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道士躲得好好的叫揪出來,一臉的喪氣,打起精神回話:「是。」
「會煉丹嗎?」
「……會。」
「那就跟我走吧。」
徐世勣沒想到真讓他逮到一個,覺得收穫滿滿,高興地把人帶回去了。翟讓一聽他會煉丹就滿意了,打發給了郭通去用。
第60章 房杜皆為臣
征遼的結果已經寫在了史書上, 但此時此刻,楊廣徵遼是認真的。他甚至沒有回江都享樂,而是一直留在涿郡臨朔宮準備。
李世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 他如今再厭惡隋煬帝, 也希望這征遼之戰能勝。但他也知道, 結果已經註定了, 無法扭轉。就算他現在已經成年,深得煬帝信任, 自領一路大軍——那也沒用。
第一次征遼失敗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隋軍不能戰, 而是煬帝的指揮失當, 既不信任手下將領, 又過於看重麵子,被高句麗詐降耍了一回又一回,惱羞成怒硬是要來接受一次真降來挽回麵子。
不然, 來護兒和宇文述那兩路雖有必敗之理, 可楊廣親征的那路本是可以勝的。
可憐的是大隋將士與百姓, 死於工役和路上的就不說了, 來護兒四萬精兵僅數千得以回返;宇文述30餘萬人渡遼河, 回歸者不足三千。
他也沒別的辦法,隻能按著既定的計劃,定時上書報告試驗田的狀況,並在上書中表達自己想任武職, 為國征戰的決心。
等水稻收穫, 土豆紅薯也從土裏挖出來的時候,被征遼事搞得家破人亡的大隋百姓已經忍無可忍, 隋末三大起義軍中的瓦崗和竇建德都已經成形,其他沒成氣候的起義軍更是層出不窮。
房玄齡和杜如晦窩在李世民的莊子上嗑瓜子——這是夏天剛收的, 剝花生——這是剛收上來不久的。
李世民心情不好,今天帶人出去打獵了。房杜二人跟他已經混熟了,自己來他莊子上吃吃喝喝聊天,他不在也沒關係。
主要是在這聊天比較自在。
可以罵一罵不敢在外麵罵的人。
「天子無道,大隋看來國祚不永了。」
房玄齡剝花生的手一絲顫動也沒有,一捏就將花生殼分成兩半,把紅衣一搓,一顆白白胖胖的花生仁就丟進了嘴裏。
然後他才不鹹不淡地提醒了一句:「克明慎言。」
杜如晦喜歡嗑瓜子,隻加了粗鹽炒熟的原味瓜子帶著天然的香氣,用門牙輕輕一磕,舌頭一卷,瓜子仁就掉出來了。
他憤憤地又嗑了兩粒,飲了半盞酒,最終還是嘆了口氣:「若二郎再長十歲就好了。」
盡管那實在不像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但這年紀真是個大限製。這半年來,三個對朝廷都心懷不滿的人湊在一起,漸漸都不裝了。李世民更是不裝了,他心理年齡可不止現在這個歲數,房杜二人覺得自己完全是在和一個青年人交流,尤其是說到軍事,盡管二人對兵法不是太懂,但至少聽起來很有道理。
再想李氏本來就是武勛家族,這軍事能力總是有譜的。兩人就不禁遺憾起他的年紀來了。
說來也好笑,就是在去年的時候,包括他倆在內的很多人,其實還沒有產生「大隋氣數將近」的想法。極端一點的,也不過想著楊廣暴斃,換個皇帝興許就好了。
但大業七年,也就一年的時間,盜賊蜂起,天下不說大亂,也是明顯不安定了。大隋的中高層可能還遲鈍著,像房杜這樣官職低微,因而更知民間狀況又目光遠大之人,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認知:大隋要完。
而且國人重視以史為鑑,大隋現在越來越有大秦的發展趨勢了。天下一統,儲位風波,苛政猛於虎,小民不堪忍,天下盜賊蜂起——就差個亡國便可以歸為一類了!
秦朝來照照鏡子,看看像不像你?
秦二世死了,三世看起來也像個英主的樣子,那種時候還有什麽用嗎?
既然秦二世死了沒用,那看起來隋二世死了也沒什麽用。
不過他們也沒產生什麽為大隋痛惜的心情,倒不是他們天生野心家,為亂世到來自己有發揮餘地而歡喜,實在是因為大隋至今也不過三十年,而南北分立至隋朝統一天下,分裂了一百多年。若是忽略晉朝短暫的統一而從漢末開始算起,那更是有三百多年了。
平心而論,隋的統一與漸現的繁榮才是這幾百年間的異數,現在又有亂世的跡象,好像也不算奇怪。
可惜是可惜這來之不易的太平,畢竟房杜二人的年紀都在三十上下,算是在這個太平年景間長大的一代人。但是論對大隋的忠心?那就抱歉了,還沒來得及培養出來。
更何天子這些年的作為,杜如晦已經是收著說了,自己心裏罵得更難聽。
既然亂世初現,各人就要有各人的打算,本來自己一個人讀書可能還沒有這樣的想法,但這不是都湊到一起了嗎?
