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頁
穿到權臣堆裏玩厚黑學 作者:江涵秋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已經見識了太多風雨的梁文正告訴他,世上形形色色的人太多了,人性的善沒有上限,人性的惡則沒有下限,放平心態,做好自己。
以梁文正為首的清流竭力保陳寶盛,清流和陸黨的對抗仿佛找到了著力點,逐漸白熱化,謝止鬆書房裏,謝止鬆問沈時釗:「聽說你上書為陳寶盛求情了?」
沈時釗:「陳寶盛得民心,孰是孰非很明顯,皇上不會是非不分,陸黨這次純粹在亂搞。」
謝止鬆笑:「皇上不會是非不分?他不用分是非,是非就是他定的。」
沈時釗心裏忽然一動,仿佛被人不痛不癢的打了一拳,他抬頭看謝止鬆,沈時釗摸不清謝止鬆的心思,到目前為止,謝止鬆在這件事上一直保持中立,沒有發表任何想法,沈時釗說:「義父,陳寶盛沒有錯,何況他是陸黨反對的人,我們應該拉他一次。」
謝止鬆閉上眼睛慢悠悠打了一個哈欠,「我們和陸黨是死對頭沒錯,但無論做什麽事,要以自我的安危為第一要義,陳寶盛沒錯嗎?禁軍隻能中央調遣他會不知道嗎?你難道忘了曾經的公孫越?皇上對私兵不能容忍,對這種事情難道能容忍嗎?」
沈時釗終於明白,原來謝止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怪不得這次如此謹慎和沉穩。
沈時釗沉思半天,說:「陳寶盛做的事和公孫越做的事沒有可比性,陳寶盛為民請命,是英雄。」
謝止鬆睜開了眼睛。
他看著沈時釗,眼裏充滿了驚疑,甚至還有一絲陌生,沈時釗的臉部輪廓在陽光照耀下格外深刻,他的長相帶著鋒利的攻擊性,平日裏習慣了冷漠,連眼神都是冰的,謝止鬆饒有興致地觀察了半天,說:「無論如何,說話做事穩妥為上,你以後做事也要更謹慎一些,最近你來我書房的頻率低了,以後常來,我也能多教你一些東西。」
「時釗明白。」沈時釗微微低頭,他最近確實很少和謝止鬆匯報朝事,謝止鬆這麽說,其實是在點他,讓他以後多匯報,沈時釗聽出來了。
不知為何,沈時釗為陳寶盛上書求情的消息進了鄒清許耳朵裏,鄒清許常在泰王府裏陪讀,泰王潛心讀書,和鄒清許之間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踐行韜光養晦的策略,他這段時間很少正麵參與朝事,每天學習、看書、吃瓜、看戲。
相比起錦王,盡管泰王弱勢太多,既不受寵,在朝中也無人幫扶,自身還有點小毛病,但鄒清許明白,泰王做事時起碼會為大徐和百姓考慮。
曾經他隻把泰王當做自己的人脈和可以利用的對象,但現在他們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已經被綁到一起。
泰王:「沒想到沈時釗竟然會為陳寶盛求情。」
鄒清許放下一本書,他現在學得比泰王都猛,王爺的書他隨便看,真是撿了天大的便宜,他對史書還是感興趣的,大概是因為歷史總在不斷的循環,他說:「謝黨肯定要和陸黨對著幹,可以理解。」
泰王搖了搖頭:「可是謝止鬆沒有上書,除了沈時釗以外,謝黨的其他人也沒怎麽上書,起碼謝止鬆最看重的那幾個人沒有為陳寶盛求情。」
鄒清許忽然怔住了。
他知道泰王的意思,求情不是謝止鬆的主意,是沈時釗自己的主意,沈時釗貌似單獨行動了一次。
鄒清許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了,沈時釗怎麽可能會有這麽溫情的一麵,搞不好是糖衣炮彈,他把自己剛剛看完的書遞給泰王,「這本書王爺可以看看。」
朝中大多數官員都為陳寶盛說話,但陸黨認準了不想讓陳寶盛全身而退,他們故意在榮慶帝麵前顛倒黑白,編造是非,榮慶帝這幾天的心思都在造宮殿上,自然對這事沒怎麽上心,他聽信讒言,直接將陳寶盛賜死。
防禦洪水的法子有那麽多,陳寶盛為什麽偏偏要選這條呢?
