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音未落,正在獻舞的幾個翠粉美姬已不敢再跳,殿內倏地陷入一片死寂。
承幹帝沉默很久,不欲在除夕夜掃文武百官的興,便想出言趕李熙下去,不料嘴還沒張開,就聽李熙難得強硬地說:「父皇息怒,兒臣自幼長在邊關,沒練過武,隻簡單識幾個字,從未研習過如此晦澀難懂的學問,故而一時學得慢些,兒臣、兒臣日後會更努力。但今夜是新舊交替之時,兒臣此刻上前,並非是為自己辯駁,而是想為二皇兄請一道旨。」
承幹帝坐端正了些。
李熙依然沒有抬頭,反而把臉埋的更低了,語氣忐忑。
「父皇,兒臣知道……是重罪,可二皇兄當初救過兒臣的命,若無二皇兄在,兒臣便不能從大滄返回長澹,更別提沉冤得雪。」
「兒臣心裏感激二皇兄,可就在昨夜,兒臣聽說二皇兄府上遭了刺客,兒臣……兒臣……父皇!兒臣知道您不喜歡我,可是兒臣接下來要說這些話,就算您在聽過之後,發怒要把我砍了,我也要說。」
話說到這,猛然抬起頭。
「父皇,恕兒臣直言,二皇兄先前率神機營逼宮是錯,可更大的錯卻在您,因為是您猶豫不決,遲遲不立儲君,方才導致諸位皇兄手足相殘。再說您原本要立的也是二皇兄,加之二皇兄這些年南征北戰,於長澹有功,兒臣便想著,兒臣便想就算經此一事後,二皇兄往後再不能……但是否可以讓他功過相抵,趁著今夜熱鬧佳節,解其禁足,復其王位,遣其出京修養,令他從此隻做個無詔不得返還的閑王,就當把這事揭過去了?」
再頓了頓,目光和裴懷恩的對上,轉瞬又再錯開。
「父皇,想來是您身邊的人都不肯對您說實話,但我去看過二皇兄,知道二皇兄受傷重,我……總之兒臣以為繼續留在京中對二皇兄的傷勢不利,是以還請父皇開恩,下旨放二皇兄出京去,這樣後世也會記住您的仁慈。」
承幹帝霍然起身。
其實赦免晉王這個台階,承幹帝在發過怒之後,早便想要了,隻是大傢夥兒顧忌著晉王失德,一方麵考慮到晉王即使便赦免,也不可能再名正言順地入主東宮,另一方麵又怕遭晉王仇家記恨,被順勢扣上一頂反賊帽子,所以才在明知承幹帝偏心晉王,大概率不會重罰晉王的情況下,依舊選擇閉口不言,不去做這種看起來對自己沒好處,興許還有壞處的事。
……未料這台階竟是被李熙遞上來。
承幹帝思及此,以為李熙如今仍對晉王設計陷害邵家軍的舊事一無所知,麵色稍稍和緩了些,連聲說:「……是、是啊,你們是兄弟,兄弟自當互相照應,想來,當年若沒有那黃小嘉從中作梗,你也不必去大滄遭那些罪了。」
李熙便再拜倒,順勢說:「父皇說的是,一切禍端皆因那黃小嘉而起,二皇兄這些年征戰沙場,已是不易,所以兒臣隻要一想到自己從前聽信讒言,錯怪了好人,心中便很後悔,便不敢不站出來求這個請。」
承幹帝怔住一下,反倒有點說不出話來,一時隻覺慚愧極了。
良久,承幹帝坐下來,嘆息道:「好孩子,是朕從前疏忽了你,你今日敢對朕說這些話,是因為你仁義,朕又怎麽會怪你?好,好,真是太好了,邵卿沒有把你養壞,你母妃當年若也能知錯就改,有你這樣的眼力見,便不會早早的離朕去了。」
李熙聽見這話,免不得在心裏又冷笑,但是麵上說:「父皇有父皇的不得已,兒臣知曉,兒臣對父皇一向敬崇,不敢奢求其他,更不敢心存怨憤。」
