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0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在座諸將,沒人比他更希望有一場大功勞。
因為,他迫不及待想去京城,去父親麵前炫耀。
他會讓父親知道,誰才是袁家最有出息的兒郎!
麴義、高幹都點頭,「正是這個理兒!」
他們也需要功勞封妻蔭子,衣錦還鄉。
遼東出征的軍報傳回長安,張禎細細看完,出了會兒神。
呂布用兵七萬,公孫瓚用兵四萬,合起來十一萬。
而且還是兩路出征,做好了大半年的準備,武器齊備,糧草充足。
漢武帝劉徹要是知道了,肯定得眼紅。
他當年可沒這麽好的條件。
明明將大漢疆域從兩百多萬平方公裏,擴展到六百多萬平方公裏,還被罵為窮兵黷武。
......可能他也確實窮兵黷武了,但放在時間長河上來看,他隻是提前打了後世必須得打的仗。
張禎不敢說自己比他幸運。
因為她所穿越的時代,是即將崩塌的東漢末年。
但也正因即將崩塌,反倒能夠破而後立,背水一戰。
若是在劉協父親、祖父時代,有些事情反而不能大刀闊斧地進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又似乎是幸運的。
還真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而她比漢武帝更幸運的地方在於,將星如雲,謀臣似雨。
隨便拎出一個,都能威震一方。
不像漢武帝,最拿得出手的也就衛青、霍去病,這兩人一離世,就沒了後續者。
李廣、李陵這一家,說真的又悲情又坑。
張禎輕笑一聲,收好軍報,給公孫瓚寫信。
內容就一個,令諸軍收集大漢沒有的種子,吃的、用的、玩的,隻要覺得有些許價值,都不要放過,通通送到長安。
這事兒,之前她就跟呂布和公孫瓚說過。
怕公孫瓚忘記,多提一次。
呂布倒不用多囑咐,他不會忘。
兩邊都是黃金夢幻陣容,張禎也沒有什麽可擔心的。
事實上,根本不需要那麽多將領、謀士,把人都派出去,主要是怕他們精力無處發泄,又在漢室腹地作亂。
眼下,她最關注的是一件事,白玉京。
大軍一走,就召開了小朝會,讓諸公商議白玉京應該建造在哪兒。
諸葛亮也列席。
朝中諸公也都隱隱綽綽聽說了要建新都城,極為興奮,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果是以前,他們定然反對,因為窮。
隻會建議小皇帝將就遷回東都洛陽。
現在不一樣了,有錢了,四億兩千萬!
若是還不夠,國庫湊一湊,稅賦湊一湊,也就基本夠了。
經過半個多月的商討,或者說爭吵,最終少數服從多數,還是選在中州河南。
但不是洛陽,也不是開封或任何一座現有城池。
張禎說得很明白,不在舊城池的基礎上重修,而是新建。
她要一座全新的都城。
具體建在哪兒呢?她也不知道。
於是派出白玉京尋址小分隊。
隊長,不,特使是基建狂魔李嚴,副使是張鬆。
張禎沒有忘記,張鬆會畫輿圖,還畫得很好。
成員有墨家三位傳人,秦書、單冬、胡維,都是基建專家。
還有幾位中常侍,以及袁紹之子袁尚,劉表之子劉琮,袁術之子袁曜。
落魄三人組覺得這是個巧宗,非要把兒子塞進來混個資歷,還送了重禮。
張禎沒理由不收。
這種事情,這三家想壞也壞不了。
而且她看袁尚、劉琮、袁曜等人,當大漢順臣當得挺愉快的,不像他們的父輩,沒那麽多痛苦糾結。
張鬆還引薦了一個人,好友法正。
張禎自然也同意。
等這行人離開長安,她最關注的就隻剩兩件事。
一是鹽務,二是春耕。
不過,前者有鹽務司,後者有課農司,兩件大事都在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她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力。
暗地裏沾沾自喜,穿越多年,總算是享受到了垂拱而治的快樂。
找對人,做對事,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
但話雖如此,始終還是心繫農田,像去年一樣,時常在關中各地巡視,勸課農桑,過問民生。
對於這樣的張禎,關中百姓也都習慣了。
第405章 白如雪,軟如綿,上品好鹽
自古以來,華夏就有著漫長的海岸線。
諸葛亮和賈詡不僅劃分出了食鹽的十大銷售區域,還劃分出了相應的十大鹽區。
並且採取就近原則,盡量讓鹽區靠近銷售區域。
比如,銷售區域在南方、西方的,鹽區便劃在江蘇長江以北的黃海沿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兩淮鹽場,又叫蘇北鹽場。
因位於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而得名。
淮河以北的叫淮北鹽場,淮河以南的叫淮南鹽場,相較而言,淮南鹽場歷史更為悠久,西漢時的吳王劉濞,就因封地在廣陵而煮海為鹽,成為天下巨富。
這也是兩淮鹽業在歷史上的最早記載。
在這個時期,淮北鹽場隻是初具雛形,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銷售區域在北方、東方的,鹽區劃分在渤海沿岸的長蘆鹽場,或者遼東灣鹽場、萊州灣鹽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因為,他迫不及待想去京城,去父親麵前炫耀。
他會讓父親知道,誰才是袁家最有出息的兒郎!