聖旨一下,朝堂上上下下一片譁然。
消息出來的時候,正值春夏交替之際,梁文正一下子病倒了。
此時無論再做任何努力都無濟於事,榮慶帝下令之後去西山遊玩,而行刑的日期在他回來之前。
陳寶盛斬首那天,全城百姓為他送行,他們一度想要衝破官兵的封鎖,將他救出。
陳寶盛倒是看得開,他是為天下蒼生而死,他相信後世和後人會給他一個公允的評價,他問心無愧,坦然赴死。
陳寶盛死後,各地都為他哀悼。
洪水一來便逃跑的知府活得瀟灑悠閑,被他們拋棄的百姓被淹了家園,死傷眾多,留下來與百姓共患難的陳寶盛卻被斬首,貪官和不幹實事的官員尺位素餐,真正幹實事的官員甚至把命都賠了進去,群情激憤,義氣激發。
榮慶帝回宮之後,輿論的翻江倒海才讓他意識到殺錯了人,但皇家的命令一旦下達,開弓沒有回頭箭,翻案隻能顯得皇帝無能,榮慶帝隻好冷處理此事,把鍋算在陸黨的頭上。
鑑於沒有翻案,百官們雖然痛惜陳寶盛的遭遇,卻很少有人敢公開露麵幫忙處理後事,陳寶盛身上還背負著罪名,此舉無異於公開和榮慶帝唱反調,隻有少數幾個人敢出麵為其收屍,並幫忙操辦喪事。
梁文正和刑部主事以及其他兩位知府幫忙處理了後事,並為其遺孀遺孤購置田地,確保他們能安然度過後半輩子的生活,此事在民間和朝野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以梁文正為首的清流竭力保陳寶盛,清流和陸黨的對抗仿佛找到了著力點,逐漸白熱化,謝止鬆書房裏,謝止鬆問沈時釗:「聽說你上書為陳寶盛求情了?」
沈時釗:「陳寶盛得民心,孰是孰非很明顯,皇上不會是非不分,陸黨這次純粹在亂搞。」
謝止鬆笑:「皇上不會是非不分?他不用分是非,是非就是他定的。」
沈時釗心裏忽然一動,仿佛被人不痛不癢的打了一拳,他抬頭看謝止鬆,沈時釗摸不清謝止鬆的心思,到目前為止,謝止鬆在這件事上一直保持中立,沒有發表任何想法,沈時釗說:「義父,陳寶盛沒有錯,何況他是陸黨反對的人,我們應該拉他一次。」
謝止鬆閉上眼睛慢悠悠打了一個哈欠,「我們和陸黨是死對頭沒錯,但無論做什麽事,要以自我的安危為第一要義,陳寶盛沒錯嗎?禁軍隻能中央調遣他會不知道嗎?你難道忘了曾經的公孫越?皇上對私兵不能容忍,對這種事情難道能容忍嗎?」
沈時釗終於明白,原來謝止鬆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怪不得這次如此謹慎和沉穩。
沈時釗沉思半天,說:「陳寶盛做的事和公孫越做的事沒有可比性,陳寶盛為民請命,是英雄。」
謝止鬆睜開了眼睛。
他看著沈時釗,眼裏充滿了驚疑,甚至還有一絲陌生,沈時釗的臉部輪廓在陽光照耀下格外深刻,他的長相帶著鋒利的攻擊性,平日裏習慣了冷漠,連眼神都是冰的,謝止鬆饒有興致地觀察了半天,說:「無論如何,說話做事穩妥為上,你以後做事也要更謹慎一些,最近你來我書房的頻率低了,以後常來,我也能多教你一些東西。」
「時釗明白。」沈時釗微微低頭,他最近確實很少和謝止鬆匯報朝事,謝止鬆這麽說,其實是在點他,讓他以後多匯報,沈時釗聽出來了。
