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目標了呢,距離1100m左右呢。”少女說完,便放下了手中的望遠鏡,接著返回到了車中。在關閉了戰車的艙蓋之後,少女便直接來到了炮手的位置。
順著履帶的痕跡,少女很快的就找到了被擊毀的八(和諧)九式。而就在八(和諧)九式的不遠處,少女便發現了克倫威爾。
既然發現了,少女自然沒有放過它的打算。不過在炮戰之前,必要的準備工作是不可少的。
“萌,把車身向右旋轉三十度。”少女大喊了起來。
“誒,三十度大概要轉多少?”
“嗯……差不多就行了,轉的慢一點,我叫停的時候就停吧。”
“了解!”
接著戰車左側的履帶便緩緩地轉動了起來,而另一側的履帶卻沒有任何變化,戰車便在原地向右旋轉了起來。
“好!停車!”
接著戰車便停了下來,車身正麵剛好和克倫威爾的方向成三十度,形成了理想的跳彈姿勢。
這邊是坦克世界中常說的擺角度了,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小技巧。在旋轉車身之後,敵方在攻擊戰車首上時的入射角便會被增大了,從而增加了戰車的等效裝甲厚度。
舉個例子,kv1的首上厚75mm,角度為法線角30°,等效厚度為87mm,看起來很好對付。但是,被稱為五級小霸主,新手的噩夢的kv1怎麽可能這麽簡單呢?kv1隻要把車身輕輕旋轉40°,防護效果便立刻不一樣了,首上的角度立刻變成了法線角47°,等效防護也達到了111mm。當然,kv1的鬼畜防護更多靠的是那個達到了70°跳彈角的首上,和那被可以當做20mm間隙裝甲的履帶保護的側麵了。
理論上來說,當然是旋轉的角度越大對車身正麵的防護加成越好了,不過實戰中也不是越大越好,因為角度太大的話,側麵便會變成承受攻擊的主力了。撇開vk.3001h這類的奇葩車,一般的戰車都是正麵防護要比側麵好的,所以說正麵裝甲才是承受攻擊的主力,角度太大的話就本末倒置了。
側麵裝甲能夠承受攻擊,靠的便是大角度了,若是車身旋轉過大,側麵的防護便會大減,接著就承受不住炮彈的攻擊了。所以說,戰車在實戰中擺出的角度應該是按正麵和側麵的防護比來決定的。
比如說e75,側麵厚120mm,角度為法線角25°,正麵首上160mm,角度法線角60°,首下130mm,同法線角60°。
那麽通過計算e75的最佳迎彈角度便是23°了,這時首下和側麵的等效厚度都為307mmrha,當然,這隻是不計轉正的等效厚度罷了。
這個時候就不要吐槽e75的數據了,明斯克坦克設計局嘛,大家都懂的,毛子也說了e75的側麵數據根本就是自己yy的。
要知道,很多資料上e75的數據可是180mm/60°的首上的,當然,看到這裏就不要大喊毛子黑德了,因為其他地方就隻能嗬嗬了,100mm/50°的首下,80mm/15°的側麵。不要吐槽首下為什麽這麽紙,因為實戰中是沒有人會閑的蛋疼去瞄弱點的,再說了,實戰中普遍700m以上的交戰距離怎麽瞄弱點?而且實際上首下被命中的幾率可比側後被命中的幾率低多了,與其加強首下倒不如加強側後呢。而作為通用戰車計劃,e75m的炮塔和e50m一樣,采用的都是改進自虎王的六邊形炮塔,裝甲為185/80/80,主炮同為105mmkwk。
通過增壓達到900馬力的hl234發動機更是隻存在於圖紙上,即便是法國人在二十年後也沒能夠把這玩意增壓到這個水平,還得出了這貨一無是處的結論。所以說德棍所謂的hl234通過渦輪增壓能達到1200馬力什麽的更是無稽之談,1200馬力的戰車發動機技術即是到現在,也隻有少數國家的專利。所以說少女當時看到如此神論的時候可以說是哭笑不得,你這是德棍還是德黑啊。
更不用說給增強型的e75m和e50m配備的1200馬力發動機了,gt101型燃氣輪機雖然造出了樣機,但是由於二戰後期德國資源太缺乏,很多零部件都偷工減料了,這玩意的實際壽命隻有十幾個小時,實戰意義無限接近於零。
好吧,我們扯遠了,總之少女的五八式正麵為45mm/60°,等效防護90mm,側麵為45mm/40°,等效防護49mm。而在30°左右的情況下少女的戰車防護最理想,等效厚度達到了105mm以上。
而克倫威爾也在此時也發現了少女的戰車,隻不過克倫威爾沒有停車,而是選擇向著少女的戰車衝了過來。
[看來克倫威爾的車長也不是傻子呢……]
即便是少女不擺角度,克倫威爾也別想在這個距離上幹掉自己。要知道當年在朝鮮的霞飛用的75mm火炮和克倫威爾mk.v差不多,還不是照樣被t34/85給吊打了。
根據最先到達朝鮮的那一批美軍老兵回憶,自己指揮的霞飛的75mm炮彈打在t34/85的首上上,直接被彈開了,而t34/85的攻擊卻直接使自己的霞飛被當場打爆了。
很明顯的,克倫威爾的車長是想要通過自己機動上的優勢衝到少女的跟前,然後再發動攻擊。
比起克倫威爾車長的無奈,少女這邊就舒服多了,自己的85mm火炮威力絕對強大,隻要打中了就能夠幹掉克倫威爾。
於是少女直接旋轉起了炮塔,把炮口移向了克倫威爾的方向。而克倫威爾的車長也料到了少女肯定會在中途發動攻擊,所以采用的是z字的路線向少女這邊移動。
沒過多久,少女便把克倫威爾套在了瞄準環的中央附近,並預判好了提前量。
少女舔了舔自己的嘴唇,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線,握緊了手中的炮繩。
“嗬嗬~,克倫威爾呐,我要攻擊了哦。”
說完,少女便拉下了手中的炮繩,炮膛中的炮彈被瞬間激發,彈頭衝著克倫威爾的方向,飛快的飛了過去。
ps1:既然你們喜歡看資料我就多寫點資料吧~
ps2:咳咳……咱要軍訓了,所以說從明天開始要停更了。其實我本來是不想停更的,但是今天了解到軍訓居然連晚練都有,這是人幹的事嗎?(╯‵□′)╯︵┻━┻,所以說咱也不得不停更了呢。嗯,軍訓要到30號,所以說恢複更新恐怕要到國慶了qaq。
ps3:也不算是完全停更呢,咱每天還是會寫一些資料的,傳到“真·作品相關”裏,歡迎大家來看哦~
蘇聯二戰統計在不同距離上t34的損失率
(圖片來源:《t34.Пepвarпoлharэhцnkлoпeдnr》,作者koлomneцmamВnktopoвnч)圖片需要審核,那麽咱就先打一遍吧~
首先時間是19431944年間的,基本可以排除7.5cml/24這種拉低數據的炮的存在了額,而1943時的蘇軍主力還是t34/76,到了1944年蘇軍中t34/85才開始普及。也就是說,這份表上的蘇軍損失基本上都是炮塔隻有52mm的t34/76。
第一個應該是蘇軍坦克被75mm火炮擊毀時的距離分布,第二個就是蘇軍坦克被88mm火炮擊毀時的距離分布了。
首先是對75mm火炮時的損失距離分布,分別為10%(100200m),26.1%(200400m),33.5%(400600m),14.5%(600800m),7%(8001000m),4.5%(10001200m),3.6%(12001400m),0.4%(14001600m),0.4%(16001800m),0%(18002000m)。
其次是對88mm火炮時的損失距離分布,分別為4%(100200m),14%(200400m),18%(400600m),31.2%(600800m),13.5%(8001000m),8.5%(10001200m),7.6%(12001400m),2%(14001600m),0.7%(16001800m),0.5%(18002000m)。
德軍即便是到了最後,主力也依舊是iv號,所以75mm係列的火炮數據自然是比88mm係列還低。
從這個表上不難看出無論是75mm係列的火炮還是88mm係列的火炮,主要的戰果都是在800m以內取得的。
是不是很吃驚?為什麽德軍的無敵88要到這麽近才能夠擊毀蘇軍戰車?與想象中的虎豹2000m之外隨便虐殺t34不一樣?
基本上在1500m外有效殺傷敵方戰車是很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對於二戰戰車的觀瞄設備來說這個距離太遠了,命中率十分低,即便是德國的卡爾蔡司觀瞄設備也不行。早期虎式的9b瞄準鏡隻能放大2.5倍,1000米上t34就是一個小點,直到後期的虎式換用了可調至5倍的9c瞄準鏡這個問題才好一些。
二是炮彈在這個距離上的動能衰減特別嚴重,特別是對德軍的小口徑彈來說。連虎王8.8cmkwk.43l/71在這個距離上也隻有148mm的穿深。更不用說虎式的8.8cmkwk.37l/56了,在這個距離上穿深隻有可憐的91mm。
三是炮彈的精度有限,這個距離上想要打中已經十分難了,而且還要打中蘇軍坦克的弱點,這真的隻能靠信仰了。
所以說“虎豹2000m之外隨便虐殺t34”也是德棍的一個神論了,通過把個別戰例反複宣傳,從而給人一種虎豹似乎真的可以隨便虐殺t34的感覺。
總之,珍愛生命,遠離德棍吧。世界上本沒有德黑,隻不過德棍有把德粉逼成德黑程度的能力罷了。很多懂得曆史的人隻是對德棍的神論進行反駁,然後就被德棍罵為德黑了,然後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也跟著跟風,最後德黑的帽子就這麽被扣下了。
中文百科已經沒救了嗎......
今天的話,大家就來聽我發發牢騷吧。(笑)
昨天無聊去看了is2的詞條,發現又變了好多。少了很多有用的資料,而多了很多奇怪的內容。現在德棍都已經不滿足於在德國坦克的詞條裏瞎吹了嗎?直接去黑蘇了?
現在裏麵都是各種is2炮怎麽怎麽垃圾,裝甲質量怎麽怎麽垃圾,可靠性怎麽怎麽垃圾的內容了,其中不乏is2被虎式,虎王,黑豹怎麽怎麽吊打的內容。
泥煤……這是科普is2的百科還是噴is2的帖子?
首先,其中關於d25t在靶場的測試精度被刪了,原因可能是其“靶場精度與kwk.43差不多”讓德棍感到害怕了,所以刪了吧233333。
而且在屠虎勇士那一欄下麵還多了一段:
“但是,在德國15個赫赫有名的重裝甲營裏,擊毀敵方3輛重型戰車甚至擊毀10輛以上重型戰車的戰績早已司空見慣,根本不能作為神級戰績來加以吹噓的語言來將其捧上神壇,尤其是黨衛軍卡爾尤斯少尉和另外一個人各指揮一輛虎式坦克擊毀了共30輛蘇軍坦克,其中有17輛斯大林2重型坦克,而有一輛is2對著卡爾尤斯的虎式開了一發炮彈,但是未擊穿(122mmd25t的威力是蘇軍當時威力最大的坦克炮,雖然他根本無法與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炮較量)隻打壞了2個負重輪,可見虎式坦克防禦力之強,距二戰後統計,每一輛虎式都能擊毀約1.3輛is2,而每一輛虎王單挑3輛is2都毫無壓力也就是說,所謂“屠虎勇士”的稱號,無非就是蘇軍用於鼓舞人心的自欺欺人的無用稱號。”
說真的,我看完直接沉默了,德棍你要瞎編至少也要按照常識編啊!
