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隻李世民先用不上,笑嘻嘻地說自己省錢了,以後等他們研究出來,直接薅他們羊毛。
嬴政沒什麽意見,沒有利益相關,不損人而利己的事情不至於做守財奴。當然,主要是李世民並不討人厭,幫一把也無所謂。
反正他自己也薅了劉徹的羊毛。
是真「薅羊毛」。羊毛的處理和利用,他這邊一時還沒顧得上,聽劉徹吹噓他弄出來已經反過來賣去匈奴,嬴政沒客氣,直接跟他把工藝流程要了過來。
後世雖然有完整科學的流程,但很多事他們這時候根本做不到,還是這樣已經在漢朝落地的土法工藝更適合他大秦。
卻說吳林等人入秦,開始還好,等到鹹陽附近,一眾人全為秦國的道路大驚小怪起來。
休息時他們個個下車,蹲在地上摸那路,好多人互相詢問:「這是什麽石頭?全用這樣的石材鋪地,得耗多少工!」
「秦國不會打算在境內全鋪上這樣的路吧!」
「難說,我們過來的時候繞路了,原來的路封上說是在修,說不定就是要重修成這樣。」
「天啊,他們當真要在天下修這樣的路嗎?」
「那不得亡國?」
「這裏已經是秦國了,噤聲!注意著點!」
水泥路是有秦國特色的水泥路,一半水泥,一半還是土路,工程量沒比原來少多少。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劉徹跟嬴政後來才知道,馬並不適合在水泥路上奔馳。不釘馬掌的話傷蹄,釘了馬掌會打滑。
但是水泥路適合人行啊。而且對於行人來說,顯然還是水泥路更友好。碰上連續的雨天,水泥路也可以保障通行。這對一個大帝國的軍事調度、糧食調配,以及消息往來都很重要,將來帝國要運送火炮,也需要水泥路麵才方便。
幾番思量之下,嬴政決定先在國內修幾條這樣的路看看效果。統一之後就知道要不要繼續了。
沿著這樣的大道進入鹹陽,住進裝了玻璃窗的客舍,一眾人休息沐浴學習禮儀。有三人得見秦王,留在鹹陽為官。其他人一人發了一套秦律學習,安排到了不同的地方。
若是嫌地遠職低,也不勉強,秦王甚至給他們贈送了來回的路費,還有一麵小圓鏡,保存好回去賣掉,那家業都可以立起來了。
眾人議論紛紛,最後竟是連分到巴蜀的人都沒捨得走,一邊把小圓鏡塞進包裹,一邊嘟囔著:「這寶鏡夠買我一條命了,先把事做了再辭 ,才是君子之風。」
吳林呢,怎麽也沒想到,他一個好好的道家門徒,居然和學陰陽的呂定,以及一個不熟的單獨考了數算的士子分成了一組,一起負責修建從函穀關到新鄭的官道。
因為他文章裏寫了修路嗎?
不是啊,他就是瞎寫的,他根本不會修路啊!
吳林去領了一應物事,做了簡單培訓,雖然知道隻是讓他處理公文,但還是兩眼無神地上了車,搖搖晃晃地去了函穀關外的工地。
沒關係,他勸自己,順其自然,順其自然而已。
相比吳林這一路,費濟在路上花的時間就長了,他一路北上,到了與匈奴接壤的長城之外。
但他本以為越往北境,路上同行的車馬就會越少,戒備也會越森嚴。誰知與他同行的車隊竟然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分開。
半路時費濟特意去打聽了一下,他自己家也做買賣,很快便跟貨主搭上了話,得知他們賣的貨名為「茶葉」。這他還真知道。
前兩年,他家就從生意夥伴那裏聽說秦國在跟匈奴人做茶葉生意,用茶換牛羊馬匹。但那時匈奴人買得不多,別國有人去試了試那茶葉,並沒覺得有多少前景,所以他家也沒有嚐試。
怎麽,現在這竟成規模了嗎?
他從驛站出來,打聽著找到了貨物的最終流向,一個大型貨棧。找了個已經卸完貨的車隊管事。
「怎麽把貨都卸在這裏,不是賣去匈奴那嗎?」
貨主大概去休息了,隻有管車隊的漢子還在,他帶人卸完貨讓夥計把馬牽去飲水餵食,正坐在車邊上喝水歇氣,聞言從海碗裏抬起頭來,瞧了瞧還是便服的費濟:「第一次跟家裏人來秦做生意?」
費濟憨厚地點頭,遞去自己剛才在店裏買的麵餅包羊肉。管事不客氣地接過來大口咬著,含含糊糊地說:「跟匈奴隻能以物易物。他們遊牧走得遠,趕著牲畜過來的時間不定。我們不能放他們進長城交易,他們那邊倒是能去,但是除了過去就固定跟匈奴交易的幾家,一般小行商也不敢過去,人少非得被劫殺不可。」
費濟恍然大悟:「所以先把貨卸在這裏等著。有匈奴部落趕著牲畜來了,再在秦軍的看護下交易?」
管事的點頭。
以前不這麽麻煩的,秦國這樣長年跟胡人做鄰居的國家,打是真的狠打,久渠與朐衍都滅國化為秦國的郡縣了。但兩邊做生意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
並且是胡人更想與秦人做生意,而不是秦人上趕著與胡人做生意。畢竟牛羊馬匹,秦人自己也能養,而絲綢布匹乃至糧食,胡人自己卻變不出來。
