購和賣給匈奴人,毛紡廠自己的女工和鐵官的工匠也是一大客戶源。再加上毛線比成品便宜不少,又有許多平民婦人買了回去自己織。
魏商製造騾機準備擴建,並不是頭腦一熱的舉動,而是在詳細記錄了近一年的羊毛產量、銷售額和客戶來源之後才做的決定。
不然擴建是擴建了,羊毛數量跟不上,或者做出來賣不掉,叫人笑話是小事,他這個官恐怕也當到頭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主父偃在毛紡廠就沒見著魏商,女工們不僅有漢人,還有當初被俘虜的匈奴女人。一個個頭也不抬,專心致誌地操作著機器。
主父偃知道這是魏商定的規矩,任是誰來也不能停工。所以他也沒有多加打擾,見魏商不在,問明去處,然後找到了水邊。
那裏建起了一個臨時的屋子,有人看守,魏商得到通報後匆匆迎出,主父偃下馬笑道:「你忙的好大事業,聽說這數月都守在這裏,連家也不回了?你妻有孕在身,豈不怨你?」
魏商嗬嗬一笑:「吾妻深明大義,知道我在忙的事於國有益,還令家中婢女傳話,道是一切安好,不必憂心,叫我專心做事才好。」
「你上書說要擴建,就是因為這個什麽水力機造好了麽?我來看個分明,才好定奪。」
魏商一喜,知道撥款有望了,忙引著他去看。屋裏不僅有紡紗的機子,還有一台水力織布機。
歷史上的工業革命,棉紡業後來居上,勝過了毛紡,就是在機械方麵勝過一籌,珍妮紡紗機用在毛紡上不如用在棉紡,而騾機也更合適用於棉紡。不過時代發展到21世紀,嬴政和劉徹都看出來毛紡業對他們控製匈奴部落的好處。
商業這種事,在己方被壓製的時候沒大用,但自己占據優勢的時候就好用了。秦時不必說,匈奴還沒成氣候,說來也是邊患,趙燕秦等國都得築長城守邊,但實際交戰中都是被壓著打的。更是連個共主都還沒出,正是適合用商業手段拉攏分化的好時候。
劉徹這裏,則是知道自己終將取得大勝,匈奴有了共主,漢勝之後本也招攬了不少降漢的部落,有了這一種手段自然會錦上添花。
工業革命時期沒有合適的機器又怎麽樣,他們有這個需要了,那活人還能叫尿憋死麽。
劉徹自是去找了人,出資立項,花了點小錢,讓人在歷史的下遊重新設計了合適的機器來用。
也不求多好,能用就行,先以量取勝,再說其他。
主父偃進屋瞧著那也被稱作騾機的機器就暗道一聲僥倖。
幸好他沒嘴快。
他還以為騾機是用騾子牽引的機器呢。真是,好端端的叫什麽騾機啊。
說起來騾還是他在長安才認識的牲畜,這是馬和驢的雜交,體力與耐力都很好,適合拉貨。不過驢雖然古已有之,但其從西域傳來,數量不多,一般人都不一定見過。是天子前幾年讓人輾轉從西域引進繁殖,才在長安附近多見人使用。
騾更是今年才開始大量培育,要不是他見識廣,聽到騾機都得問一句什麽「騾」?
主父偃以為機器要用騾子拉,本來還在想擴建之後要是用得多,得從長安申請一批騾子過來。
這要嘴快,還不讓人背地裏笑死。
轉著看了一圈,他也看出些名堂了,這玩意竟真是用水力推動的。他在毛紡廠當初看到紡紗機上有近百個紗錠就已經吃驚不小,現在看著這個臉都木了。
數不過來,直接問:「多少個紗錠?」
「初造了三百五十個,準備再造一個三百七十錠的試試。若是可以,擴建之後就定下了。」
另一台機器也是用水力驅動,同樣有人在操作,縱是他這個太守來了也沒有中斷。
主父偃按了按太陽穴。
他家貧。婚後靠妻子織布換錢為維持家用。雖然他不關注這樣的小事,但時間長了他對織布的效率是有數的。雖說家裏織的是麻,這裏織的是毛,但道理應該一樣。
紡線就不說了,他家沒有紡車,但他也知道一個紡綸帶一個紗錠,跟同時帶八十個紗錠的區別。更不要說現在這個三百多紗錠同時轉得人眼暈的成果了。
而織布呢。可憐他妻子日日坐在織機前,那織布的速度,可能跟那台水力織布機差了有幾十倍之多吧。
主父偃沉默了一會,不知為何輕輕嘆了口氣,道:「錢我會盡快撥下來,你也盡快建成,盡快……盡快吧。」
他想的是若多幾個這樣的織機和紡機,天下恐怕就沒有衣不蔽體之人了。
魏商可是實際得多,他在上穀郡就隱隱有所得,現在更是想明白了一點:東西造得再多,也是得有人買的。
沒人買堆在庫裏的,那叫積壓,那叫虧本。為了收匈奴人的羊毛得擴建,但擴建後的產量大增,東西總得賣出去啊。
所以他還在鑽研書本,想多弄點產業出來,可惜弄這水力機就耗了老大的功夫,一時沒有頭緒。
他的計劃是多弄些產業,像毛紡廠一樣,提高給這些做工的人們的工錢,讓他們有錢去買其他的產物。
這個道理,他在給陛下的上書中都寫到了。陛下也很明事理,讓他放手去做,並且他知道連鐵官那邊的工錢都漲了不少。
所以毛線製品除了軍中採購和賣給匈奴人,毛紡廠自己的女工和鐵官的工匠也是一大客戶源。再加上毛線比成品便宜不少,又有許多平民婦人買了回去自己織。
魏商製造騾機準備擴建,並不是頭腦一熱的舉動,而是在詳細記錄了近一年的羊毛產量、銷售額和客戶來源之後才做的決定。
不然擴建是擴建了,羊毛數量跟不上,或者做出來賣不掉,叫人笑話是小事,他這個官恐怕也當到頭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