不能忍啊!於是我直接在下麵加了一段:
“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上麵的都是德棍的無稽之談:
1、蘇軍查不到這個損失記錄,當天附近蘇軍的損失都對不上號。
2、卡老爺子關於馬尼拉瓦村的回憶有好幾次都不一樣。
3、就算是真的,按照卡老爺的說法,這些坦克除了村口放哨的3485,其他都沒發動。車組都下車休息了。也就是打空車。
4、在庫賓卡虎王直接被兩發122mm炮彈打蹦了首上,何來一輛虎王能夠單挑3輛is2之說?後期的is2虎王即便是在極近距離也無法擊穿其120mm/30°布置的裝甲,隻能攻擊is2較為薄弱的炮塔,而is2一枚122運氣好的話可以直接打崩虎王的裝甲。
5、不管是of471還是br471,隻要挨上了不可能隻是碎負重輪,3485的br365倒是有可能。
6、虎式的戰果很多時候就是靠伏擊取得的,並沒有與is2正麵交鋒。虎式到達伏擊地之後,校正火炮,然後設定參考點,把距都測好。蘇軍一來,根據參考點位置可以直接判斷較為精確的距離,然後直接打就行了。而is2較長的裝填時間使得修正射擊十分難,從而很難擊中德軍坦克。”
然後我就提交了,今天下午一看,嗯,過審了,百度百科的詞條裏也確實多了這段話。不過呢,在我軍訓晚練回來之後,這段話就這麽的在百科上消失了。
而且,在我提交的時候,上麵顯示了該詞條已經經過了108次修改,而現在是109次,很明顯,咱的話被刪了。這肯定不是咱寫的內容有問題,畢竟,若果有問題的話百度那關就應該過不來,所以很明顯是被惡意刪除了。
好吧,幽香醬在之前就跟我說過了,百度百科和中文維基都是沒救了的,資深的軍迷都是懶得管的。他也試著去改過幾次,不過要麽就是不過審,要麽就是幾天後又被改回來了。
雖然知道肯定會被改回來,但是德棍你們也太快了吧!
接下來又是一個神論:
“當然憑著厚度優勢和大傾角,在戰場上仍沒有任何敵軍坦克能夠首發對其首上造成貫穿傷。is2的裝甲為一體成型的鑄造裝甲,這種裝甲雖去除了焊縫而在理論上來說提高了抗彈性,但由於蘇聯戰時坦克工廠的生產條件和工人熟練度影響了裝甲鋼質量的穩定性,部分樣品存在氣泡和沙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is裝甲的表現。”
等等,氣泡?我看到了什麽?氣泡!!!!!!!!!
德棍你們稍微有點常識好伐,如果存在氣泡的話,在冷卻的時候就出事了,怎麽可能還會上坦克?
於是我又加了一個括號上去“當然憑著厚度優勢和大傾角,在戰場上仍沒有任何敵軍坦克能夠首發對其首上造成貫穿傷。is2的裝甲為一體成型的鑄造裝甲,這種裝甲雖去除了焊縫而在理論上來說提高了抗彈性,但由於蘇聯戰時坦克工廠的生產條件和工人熟練度影響了裝甲鋼質量的穩定性,部分樣品存在氣泡和沙眼(氣泡?怎麽可能,有的話在冷卻時就會出問題了,怎麽可能還會上坦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is裝甲的表現。”
這個由於不顯眼所以現在還沒有被改回去呢23333333
所以說百科的東西千萬不要全信,特別是xxx不好,xxx不如xxx的東西。
而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參照外文書籍的pdf的,至少這個還比較可信的說。咱存的幹貨足足有11.2個g哦~,現在咱已經把這些書籍發到網盤了,地址會在書友群裏的公告寫出來。群號,歡迎大家來翻閱哦。
不要吐槽“戰車資料”這個章節是複製百度維基的了,這玩意其實就是給完全不懂戰車的人科普用的。而且,絕對不是湊字數絕對不是湊字數哦(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兩遍!)。
德國裝甲鋼
嗯,今天接著昨天德軍裝甲質量的話題。這篇文章是幽香醬發給咱的,看完之後咱覺得很有意思就發出來了。
來源↗本文作者為ensignexpandable,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以及原作者。awhileago,iwroteaq&aspecialonsoviettankarmour.sincethenihavegottenperiodicrequeststodoasimrspecialongermantankarmour.initially,ididnotintendtowritesuchanarticle,butdutycalls.however,thisisnoordinaryarticle.
不久之前,我做了一份專注於蘇聯裝甲的qa。在那之後我就一直收到有人想要我做一個類似的但是是關於德國人裝甲的qa的請求。一開始呢,我本來是不想寫的,但是使命在肩,我不得不寫。然而這並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
通常來講呢,檔案之類的東西其實並不會讓我感到驚訝。我經常會在各處發現“挺有意思的”內容,偶爾會有“恩,我不知道這事嘛”的樣子。我個人碰到過許多把參與某事件的雙方的報告進行對比時,出現非常奇怪的狀況的例子。但是以下的東西是史無前例的。我曾經寫出的很多東西都震驚了我的讀者,但是以下發現甚至震驚了我自己。
itallstarted,asitusuallydoes,withanargumentonaninteforum.asitoftenhappens,wewerediscussingadticdocument,specifically“metallurgicalexaminationofarmorandweldedjointsfromthesideofagermanpzkw(panther)tank“,tobeprecise.thisreportsayslotsofthingsonewouldnormallyexpecttoseeinareportaboutewargermanarmour:“thesteelqualityratingwas“d”…whichisborderlineeptable”,“thefracturewa**tremelybrittleinnature,withabrighttcrystallinesurface”,“inferiortoughness,asevidencedbybrittlefracturesandlowimpactresistance”,“extremelypoorshockproperties”,etc,etc.ifyoulookedintogermanarmourinanyseriousmanner,you’veseenitallbefore.however,wotforumsposterdaigensuibroughtsomethingunexpectedtomyattention,aimbyamericanintelligencethatthequalityofgermanarmourdidnotdeterioratefrom1942to1945.ididnotbelievemyeyes.howcouldthatbe?surelygermanarmourin1942wasnotasbadasitwasin1945?let’stakeatripbackintime,throughmanyyearsofarmoursamples,toseewhereitallwentwrong.
像往常一樣,這事是在一個網上的論壇裏頭挑起來的。正如往常一樣,我們在討論一份dcit(國防技術信息中心(defensetechnicalinformationcenter))的檔案,準確的說是“對於德國的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側麵的焊點以及裝甲的冶金的實驗”這份報告。報告中說了很多可以在一般的關於戰後德國裝甲的報告中看到的內容:"裝甲質量是“d”……也就是最低的可以接受的程度",“裝甲本身就很脆弱,表麵呈明亮平坦(平滑)的水晶狀”,“極差的(抗)衝擊性能”等等之類。如果你用任何嚴謹的角度來觀察德國裝甲的話,這些東西你以前也應該都看過。然而,wot論壇的daigensui提出了一些我沒有料到的東西,即是:美國情報局表示德國裝甲的質量在1942年~1945年間並沒有變壞。這讓我大跌眼鏡,這到底怎麽回事?德國人在1942年的裝甲質量真的比1945年的裝甲質量要好?讓我們回朔時間,通過觀察許多年的裝甲樣本來看看到底什麽地方出現了問題。
theaforementionedreportisfrom1945,pasttheendofthewar.let’srewindabitandlookataslightlyearlierstudy,“metallurgicalexaminationofa31/4″thickarmortefromagermanpzkwv(panther)tank“,writteninjanuaryof1945.notsurprisingly,it’sfullofthesamereviews:“poortoughness”,“resultingfractureexhibitedaroughcrystallinesurface”,etc.allright,butthatwasonlyafewmonthsprior,let’sgobackevenfurther.
上述報告是1945年戰後寫就的(美國情報局的)。我們再往回走一點,看看早些時候的研究,“對於德國的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側麵的焊點以及裝甲的冶金的實驗”,與1945年1月寫就。不出意外的是,報告中的點評也差不多:“硬度很差”,“測試用的平麵在測試後展現出一種粗糙的透明的表麵”之類的。好吧,但是這隻是幾個月前的東西。我們繼續往回走。
inaugustof1944,thesovietscapturedashinynewgermantank,thetigerii(dependingonwhoyouask).obviously,thesovietwerecuriousaboutthetank’sthickarmour,anditwastestedextensively(courtesyoflitlbro).thesovietfindingsarrgelythesame:“thefronttesofthehundturret,asdemonstratedinthetrials,areloourwasnotprated(dented),thearmourformergecracks,anrgefragmentsbrokeofftherearside.”don’tworryaboutthe“front”qualifier,thesidearmourisdiscussedintersectionofthereport.“duetoadecreaseinthearmourquality,andduetortivelyweaksidearmour,thetankisvulnerabletodomestic85,100,122,and152mmguns,aswestheamerican76.2mmgun”.thegunneryreportisalsoquitecriticalofthearmour:“thequalityofthearmourofthetigerbdroppedradicallparedtothequalityofarmourofthetigerh,panther,andferdinand”.trantionsofpartsofthesereportsareavablehere,here,here,here,andhere.
在1944年的8月,蘇聯繳獲了一輛嶄新的德國坦克,虎王(這要看你問誰了)(鏈接內是一封信件,信中稱虎王為“tigerimperialtank”,也就是“虎式皇家坦克”)。顯然,蘇聯人對坦克厚重的裝甲很感興趣,坦克被廣範的測試了一下(感謝litlbro的好意)(鏈接內為俄語pdf文獻的掃圖一份)。蘇聯人的發現也都差不多:“車身和炮塔的正麵裝甲板如同實驗中所展示的一樣,質量都很差。當裝甲沒有被擊穿時(出現了凹痕),裝甲上會出現很大的裂痕,在裝甲板的背部會有碎片掉落。”別被“正麵”這個詞限定住了,側麵裝甲在報告後麵的部分也有提到。“鑒於裝甲質量的下降,以及側麵裝甲薄弱,這輛坦克容易受到我們國產的85,100,122以及152毫米的主炮的攻擊,同樣也易於被美國人的76.2mm主炮所攻擊。”射擊報告(同樣為毛文掃圖)也對裝甲進行了批判:“虎式b型的裝甲質量相比於虎式h型,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費迪南都有從根本程度上的下降”。該報告可在這裏,這裏,這裏,這裏,以及這裏找到。
theaforementionedreportisfrom1945,pasttheendofthewar.let’srewindabitandlookataslightlyearlierstudy,“metallurgicalexaminationofa31/4″thickarmortefromagermanpzkwv(panther)tank“,writteninjanuaryof1945.notsurprisingly,it’sfullofthesamereviews:“poortoughness”,“resultingfractureexhibitedaroughcrystallinesurface”,etc.allright,butthatwasonlyafewmonthsprior,let’sgobackevenfurther.
