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沅對他這模樣嘖嘖出聲,「煮熟的鴨子,嘴巴最硬咯。」
刻薄的那廝對她笑吟吟:「你真想見識我罵人嗎?」
第133章 開局棋(四)
也不是沒見識過。
禮順謙讓,和顏悅色,在燕故一這裏是分時候場合的,哪個惹了他,隻有被罵得狗血淋頭的份。
阿沅識相地下去張羅吃食。
燕故一緩平心氣,說到正事:「比起心眼泰半用在情愛上頭的探花郎,他同期的狀元郎風頭正盛。聽說他攬去已被罷黜的二皇子與中拓侯當年謀反一案,若我記得沒錯的話,王爺南下,正是被此事牽連。」
陳年舊事。
皇嗣與諸侯勾結謀反,趁夏獵之時帶兵逼宮。釘入中拓侯喉嚨的那支箭,還是今安拔弓射出。
後續黨羽之禍剝了大朔朝野半張皮,連皮帶肉地揪出底下盤桓根係,大理寺的人在定欒王府中搜出了與中拓侯的來往書信。
當時是,定欒王一派無疑被架上薪火上烹,皇帝念其護駕之功,功過相抵,罷了今安手中的北境兵權,說是南下剿寇,分封州地,實則貶謫。
今安在上頭吃過大虧,至今難忘。
浮皮潦草的幾句提起來,今安稍稍冷了臉色,「攝政王拿權不放,刑部受命於兩公,總得掰扯些陳芝麻爛穀子出來攪和一下,攪亂形勢,朝政民心安不下,那麽,就還能有些等變數翻轉局麵的時候。」
「陛下病重,權柄為禍心人所掌。身為臣子,我等痛心疾首。」痛心疾首的燕故一含笑飲了杯茶。
今安問起這件事裏的關鍵人物:「藺知方是什麽人?」
「不好形容。」燕故一沉吟片刻,「藺知方祖父官拜正四品禮部侍郎時,跟在我父親門下,後告老還鄉,其子藺盛禮下陳州任父母官。」
燕故一回憶起舊年,「我燕氏滿門遭禍,多的是人避之唯恐不及,情理之中。遠在陳州的藺盛禮受他父親臨終囑託,上遞為燕氏力證清名的摺子。當然,這摺子被皇帝斥為勾結之證,也為後麵藺氏抄家埋下禍根。藺知方,是藺盛禮第二子,當年菜市場砍掉的一地頭顱裏本該也有他的,是他母親在獄中為他殫精竭慮,令他病得快死了,裹在破席裏被獄頭當死人扔去亂葬崗,僥倖被路過的樵夫救起。此後,藺知方替了早夭的表兄戶籍,輾轉在藺氏的遠親屋簷下長大。」
今安道:「竟然與你淵源頗深。」
「我到陳州時,藺知方找到我。」說到這裏,燕故一遲疑一下,細細講來,「南邊陳州是多水常淹的地頭,江邊的堤壩年久失修,撥銀子的摺子年年往上遞,年年落空。直到前年攝政王下令修葺,官銀隨監工一道去到陳州。」
這事鬧得大,今安有所耳聞,「被他們貪了?」
燕故一點頭,道:「陳州府尹私貪官銀,隻修繕堤壩表麵,地基腐洞一概瞞混過去。去年陳州雨水格外多,江麵上漲,殘敗在裏的堤壩攔不住,洪水淹了陳州東部數個郡縣。財物稻物是其次……我到陳州的時候,洪水退回,江麵仍時不時有浮屍被撈起。」
洪水退去露出的地麵,是皸裂淌血的傷口,處處塌著屋瓦,處處攤著屍體。屍體太多,來不及收殮,鳥雀野狗在腐爛的一地屍體上啄噬。
燕故一在北境戰場呆了許多年,見血見到麻木,頭回見到天災一麵倒的屠戮。
查下去,才知不是天災,是人禍。
