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頁
[女穿男]西漢皇子升職記 作者:六月飛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而至天幕的信鄉居那兒,已經脫離了「暗釣」的範疇,升級為對二樓客戶的明釣。
說是像開屏的孔雀一樣招搖也不為過。
天幕捏出的小人飛向二樓的座位,指著有鏤花木板與薄紗遮擋的座位說道:【這便是向兩千石的大臣與博士開放的特等座,以及……】
天幕的小人跟隨劇中人的步伐,掀開一個厚重的簾子子道:【孝高武帝和景帝的信鄉公主微服私訪的秘密座。】
難以置信的學子:「……還真有皇帝來看啊!」
難怪這裏車水馬龍,辯論不斷。
【據司馬公記載,第一位靠「信鄉辯論」而獲得聖睞的是儒轉陰陽家的倪寬。】
「儒轉陰陽家?合著又是許行般欺師滅祖的人。」
【這位可是運氣好的代名詞。雖說是當代大儒歐陽和伯的弟子,但也隻是聽過幾次歐陽和伯的課,不算他的關門之徒,所以較經典更愛文辭曆法,於信鄉辯論時連勝七場,因此得到陪同劉瑞微服此地的鄒公欣賞,拜為鄒公的關門弟子。】
「這……這是討巧吧!絕對是討巧。靠歪門邪道獲取陛下賞識。」
「可就算是歪門邪道,你也得有走到對方跟前的資本啊!不然那群落敗的學子又算什麽?不如邪道的廢物嗎?」
這話也確實不錯。
不過比起信鄉居的小插曲,更引人矚目的是太學府……
「咚!」
「哐!」
「當!」
無論是坐高堂,混九流的,還是山裏當野人的,都不由為陽陵深處的太學府所震驚——他們在夢裏、古籍裏、談論裏所幻想的稷下學院也不過是這般場景。
諸子百家按比劃與人數分得一片學院之地,依次掛上儒、法、墨等代表身份的名字。
而在正中的方形建築裏則夯起梯形的公共座位。按照各家的內部排位與學院排位,分別畫上不同花紋,從而拱起中心的圓台與上座的皇位。
【孝高武復稷下第二,凡此間辯論者,不計身份,不計內容。可刺君上,可諷先賢。】
【孝高武曰:奸人因名利恨國,賢者因絕望諷君。】
【後者的出發點不是背叛,而是恨你為何不強。】
【為何不夠強。】
第364章 番外(二十八)
天幕的話讓不少人的cpu燒了。尤其是像儒家那樣認死理的學派,都無法對素未謀麵的孝高武帝做出評價。
劉氏正統,薄情寡義。
這些都是入居者能打給劉瑞的標籤。可是對於皇帝而言,薄情寡義是個貶義詞嗎?嗯……有待商榷。
而從政績來看,劉瑞的文治武功都很不錯。少年天才,中年開拓,晚年平穩交接政權。對於治下的黔首而言,這幾乎是最好的皇帝——因為他夠長壽,夠清醒。和文帝一樣突出一個穩穩的幸福,但那又不似文帝那般接受一個爛攤子,不得不與宗室貴胄兵戈相見。
硬要說劉瑞的一生有何缺點,那便不是儒家期待的垂拱君王。
相反,他太精明,太折騰了。
想要糊弄這種君王是不大可能的。
更煩的是,儒家內部也不能排斥這種君王——因為劉瑞雖不重儒,但對底層的學子還是很友好的。儒家的厚積薄發是靠仲尼的「有教無類」。可即便是仲尼,可是靠弟子們的資助才勉強維持三千門徒的規格。到了漢初的叔孫通這兒,受限於百廢待興的現實與漢高祖對魯儒的負麵影響,儒家的民間大佬幾乎是靠借債授課。
無論後世如何批判儒家的行徑,但是在階級至上的先秦之時,僅靠臘肉而非血統擇生的儒家還是很擬人,更別提在漢武帝時為朝廷提供大量人才的公羊之儒。
如今聽說孝高武帝會資助學生,給予底層相對公平的選拔平台。儒門內部就算是有不滿之音,也會在真金白銀的誘惑下難以一致。
更別提對張口「稷下」,閉口「先賢」的百家而言,有個能聽勸的皇帝更是做夢都不敢想。
連帶著黔首都難以置信道:「天幕不會是胡說八道吧!哪有皇帝能忍成這樣?「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史書裏的明君聽聽就行,真要以為皇帝都能虛心求諫,那便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更何況是劉瑞這種順風順水,沒有失手的皇帝。
蕭何想起夜下追韓信的往事,倒是沒有懷疑這事的真實度。
當然,看孝高武帝晚年傳位孝仁女帝,自己退居洛陽深造的架勢,估計這漢代稷下的諫言也是選擇性聽著,不會被人輕易左右。
「麒子,麟子。」呂雉不禁點了點頭,想起劉盈又滿臉痛苦。
【因為太學府的辯論是不對外開放的,加上參與辯論的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外傳辯論之事,所以我們無法復原孝高武時的六十二次辯論,隻能靠野史記載的辯後反應來推測的一二。】天幕的聲音裏滿是遺憾,隨即又雀躍起來:【據太史公記載,孝高武帝的三次暴怒都與太學辯論有關。】