上述報告是1945年戰後寫就的(美國情報局的)。我們再往回走一點,看看早些時候的研究,“對於德國的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側麵的焊點以及裝甲的冶金的實驗”,與1945年1月寫就。不出意外的是,報告中的點評也差不多:“硬度很差”,“測試用的平麵在測試後展現出一種粗糙的透明的表麵”之類的。好吧,但是這隻是幾個月前的東西。我們繼續往回走。
ohhey,thereitis,radicaldropinquality!couldthisbeit?imean,in1944,itwouldmakesenseforgermanarmourqualitytodrop.theiralliesareleavingonebyone,theirfactoriesarebeingbombed,thewesternalliesaremovingupthroughfrance,thesovietscrossedtheiroldbordersandareongermanterritory.butwe’renotsatisfiedwithconjecture!forwardandonwardbackward,to1943!
啊哈,有了!從根本程度上的下降!難道就是這個?我的意思是,在1944年,德國人的裝甲質量出現下降好像還說得通。他們的盟友正在一個一個的退出舞台,他們的工廠也正在遭受轟炸,西邊的盟軍也一直在通過法國向前推進,而蘇聯也跨過了自己原來的國境線,踏上了德國的領土。但是隻有猜想是沒辦法滿足我們的!讓我們繼續前行後退,到1943年去吧!
may,1943.theredarmyhasseenanumbertigertanksbythispoint,anddragsotheprovinggroundstoseejustwhatmakesthemtick.i’llskiptotheconclusions:“asaresultofhitsfrom57,85,and122mmguns,thearmourcracksandfragmentsbreakoff.…theweldingseamsareveryfragile,andaredestroyedwhenthearmourishitbyarmourpiercingshells.”ifyougoandclickthelinksabove,you’llseethenittygrittypicturesanddetails,butthenatureofthedamageisthesameastothekingtiger:burstweldingseams,crystallinecracks,breachesmucrgerthanacaliberinsize.thequalityofthearmouronthekingtigermighthavegonedown,butitdidn’tgodownthatfaparedtoitspredecessor.seemsthatwehaveabittogobeforewefindwhatwe’relookingfor.
1943年5月,蘇聯的紅軍在此時已經看見了不少虎式了,他們也把一輛虎式拖到了試驗場上,搞清楚到底是什麽才讓他們做出這個選擇。我直接上結論吧:“57,85,122毫米開火後的結果如下,裝甲裂開,碎片飛出……焊線看起來非常脆弱,在裝甲受到穿甲彈攻擊時(焊線)就會被摧毀。”如果你點開上麵那些鏈接的話,你會看到一些很多(彈)孔的圖片以及細節什麽的,但是性質和虎王的測試結果是一樣的:會裂開的焊接線,呈水晶狀的裂痕,(被炮彈打穿的)缺口比炮彈(原本的)口徑要大很多。虎王的裝甲質量也許會下降了,但是相比它的前輩來說還沒下降那麽的多。看起來還要往前走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了
evenfurtherback,to1942.manylendlease,domestic,andcapturedgunsaretestedagainstgermanvehicles.here’swheresomethingstrangehappens.thestugthatisbeingtestedperformsverywell.nocracksafterbeingshotatwitha45mmgun,prationsonlyslightlrgerthanacaliberinsize.thenthepziiiisswappedin,andtheperformanceisabsolutelyabysmal.hugecracksfromthesameanaemic45mmpeashooter,thefrontarmourtefallsoff,breachesupto120mminsizeform.whenthe76mmguesintoy,theresultsareevenworse:asinglepratingshotshattersameterlongsectionofarmour.breachesincreaseupto240mm.thepzivdoesn’tdomuchbetter.ifyouwant,detailsarefoundhereandhere,aswestheabovelinks.asidefromthestug,thearmourqualityislow,whichismentionedbymalyshevhimselfinanotiningabouttheshapeofsovietshells:“therearetworeasonswhywedonotneedtoworryaboutthearmourpiercingpropertiesofourshells.oneisthatour45and76mmgunsareverypowerful.theotheristhatgermantanksareweaklyarmoured(4050mminthefront,30mmonthesides),andgermanarmourisofpoorquality.”
繼續往回走,回到1942年。許多通過土地租借,國產的以及繳獲武器都在德國車身上進行了測試。但是在這裏發生了些奇怪的事情。三突在測試中表現良好,遭受45mm炮的攻擊後並沒有出現裂痕,擊穿後的炮彈缺口就比炮彈口徑大一點點。三號坦克上場後,情況就變得非常糟糕了。同一杆沒啥威力的45mm玩具炮在三號身上打出了很大的裂痕,正麵裝甲板掉了下來,(炮彈擊穿的)缺口大約有120mm的樣子。當測試用武器換成76mm炮之後,結果就更差了:一發擊穿了裝甲的炮彈直接打碎了一米的裝甲。擊穿缺口大約有240mm的樣子。而四號的表現也沒好到哪去。如果你想看的話,可以在這裏和這裏找到更多細節。除了三突以外,裝甲質量都普遍偏低,而malyshev本人在抱怨蘇聯彈藥形狀的筆記中也提到了這一點:“我們不需要擔心我們的ap彈的屬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的45mm以及76mm主炮的威力都足夠大。另外一個是德國坦克的防護都很差(正麵4050mm,側麵30mm),而且德國的裝甲質量很糟糕。”
we’reonaroll,solet’skeepgoing.inhismemoirs,“memoriesofasoldier”,guderianwritessomereasonswhygermanengineers,a**citedastheywereaboutcapturedt34s,couldnotproduceacopy.amongthosereason,thereisonewecaseabout:“…ourhardenedsteel,whosequalitywasdroppingduetockofnaturalresources,wasinferiortotherussians’hardenedsteel.”theeventsherecallsinthissectionhappenedinnovember1941,afewmonthsafterbarbarossastarted,longbeforeanykindofsignificantdamagetogermanfactoriescausedbyalliedbombings.
恩,這就是兩條了,接著搞下去。在他的回憶錄“士兵的記憶”中,guderian寫到了一些德國工程師,對於繳獲了一輛t34表示很激動,但是沒辦法製造複製品的原因。在這些原因當中,有一條是我們要尋找的:“……我們的由於缺少自然資源而質量下降的硬化鋼,要比蘇聯的硬化鋼差。”在這本回憶錄的這個部分中,它所提到的事情都發生在1941年11月,也就是在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的幾個月,也是在盟軍的轟炸對德國能夠造成任何程度上的有效傷害之前的事了。
whystopat1941?let’sgowayback,tothestartofthewar.asapartoftheagreementbetweentheussrandgermany,theussrgotacopyofgermany’testandgreatestintanktechnology.ofcourse,theytestedeverymoleculeofthetanktheyreceived.theresultswerebad.reallybad.thegermanarmourfailedcatastrophicallywhensubjectedtotheabsoluteminimumconditionforeptancebysovietengineers.theyweresoshocked,theymadeanidenticalsectionofarmouroutofsovietsteel,justtomakesurethattherewasn’tanythingaboutthearmour’sshapethatmadeitcrumbletobits.
為什麽停在1941年呢?讓我們回到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作為德國和蘇聯的協議的一部分,蘇聯獲得了德國最新的科技的一份複製品。當然了,他們對拿到的坦克的每一部分都進行了測試。結果相當糟糕,真的很糟糕。德國的裝甲在與蘇聯工程師的可接受底限進行對比時,獲得了災難性的失敗。他們(蘇聯工程師)也很震驚,他們使用蘇聯的鋼鐵造出了同樣的東西,僅僅是為了確認不是裝甲的形狀才導致結果如此之差的。
thiswasarmourmadebeforethewar,beforealliedbombings,beforeanckofvitalmetals.thiswasgermanindustry’sfinesthour,andtheiroutputwasuneptablebythestandardsofthesovietmilitary.evenwithoutanyexcuses,themythicalkruppsteeldoesnotmeasureuptoizhor’sproduct.
這是在二戰前製造的裝甲,是在盟軍的轟炸之前,在任何程度上的鋼鐵短缺出現之前。這還是德國工業的最好的時期,而他們所獲得的成果甚至連蘇聯軍事工業都無法接受。神秘的克虜伯鋼鐵再也為比不上izhor的產品找不出什麽借口了。
“butensign!”someofyoumain,“doylehimselfsaidthat30mmofgermanarmourwasworth60mmofotherarmouronoverlord’sblog!”thepeoplethatimthisaren’trememberingthespecificpostveryourwasworthasmuchas60mmofczechoslovakianarmour,whichwasn’tparticrlyamazingeither.fromthesoviettrialsofthepz38(t):“thearmouroftheczechoslovak“praga”38ttankisverybrittle,fragmentseasily,andgivergecracks.”armourthat’ssuperiortothatisn’tparticrlydifficulttoobtain.healsostatesthatqualityofgermanweldingdidnotdeterioratethroughoutthewar.ifyoufollowthearticleslinkedabove,thisistrue,theirweldingseamsburstfrompratingandnonpratinghitsin1942justaswestheydoin1945.
“但是少尉啊!”有人會這樣抱怨。“doyle他自己也在overlord的博客上說過30mm的德國裝甲的防護能力和其他裝甲的60mm裝甲的防護能力一樣啊!”這麽說的那些人一定沒好好記住那個帖子。30mm的高質量德國裝甲相當於差不多60mm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裝甲,當然了,捷克人的東西也不是什麽好貨。以下是從蘇聯對於pz38(t)的測試報告中截取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38t坦克很脆弱,很容易散架,而裂痕也很大。”想要超越捷克人的裝甲質量並不是什麽難事。他同時表示了德國人的焊線質量在戰爭期間並沒有變壞。如果你去上麵那些鏈接中的文章讀過一遍的話,你會發現這是真的。他們的焊線在1942年和1945年都會在擊穿和未被擊穿的情況下直接爆開。
thiswasarmourmadebeforethewar,beforealliedbombings,beforeanckofvitalmetals.thiswasgermanindustry’sfinesthour,andtheiroutputwasuneptablebythestandardsofthesovietmilitary.evenwithoutanyexcuses,themythicalkruppsteeldoesnotmeasureuptoizhor’sproduct.
這是在二戰前製造的裝甲,是在盟軍的轟炸之前,在任何程度上的鋼鐵短缺出現之前。這還是德國工業的最好的時期,而他們所獲得的成果甚至連蘇聯軍事工業都無法接受。神秘的克虜伯鋼鐵再也為比不上izhor的產品找不出什麽借口了。
now,i’mnotsayingthatallgermanarmourwasbad.fromthatstugtestedabove,youcanclearlyseethatnotallgermanarmourwasthatabysmal.butwhatyoucanalsoseeisthatgermanarmourvariedwildlyinquality(seealsothe“soft”britishtiger),leaningtowardsthebadmoresothanthegood.thereisnomagicalkruppsteelthatissomehowsuperiortoall(orevensome)steelfromtheallies.