不知為何,沈時釗為陳寶盛上書求情的消息進了鄒清許耳朵裏,鄒清許常在泰王府裏陪讀,泰王潛心讀書,和鄒清許之間有了心照不宣的默契,踐行韜光養晦的策略,他這段時間很少正麵參與朝事,每天學習、看書、吃瓜、看戲。
相比起錦王,盡管泰王弱勢太多,既不受寵,在朝中也無人幫扶,自身還有點小毛病,但鄒清許明白,泰王做事時起碼會為大徐和百姓考慮。
曾經他隻把泰王當做自己的人脈和可以利用的對象,但現在他們是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已經被綁到一起。
泰王:「沒想到沈時釗竟然會為陳寶盛求情。」
鄒清許放下一本書,他現在學得比泰王都猛,王爺的書他隨便看,真是撿了天大的便宜,他對史書還是感興趣的,大概是因為歷史總在不斷的循環,他說:「謝黨肯定要和陸黨對著幹,可以理解。」
泰王搖了搖頭:「可是謝止鬆沒有上書,除了沈時釗以外,謝黨的其他人也沒怎麽上書,起碼謝止鬆最看重的那幾個人沒有為陳寶盛求情。」
鄒清許忽然怔住了。
他知道泰王的意思,求情不是謝止鬆的主意,是沈時釗自己的主意,沈時釗貌似單獨行動了一次。
鄒清許一時不知該說什麽好了,沈時釗怎麽可能會有這麽溫情的一麵,搞不好是糖衣炮彈,他把自己剛剛看完的書遞給泰王,「這本書王爺可以看看。」
朝中大多數官員都為陳寶盛說話,但陸黨認準了不想讓陳寶盛全身而退,他們故意在榮慶帝麵前顛倒黑白,編造是非,榮慶帝這幾天的心思都在造宮殿上,自然對這事沒怎麽上心,他聽信讒言,直接將陳寶盛賜死。
防禦洪水的法子有那麽多,陳寶盛為什麽偏偏要選這條呢?
聖旨一下,朝堂上上下下一片譁然。
消息出來的時候,正值春夏交替之際,梁文正一下子病倒了。
此時無論再做任何努力都無濟於事,榮慶帝下令之後去西山遊玩,而行刑的日期在他回來之前。
陳寶盛斬首那天,全城百姓為他送行,他們一度想要衝破官兵的封鎖,將他救出。
陳寶盛倒是看得開,他是為天下蒼生而死,他相信後世和後人會給他一個公允的評價,他問心無愧,坦然赴死。
陳寶盛死後,各地都為他哀悼。
洪水一來便逃跑的知府活得瀟灑悠閑,被他們拋棄的百姓被淹了家園,死傷眾多,留下來與百姓共患難的陳寶盛卻被斬首,貪官和不幹實事的官員尺位素餐,真正幹實事的官員甚至把命都賠了進去,群情激憤,義氣激發。
榮慶帝回宮之後,輿論的翻江倒海才讓他意識到殺錯了人,但皇家的命令一旦下達,開弓沒有回頭箭,翻案隻能顯得皇帝無能,榮慶帝隻好冷處理此事,把鍋算在陸黨的頭上。
鑑於沒有翻案,百官們雖然痛惜陳寶盛的遭遇,卻很少有人敢公開露麵幫忙處理後事,陳寶盛身上還背負著罪名,此舉無異於公開和榮慶帝唱反調,隻有少數幾個人敢出麵為其收屍,並幫忙操辦喪事。
梁文正和刑部主事以及其他兩位知府幫忙處理了後事,並為其遺孀遺孤購置田地,確保他們能安然度過後半輩子的生活,此事在民間和朝野都引起了不小的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