麴義、高幹都點頭,「正是這個理兒!」
他們也需要功勞封妻蔭子,衣錦還鄉。
遼東出征的軍報傳回長安,張禎細細看完,出了會兒神。
呂布用兵七萬,公孫瓚用兵四萬,合起來十一萬。
而且還是兩路出征,做好了大半年的準備,武器齊備,糧草充足。
漢武帝劉徹要是知道了,肯定得眼紅。
他當年可沒這麽好的條件。
明明將大漢疆域從兩百多萬平方公裏,擴展到六百多萬平方公裏,還被罵為窮兵黷武。
......可能他也確實窮兵黷武了,但放在時間長河上來看,他隻是提前打了後世必須得打的仗。
張禎不敢說自己比他幸運。
因為她所穿越的時代,是即將崩塌的東漢末年。
但也正因即將崩塌,反倒能夠破而後立,背水一戰。
若是在劉協父親、祖父時代,有些事情反而不能大刀闊斧地進行。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她又似乎是幸運的。
還真是「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
而她比漢武帝更幸運的地方在於,將星如雲,謀臣似雨。
隨便拎出一個,都能威震一方。
不像漢武帝,最拿得出手的也就衛青、霍去病,這兩人一離世,就沒了後續者。
李廣、李陵這一家,說真的又悲情又坑。
張禎輕笑一聲,收好軍報,給公孫瓚寫信。
內容就一個,令諸軍收集大漢沒有的種子,吃的、用的、玩的,隻要覺得有些許價值,都不要放過,通通送到長安。
這事兒,之前她就跟呂布和公孫瓚說過。
怕公孫瓚忘記,多提一次。
呂布倒不用多囑咐,他不會忘。
兩邊都是黃金夢幻陣容,張禎也沒有什麽可擔心的。
事實上,根本不需要那麽多將領、謀士,把人都派出去,主要是怕他們精力無處發泄,又在漢室腹地作亂。
眼下,她最關注的是一件事,白玉京。
大軍一走,就召開了小朝會,讓諸公商議白玉京應該建造在哪兒。
諸葛亮也列席。
朝中諸公也都隱隱綽綽聽說了要建新都城,極為興奮,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
如果是以前,他們定然反對,因為窮。
隻會建議小皇帝將就遷回東都洛陽。
現在不一樣了,有錢了,四億兩千萬!
若是還不夠,國庫湊一湊,稅賦湊一湊,也就基本夠了。
經過半個多月的商討,或者說爭吵,最終少數服從多數,還是選在中州河南。
但不是洛陽,也不是開封或任何一座現有城池。
張禎說得很明白,不在舊城池的基礎上重修,而是新建。
她要一座全新的都城。
具體建在哪兒呢?她也不知道。
於是派出白玉京尋址小分隊。
隊長,不,特使是基建狂魔李嚴,副使是張鬆。
張禎沒有忘記,張鬆會畫輿圖,還畫得很好。
成員有墨家三位傳人,秦書、單冬、胡維,都是基建專家。
還有幾位中常侍,以及袁紹之子袁尚,劉表之子劉琮,袁術之子袁曜。
落魄三人組覺得這是個巧宗,非要把兒子塞進來混個資歷,還送了重禮。
張禎沒理由不收。
這種事情,這三家想壞也壞不了。
而且她看袁尚、劉琮、袁曜等人,當大漢順臣當得挺愉快的,不像他們的父輩,沒那麽多痛苦糾結。
張鬆還引薦了一個人,好友法正。
張禎自然也同意。
等這行人離開長安,她最關注的就隻剩兩件事。
一是鹽務,二是春耕。
不過,前者有鹽務司,後者有課農司,兩件大事都在有條不紊、按部就班的進行著,她並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心力。
暗地裏沾沾自喜,穿越多年,總算是享受到了垂拱而治的快樂。
找對人,做對事,一切就會變得很簡單!
但話雖如此,始終還是心繫農田,像去年一樣,時常在關中各地巡視,勸課農桑,過問民生。
對於這樣的張禎,關中百姓也都習慣了。
第405章 白如雪,軟如綿,上品好鹽
自古以來,華夏就有著漫長的海岸線。
諸葛亮和賈詡不僅劃分出了食鹽的十大銷售區域,還劃分出了相應的十大鹽區。
並且採取就近原則,盡量讓鹽區靠近銷售區域。
比如,銷售區域在南方、西方的,鹽區便劃在江蘇長江以北的黃海沿岸,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兩淮鹽場,又叫蘇北鹽場。
因位於淮河故道入海口的南北而得名。
淮河以北的叫淮北鹽場,淮河以南的叫淮南鹽場,相較而言,淮南鹽場歷史更為悠久,西漢時的吳王劉濞,就因封地在廣陵而煮海為鹽,成為天下巨富。
這也是兩淮鹽業在歷史上的最早記載。
在這個時期,淮北鹽場隻是初具雛形,還有很大的開發空間。
銷售區域在北方、東方的,鹽區劃分在渤海沿岸的長蘆鹽場,或者遼東灣鹽場、萊州灣鹽場。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