當然了,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德國裝甲質量都很差。從上述的三突的實驗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裝甲都那麽爛。但是你也應該看到德國裝甲在質量上的確參差不齊(去看看“柔軟的”英國虎式),更偏向於壞的反麵,而不是好的方麵。並沒有什麽所謂的神奇的克虜伯金屬比所有的(或者一部分)盟軍的鋼鐵質量要好。
蘇聯軍工冶金水平綜述粗糙翻譯版
這玩意也是幽香妹子發給我的,我直接扔上來了,大家就將就著看一下吧~
一、背景介紹
二、ad編號:011426(google可搜)
三、作者:hurlich
四、時間:首次編寫成文件時間應為1953年4月份左右。
五、限製級別:從機密→向大眾公開可傳播
主題:review
ofsovietordnancemetallurgy
蘇聯軍工冶金水平綜述
介紹:本次測試所用到的蘇聯武器、裝備大部分都生產於二戰及其之前的時間段。盡管小部分設備的生產時間更接近現在(1953),但是也能夠反映在二戰之前的武器設計標準和製作工藝。
本文的內容主要包括:
1、對蘇聯幾款戰時坦克和野戰炮的測試
2、js
ii和t34坦克裝甲水平分析
3、鋼製/鎢芯動能穿甲彈測試、高爆彈性能測試(大部分於韓戰時被繳獲,此外一部分是與二戰時期從德軍方麵再次繳獲修複的)
本次測試將會從冶金水平和機械性能方麵對以上裝備進行考量,同時也會重視武器的設計、製造加工方麵的特點;此外,將在目前已掌握的信息範圍內對這些裝備的表現特性作出評估。
ps:此外根據譯文習慣,“朝鮮戰爭”一律被譯為“韓戰”,提到“國內”“國產”字樣要知道是美國造的。
第一部分:火炮測試
本次軍備測試組的測試共選用了4種口徑的(76mm——122mm)火炮,從坦克炮到野戰炮均有涉及。據估計
這些火炮的製造日期都在37年至44年之間。它們的共同特征在於——設計簡化、製作粗糙。炮尾環和阻鐵形狀為方塊狀,套筒數量也被減到最小。這些組件(包
括炮管在內)的做工,在非關鍵部位的表麵都很粗糙。但是在關鍵部件如導錐、膛室、與阻鐵嵌合的炮尾環的表麵加工方麵,則可以和(同時期)的美式裝備相比。
對於大部分的內部凹角部位的嵌邊,則通過炮尾環和膛線內部來進行
觀察。一個非常可取的做法在於,這種工藝能夠將應力集中(的壓力)最小化。除了122mm火炮以外,其餘的所有火炮炮身都整體式的——122mm火炮在炮尾1/3長度上都(附加)有套筒。套筒(有)外部螺紋用來和炮尾環擰在一起,同時套筒在尾部收縮和炮管壓緊為一體。122mm坦克炮(a19或d25t未知)在設計時就將絕大部分重量至於尾端,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上解決(坦克)重量配平問題。炮尾有兩大塊的炮尾環,尾部的卡圈將炮尾環和炮管緊緊扣
起。就火炮而言,它們整體上都是傳統的結構設計,並且有與德製(二戰)火炮相似的卡圈設計。此外所測試的76mm火炮型號,不能確定是坦克炮還是野戰炮。
4種火炮的化學成分分析如表1所示:
76/85/122mm坦克炮的炮管製作鋼材是鎳鉻鉬釩脫氧鋼,其中的鎳和鉻元素含量接近。同類型火炮鋼材比較的話,美國製鋼材鎳和鉻元素含量是它的2倍。此外,蘇聯122mm野戰炮的材料成分要更接近於國內的同型號武器。它的炮尾環、阻鐵、鎖緊卡圈的成分由鎳鉻鉬或者鉻鉬合金鋼構成,唯一由普通鋼(僅含有少量的鎳、鉻、鉬成分)製成的部件是76mm火炮上的鑄造炮口製退器(帶炮口製退器的,可確定為zis3某型號,野戰炮無誤)。
整體而言,在機械性能方麵,這些火炮可以和國內在二戰時期生產的同類武器相比。(但是)在低溫下的切口彎曲衝擊(實驗)中,這些武器的表現很差,和如今的(工藝)標準相比顯得不足。然而要知道的一點是,畢竟在二戰之後,我們國內也沒有(在)低溫條件下對剛才硬度的硬性條件要求。所有毫無疑問的一點是,二戰
時生產的同類美式武器(在低溫下)也絕對不會比這些蘇製火炮硬多少。
大體來講,蘇聯火炮鋼材的質量與美國相比多少要顯得那麽次一些。這主要是前者含有更多的雜質,並且製作更加粗糙。除了(前麵提及)76mm鑄造炮口製退器外,其餘的均為傳統的鍛造工藝。
(此句有部分單詞看不清,大意翻譯如下)造成火炮在低溫下切口彎曲衝擊相對差的表現,透露的信息是熱加工處理時的工序不盡完善。盡管某些情況下,這種不完善可
能是由極少的合金含量所引起的淬硬性不足所致的。但是這裏導致硬化處理不完善的原因在於淬火階段鋼材的冷卻速率過慢,這也暗示著淬火時使用的冷卻劑很可能是油或者是溫水,而非直接在冷水中迅速淬火。
蘇聯火炮的身管相比之下顯得較硬脆,因而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炮管和炮尾環斷裂事故(尤其是低溫、高壓下使用),這樣子會降低武器的服役壽命。
炮管圖如下:
第二節:坦克鋼裝甲
(我們的)測試團隊得以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蘇聯坦克還是在1943年。當時蘇聯政府送來了兩款坦克(t34和kv1)進行表現測試,地點是在阿伯丁地麵測試場。當時(我們)將坦克車體、炮塔上的裝甲(包括焊接部分)切割分解下來送至watertownaresnal進行合金成分分析,接下來從這些報告中得出了如下的一些結論:
1.在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四種類型的合金鋼:
錳矽鉬鋼,用於製作較薄的軋製鋼
鉻鉬鋼,用於製作較厚的軋製鋼
錳矽鎳鉻鉬鋼,軋製/鑄造鋼材均有運用,厚度為25英寸不等。
鎳鉻鋼,用於鑄造相對厚一些的裝甲。
在錳矽鎳鉻鉬鋼和錳矽鉬鋼中,矽含量很高,約為11.5%。此外,除了鉬元素的應用外,似乎找不到其它和合金保護有關的製作工藝措施了;還有,從合金硬化處理角度來看,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顯然過高了。
2.對於t34坦克的裝甲而言,除了弧形鑄造部分(bowcasting不知道具體是哪個部位)為非熱處理外,其餘都經過了熱處理,並達到了極高的硬度(布氏硬度430500)。估計是為了保證將抵抗特定級別的穿甲彈能力極大化(雖然這樣的代價是降低車體對於彈道攻擊的整體抵抗力);kv1的車體經過了熱處理,其硬度幾乎達到了美國水平(布氏硬度280320)
3.(蘇聯坦克)裝甲鋼的質量可以從差到極佳進行分類。估計在各類鋼材製作時采用了樣式相當廣泛的生產工藝。部分軋製鋼
采用了良好的斜軋工藝,而另外的一些則是垂直軋製的;鑄造工藝得到了極廣範的應用。t34的鑄造炮塔質量很好,不過在檢測中,發現kv1的炮塔上有相當數量的熱撕裂和縮孔。此外,t34的形鑄造部分的性能不佳,如果以美國標準來評判,那是不過關的。見圖2
4.裝甲焊接部位的采用了燕尾榫式連接設計,這就使得那些用凹陷加工或者火焰切割方法與重型部分連接在一起的輕型裝甲表麵顯得相對平齊一些。這就使得裝甲在承壓能力上,可以不受(熔敷金屬)限製地在各部分之間轉化衝力,而不是導致應力集中。(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焊縫間的熔敷金屬更多地是發揮將各個部件連接在一起的“膠水”的作用,而不是扮演整體應力承受的一份子的角色。(雖然)大體的焊接部分設計看起來很優秀,但是在實際的整合、做工上就要次了不少。
5.焊透率低,熔融差,嚴重的過度切割,裝甲孔隙還有裂紋,這些在相當多數的焊縫處都有被觀察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勁的人工操作和不當的電焊工藝。粗糙的電
焊外表也意味著不佳的焊接水平(有些按焊接表麵看起來簡直像是匆忙將焊條扔進去對付一下好提高產量一樣)。這種顯而易見的缺憾,再加上熔敷金屬的低強度、結構差,使得焊接部位在應對高強度炮擊的情況下可能會表現的很糟糕。
6.鐵素體焊條在焊接時使用最廣,雖然也可以發現奧氏體焊條的使用痕跡。
從細節上來看,這些生產於二戰早期時的蘇軍坦克(樣本)在金屬性能方麵的細節表現,和末期從德軍戰場上繳獲並修複的坦克並無不同(部分坦克是從5052年韓戰時期繳獲的)。其中,js2全部是從二戰德軍方麵獲取(並修複)的,而t34則是在德方、朝方均有繳獲。
表2顯示了is2和t34各部位裝甲的組成成分
表3則顯示了坦克上鐵素體/奧氏體焊條的成分分布。
我們再一次的發現了錳矽鉬、錳矽鎳鉻鉬,鎳鉻鉬等合金的分布,此外這些合金表現出了極高的硬度。雖然我們曾在對蘇聯裝甲的化驗分析中發現
過含量最高達到0.38%的鉬含量,但是裝甲整體上的鉬含量則是從0.15%—0.30%不等,其中大部分部位則不足0.25%。
鉬元素對於減少各類鋼材(從熱處理鋼到高合金鋼)的回火脆性敏感性方麵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這種元素也被廣泛地運用在我們國產的槍械、裝甲、彈頭的生產中。對於蘇
聯坦克整體上表現出的鉬含量較低的情況,我們推測是因為蘇聯控製領土內鉬資源供應的不足而有意為之的無奈之舉。
部分坦克裝甲鋼,在考慮到其十分高的硬度水平之下,居然還令人驚奇地表現出了高韌性的特性(不可思議);反之令人感到奇怪的一點是,很多鋼材(即使是最軟的鋼)表現出很高的脆性。
我們發現到,部分非合金鋼材/未熱處理鋼材在炮塔座圈、鑄造部件、底板上有所運用。這些鋼材是很脆弱的,有時候即使沒有遭受彈頭的直接衝擊也有被震碎的危
險。未熱處理的坦克車身底板在遭受地雷的攻擊上很容易遭殃。但是以上的不足也需要考慮到如下的事實:蘇聯二戰時期的坦克生產,是在工廠被炸成一片廢墟下重啟,此外又被迫在犧牲質量的前提下趕進度產量的緊迫之中斷斷續續進行的。我們不能武斷地推測這種
順著履帶的痕跡,少女很快的就找到了被擊毀的八(和諧)九式。而就在八(和諧)九式的不遠處,少女便發現了克倫威爾。
既然發現了,少女自然沒有放過它的打算。不過在炮戰之前,必要的準備工作是不可少的。
“萌,把車身向右旋轉三十度。”少女大喊了起來。
“誒,三十度大概要轉多少?”