今安:「這種事藏不住,他就不怕東窗事發?」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他不是不怕,是留了後手。」燕故一目露狠厲,「金銀蒙眼!陳州府尹沒料到傷亡後果會這般慘重,一個縣令被推出來做替死鬼已不足夠,他求到了王都。有人保他,貪汙自有人背,他最多落個督建不力的罪名,削去品級,好歹留得富貴和全家性命。藺知方就是在這時找到我。」
「貪汙已是重罪,禍及百姓更是罪不可赦。藺知方手上有藺氏蒙冤的證據,迫害忠良捏造假證,正好為陳州府尹再下一樁鐵打的罪名,王都這邊也難保他。藺知方以證據作交換,要我出麵為藺氏滿門洗清冤屈。」
「然後他復了藉,以清白身赴科舉趕考,連中三元。」今安接話,「韜光養晦,心性堅韌,是塊料子。」
燕故一展開烏木扇,扇骨陰影徐徐流過他的左半張臉,「王爺也這樣覺得?」
「他在殿試上針砭時弊,有老臣與他對論說他激進,他毫不退讓,一句一句駁回去。攝政王抬舉他,應也是看中這一點不為權貴折腰的意氣。」今安說起當日情形,有些恍然,「現在朝野上赫然分做幾派,張口閉口隻想保住自家主子的位置,所論所爭早已不是為民生社稷,而是為了他們能霸占拿到的地位勢力。」
燕故一看熱鬧似的笑起來:「是啊,這樣一個不安分的人安插進去,不得攪得那些個老迂腐沒有寧日?」
「你能想到,其他人也能。單看重翻兩年前逼宮一案,便知有人想拿這柄雙刃劍,反向攝政王開戰。」筆桿在指間轉了幾圈,今安抬眼問燕故一,「前日祭壇刺殺鎩羽而歸,毫無利處,你猜鳳應歌意欲何為?」
推門而出,天邊墜薄雲,阿沅正引著虞蘭時走過院前的池上橋。
燕故一上下打量迎麵來的青年一番,從他別發的烏簪看到雲水藍的袍角,「許久不見,虞賢弟風采不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刻薄的那廝對她笑吟吟:「你真想見識我罵人嗎?」
第133章 開局棋(四)
也不是沒見識過。
禮順謙讓,和顏悅色,在燕故一這裏是分時候場合的,哪個惹了他,隻有被罵得狗血淋頭的份。
阿沅識相地下去張羅吃食。
燕故一緩平心氣,說到正事:「比起心眼泰半用在情愛上頭的探花郎,他同期的狀元郎風頭正盛。聽說他攬去已被罷黜的二皇子與中拓侯當年謀反一案,若我記得沒錯的話,王爺南下,正是被此事牽連。」
陳年舊事。
皇嗣與諸侯勾結謀反,趁夏獵之時帶兵逼宮。釘入中拓侯喉嚨的那支箭,還是今安拔弓射出。
後續黨羽之禍剝了大朔朝野半張皮,連皮帶肉地揪出底下盤桓根係,大理寺的人在定欒王府中搜出了與中拓侯的來往書信。
當時是,定欒王一派無疑被架上薪火上烹,皇帝念其護駕之功,功過相抵,罷了今安手中的北境兵權,說是南下剿寇,分封州地,實則貶謫。
今安在上頭吃過大虧,至今難忘。
浮皮潦草的幾句提起來,今安稍稍冷了臉色,「攝政王拿權不放,刑部受命於兩公,總得掰扯些陳芝麻爛穀子出來攪和一下,攪亂形勢,朝政民心安不下,那麽,就還能有些等變數翻轉局麵的時候。」
「陛下病重,權柄為禍心人所掌。身為臣子,我等痛心疾首。」痛心疾首的燕故一含笑飲了杯茶。
今安問起這件事裏的關鍵人物:「藺知方是什麽人?」
「不好形容。」燕故一沉吟片刻,「藺知方祖父官拜正四品禮部侍郎時,跟在我父親門下,後告老還鄉,其子藺盛禮下陳州任父母官。」