小人豎起三根手指,然後又慢慢按下:【一次是在大漢滅白羊、婁煩、奪河套之地後的漢匈談判;二次是在奪取南方,北滅匈奴的文武之爭;三次便是壯年的孝高武帝想立長女為儲,結果開啟長達五年的宗法改革。】
「改革?宗法改革?」此話一出,不少人都大炸特炸:「這簡直是欺師滅祖,如始皇般大逆不道。」
說是像開屏的孔雀一樣招搖也不為過。
天幕捏出的小人飛向二樓的座位,指著有鏤花木板與薄紗遮擋的座位說道:【這便是向兩千石的大臣與博士開放的特等座,以及……】
天幕的小人跟隨劇中人的步伐,掀開一個厚重的簾子子道:【孝高武帝和景帝的信鄉公主微服私訪的秘密座。】
難以置信的學子:「……還真有皇帝來看啊!」
難怪這裏車水馬龍,辯論不斷。
【據司馬公記載,第一位靠「信鄉辯論」而獲得聖睞的是儒轉陰陽家的倪寬。】
「儒轉陰陽家?合著又是許行般欺師滅祖的人。」
【這位可是運氣好的代名詞。雖說是當代大儒歐陽和伯的弟子,但也隻是聽過幾次歐陽和伯的課,不算他的關門之徒,所以較經典更愛文辭曆法,於信鄉辯論時連勝七場,因此得到陪同劉瑞微服此地的鄒公欣賞,拜為鄒公的關門弟子。】
「這……這是討巧吧!絕對是討巧。靠歪門邪道獲取陛下賞識。」
「可就算是歪門邪道,你也得有走到對方跟前的資本啊!不然那群落敗的學子又算什麽?不如邪道的廢物嗎?」
這話也確實不錯。
不過比起信鄉居的小插曲,更引人矚目的是太學府……
「咚!」
「哐!」
「當!」
無論是坐高堂,混九流的,還是山裏當野人的,都不由為陽陵深處的太學府所震驚——他們在夢裏、古籍裏、談論裏所幻想的稷下學院也不過是這般場景。
諸子百家按比劃與人數分得一片學院之地,依次掛上儒、法、墨等代表身份的名字。
而在正中的方形建築裏則夯起梯形的公共座位。按照各家的內部排位與學院排位,分別畫上不同花紋,從而拱起中心的圓台與上座的皇位。
【孝高武復稷下第二,凡此間辯論者,不計身份,不計內容。可刺君上,可諷先賢。】
【孝高武曰:奸人因名利恨國,賢者因絕望諷君。】
【後者的出發點不是背叛,而是恨你為何不強。】
【為何不夠強。】
第364章 番外(二十八)
天幕的話讓不少人的cpu燒了。尤其是像儒家那樣認死理的學派,都無法對素未謀麵的孝高武帝做出評價。
劉氏正統,薄情寡義。
這些都是入居者能打給劉瑞的標籤。可是對於皇帝而言,薄情寡義是個貶義詞嗎?嗯……有待商榷。
而從政績來看,劉瑞的文治武功都很不錯。少年天才,中年開拓,晚年平穩交接政權。對於治下的黔首而言,這幾乎是最好的皇帝——因為他夠長壽,夠清醒。和文帝一樣突出一個穩穩的幸福,但那又不似文帝那般接受一個爛攤子,不得不與宗室貴胄兵戈相見。
硬要說劉瑞的一生有何缺點,那便不是儒家期待的垂拱君王。
相反,他太精明,太折騰了。
想要糊弄這種君王是不大可能的。
更煩的是,儒家內部也不能排斥這種君王——因為劉瑞雖不重儒,但對底層的學子還是很友好的。儒家的厚積薄發是靠仲尼的「有教無類」。可即便是仲尼,可是靠弟子們的資助才勉強維持三千門徒的規格。到了漢初的叔孫通這兒,受限於百廢待興的現實與漢高祖對魯儒的負麵影響,儒家的民間大佬幾乎是靠借債授課。
無論後世如何批判儒家的行徑,但是在階級至上的先秦之時,僅靠臘肉而非血統擇生的儒家還是很擬人,更別提在漢武帝時為朝廷提供大量人才的公羊之儒。
如今聽說孝高武帝會資助學生,給予底層相對公平的選拔平台。儒門內部就算是有不滿之音,也會在真金白銀的誘惑下難以一致。
更別提對張口「稷下」,閉口「先賢」的百家而言,有個能聽勸的皇帝更是做夢都不敢想。
連帶著黔首都難以置信道:「天幕不會是胡說八道吧!哪有皇帝能忍成這樣?「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史書裏的明君聽聽就行,真要以為皇帝都能虛心求諫,那便是老壽星上吊——嫌命長。更何況是劉瑞這種順風順水,沒有失手的皇帝。
蕭何想起夜下追韓信的往事,倒是沒有懷疑這事的真實度。
當然,看孝高武帝晚年傳位孝仁女帝,自己退居洛陽深造的架勢,估計這漢代稷下的諫言也是選擇性聽著,不會被人輕易左右。
「麒子,麟子。」呂雉不禁點了點頭,想起劉盈又滿臉痛苦。
【因為太學府的辯論是不對外開放的,加上參與辯論的大家都很有默契地沒有外傳辯論之事,所以我們無法復原孝高武時的六十二次辯論,隻能靠野史記載的辯後反應來推測的一二。】天幕的聲音裏滿是遺憾,隨即又雀躍起來:【據太史公記載,孝高武帝的三次暴怒都與太學辯論有關。】
小人豎起三根手指,然後又慢慢按下:【一次是在大漢滅白羊、婁煩、奪河套之地後的漢匈談判;二次是在奪取南方,北滅匈奴的文武之爭;三次便是壯年的孝高武帝想立長女為儲,結果開啟長達五年的宗法改革。】
「改革?宗法改革?」此話一出,不少人都大炸特炸:「這簡直是欺師滅祖,如始皇般大逆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