“嗯……差不多就行了,轉的慢一點,我叫停的時候就停吧。”
“了解!”
接著戰車左側的履帶便緩緩地轉動了起來,而另一側的履帶卻沒有任何變化,戰車便在原地向右旋轉了起來。
“好!停車!”
接著戰車便停了下來,車身正麵剛好和克倫威爾的方向成三十度,形成了理想的跳彈姿勢。
這邊是坦克世界中常說的擺角度了,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小技巧。在旋轉車身之後,敵方在攻擊戰車首上時的入射角便會被增大了,從而增加了戰車的等效裝甲厚度。
舉個例子,kv1的首上厚75mm,角度為法線角30°,等效厚度為87mm,看起來很好對付。但是,被稱為五級小霸主,新手的噩夢的kv1怎麽可能這麽簡單呢?kv1隻要把車身輕輕旋轉40°,防護效果便立刻不一樣了,首上的角度立刻變成了法線角47°,等效防護也達到了111mm。當然,kv1的鬼畜防護更多靠的是那個達到了70°跳彈角的首上,和那被可以當做20mm間隙裝甲的履帶保護的側麵了。
理論上來說,當然是旋轉的角度越大對車身正麵的防護加成越好了,不過實戰中也不是越大越好,因為角度太大的話,側麵便會變成承受攻擊的主力了。撇開vk.3001h這類的奇葩車,一般的戰車都是正麵防護要比側麵好的,所以說正麵裝甲才是承受攻擊的主力,角度太大的話就本末倒置了。
側麵裝甲能夠承受攻擊,靠的便是大角度了,若是車身旋轉過大,側麵的防護便會大減,接著就承受不住炮彈的攻擊了。所以說,戰車在實戰中擺出的角度應該是按正麵和側麵的防護比來決定的。
比如說e75,側麵厚120mm,角度為法線角25°,正麵首上160mm,角度法線角60°,首下130mm,同法線角60°。
那麽通過計算e75的最佳迎彈角度便是23°了,這時首下和側麵的等效厚度都為307mmrha,當然,這隻是不計轉正的等效厚度罷了。
這個時候就不要吐槽e75的數據了,明斯克坦克設計局嘛,大家都懂的,毛子也說了e75的側麵數據根本就是自己yy的。
要知道,很多資料上e75的數據可是180mm/60°的首上的,當然,看到這裏就不要大喊毛子黑德了,因為其他地方就隻能嗬嗬了,100mm/50°的首下,80mm/15°的側麵。不要吐槽首下為什麽這麽紙,因為實戰中是沒有人會閑的蛋疼去瞄弱點的,再說了,實戰中普遍700m以上的交戰距離怎麽瞄弱點?而且實際上首下被命中的幾率可比側後被命中的幾率低多了,與其加強首下倒不如加強側後呢。而作為通用戰車計劃,e75m的炮塔和e50m一樣,采用的都是改進自虎王的六邊形炮塔,裝甲為185/80/80,主炮同為105mmkwk。
通過增壓達到900馬力的hl234發動機更是隻存在於圖紙上,即便是法國人在二十年後也沒能夠把這玩意增壓到這個水平,還得出了這貨一無是處的結論。所以說德棍所謂的hl234通過渦輪增壓能達到1200馬力什麽的更是無稽之談,1200馬力的戰車發動機技術即是到現在,也隻有少數國家的專利。所以說少女當時看到如此神論的時候可以說是哭笑不得,你這是德棍還是德黑啊。
更不用說給增強型的e75m和e50m配備的1200馬力發動機了,gt101型燃氣輪機雖然造出了樣機,但是由於二戰後期德國資源太缺乏,很多零部件都偷工減料了,這玩意的實際壽命隻有十幾個小時,實戰意義無限接近於零。
好吧,我們扯遠了,總之少女的五八式正麵為45mm/60°,等效防護90mm,側麵為45mm/40°,等效防護49mm。而在30°左右的情況下少女的戰車防護最理想,等效厚度達到了105mm以上。
而克倫威爾也在此時也發現了少女的戰車,隻不過克倫威爾沒有停車,而是選擇向著少女的戰車衝了過來。
[看來克倫威爾的車長也不是傻子呢……]
即便是少女不擺角度,克倫威爾也別想在這個距離上幹掉自己。要知道當年在朝鮮的霞飛用的75mm火炮和克倫威爾mk.v差不多,還不是照樣被t34/85給吊打了。
根據最先到達朝鮮的那一批美軍老兵回憶,自己指揮的霞飛的75mm炮彈打在t34/85的首上上,直接被彈開了,而t34/85的攻擊卻直接使自己的霞飛被當場打爆了。
很明顯的,克倫威爾的車長是想要通過自己機動上的優勢衝到少女的跟前,然後再發動攻擊。
比起克倫威爾車長的無奈,少女這邊就舒服多了,自己的85mm火炮威力絕對強大,隻要打中了就能夠幹掉克倫威爾。
於是少女直接旋轉起了炮塔,把炮口移向了克倫威爾的方向。而克倫威爾的車長也料到了少女肯定會在中途發動攻擊,所以采用的是z字的路線向少女這邊移動。
沒過多久,少女便把克倫威爾套在了瞄準環的中央附近,並預判好了提前量。
少女舔了舔自己的嘴唇,把眼睛眯成了一條線,握緊了手中的炮繩。
“嗬嗬~,克倫威爾呐,我要攻擊了哦。”
說完,少女便拉下了手中的炮繩,炮膛中的炮彈被瞬間激發,彈頭衝著克倫威爾的方向,飛快的飛了過去。
ps1:既然你們喜歡看資料我就多寫點資料吧~
ps2:咳咳……咱要軍訓了,所以說從明天開始要停更了。其實我本來是不想停更的,但是今天了解到軍訓居然連晚練都有,這是人幹的事嗎?(╯‵□′)╯︵┻━┻,所以說咱也不得不停更了呢。嗯,軍訓要到30號,所以說恢複更新恐怕要到國慶了qaq。
ps3:也不算是完全停更呢,咱每天還是會寫一些資料的,傳到“真·作品相關”裏,歡迎大家來看哦~
蘇聯二戰統計在不同距離上t34的損失率
(圖片來源:《t34.Пepвarпoлharэhцnkлoпeдnr》,作者koлomneцmamВnktopoвnч)圖片需要審核,那麽咱就先打一遍吧~
首先時間是19431944年間的,基本可以排除7.5cml/24這種拉低數據的炮的存在了額,而1943時的蘇軍主力還是t34/76,到了1944年蘇軍中t34/85才開始普及。也就是說,這份表上的蘇軍損失基本上都是炮塔隻有52mm的t34/76。
第一個應該是蘇軍坦克被75mm火炮擊毀時的距離分布,第二個就是蘇軍坦克被88mm火炮擊毀時的距離分布了。
首先是對75mm火炮時的損失距離分布,分別為10%(100200m),26.1%(200400m),33.5%(400600m),14.5%(600800m),7%(8001000m),4.5%(10001200m),3.6%(12001400m),0.4%(14001600m),0.4%(16001800m),0%(18002000m)。
其次是對88mm火炮時的損失距離分布,分別為4%(100200m),14%(200400m),18%(400600m),31.2%(600800m),13.5%(8001000m),8.5%(10001200m),7.6%(12001400m),2%(14001600m),0.7%(16001800m),0.5%(18002000m)。
德軍即便是到了最後,主力也依舊是iv號,所以75mm係列的火炮數據自然是比88mm係列還低。
從這個表上不難看出無論是75mm係列的火炮還是88mm係列的火炮,主要的戰果都是在800m以內取得的。
是不是很吃驚?為什麽德軍的無敵88要到這麽近才能夠擊毀蘇軍戰車?與想象中的虎豹2000m之外隨便虐殺t34不一樣?
基本上在1500m外有效殺傷敵方戰車是很難的,原因主要有兩點:
一是對於二戰戰車的觀瞄設備來說這個距離太遠了,命中率十分低,即便是德國的卡爾蔡司觀瞄設備也不行。早期虎式的9b瞄準鏡隻能放大2.5倍,1000米上t34就是一個小點,直到後期的虎式換用了可調至5倍的9c瞄準鏡這個問題才好一些。
二是炮彈在這個距離上的動能衰減特別嚴重,特別是對德軍的小口徑彈來說。連虎王8.8cmkwk.43l/71在這個距離上也隻有148mm的穿深。更不用說虎式的8.8cmkwk.37l/56了,在這個距離上穿深隻有可憐的91mm。
三是炮彈的精度有限,這個距離上想要打中已經十分難了,而且還要打中蘇軍坦克的弱點,這真的隻能靠信仰了。
所以說“虎豹2000m之外隨便虐殺t34”也是德棍的一個神論了,通過把個別戰例反複宣傳,從而給人一種虎豹似乎真的可以隨便虐殺t34的感覺。
總之,珍愛生命,遠離德棍吧。世界上本沒有德黑,隻不過德棍有把德粉逼成德黑程度的能力罷了。很多懂得曆史的人隻是對德棍的神論進行反駁,然後就被德棍罵為德黑了,然後不明真相的圍觀群眾也跟著跟風,最後德黑的帽子就這麽被扣下了。
中文百科已經沒救了嗎......
今天的話,大家就來聽我發發牢騷吧。(笑)
昨天無聊去看了is2的詞條,發現又變了好多。少了很多有用的資料,而多了很多奇怪的內容。現在德棍都已經不滿足於在德國坦克的詞條裏瞎吹了嗎?直接去黑蘇了?
現在裏麵都是各種is2炮怎麽怎麽垃圾,裝甲質量怎麽怎麽垃圾,可靠性怎麽怎麽垃圾的內容了,其中不乏is2被虎式,虎王,黑豹怎麽怎麽吊打的內容。
泥煤……這是科普is2的百科還是噴is2的帖子?
首先,其中關於d25t在靶場的測試精度被刪了,原因可能是其“靶場精度與kwk.43差不多”讓德棍感到害怕了,所以刪了吧233333。
而且在屠虎勇士那一欄下麵還多了一段:
“但是,在德國15個赫赫有名的重裝甲營裏,擊毀敵方3輛重型戰車甚至擊毀10輛以上重型戰車的戰績早已司空見慣,根本不能作為神級戰績來加以吹噓的語言來將其捧上神壇,尤其是黨衛軍卡爾尤斯少尉和另外一個人各指揮一輛虎式坦克擊毀了共30輛蘇軍坦克,其中有17輛斯大林2重型坦克,而有一輛is2對著卡爾尤斯的虎式開了一發炮彈,但是未擊穿(122mmd25t的威力是蘇軍當時威力最大的坦克炮,雖然他根本無法與同時期的德國坦克炮較量)隻打壞了2個負重輪,可見虎式坦克防禦力之強,距二戰後統計,每一輛虎式都能擊毀約1.3輛is2,而每一輛虎王單挑3輛is2都毫無壓力也就是說,所謂“屠虎勇士”的稱號,無非就是蘇軍用於鼓舞人心的自欺欺人的無用稱號。”
說真的,我看完直接沉默了,德棍你要瞎編至少也要按照常識編啊!
