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頁
秦皇漢武唐童現代留學日常 作者:南林煙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王義作為辛苦教學的長子長孫,分到了一整個,其他孩子兩人分一個,都吃得嗷嗷的,最饞的把皮都吃了,其他人也是仔細用牙把紅薯皮給颳得幹幹淨淨。
可惜家裏今年沒種,王義就很積極的跑姑母家,教陳耳讀書。姑母總會弄一個給他吃的。
在被母親揪著耳朵不許去丟人現眼的討食吃之前,王義坐在姑母家的院子裏,一邊用牙刮著紅薯皮上金黃的薯肉,一邊感嘆:「真好吃啊,我說城裏人肯定都沒吃過,阿母還罵我。我聽阿葦說的呢,城裏人真沒吃過,除了官田種出來打粉用,就是我們軹道亭在種。」
「阿葦說的?」
王沐停了針線,有些好奇地問。陳葦雖然什麽事情都願意和她說,但總有小孩覺得不重要不相幹的事,跟同輩兄弟姊妹聊天時才談起也很正常。
王義年紀比較大,雖然成績一般,但坐得住,理解力也比七八歲的小孩強。現在十三歲,已經升到第三級,後麵聽說還要開新班,他可能也能升。陳葦現在更愛和他玩,用她的話說,阿義兄長才聽得懂她說什麽。
別處沒種紅薯的事也是她從張蒼那聽來,跟王義說的,王義便又同姑母講:「亭長說先叫我們種,看看平民家裏頭儲存起來有沒有難處,種起來有沒有問題。明年後年,別的地方才會種哩。」
「這樣啊。」王沐繼續縫補衣服,就聽侄子繼續說:「姑母,你為啥不拿紅薯去市裏賣。亭長不是講了嗎,我們亭行新政,拿自家出產去賣不犯法。紅薯這麽甜,外麵的小孩肯定也願意買呀。」
「這……」王沐一不小心被紮著了手,將手指放嘴裏抿了抿,她搖了搖頭,「人家都不認識,怎麽賣。」
「炕熟了這麽香,不認識怎麽了。」王義還來勁了,「我們家在縣城不是有親戚嗎,去借個灶弄熟了,拿被子包著去賣呀。」
王沐……王沐真的心動了。
陳葦在歲首將至時從張蒼處回家,吃驚地看到弟弟換了一身新衣,而母親又拿了一套新衣叫她試穿,人的精氣神都不同了。
「阿母,亭裏給的錢糧增加了嗎?」她疑惑的問。原來給的錢糧隻能說可以讓母親不用勞作就能帶著弟弟吃飽,母親還是精打細算的,年底也穿不上新衣呀。
王沐笑著在女兒身上比劃過,滿意地看到女兒長高了,自己縫起來的衣袖褲角要往下再放一點。她一邊將新衣收起,一邊道:「等會說,先吃點東西。」
便到灶上拿了一個紅薯,一根玉米。
陳葦沒吃紅薯,剛收的時候吃多了,現在有點不愛吃,玉米是新下來沒多久的,特別香,她啃得很起勁,缺牙都不妨礙。
王沐看了一眼在沙坑寫字的兒子,回來跟女兒講起自己最近做的事業。
「家裏那塊地不是種糧食種不好麽,今年就種了紅薯。收的時候你舅舅嚇壞了,扒了兩窩就跑來家喊我去看。」王沐想起當時的情景都好笑。
「收得太多吃不完,我也愁,還是你舅家的阿義說了一句,我就試試拿去縣裏賣,哪曉得真的賣光了。」
縣裏有個遠親,但跟王家走動還蠻多。王沐請兄長去說了一聲,到人家去借灶一用。
結果那香的,她請了親戚家的小孩吃一個,小孩分食著跟鄰居炫耀,她還沒鼓起勇氣去「市」中售賣呢,背去的十幾個紅薯就叫那一裏的人買光了。