不過以前匈奴對這些商品的需求量也有限,糧食他們倒是想大量購買,秦國又不可能大量的賣。而且不管是義渠還是匈奴,胡人分為許多部落,彼此又沒什麽約束力。小行商就算結識一兩個部落去做生意,路上也可能被其他眼紅的部落劫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嬴政沒什麽意見,沒有利益相關,不損人而利己的事情不至於做守財奴。當然,主要是李世民並不討人厭,幫一把也無所謂。
反正他自己也薅了劉徹的羊毛。
是真「薅羊毛」。羊毛的處理和利用,他這邊一時還沒顧得上,聽劉徹吹噓他弄出來已經反過來賣去匈奴,嬴政沒客氣,直接跟他把工藝流程要了過來。
後世雖然有完整科學的流程,但很多事他們這時候根本做不到,還是這樣已經在漢朝落地的土法工藝更適合他大秦。
卻說吳林等人入秦,開始還好,等到鹹陽附近,一眾人全為秦國的道路大驚小怪起來。
休息時他們個個下車,蹲在地上摸那路,好多人互相詢問:「這是什麽石頭?全用這樣的石材鋪地,得耗多少工!」
「秦國不會打算在境內全鋪上這樣的路吧!」
「難說,我們過來的時候繞路了,原來的路封上說是在修,說不定就是要重修成這樣。」
「天啊,他們當真要在天下修這樣的路嗎?」
「那不得亡國?」
「這裏已經是秦國了,噤聲!注意著點!」
水泥路是有秦國特色的水泥路,一半水泥,一半還是土路,工程量沒比原來少多少。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劉徹跟嬴政後來才知道,馬並不適合在水泥路上奔馳。不釘馬掌的話傷蹄,釘了馬掌會打滑。
但是水泥路適合人行啊。而且對於行人來說,顯然還是水泥路更友好。碰上連續的雨天,水泥路也可以保障通行。這對一個大帝國的軍事調度、糧食調配,以及消息往來都很重要,將來帝國要運送火炮,也需要水泥路麵才方便。
幾番思量之下,嬴政決定先在國內修幾條這樣的路看看效果。統一之後就知道要不要繼續了。
沿著這樣的大道進入鹹陽,住進裝了玻璃窗的客舍,一眾人休息沐浴學習禮儀。有三人得見秦王,留在鹹陽為官。其他人一人發了一套秦律學習,安排到了不同的地方。
若是嫌地遠職低,也不勉強,秦王甚至給他們贈送了來回的路費,還有一麵小圓鏡,保存好回去賣掉,那家業都可以立起來了。
眾人議論紛紛,最後竟是連分到巴蜀的人都沒捨得走,一邊把小圓鏡塞進包裹,一邊嘟囔著:「這寶鏡夠買我一條命了,先把事做了再辭 ,才是君子之風。」
吳林呢,怎麽也沒想到,他一個好好的道家門徒,居然和學陰陽的呂定,以及一個不熟的單獨考了數算的士子分成了一組,一起負責修建從函穀關到新鄭的官道。
因為他文章裏寫了修路嗎?
不是啊,他就是瞎寫的,他根本不會修路啊!
吳林去領了一應物事,做了簡單培訓,雖然知道隻是讓他處理公文,但還是兩眼無神地上了車,搖搖晃晃地去了函穀關外的工地。
沒關係,他勸自己,順其自然,順其自然而已。
相比吳林這一路,費濟在路上花的時間就長了,他一路北上,到了與匈奴接壤的長城之外。
但他本以為越往北境,路上同行的車馬就會越少,戒備也會越森嚴。誰知與他同行的車隊竟然一直到最後也沒有分開。
半路時費濟特意去打聽了一下,他自己家也做買賣,很快便跟貨主搭上了話,得知他們賣的貨名為「茶葉」。這他還真知道。
前兩年,他家就從生意夥伴那裏聽說秦國在跟匈奴人做茶葉生意,用茶換牛羊馬匹。但那時匈奴人買得不多,別國有人去試了試那茶葉,並沒覺得有多少前景,所以他家也沒有嚐試。
怎麽,現在這竟成規模了嗎?
他從驛站出來,打聽著找到了貨物的最終流向,一個大型貨棧。找了個已經卸完貨的車隊管事。
「怎麽把貨都卸在這裏,不是賣去匈奴那嗎?」
貨主大概去休息了,隻有管車隊的漢子還在,他帶人卸完貨讓夥計把馬牽去飲水餵食,正坐在車邊上喝水歇氣,聞言從海碗裏抬起頭來,瞧了瞧還是便服的費濟:「第一次跟家裏人來秦做生意?」
費濟憨厚地點頭,遞去自己剛才在店裏買的麵餅包羊肉。管事不客氣地接過來大口咬著,含含糊糊地說:「跟匈奴隻能以物易物。他們遊牧走得遠,趕著牲畜過來的時間不定。我們不能放他們進長城交易,他們那邊倒是能去,但是除了過去就固定跟匈奴交易的幾家,一般小行商也不敢過去,人少非得被劫殺不可。」
費濟恍然大悟:「所以先把貨卸在這裏等著。有匈奴部落趕著牲畜來了,再在秦軍的看護下交易?」
管事的點頭。
以前不這麽麻煩的,秦國這樣長年跟胡人做鄰居的國家,打是真的狠打,久渠與朐衍都滅國化為秦國的郡縣了。但兩邊做生意的歷史也是源遠流長。
並且是胡人更想與秦人做生意,而不是秦人上趕著與胡人做生意。畢竟牛羊馬匹,秦人自己也能養,而絲綢布匹乃至糧食,胡人自己卻變不出來。
不過以前匈奴對這些商品的需求量也有限,糧食他們倒是想大量購買,秦國又不可能大量的賣。而且不管是義渠還是匈奴,胡人分為許多部落,彼此又沒什麽約束力。小行商就算結識一兩個部落去做生意,路上也可能被其他眼紅的部落劫殺。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