人湊到一起就忍不住聊,要是心意一致,越聊越容易上頭,越聊越激進。
杜如晦就覺得,如果唐國公現在就是李二郎,那就是他的明主了。但李二郎身為次子又年紀這樣小,太難了。
房玄齡也覺得遺憾,不過他更穩重一點,心裏想的是亂象初起,要是皇帝不暴斃,看上去還能在位多年,等壓不住天下大亂的時候,二郎也該成年了,不急。
他伸手給杜如晦又滿上酒,扒了一個不用來留種的小紅薯分一半給他,岔開了話題:「我看比起麥稻和玉米,明年在附近教人種馬鈴薯才是正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會煉丹嗎?」
「……會。」
「那就跟我走吧。」
徐世勣沒想到真讓他逮到一個,覺得收穫滿滿,高興地把人帶回去了。翟讓一聽他會煉丹就滿意了,打發給了郭通去用。
第60章 房杜皆為臣
征遼的結果已經寫在了史書上, 但此時此刻,楊廣徵遼是認真的。他甚至沒有回江都享樂,而是一直留在涿郡臨朔宮準備。
李世民的心情一直不太好, 他如今再厭惡隋煬帝, 也希望這征遼之戰能勝。但他也知道, 結果已經註定了, 無法扭轉。就算他現在已經成年,深得煬帝信任, 自領一路大軍——那也沒用。
第一次征遼失敗最根本的原因並不是隋軍不能戰, 而是煬帝的指揮失當, 既不信任手下將領, 又過於看重麵子,被高句麗詐降耍了一回又一回,惱羞成怒硬是要來接受一次真降來挽回麵子。
不然, 來護兒和宇文述那兩路雖有必敗之理, 可楊廣親征的那路本是可以勝的。
可憐的是大隋將士與百姓, 死於工役和路上的就不說了, 來護兒四萬精兵僅數千得以回返;宇文述30餘萬人渡遼河, 回歸者不足三千。
他也沒別的辦法,隻能按著既定的計劃,定時上書報告試驗田的狀況,並在上書中表達自己想任武職, 為國征戰的決心。
等水稻收穫, 土豆紅薯也從土裏挖出來的時候,被征遼事搞得家破人亡的大隋百姓已經忍無可忍, 隋末三大起義軍中的瓦崗和竇建德都已經成形,其他沒成氣候的起義軍更是層出不窮。
房玄齡和杜如晦窩在李世民的莊子上嗑瓜子——這是夏天剛收的, 剝花生——這是剛收上來不久的。
李世民心情不好,今天帶人出去打獵了。房杜二人跟他已經混熟了,自己來他莊子上吃吃喝喝聊天,他不在也沒關係。
主要是在這聊天比較自在。
可以罵一罵不敢在外麵罵的人。
「天子無道,大隋看來國祚不永了。」
房玄齡剝花生的手一絲顫動也沒有,一捏就將花生殼分成兩半,把紅衣一搓,一顆白白胖胖的花生仁就丟進了嘴裏。
然後他才不鹹不淡地提醒了一句:「克明慎言。」
杜如晦喜歡嗑瓜子,隻加了粗鹽炒熟的原味瓜子帶著天然的香氣,用門牙輕輕一磕,舌頭一卷,瓜子仁就掉出來了。
他憤憤地又嗑了兩粒,飲了半盞酒,最終還是嘆了口氣:「若二郎再長十歲就好了。」
盡管那實在不像是個十三四歲的少年,但這年紀真是個大限製。這半年來,三個對朝廷都心懷不滿的人湊在一起,漸漸都不裝了。李世民更是不裝了,他心理年齡可不止現在這個歲數,房杜二人覺得自己完全是在和一個青年人交流,尤其是說到軍事,盡管二人對兵法不是太懂,但至少聽起來很有道理。
再想李氏本來就是武勛家族,這軍事能力總是有譜的。兩人就不禁遺憾起他的年紀來了。
說來也好笑,就是在去年的時候,包括他倆在內的很多人,其實還沒有產生「大隋氣數將近」的想法。極端一點的,也不過想著楊廣暴斃,換個皇帝興許就好了。
但大業七年,也就一年的時間,盜賊蜂起,天下不說大亂,也是明顯不安定了。大隋的中高層可能還遲鈍著,像房杜這樣官職低微,因而更知民間狀況又目光遠大之人,已經形成了清晰的認知:大隋要完。
而且國人重視以史為鑑,大隋現在越來越有大秦的發展趨勢了。天下一統,儲位風波,苛政猛於虎,小民不堪忍,天下盜賊蜂起——就差個亡國便可以歸為一類了!
秦朝來照照鏡子,看看像不像你?
秦二世死了,三世看起來也像個英主的樣子,那種時候還有什麽用嗎?
既然秦二世死了沒用,那看起來隋二世死了也沒什麽用。
不過他們也沒產生什麽為大隋痛惜的心情,倒不是他們天生野心家,為亂世到來自己有發揮餘地而歡喜,實在是因為大隋至今也不過三十年,而南北分立至隋朝統一天下,分裂了一百多年。若是忽略晉朝短暫的統一而從漢末開始算起,那更是有三百多年了。
平心而論,隋的統一與漸現的繁榮才是這幾百年間的異數,現在又有亂世的跡象,好像也不算奇怪。
可惜是可惜這來之不易的太平,畢竟房杜二人的年紀都在三十上下,算是在這個太平年景間長大的一代人。但是論對大隋的忠心?那就抱歉了,還沒來得及培養出來。
更何天子這些年的作為,杜如晦已經是收著說了,自己心裏罵得更難聽。
既然亂世初現,各人就要有各人的打算,本來自己一個人讀書可能還沒有這樣的想法,但這不是都湊到一起了嗎?
人湊到一起就忍不住聊,要是心意一致,越聊越容易上頭,越聊越激進。
杜如晦就覺得,如果唐國公現在就是李二郎,那就是他的明主了。但李二郎身為次子又年紀這樣小,太難了。
房玄齡也覺得遺憾,不過他更穩重一點,心裏想的是亂象初起,要是皇帝不暴斃,看上去還能在位多年,等壓不住天下大亂的時候,二郎也該成年了,不急。
他伸手給杜如晦又滿上酒,扒了一個不用來留種的小紅薯分一半給他,岔開了話題:「我看比起麥稻和玉米,明年在附近教人種馬鈴薯才是正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