不能忍啊!於是我直接在下麵加了一段:
“當然,我們有理由相信上麵的都是德棍的無稽之談:
1、蘇軍查不到這個損失記錄,當天附近蘇軍的損失都對不上號。
2、卡老爺子關於馬尼拉瓦村的回憶有好幾次都不一樣。
3、就算是真的,按照卡老爺的說法,這些坦克除了村口放哨的3485,其他都沒發動。車組都下車休息了。也就是打空車。
4、在庫賓卡虎王直接被兩發122mm炮彈打蹦了首上,何來一輛虎王能夠單挑3輛is2之說?後期的is2虎王即便是在極近距離也無法擊穿其120mm/30°布置的裝甲,隻能攻擊is2較為薄弱的炮塔,而is2一枚122運氣好的話可以直接打崩虎王的裝甲。
5、不管是of471還是br471,隻要挨上了不可能隻是碎負重輪,3485的br365倒是有可能。
6、虎式的戰果很多時候就是靠伏擊取得的,並沒有與is2正麵交鋒。虎式到達伏擊地之後,校正火炮,然後設定參考點,把距都測好。蘇軍一來,根據參考點位置可以直接判斷較為精確的距離,然後直接打就行了。而is2較長的裝填時間使得修正射擊十分難,從而很難擊中德軍坦克。”
然後我就提交了,今天下午一看,嗯,過審了,百度百科的詞條裏也確實多了這段話。不過呢,在我軍訓晚練回來之後,這段話就這麽的在百科上消失了。
而且,在我提交的時候,上麵顯示了該詞條已經經過了108次修改,而現在是109次,很明顯,咱的話被刪了。這肯定不是咱寫的內容有問題,畢竟,若果有問題的話百度那關就應該過不來,所以很明顯是被惡意刪除了。
好吧,幽香醬在之前就跟我說過了,百度百科和中文維基都是沒救了的,資深的軍迷都是懶得管的。他也試著去改過幾次,不過要麽就是不過審,要麽就是幾天後又被改回來了。
雖然知道肯定會被改回來,但是德棍你們也太快了吧!
接下來又是一個神論:
“當然憑著厚度優勢和大傾角,在戰場上仍沒有任何敵軍坦克能夠首發對其首上造成貫穿傷。is2的裝甲為一體成型的鑄造裝甲,這種裝甲雖去除了焊縫而在理論上來說提高了抗彈性,但由於蘇聯戰時坦克工廠的生產條件和工人熟練度影響了裝甲鋼質量的穩定性,部分樣品存在氣泡和沙眼,一定程度上影響了is裝甲的表現。”
等等,氣泡?我看到了什麽?氣泡!!!!!!!!!
德棍你們稍微有點常識好伐,如果存在氣泡的話,在冷卻的時候就出事了,怎麽可能還會上坦克?
於是我又加了一個括號上去“當然憑著厚度優勢和大傾角,在戰場上仍沒有任何敵軍坦克能夠首發對其首上造成貫穿傷。is2的裝甲為一體成型的鑄造裝甲,這種裝甲雖去除了焊縫而在理論上來說提高了抗彈性,但由於蘇聯戰時坦克工廠的生產條件和工人熟練度影響了裝甲鋼質量的穩定性,部分樣品存在氣泡和沙眼(氣泡?怎麽可能,有的話在冷卻時就會出問題了,怎麽可能還會上坦克?),一定程度上影響了is裝甲的表現。”
這個由於不顯眼所以現在還沒有被改回去呢23333333
所以說百科的東西千萬不要全信,特別是xxx不好,xxx不如xxx的東西。
而本書的內容基本上都是參照外文書籍的pdf的,至少這個還比較可信的說。咱存的幹貨足足有11.2個g哦~,現在咱已經把這些書籍發到網盤了,地址會在書友群裏的公告寫出來。群號,歡迎大家來翻閱哦。
不要吐槽“戰車資料”這個章節是複製百度維基的了,這玩意其實就是給完全不懂戰車的人科普用的。而且,絕對不是湊字數絕對不是湊字數哦(因為很重要所以要說兩遍!)。
德國裝甲鋼
嗯,今天接著昨天德軍裝甲質量的話題。這篇文章是幽香醬發給咱的,看完之後咱覺得很有意思就發出來了。
來源↗本文作者為ensignexpandable,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轉載請注明出處以及原作者。awhileago,iwroteaq&aspecialonsoviettankarmour.sincethenihavegottenperiodicrequeststodoasimrspecialongermantankarmour.initially,ididnotintendtowritesuchanarticle,butdutycalls.however,thisisnoordinaryarticle.
不久之前,我做了一份專注於蘇聯裝甲的qa。在那之後我就一直收到有人想要我做一個類似的但是是關於德國人裝甲的qa的請求。一開始呢,我本來是不想寫的,但是使命在肩,我不得不寫。然而這並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
通常來講呢,檔案之類的東西其實並不會讓我感到驚訝。我經常會在各處發現“挺有意思的”內容,偶爾會有“恩,我不知道這事嘛”的樣子。我個人碰到過許多把參與某事件的雙方的報告進行對比時,出現非常奇怪的狀況的例子。但是以下的東西是史無前例的。我曾經寫出的很多東西都震驚了我的讀者,但是以下發現甚至震驚了我自己。
itallstarted,asitusuallydoes,withanargumentonaninteforum.asitoftenhappens,wewerediscussingadticdocument,specifically“metallurgicalexaminationofarmorandweldedjointsfromthesideofagermanpzkw(panther)tank“,tobeprecise.thisreportsayslotsofthingsonewouldnormallyexpecttoseeinareportaboutewargermanarmour:“thesteelqualityratingwas“d”…whichisborderlineeptable”,“thefracturewa**tremelybrittleinnature,withabrighttcrystallinesurface”,“inferiortoughness,asevidencedbybrittlefracturesandlowimpactresistance”,“extremelypoorshockproperties”,etc,etc.ifyoulookedintogermanarmourinanyseriousmanner,you’veseenitallbefore.however,wotforumsposterdaigensuibroughtsomethingunexpectedtomyattention,aimbyamericanintelligencethatthequalityofgermanarmourdidnotdeterioratefrom1942to1945.ididnotbelievemyeyes.howcouldthatbe?surelygermanarmourin1942wasnotasbadasitwasin1945?let’stakeatripbackintime,throughmanyyearsofarmoursamples,toseewhereitallwentwrong.
像往常一樣,這事是在一個網上的論壇裏頭挑起來的。正如往常一樣,我們在討論一份dcit(國防技術信息中心(defensetechnicalinformationcenter))的檔案,準確的說是“對於德國的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側麵的焊點以及裝甲的冶金的實驗”這份報告。報告中說了很多可以在一般的關於戰後德國裝甲的報告中看到的內容:"裝甲質量是“d”……也就是最低的可以接受的程度",“裝甲本身就很脆弱,表麵呈明亮平坦(平滑)的水晶狀”,“極差的(抗)衝擊性能”等等之類。如果你用任何嚴謹的角度來觀察德國裝甲的話,這些東西你以前也應該都看過。然而,wot論壇的daigensui提出了一些我沒有料到的東西,即是:美國情報局表示德國裝甲的質量在1942年~1945年間並沒有變壞。這讓我大跌眼鏡,這到底怎麽回事?德國人在1942年的裝甲質量真的比1945年的裝甲質量要好?讓我們回朔時間,通過觀察許多年的裝甲樣本來看看到底什麽地方出現了問題。
theaforementionedreportisfrom1945,pasttheendofthewar.let’srewindabitandlookataslightlyearlierstudy,“metallurgicalexaminationofa31/4″thickarmortefromagermanpzkwv(panther)tank“,writteninjanuaryof1945.notsurprisingly,it’sfullofthesamereviews:“poortoughness”,“resultingfractureexhibitedaroughcrystallinesurface”,etc.allright,butthatwasonlyafewmonthsprior,let’sgobackevenfurther.
上述報告是1945年戰後寫就的(美國情報局的)。我們再往回走一點,看看早些時候的研究,“對於德國的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側麵的焊點以及裝甲的冶金的實驗”,與1945年1月寫就。不出意外的是,報告中的點評也差不多:“硬度很差”,“測試用的平麵在測試後展現出一種粗糙的透明的表麵”之類的。好吧,但是這隻是幾個月前的東西。我們繼續往回走。
inaugustof1944,thesovietscapturedashinynewgermantank,thetigerii(dependingonwhoyouask).obviously,thesovietwerecuriousaboutthetank’sthickarmour,anditwastestedextensively(courtesyoflitlbro).thesovietfindingsarrgelythesame:“thefronttesofthehundturret,asdemonstratedinthetrials,areloourwasnotprated(dented),thearmourformergecracks,anrgefragmentsbrokeofftherearside.”don’tworryaboutthe“front”qualifier,thesidearmourisdiscussedintersectionofthereport.“duetoadecreaseinthearmourquality,andduetortivelyweaksidearmour,thetankisvulnerabletodomestic85,100,122,and152mmguns,aswestheamerican76.2mmgun”.thegunneryreportisalsoquitecriticalofthearmour:“thequalityofthearmourofthetigerbdroppedradicallparedtothequalityofarmourofthetigerh,panther,andferdinand”.trantionsofpartsofthesereportsareavablehere,here,here,here,andhere.
在1944年的8月,蘇聯繳獲了一輛嶄新的德國坦克,虎王(這要看你問誰了)(鏈接內是一封信件,信中稱虎王為“tigerimperialtank”,也就是“虎式皇家坦克”)。顯然,蘇聯人對坦克厚重的裝甲很感興趣,坦克被廣範的測試了一下(感謝litlbro的好意)(鏈接內為俄語pdf文獻的掃圖一份)。蘇聯人的發現也都差不多:“車身和炮塔的正麵裝甲板如同實驗中所展示的一樣,質量都很差。當裝甲沒有被擊穿時(出現了凹痕),裝甲上會出現很大的裂痕,在裝甲板的背部會有碎片掉落。”別被“正麵”這個詞限定住了,側麵裝甲在報告後麵的部分也有提到。“鑒於裝甲質量的下降,以及側麵裝甲薄弱,這輛坦克容易受到我們國產的85,100,122以及152毫米的主炮的攻擊,同樣也易於被美國人的76.2mm主炮所攻擊。”射擊報告(同樣為毛文掃圖)也對裝甲進行了批判:“虎式b型的裝甲質量相比於虎式h型,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費迪南都有從根本程度上的下降”。該報告可在這裏,這裏,這裏,這裏,以及這裏找到。
theaforementionedreportisfrom1945,pasttheendofthewar.let’srewindabitandlookataslightlyearlierstudy,“metallurgicalexaminationofa31/4″thickarmortefromagermanpzkwv(panther)tank“,writteninjanuaryof1945.notsurprisingly,it’sfullofthesamereviews:“poortoughness”,“resultingfractureexhibitedaroughcrystallinesurface”,etc.allright,butthatwasonlyafewmonthsprior,let’sgobackevenfurther.