不光窮人家買,連大戶家也來買。實在是沒有吃過,第一次吃都覺得十分香甜,是好東西。
後來就跟親戚說定了,她借牛車運一筐去,親戚拿些錢,替她做熟了賣,錢少掙一點,卻免了她拋頭露麵的。
「最近玉米收了,裏典去亭長那學了回來,教大夥磨成粉吃。我又拿了些煮了賣,也不錯。」
後來買的人其實不是為那口吃的,是買去種了,這才把她吃不完的紅薯都買完了。
所以她才有錢在年底給一家三口都扯布做了新衣。
「阿母,你跟大舅說,一定要好好識字。亭長那裏有好生計傳授,但隻給大考排名在前的人。我看裏典反覆宣揚,用心的人還是少,亭長都有些生氣了。」
「都要下地,一年忙到頭,就是想學也抽不出身啊。」王沐也很無奈,「你大舅已經算是用心的。」
陳葦還是個孩子,過了年才九歲,提醒到這裏是她僅能做的事了,不一會自己都拋到了腦後,高高興興地看母親給她改新衣。
張蒼就沒她這麽輕鬆了。對軹道亭的情況患得患失,又有點高興,又有點生氣。
其實情況一點都不差,今年的氣候還可以,軹道亭又優先打造了筒車,甚至還有一處裝了大型的龍骨水車,把至少三分之一的旱地都改造成水澆地了。
種子又好,今年光是小麥的產量就翻了倍,剛收的水稻產量也統計出來了,同樣翻倍。少數人試種的新作物玉米雖然是粗糧,但產量也不差,反正是多種的一季,簡直跟白撿的一樣。
但同樣的,因為多了一季農事,不管是無地庸耕的貧民,還是家中有田地的中等人家,今年就沒有閑的時候。這不,到十月歲首了,還在為種冬小麥而在地裏忙呢。
所以有心無力啊,他也看到農家漢子們在地頭拿樹枝劃拉著寫字,但能堅持下來的太少了。
張蒼原本準備吸收無地貧民到工坊幹活,並用這個條件鼓勵他們學會識字。現在一看,這還真不行,隻能調整,把「利」給提高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可惜家裏今年沒種,王義就很積極的跑姑母家,教陳耳讀書。姑母總會弄一個給他吃的。
在被母親揪著耳朵不許去丟人現眼的討食吃之前,王義坐在姑母家的院子裏,一邊用牙刮著紅薯皮上金黃的薯肉,一邊感嘆:「真好吃啊,我說城裏人肯定都沒吃過,阿母還罵我。我聽阿葦說的呢,城裏人真沒吃過,除了官田種出來打粉用,就是我們軹道亭在種。」
「阿葦說的?」
王沐停了針線,有些好奇地問。陳葦雖然什麽事情都願意和她說,但總有小孩覺得不重要不相幹的事,跟同輩兄弟姊妹聊天時才談起也很正常。
王義年紀比較大,雖然成績一般,但坐得住,理解力也比七八歲的小孩強。現在十三歲,已經升到第三級,後麵聽說還要開新班,他可能也能升。陳葦現在更愛和他玩,用她的話說,阿義兄長才聽得懂她說什麽。
別處沒種紅薯的事也是她從張蒼那聽來,跟王義說的,王義便又同姑母講:「亭長說先叫我們種,看看平民家裏頭儲存起來有沒有難處,種起來有沒有問題。明年後年,別的地方才會種哩。」
「這樣啊。」王沐繼續縫補衣服,就聽侄子繼續說:「姑母,你為啥不拿紅薯去市裏賣。亭長不是講了嗎,我們亭行新政,拿自家出產去賣不犯法。紅薯這麽甜,外麵的小孩肯定也願意買呀。」
「這……」王沐一不小心被紮著了手,將手指放嘴裏抿了抿,她搖了搖頭,「人家都不認識,怎麽賣。」
