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頁
匡扶漢室,她是認真的 作者:一品紅樓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禰衡看他如智障,「堵上耳朵,不就成了聾子?刺客來了也聽不見,還怎麽行護衛之職?」
楊修:「......那倒也是。」
光想著防張神悅了,忘了防刺客。
——
「你們小心些,快下來!」
張禎擔憂地道。
她被關在院中,已是第三日。
院門一直從外鎖著,隻有送糧食和瓜果蔬菜,以及傳遞「治疫手冊」時打開,連隻小貓都跑不出去。
跟她一起被關的,除了當時在場的丫頭僕婦,還有周羽和花妮。
兩人數次爬上屋頂、樹枝,都被外麵的甲士用包著布團的長棍打下來。
她也在兩人的幫助下爬上去過。
但甲士一見她的麵,立時丟下長棍,抽出佩刀,橫在頸間。
還不是一個,而是所有能看見她的。
意思很明顯,她若想出去,他們不敢阻攔,也不敢放行,隻能自刎。
他們的目光如此堅毅,她不敢賭。
隻好回來。
又有僕婦悄悄說,那棵最高的柏樹後有狗洞。
為了出去,她也顧不得了,鑽狗洞也無妨。
花妮先去探路,頭才伸出去,就被甲士推了回來。
然後狗洞也被填了。
周羽、花妮越挫越勇,還要從屋頂沖。
一天沖十多次,一次沒成功,反而看得她心驚膽顫。
害怕她們一個沒站穩,摔成半身不遂。
「女君勿憂,半夜我們再試一次!」
花妮氣惱地道。
她就不信了,這些豎子夜裏也能這般警覺!
張禎嘆口氣,鄭重叮囑道,「千萬別試!」
親,認輸吧,你們勢單力薄,打不過老高派來的這些人。
漢壽城,她是非去不可!
有那麽一瞬,她的腦迴路跟劉表一致。
不希望有大疫,可既然大疫已經出現,成為事實,何不善加利用?
區別在於,劉表的利用,是用來害她,藉此對抗朝廷。
而她的利用,是治病救人,藉此進入荊州。
是的,這是一個進入荊州的契機。
劉表此人,跟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不同。
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無大誌」,站在他麾下部將、謀士的角度,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跟著他沒前途。
但站在朝廷的角度,這意味著劉表相對安分,不是會率先掀桌子的那一撥。
如果說袁紹、袁術是朝廷的急症,需要立刻治療,那他就是朝廷的慢性病,不用馬上住院。
他又是皇室宗親,因此朝中諸公對他的容忍度很高。
而劉表本身也有學識、有才幹、有名望。
荊州曾經宗賊興盛,械鬥頻繁,甚至劫掠郡縣,危害極大。
他單騎入荊後,在當地世族蔡瑁、蒯良、蒯越等人的幫助下,誘殺宗賊首領五十五人,並襲其部眾,一舉平定。
此後開經立學,愛民養士,人心所歸。
史上稱之為「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很受百姓愛戴。
如果世道一直亂下去,劉表會被同行們襯托成一個好人、好官。
但她既然想結束亂世,恢復中央集權製,劉表就不能不除。
這個除,不一定是要他的命,交出荊州就好,像袁紹一樣。
再縱容下去,荊州真成國中之國了,然後等他一死,又亂成一鍋粥。
不過,對付劉表,不能硬搬對付袁紹那一套。
朝廷若派兵去攻打,荊州士民會與他同進退,縱能打下,也會造成極大的傷亡。
因而張禎想了很久,也沒想到什麽妙計。
還感嘆慢性病也能要人命,並且更難根治。
唯一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是先不動荊州,處理別的問題,最後以天下大勢倒逼劉表臣服。
結果他自己遞來了橄欖枝。
張禎怎能不接?
接得飛快,唯恐遲了被收回去!