上述報告是1945年戰後寫就的(美國情報局的)。我們再往回走一點,看看早些時候的研究,“對於德國的豹式坦克(國服稱黑豹坦克)側麵的焊點以及裝甲的冶金的實驗”,與1945年1月寫就。不出意外的是,報告中的點評也差不多:“硬度很差”,“測試用的平麵在測試後展現出一種粗糙的透明的表麵”之類的。好吧,但是這隻是幾個月前的東西。我們繼續往回走。
ohhey,thereitis,radicaldropinquality!couldthisbeit?imean,in1944,itwouldmakesenseforgermanarmourqualitytodrop.theiralliesareleavingonebyone,theirfactoriesarebeingbombed,thewesternalliesaremovingupthroughfrance,thesovietscrossedtheiroldbordersandareongermanterritory.butwe’renotsatisfiedwithconjecture!forwardandonwardbackward,to1943!
啊哈,有了!從根本程度上的下降!難道就是這個?我的意思是,在1944年,德國人的裝甲質量出現下降好像還說得通。他們的盟友正在一個一個的退出舞台,他們的工廠也正在遭受轟炸,西邊的盟軍也一直在通過法國向前推進,而蘇聯也跨過了自己原來的國境線,踏上了德國的領土。但是隻有猜想是沒辦法滿足我們的!讓我們繼續前行後退,到1943年去吧!
may,1943.theredarmyhasseenanumbertigertanksbythispoint,anddragsotheprovinggroundstoseejustwhatmakesthemtick.i’llskiptotheconclusions:“asaresultofhitsfrom57,85,and122mmguns,thearmourcracksandfragmentsbreakoff.…theweldingseamsareveryfragile,andaredestroyedwhenthearmourishitbyarmourpiercingshells.”ifyougoandclickthelinksabove,you’llseethenittygrittypicturesanddetails,butthenatureofthedamageisthesameastothekingtiger:burstweldingseams,crystallinecracks,breachesmucrgerthanacaliberinsize.thequalityofthearmouronthekingtigermighthavegonedown,butitdidn’tgodownthatfaparedtoitspredecessor.seemsthatwehaveabittogobeforewefindwhatwe’relookingfor.
1943年5月,蘇聯的紅軍在此時已經看見了不少虎式了,他們也把一輛虎式拖到了試驗場上,搞清楚到底是什麽才讓他們做出這個選擇。我直接上結論吧:“57,85,122毫米開火後的結果如下,裝甲裂開,碎片飛出……焊線看起來非常脆弱,在裝甲受到穿甲彈攻擊時(焊線)就會被摧毀。”如果你點開上麵那些鏈接的話,你會看到一些很多(彈)孔的圖片以及細節什麽的,但是性質和虎王的測試結果是一樣的:會裂開的焊接線,呈水晶狀的裂痕,(被炮彈打穿的)缺口比炮彈(原本的)口徑要大很多。虎王的裝甲質量也許會下降了,但是相比它的前輩來說還沒下降那麽的多。看起來還要往前走一段時間才能找到我們想要的東西了
evenfurtherback,to1942.manylendlease,domestic,andcapturedgunsaretestedagainstgermanvehicles.here’swheresomethingstrangehappens.thestugthatisbeingtestedperformsverywell.nocracksafterbeingshotatwitha45mmgun,prationsonlyslightlrgerthanacaliberinsize.thenthepziiiisswappedin,andtheperformanceisabsolutelyabysmal.hugecracksfromthesameanaemic45mmpeashooter,thefrontarmourtefallsoff,breachesupto120mminsizeform.whenthe76mmguesintoy,theresultsareevenworse:asinglepratingshotshattersameterlongsectionofarmour.breachesincreaseupto240mm.thepzivdoesn’tdomuchbetter.ifyouwant,detailsarefoundhereandhere,aswestheabovelinks.asidefromthestug,thearmourqualityislow,whichismentionedbymalyshevhimselfinanotiningabouttheshapeofsovietshells:“therearetworeasonswhywedonotneedtoworryaboutthearmourpiercingpropertiesofourshells.oneisthatour45and76mmgunsareverypowerful.theotheristhatgermantanksareweaklyarmoured(4050mminthefront,30mmonthesides),andgermanarmourisofpoorquality.”
繼續往回走,回到1942年。許多通過土地租借,國產的以及繳獲武器都在德國車身上進行了測試。但是在這裏發生了些奇怪的事情。三突在測試中表現良好,遭受45mm炮的攻擊後並沒有出現裂痕,擊穿後的炮彈缺口就比炮彈口徑大一點點。三號坦克上場後,情況就變得非常糟糕了。同一杆沒啥威力的45mm玩具炮在三號身上打出了很大的裂痕,正麵裝甲板掉了下來,(炮彈擊穿的)缺口大約有120mm的樣子。當測試用武器換成76mm炮之後,結果就更差了:一發擊穿了裝甲的炮彈直接打碎了一米的裝甲。擊穿缺口大約有240mm的樣子。而四號的表現也沒好到哪去。如果你想看的話,可以在這裏和這裏找到更多細節。除了三突以外,裝甲質量都普遍偏低,而malyshev本人在抱怨蘇聯彈藥形狀的筆記中也提到了這一點:“我們不需要擔心我們的ap彈的屬性的原因有兩個。一是我們的45mm以及76mm主炮的威力都足夠大。另外一個是德國坦克的防護都很差(正麵4050mm,側麵30mm),而且德國的裝甲質量很糟糕。”
we’reonaroll,solet’skeepgoing.inhismemoirs,“memoriesofasoldier”,guderianwritessomereasonswhygermanengineers,a**citedastheywereaboutcapturedt34s,couldnotproduceacopy.amongthosereason,thereisonewecaseabout:“…ourhardenedsteel,whosequalitywasdroppingduetockofnaturalresources,wasinferiortotherussians’hardenedsteel.”theeventsherecallsinthissectionhappenedinnovember1941,afewmonthsafterbarbarossastarted,longbeforeanykindofsignificantdamagetogermanfactoriescausedbyalliedbombings.
恩,這就是兩條了,接著搞下去。在他的回憶錄“士兵的記憶”中,guderian寫到了一些德國工程師,對於繳獲了一輛t34表示很激動,但是沒辦法製造複製品的原因。在這些原因當中,有一條是我們要尋找的:“……我們的由於缺少自然資源而質量下降的硬化鋼,要比蘇聯的硬化鋼差。”在這本回憶錄的這個部分中,它所提到的事情都發生在1941年11月,也就是在巴巴羅薩計劃之前的幾個月,也是在盟軍的轟炸對德國能夠造成任何程度上的有效傷害之前的事了。
whystopat1941?let’sgowayback,tothestartofthewar.asapartoftheagreementbetweentheussrandgermany,theussrgotacopyofgermany’testandgreatestintanktechnology.ofcourse,theytestedeverymoleculeofthetanktheyreceived.theresultswerebad.reallybad.thegermanarmourfailedcatastrophicallywhensubjectedtotheabsoluteminimumconditionforeptancebysovietengineers.theyweresoshocked,theymadeanidenticalsectionofarmouroutofsovietsteel,justtomakesurethattherewasn’tanythingaboutthearmour’sshapethatmadeitcrumbletobits.
為什麽停在1941年呢?讓我們回到戰爭剛開始的時候。作為德國和蘇聯的協議的一部分,蘇聯獲得了德國最新的科技的一份複製品。當然了,他們對拿到的坦克的每一部分都進行了測試。結果相當糟糕,真的很糟糕。德國的裝甲在與蘇聯工程師的可接受底限進行對比時,獲得了災難性的失敗。他們(蘇聯工程師)也很震驚,他們使用蘇聯的鋼鐵造出了同樣的東西,僅僅是為了確認不是裝甲的形狀才導致結果如此之差的。
thiswasarmourmadebeforethewar,beforealliedbombings,beforeanckofvitalmetals.thiswasgermanindustry’sfinesthour,andtheiroutputwasuneptablebythestandardsofthesovietmilitary.evenwithoutanyexcuses,themythicalkruppsteeldoesnotmeasureuptoizhor’sproduct.
這是在二戰前製造的裝甲,是在盟軍的轟炸之前,在任何程度上的鋼鐵短缺出現之前。這還是德國工業的最好的時期,而他們所獲得的成果甚至連蘇聯軍事工業都無法接受。神秘的克虜伯鋼鐵再也為比不上izhor的產品找不出什麽借口了。
“butensign!”someofyoumain,“doylehimselfsaidthat30mmofgermanarmourwasworth60mmofotherarmouronoverlord’sblog!”thepeoplethatimthisaren’trememberingthespecificpostveryourwasworthasmuchas60mmofczechoslovakianarmour,whichwasn’tparticrlyamazingeither.fromthesoviettrialsofthepz38(t):“thearmouroftheczechoslovak“praga”38ttankisverybrittle,fragmentseasily,andgivergecracks.”armourthat’ssuperiortothatisn’tparticrlydifficulttoobtain.healsostatesthatqualityofgermanweldingdidnotdeterioratethroughoutthewar.ifyoufollowthearticleslinkedabove,thisistrue,theirweldingseamsburstfrompratingandnonpratinghitsin1942justaswestheydoin1945.
“但是少尉啊!”有人會這樣抱怨。“doyle他自己也在overlord的博客上說過30mm的德國裝甲的防護能力和其他裝甲的60mm裝甲的防護能力一樣啊!”這麽說的那些人一定沒好好記住那個帖子。30mm的高質量德國裝甲相當於差不多60mm的捷克斯洛伐克的裝甲,當然了,捷克人的東西也不是什麽好貨。以下是從蘇聯對於pz38(t)的測試報告中截取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38t坦克很脆弱,很容易散架,而裂痕也很大。”想要超越捷克人的裝甲質量並不是什麽難事。他同時表示了德國人的焊線質量在戰爭期間並沒有變壞。如果你去上麵那些鏈接中的文章讀過一遍的話,你會發現這是真的。他們的焊線在1942年和1945年都會在擊穿和未被擊穿的情況下直接爆開。
thiswasarmourmadebeforethewar,beforealliedbombings,beforeanckofvitalmetals.thiswasgermanindustry’sfinesthour,andtheiroutputwasuneptablebythestandardsofthesovietmilitary.evenwithoutanyexcuses,themythicalkruppsteeldoesnotmeasureuptoizhor’sproduct.
這是在二戰前製造的裝甲,是在盟軍的轟炸之前,在任何程度上的鋼鐵短缺出現之前。這還是德國工業的最好的時期,而他們所獲得的成果甚至連蘇聯軍事工業都無法接受。神秘的克虜伯鋼鐵再也為比不上izhor的產品找不出什麽借口了。
now,i’mnotsayingthatallgermanarmourwasbad.fromthatstugtestedabove,youcanclearlyseethatnotallgermanarmourwasthatabysmal.butwhatyoucanalsoseeisthatgermanarmourvariedwildlyinquality(seealsothe“soft”britishtiger),leaningtowardsthebadmoresothanthegood.thereisnomagicalkruppsteelthatissomehowsuperiortoall(orevensome)steelfromtheallies.