「炕熟了這麽香,不認識怎麽了。」王義還來勁了,「我們家在縣城不是有親戚嗎,去借個灶弄熟了,拿被子包著去賣呀。」
王沐……王沐真的心動了。
陳葦在歲首將至時從張蒼處回家,吃驚地看到弟弟換了一身新衣,而母親又拿了一套新衣叫她試穿,人的精氣神都不同了。
「阿母,亭裏給的錢糧增加了嗎?」她疑惑的問。原來給的錢糧隻能說可以讓母親不用勞作就能帶著弟弟吃飽,母親還是精打細算的,年底也穿不上新衣呀。
王沐笑著在女兒身上比劃過,滿意地看到女兒長高了,自己縫起來的衣袖褲角要往下再放一點。她一邊將新衣收起,一邊道:「等會說,先吃點東西。」
便到灶上拿了一個紅薯,一根玉米。
陳葦沒吃紅薯,剛收的時候吃多了,現在有點不愛吃,玉米是新下來沒多久的,特別香,她啃得很起勁,缺牙都不妨礙。
王沐看了一眼在沙坑寫字的兒子,回來跟女兒講起自己最近做的事業。
「家裏那塊地不是種糧食種不好麽,今年就種了紅薯。收的時候你舅舅嚇壞了,扒了兩窩就跑來家喊我去看。」王沐想起當時的情景都好笑。
「收得太多吃不完,我也愁,還是你舅家的阿義說了一句,我就試試拿去縣裏賣,哪曉得真的賣光了。」
縣裏有個遠親,但跟王家走動還蠻多。王沐請兄長去說了一聲,到人家去借灶一用。
結果那香的,她請了親戚家的小孩吃一個,小孩分食著跟鄰居炫耀,她還沒鼓起勇氣去「市」中售賣呢,背去的十幾個紅薯就叫那一裏的人買光了。
不光窮人家買,連大戶家也來買。實在是沒有吃過,第一次吃都覺得十分香甜,是好東西。
後來就跟親戚說定了,她借牛車運一筐去,親戚拿些錢,替她做熟了賣,錢少掙一點,卻免了她拋頭露麵的。
「最近玉米收了,裏典去亭長那學了回來,教大夥磨成粉吃。我又拿了些煮了賣,也不錯。」
後來買的人其實不是為那口吃的,是買去種了,這才把她吃不完的紅薯都買完了。
所以她才有錢在年底給一家三口都扯布做了新衣。
「阿母,你跟大舅說,一定要好好識字。亭長那裏有好生計傳授,但隻給大考排名在前的人。我看裏典反覆宣揚,用心的人還是少,亭長都有些生氣了。」
「都要下地,一年忙到頭,就是想學也抽不出身啊。」王沐也很無奈,「你大舅已經算是用心的。」
陳葦還是個孩子,過了年才九歲,提醒到這裏是她僅能做的事了,不一會自己都拋到了腦後,高高興興地看母親給她改新衣。
張蒼就沒她這麽輕鬆了。對軹道亭的情況患得患失,又有點高興,又有點生氣。
其實情況一點都不差,今年的氣候還可以,軹道亭又優先打造了筒車,甚至還有一處裝了大型的龍骨水車,把至少三分之一的旱地都改造成水澆地了。
種子又好,今年光是小麥的產量就翻了倍,剛收的水稻產量也統計出來了,同樣翻倍。少數人試種的新作物玉米雖然是粗糧,但產量也不差,反正是多種的一季,簡直跟白撿的一樣。
但同樣的,因為多了一季農事,不管是無地庸耕的貧民,還是家中有田地的中等人家,今年就沒有閑的時候。這不,到十月歲首了,還在為種冬小麥而在地裏忙呢。
所以有心無力啊,他也看到農家漢子們在地頭拿樹枝劃拉著寫字,但能堅持下來的太少了。
張蒼原本準備吸收無地貧民到工坊幹活,並用這個條件鼓勵他們學會識字。現在一看,這還真不行,隻能調整,把「利」給提高了。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