但四麵高牆,攔住了她奔向荊州的腳步。
然而她也不怪高順。
不僅不怪,還很感動。
以前看三國的時候,她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三國的武將、謀士,甚至處於底層的小人物,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個性也很鮮明。
換在別的時期,像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劉表這樣的人物,可能「虎軀一震,渾身散發出王霸之氣」,就降服了將領謀士、普羅大眾,黃袍加身,從容登上尊位。
可這時期不行。
你要震你盡管震,我不care,我若覺得你不好,你再王霸也沒用。
陳宮就是個例子,居然舍曹操而就呂布,如果不是史實而是小說,寫出來會被讀者罵死,因為不夠模式化,不符合讀者大爺們的預期。
也正因為大家都太有想法了,才各自為政,難以統一。
那麽高順當然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活人,不是npc。
第253章 秘密,不能說
張禎也明白高順在想什麽。
怕她死。
雖然這很礙事兒,可真是出於愛護她的心理。
他沒有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但確實是為了她好,方法錯了,出發點卻沒錯。
試想,假如一個古代人,機緣巧合之下,目睹了一場現代手術,開顱或開胸、截肢那種,患者血肉模糊,醫生手執各類刀具。
這古人會以為這是個什麽場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楊修:「......那倒也是。」
光想著防張神悅了,忘了防刺客。
——
「你們小心些,快下來!」
張禎擔憂地道。
她被關在院中,已是第三日。
院門一直從外鎖著,隻有送糧食和瓜果蔬菜,以及傳遞「治疫手冊」時打開,連隻小貓都跑不出去。
跟她一起被關的,除了當時在場的丫頭僕婦,還有周羽和花妮。
兩人數次爬上屋頂、樹枝,都被外麵的甲士用包著布團的長棍打下來。
她也在兩人的幫助下爬上去過。
但甲士一見她的麵,立時丟下長棍,抽出佩刀,橫在頸間。
還不是一個,而是所有能看見她的。
意思很明顯,她若想出去,他們不敢阻攔,也不敢放行,隻能自刎。
他們的目光如此堅毅,她不敢賭。
隻好回來。
又有僕婦悄悄說,那棵最高的柏樹後有狗洞。
為了出去,她也顧不得了,鑽狗洞也無妨。
花妮先去探路,頭才伸出去,就被甲士推了回來。
然後狗洞也被填了。
周羽、花妮越挫越勇,還要從屋頂沖。
一天沖十多次,一次沒成功,反而看得她心驚膽顫。
害怕她們一個沒站穩,摔成半身不遂。
「女君勿憂,半夜我們再試一次!」
花妮氣惱地道。
她就不信了,這些豎子夜裏也能這般警覺!
張禎嘆口氣,鄭重叮囑道,「千萬別試!」
親,認輸吧,你們勢單力薄,打不過老高派來的這些人。
漢壽城,她是非去不可!
有那麽一瞬,她的腦迴路跟劉表一致。
不希望有大疫,可既然大疫已經出現,成為事實,何不善加利用?
區別在於,劉表的利用,是用來害她,藉此對抗朝廷。
而她的利用,是治病救人,藉此進入荊州。
是的,這是一個進入荊州的契機。
劉表此人,跟袁紹、袁術、曹操等諸侯不同。
史書上對他的評價是「無大誌」,站在他麾下部將、謀士的角度,這是一個很大的缺點,跟著他沒前途。
但站在朝廷的角度,這意味著劉表相對安分,不是會率先掀桌子的那一撥。
如果說袁紹、袁術是朝廷的急症,需要立刻治療,那他就是朝廷的慢性病,不用馬上住院。
他又是皇室宗親,因此朝中諸公對他的容忍度很高。
而劉表本身也有學識、有才幹、有名望。
荊州曾經宗賊興盛,械鬥頻繁,甚至劫掠郡縣,危害極大。
他單騎入荊後,在當地世族蔡瑁、蒯良、蒯越等人的幫助下,誘殺宗賊首領五十五人,並襲其部眾,一舉平定。
此後開經立學,愛民養士,人心所歸。
史上稱之為「萬裏肅清、群民悅服」,很受百姓愛戴。
如果世道一直亂下去,劉表會被同行們襯托成一個好人、好官。
但她既然想結束亂世,恢復中央集權製,劉表就不能不除。
這個除,不一定是要他的命,交出荊州就好,像袁紹一樣。
再縱容下去,荊州真成國中之國了,然後等他一死,又亂成一鍋粥。
不過,對付劉表,不能硬搬對付袁紹那一套。
朝廷若派兵去攻打,荊州士民會與他同進退,縱能打下,也會造成極大的傷亡。
因而張禎想了很久,也沒想到什麽妙計。
還感嘆慢性病也能要人命,並且更難根治。
唯一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是先不動荊州,處理別的問題,最後以天下大勢倒逼劉表臣服。
結果他自己遞來了橄欖枝。
張禎怎能不接?
接得飛快,唯恐遲了被收回去!
但四麵高牆,攔住了她奔向荊州的腳步。
然而她也不怪高順。
不僅不怪,還很感動。
以前看三國的時候,她就有一種強烈的感受,三國的武將、謀士,甚至處於底層的小人物,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個性也很鮮明。
換在別的時期,像曹操、劉備、孫權、袁紹、劉表這樣的人物,可能「虎軀一震,渾身散發出王霸之氣」,就降服了將領謀士、普羅大眾,黃袍加身,從容登上尊位。
可這時期不行。
你要震你盡管震,我不care,我若覺得你不好,你再王霸也沒用。
陳宮就是個例子,居然舍曹操而就呂布,如果不是史實而是小說,寫出來會被讀者罵死,因為不夠模式化,不符合讀者大爺們的預期。
也正因為大家都太有想法了,才各自為政,難以統一。
那麽高順當然也會有自己的想法,他是活人,不是npc。
第253章 秘密,不能說
張禎也明白高順在想什麽。
怕她死。
雖然這很礙事兒,可真是出於愛護她的心理。
他沒有說「我都是為了你好」,但確實是為了她好,方法錯了,出發點卻沒錯。
試想,假如一個古代人,機緣巧合之下,目睹了一場現代手術,開顱或開胸、截肢那種,患者血肉模糊,醫生手執各類刀具。
這古人會以為這是個什麽場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