承幹帝聽得高興,麵上總算又有了些笑意,氣氛一瞬鬆懈下來。
李長樂支著下巴,為了避嫌沒開口,但神色古怪地看了李熙一眼,偏頭不知又和駙馬說了些什麽,惹得駙馬也伸著脖子看過來。
混朝堂的慣會見風使舵,漸漸的,大夥兒見沒人反對李熙,便知這是提前打點好了的,此時開口並不會招惹晉王的仇家,就也陸續站起來附和他。
有這麽多人幫忙求情,承幹帝當然是樂嗬嗬地順台階下來,當場赦免晉王的禁足,隻讓他從此做個沒兵權的尋常王爺,將他遣出京去反省,然後再大手一揮,以連年戰亂,百姓積貧為由,順便免了各地方的一些稅款。
於是酒宴繼續,賓主盡歡。
末了,承幹帝趕在李熙退下去之前,才像是忽然想起來什麽似的,喊住他說:「熙兒,朕方才想到,你如今也快有十九歲了,你的幾位皇兄在你這年紀,手上都已有事可做,你如今可有什麽正經差事麽?」
李熙就垂首說:「回父皇,多虧有吳都督幫忙周旋,兒臣如今在北鎮撫當差,是個千戶。」
隻說是在北鎮撫當差,卻不說實際上是誰幫他進的北鎮撫,反而將功勞往吳宸身上引。
果不其然,承幹帝聽罷眼前一亮,許是恰好想到了他在應答功課時腦筋不會轉彎,可以誤打誤撞地避開許多人情,便說:「嗯,這倒算個好差事,但你好歹也是朕的兒子,隻做千戶未免委屈了。這樣吧,朕升你做指揮僉事,正巧你今日為你二哥請了旨,又是在北鎮撫,你就順便把最近鬧的這些刺客也——哦對了,你會查麽?需不需要朕再另外派幾個幫手給你?」
李熙啊了一聲,正要回答,裴懷恩卻突然打斷了他,俯身對承幹帝說:「皇上,錦衣衛那地方血腥氣重,六殿下年紀輕,哪幹得了這個?依奴婢看,這事還是得交給惠妃娘娘的母家……」
承幹帝沉默很久,不欲在除夕夜掃文武百官的興,便想出言趕李熙下去,不料嘴還沒張開,就聽李熙難得強硬地說:「父皇息怒,兒臣自幼長在邊關,沒練過武,隻簡單識幾個字,從未研習過如此晦澀難懂的學問,故而一時學得慢些,兒臣、兒臣日後會更努力。但今夜是新舊交替之時,兒臣此刻上前,並非是為自己辯駁,而是想為二皇兄請一道旨。」
承幹帝坐端正了些。
李熙依然沒有抬頭,反而把臉埋的更低了,語氣忐忑。
「父皇,兒臣知道……是重罪,可二皇兄當初救過兒臣的命,若無二皇兄在,兒臣便不能從大滄返回長澹,更別提沉冤得雪。」
「兒臣心裏感激二皇兄,可就在昨夜,兒臣聽說二皇兄府上遭了刺客,兒臣……兒臣……父皇!兒臣知道您不喜歡我,可是兒臣接下來要說這些話,就算您在聽過之後,發怒要把我砍了,我也要說。」
話說到這,猛然抬起頭。
「父皇,恕兒臣直言,二皇兄先前率神機營逼宮是錯,可更大的錯卻在您,因為是您猶豫不決,遲遲不立儲君,方才導致諸位皇兄手足相殘。再說您原本要立的也是二皇兄,加之二皇兄這些年南征北戰,於長澹有功,兒臣便想著,兒臣便想就算經此一事後,二皇兄往後再不能……但是否可以讓他功過相抵,趁著今夜熱鬧佳節,解其禁足,復其王位,遣其出京修養,令他從此隻做個無詔不得返還的閑王,就當把這事揭過去了?」
再頓了頓,目光和裴懷恩的對上,轉瞬又再錯開。
「父皇,想來是您身邊的人都不肯對您說實話,但我去看過二皇兄,知道二皇兄受傷重,我……總之兒臣以為繼續留在京中對二皇兄的傷勢不利,是以還請父皇開恩,下旨放二皇兄出京去,這樣後世也會記住您的仁慈。」