當然了,我並不是說所有的德國裝甲質量都很差。從上述的三突的實驗可以看出並不是所有的德國裝甲都那麽爛。但是你也應該看到德國裝甲在質量上的確參差不齊(去看看“柔軟的”英國虎式),更偏向於壞的反麵,而不是好的方麵。並沒有什麽所謂的神奇的克虜伯金屬比所有的(或者一部分)盟軍的鋼鐵質量要好。
蘇聯軍工冶金水平綜述粗糙翻譯版
這玩意也是幽香妹子發給我的,我直接扔上來了,大家就將就著看一下吧~
一、背景介紹
二、ad編號:011426(google可搜)
三、作者:hurlich
四、時間:首次編寫成文件時間應為1953年4月份左右。
五、限製級別:從機密→向大眾公開可傳播
主題:review
ofsovietordnancemetallurgy
蘇聯軍工冶金水平綜述
介紹:本次測試所用到的蘇聯武器、裝備大部分都生產於二戰及其之前的時間段。盡管小部分設備的生產時間更接近現在(1953),但是也能夠反映在二戰之前的武器設計標準和製作工藝。
本文的內容主要包括:
1、對蘇聯幾款戰時坦克和野戰炮的測試
2、js
ii和t34坦克裝甲水平分析
3、鋼製/鎢芯動能穿甲彈測試、高爆彈性能測試(大部分於韓戰時被繳獲,此外一部分是與二戰時期從德軍方麵再次繳獲修複的)
本次測試將會從冶金水平和機械性能方麵對以上裝備進行考量,同時也會重視武器的設計、製造加工方麵的特點;此外,將在目前已掌握的信息範圍內對這些裝備的表現特性作出評估。
ps:此外根據譯文習慣,“朝鮮戰爭”一律被譯為“韓戰”,提到“國內”“國產”字樣要知道是美國造的。
第一部分:火炮測試
本次軍備測試組的測試共選用了4種口徑的(76mm——122mm)火炮,從坦克炮到野戰炮均有涉及。據估計
這些火炮的製造日期都在37年至44年之間。它們的共同特征在於——設計簡化、製作粗糙。炮尾環和阻鐵形狀為方塊狀,套筒數量也被減到最小。這些組件(包
括炮管在內)的做工,在非關鍵部位的表麵都很粗糙。但是在關鍵部件如導錐、膛室、與阻鐵嵌合的炮尾環的表麵加工方麵,則可以和(同時期)的美式裝備相比。
對於大部分的內部凹角部位的嵌邊,則通過炮尾環和膛線內部來進行
觀察。一個非常可取的做法在於,這種工藝能夠將應力集中(的壓力)最小化。除了122mm火炮以外,其餘的所有火炮炮身都整體式的——122mm火炮在炮尾1/3長度上都(附加)有套筒。套筒(有)外部螺紋用來和炮尾環擰在一起,同時套筒在尾部收縮和炮管壓緊為一體。122mm坦克炮(a19或d25t未知)在設計時就將絕大部分重量至於尾端,這樣就能最大程度上解決(坦克)重量配平問題。炮尾有兩大塊的炮尾環,尾部的卡圈將炮尾環和炮管緊緊扣
起。就火炮而言,它們整體上都是傳統的結構設計,並且有與德製(二戰)火炮相似的卡圈設計。此外所測試的76mm火炮型號,不能確定是坦克炮還是野戰炮。
4種火炮的化學成分分析如表1所示:
76/85/122mm坦克炮的炮管製作鋼材是鎳鉻鉬釩脫氧鋼,其中的鎳和鉻元素含量接近。同類型火炮鋼材比較的話,美國製鋼材鎳和鉻元素含量是它的2倍。此外,蘇聯122mm野戰炮的材料成分要更接近於國內的同型號武器。它的炮尾環、阻鐵、鎖緊卡圈的成分由鎳鉻鉬或者鉻鉬合金鋼構成,唯一由普通鋼(僅含有少量的鎳、鉻、鉬成分)製成的部件是76mm火炮上的鑄造炮口製退器(帶炮口製退器的,可確定為zis3某型號,野戰炮無誤)。
整體而言,在機械性能方麵,這些火炮可以和國內在二戰時期生產的同類武器相比。(但是)在低溫下的切口彎曲衝擊(實驗)中,這些武器的表現很差,和如今的(工藝)標準相比顯得不足。然而要知道的一點是,畢竟在二戰之後,我們國內也沒有(在)低溫條件下對剛才硬度的硬性條件要求。所有毫無疑問的一點是,二戰
時生產的同類美式武器(在低溫下)也絕對不會比這些蘇製火炮硬多少。
大體來講,蘇聯火炮鋼材的質量與美國相比多少要顯得那麽次一些。這主要是前者含有更多的雜質,並且製作更加粗糙。除了(前麵提及)76mm鑄造炮口製退器外,其餘的均為傳統的鍛造工藝。
(此句有部分單詞看不清,大意翻譯如下)造成火炮在低溫下切口彎曲衝擊相對差的表現,透露的信息是熱加工處理時的工序不盡完善。盡管某些情況下,這種不完善可
能是由極少的合金含量所引起的淬硬性不足所致的。但是這裏導致硬化處理不完善的原因在於淬火階段鋼材的冷卻速率過慢,這也暗示著淬火時使用的冷卻劑很可能是油或者是溫水,而非直接在冷水中迅速淬火。
蘇聯火炮的身管相比之下顯得較硬脆,因而在操作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炮管和炮尾環斷裂事故(尤其是低溫、高壓下使用),這樣子會降低武器的服役壽命。
炮管圖如下:
第二節:坦克鋼裝甲
(我們的)測試團隊得以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蘇聯坦克還是在1943年。當時蘇聯政府送來了兩款坦克(t34和kv1)進行表現測試,地點是在阿伯丁地麵測試場。當時(我們)將坦克車體、炮塔上的裝甲(包括焊接部分)切割分解下來送至watertownaresnal進行合金成分分析,接下來從這些報告中得出了如下的一些結論:
1.在分析中我們發現了四種類型的合金鋼:
錳矽鉬鋼,用於製作較薄的軋製鋼
鉻鉬鋼,用於製作較厚的軋製鋼
錳矽鎳鉻鉬鋼,軋製/鑄造鋼材均有運用,厚度為25英寸不等。
鎳鉻鋼,用於鑄造相對厚一些的裝甲。
在錳矽鎳鉻鉬鋼和錳矽鉬鋼中,矽含量很高,約為11.5%。此外,除了鉬元素的應用外,似乎找不到其它和合金保護有關的製作工藝措施了;還有,從合金硬化處理角度來看,這些合金元素的含量顯然過高了。
2.對於t34坦克的裝甲而言,除了弧形鑄造部分(bowcasting不知道具體是哪個部位)為非熱處理外,其餘都經過了熱處理,並達到了極高的硬度(布氏硬度430500)。估計是為了保證將抵抗特定級別的穿甲彈能力極大化(雖然這樣的代價是降低車體對於彈道攻擊的整體抵抗力);kv1的車體經過了熱處理,其硬度幾乎達到了美國水平(布氏硬度280320)
3.(蘇聯坦克)裝甲鋼的質量可以從差到極佳進行分類。估計在各類鋼材製作時采用了樣式相當廣泛的生產工藝。部分軋製鋼
采用了良好的斜軋工藝,而另外的一些則是垂直軋製的;鑄造工藝得到了極廣範的應用。t34的鑄造炮塔質量很好,不過在檢測中,發現kv1的炮塔上有相當數量的熱撕裂和縮孔。此外,t34的形鑄造部分的性能不佳,如果以美國標準來評判,那是不過關的。見圖2
4.裝甲焊接部位的采用了燕尾榫式連接設計,這就使得那些用凹陷加工或者火焰切割方法與重型部分連接在一起的輕型裝甲表麵顯得相對平齊一些。這就使得裝甲在承壓能力上,可以不受(熔敷金屬)限製地在各部分之間轉化衝力,而不是導致應力集中。(事實上)很多情況下,焊縫間的熔敷金屬更多地是發揮將各個部件連接在一起的“膠水”的作用,而不是扮演整體應力承受的一份子的角色。(雖然)大體的焊接部分設計看起來很優秀,但是在實際的整合、做工上就要次了不少。
5.焊透率低,熔融差,嚴重的過度切割,裝甲孔隙還有裂紋,這些在相當多數的焊縫處都有被觀察到。其主要原因可能是差勁的人工操作和不當的電焊工藝。粗糙的電
焊外表也意味著不佳的焊接水平(有些按焊接表麵看起來簡直像是匆忙將焊條扔進去對付一下好提高產量一樣)。這種顯而易見的缺憾,再加上熔敷金屬的低強度、結構差,使得焊接部位在應對高強度炮擊的情況下可能會表現的很糟糕。
6.鐵素體焊條在焊接時使用最廣,雖然也可以發現奧氏體焊條的使用痕跡。
從細節上來看,這些生產於二戰早期時的蘇軍坦克(樣本)在金屬性能方麵的細節表現,和末期從德軍戰場上繳獲並修複的坦克並無不同(部分坦克是從5052年韓戰時期繳獲的)。其中,js2全部是從二戰德軍方麵獲取(並修複)的,而t34則是在德方、朝方均有繳獲。
表2顯示了is2和t34各部位裝甲的組成成分
表3則顯示了坦克上鐵素體/奧氏體焊條的成分分布。
我們再一次的發現了錳矽鉬、錳矽鎳鉻鉬,鎳鉻鉬等合金的分布,此外這些合金表現出了極高的硬度。雖然我們曾在對蘇聯裝甲的化驗分析中發現
過含量最高達到0.38%的鉬含量,但是裝甲整體上的鉬含量則是從0.15%—0.30%不等,其中大部分部位則不足0.25%。
鉬元素對於減少各類鋼材(從熱處理鋼到高合金鋼)的回火脆性敏感性方麵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此外,這種元素也被廣泛地運用在我們國產的槍械、裝甲、彈頭的生產中。對於蘇
聯坦克整體上表現出的鉬含量較低的情況,我們推測是因為蘇聯控製領土內鉬資源供應的不足而有意為之的無奈之舉。
部分坦克裝甲鋼,在考慮到其十分高的硬度水平之下,居然還令人驚奇地表現出了高韌性的特性(不可思議);反之令人感到奇怪的一點是,很多鋼材(即使是最軟的鋼)表現出很高的脆性。
我們發現到,部分非合金鋼材/未熱處理鋼材在炮塔座圈、鑄造部件、底板上有所運用。這些鋼材是很脆弱的,有時候即使沒有遭受彈頭的直接衝擊也有被震碎的危
險。未熱處理的坦克車身底板在遭受地雷的攻擊上很容易遭殃。但是以上的不足也需要考慮到如下的事實:蘇聯二戰時期的坦克生產,是在工廠被炸成一片廢墟下重啟,此外又被迫在犧牲質量的前提下趕進度產量的緊迫之中斷斷續續進行的。我們不能武斷地推測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