燕故一回憶起舊年,「我燕氏滿門遭禍,多的是人避之唯恐不及,情理之中。遠在陳州的藺盛禮受他父親臨終囑託,上遞為燕氏力證清名的摺子。當然,這摺子被皇帝斥為勾結之證,也為後麵藺氏抄家埋下禍根。藺知方,是藺盛禮第二子,當年菜市場砍掉的一地頭顱裏本該也有他的,是他母親在獄中為他殫精竭慮,令他病得快死了,裹在破席裏被獄頭當死人扔去亂葬崗,僥倖被路過的樵夫救起。此後,藺知方替了早夭的表兄戶籍,輾轉在藺氏的遠親屋簷下長大。」
今安道:「竟然與你淵源頗深。」
「我到陳州時,藺知方找到我。」說到這裏,燕故一遲疑一下,細細講來,「南邊陳州是多水常淹的地頭,江邊的堤壩年久失修,撥銀子的摺子年年往上遞,年年落空。直到前年攝政王下令修葺,官銀隨監工一道去到陳州。」
這事鬧得大,今安有所耳聞,「被他們貪了?」
燕故一點頭,道:「陳州府尹私貪官銀,隻修繕堤壩表麵,地基腐洞一概瞞混過去。去年陳州雨水格外多,江麵上漲,殘敗在裏的堤壩攔不住,洪水淹了陳州東部數個郡縣。財物稻物是其次……我到陳州的時候,洪水退回,江麵仍時不時有浮屍被撈起。」
洪水退去露出的地麵,是皸裂淌血的傷口,處處塌著屋瓦,處處攤著屍體。屍體太多,來不及收殮,鳥雀野狗在腐爛的一地屍體上啄噬。
燕故一在北境戰場呆了許多年,見血見到麻木,頭回見到天災一麵倒的屠戮。
查下去,才知不是天災,是人禍。
今安:「這種事藏不住,他就不怕東窗事發?」
「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他不是不怕,是留了後手。」燕故一目露狠厲,「金銀蒙眼!陳州府尹沒料到傷亡後果會這般慘重,一個縣令被推出來做替死鬼已不足夠,他求到了王都。有人保他,貪汙自有人背,他最多落個督建不力的罪名,削去品級,好歹留得富貴和全家性命。藺知方就是在這時找到我。」
「貪汙已是重罪,禍及百姓更是罪不可赦。藺知方手上有藺氏蒙冤的證據,迫害忠良捏造假證,正好為陳州府尹再下一樁鐵打的罪名,王都這邊也難保他。藺知方以證據作交換,要我出麵為藺氏滿門洗清冤屈。」
「然後他復了藉,以清白身赴科舉趕考,連中三元。」今安接話,「韜光養晦,心性堅韌,是塊料子。」
燕故一展開烏木扇,扇骨陰影徐徐流過他的左半張臉,「王爺也這樣覺得?」
「他在殿試上針砭時弊,有老臣與他對論說他激進,他毫不退讓,一句一句駁回去。攝政王抬舉他,應也是看中這一點不為權貴折腰的意氣。」今安說起當日情形,有些恍然,「現在朝野上赫然分做幾派,張口閉口隻想保住自家主子的位置,所論所爭早已不是為民生社稷,而是為了他們能霸占拿到的地位勢力。」
燕故一看熱鬧似的笑起來:「是啊,這樣一個不安分的人安插進去,不得攪得那些個老迂腐沒有寧日?」
「你能想到,其他人也能。單看重翻兩年前逼宮一案,便知有人想拿這柄雙刃劍,反向攝政王開戰。」筆桿在指間轉了幾圈,今安抬眼問燕故一,「前日祭壇刺殺鎩羽而歸,毫無利處,你猜鳳應歌意欲何為?」
推門而出,天邊墜薄雲,阿沅正引著虞蘭時走過院前的池上橋。
燕故一上下打量迎麵來的青年一番,從他別發的烏簪看到雲水藍的袍角,「許久不見,虞賢弟風采不減。」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