承幹帝霍然起身。
其實赦免晉王這個台階,承幹帝在發過怒之後,早便想要了,隻是大傢夥兒顧忌著晉王失德,一方麵考慮到晉王即使便赦免,也不可能再名正言順地入主東宮,另一方麵又怕遭晉王仇家記恨,被順勢扣上一頂反賊帽子,所以才在明知承幹帝偏心晉王,大概率不會重罰晉王的情況下,依舊選擇閉口不言,不去做這種看起來對自己沒好處,興許還有壞處的事。
……未料這台階竟是被李熙遞上來。
承幹帝思及此,以為李熙如今仍對晉王設計陷害邵家軍的舊事一無所知,麵色稍稍和緩了些,連聲說:「……是、是啊,你們是兄弟,兄弟自當互相照應,想來,當年若沒有那黃小嘉從中作梗,你也不必去大滄遭那些罪了。」
李熙便再拜倒,順勢說:「父皇說的是,一切禍端皆因那黃小嘉而起,二皇兄這些年征戰沙場,已是不易,所以兒臣隻要一想到自己從前聽信讒言,錯怪了好人,心中便很後悔,便不敢不站出來求這個請。」
承幹帝怔住一下,反倒有點說不出話來,一時隻覺慚愧極了。
良久,承幹帝坐下來,嘆息道:「好孩子,是朕從前疏忽了你,你今日敢對朕說這些話,是因為你仁義,朕又怎麽會怪你?好,好,真是太好了,邵卿沒有把你養壞,你母妃當年若也能知錯就改,有你這樣的眼力見,便不會早早的離朕去了。」
李熙聽見這話,免不得在心裏又冷笑,但是麵上說:「父皇有父皇的不得已,兒臣知曉,兒臣對父皇一向敬崇,不敢奢求其他,更不敢心存怨憤。」
承幹帝聽得高興,麵上總算又有了些笑意,氣氛一瞬鬆懈下來。
李長樂支著下巴,為了避嫌沒開口,但神色古怪地看了李熙一眼,偏頭不知又和駙馬說了些什麽,惹得駙馬也伸著脖子看過來。
混朝堂的慣會見風使舵,漸漸的,大夥兒見沒人反對李熙,便知這是提前打點好了的,此時開口並不會招惹晉王的仇家,就也陸續站起來附和他。
有這麽多人幫忙求情,承幹帝當然是樂嗬嗬地順台階下來,當場赦免晉王的禁足,隻讓他從此做個沒兵權的尋常王爺,將他遣出京去反省,然後再大手一揮,以連年戰亂,百姓積貧為由,順便免了各地方的一些稅款。
於是酒宴繼續,賓主盡歡。
末了,承幹帝趕在李熙退下去之前,才像是忽然想起來什麽似的,喊住他說:「熙兒,朕方才想到,你如今也快有十九歲了,你的幾位皇兄在你這年紀,手上都已有事可做,你如今可有什麽正經差事麽?」
李熙就垂首說:「回父皇,多虧有吳都督幫忙周旋,兒臣如今在北鎮撫當差,是個千戶。」
隻說是在北鎮撫當差,卻不說實際上是誰幫他進的北鎮撫,反而將功勞往吳宸身上引。
果不其然,承幹帝聽罷眼前一亮,許是恰好想到了他在應答功課時腦筋不會轉彎,可以誤打誤撞地避開許多人情,便說:「嗯,這倒算個好差事,但你好歹也是朕的兒子,隻做千戶未免委屈了。這樣吧,朕升你做指揮僉事,正巧你今日為你二哥請了旨,又是在北鎮撫,你就順便把最近鬧的這些刺客也——哦對了,你會查麽?需不需要朕再另外派幾個幫手給你?」
李熙啊了一聲,正要回答,裴懷恩卻突然打斷了他,俯身對承幹帝說:「皇上,錦衣衛那地方血腥氣重,六殿下年紀輕,哪幹得了這個?依奴婢看,這事還是得交給惠妃娘娘的母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