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頁
[女穿男]西漢皇子升職記 作者:六月飛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要說那葛大雖有幾畝田地,但卻生得麵容醜陋,右腿殘疾。」
「菜西施本是小有姿色的年輕女子,如今得了這個夫婿,自是委屈不已,哭鬧不休。好在這葛大雖樣貌醜陋,但卻是個忠厚老實的勤快人。」
「菜西施與葛大鬧了會兒後便認命地與其過活。原以為厄運就這麽結束了,然而在葛大與菜西施成婚的第五年,有位被委任於此的進士瞧著菜西施甚是眼熟,於是認出她就是被掠賣的世叔之女,激動之下與其相認,並且提議幫其尋親。」
「時隔多年,菜西施的阿父因為女兒的走失鬱鬱而終,阿母更是為此哭瞎了眼睛。」
「菜西施驟聞這些,悲痛之餘恨不得飛奔到阿母身邊抱其痛哭。然而進士有命在身,而菜西施一農家婦人更是得與葛大商議後才能踏上尋親之路。所以進士暫時留在當地的村裏,菜西施也時常拜訪這位故人,向其打阿母的情況。」
宦官令說到這兒還嘆了口氣,惋惜道:「疼妻子的葛大聽了此事,自是願意攜妻尋親,將外姑(嶽母)接來奉養。可是此時正值秋收,就算離開也要找裏正出示通關文書,所以葛大與菜西施約定明年尋親,偶爾也幫忙尋親的進士喝酒博戲,結為舅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那葛大外出時遭了蟻蟲,回來後便臥床不起,很快過世。」
「菜西施悲痛之餘準備為葛大處理後世,結果葛大入殮時嘴角冒血,麵色青灰,讓人懷疑是中毒而死。」
「葛大的弟弟是個貌厚內奸之人,一直覬覦著嫂嫂的美色,在被菜西施拒絕後記恨在心,於是向裏正舉報菜西施殺夫。」
「那裏正雖與菜西施沒有過節,但是其子一直惦記著葛家的田地,於是與葛大的弟弟的葛仲狼狽為奸,不僅汙衊菜西施殺夫,還說菜西施與葛大的女兒葛小妹不是葛大的親女,而是她與進士的孽種。」
「裏正聞言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將此事捅到縣令那兒。縣令與裏正出自一族,而進士與郡尉卻是故舊,所以縣令擔心會被進士取而代之,所以接了裏正的舉報,打算給進士定罪。」
「因為進士有官爵在身,所以縣令找同族的郡守廢了進士的官職,逼其承認與菜西施有私併合謀毒害葛大。」
「那進士被郡守屈打成招了嗎?」聽入迷的劉啟忍不住問道。
「沒有,但是在縣令的嚴刑拷打下也快了。」宦官令回道:「聽聞進士入獄,他的家人與同門說什麽也不願相信進士會與有夫之婦勾結殺人,於是請求重審此案。」
關中聞言派人查案。郡守擔心此事翻案會危及仕途,於是買通了查案的官員,後者來了隻是瞧了眼縣令給出的案卷,又到事發地問了葛仲幾句便回去復命,將進士和菜西施汙衊成姦夫淫婦,並且宣稱當地的黔首惡其久矣,對縣令的安排紛紛叫好。」
「進士的阿母見兒子翻案無望,絕望之下突然病倒,死前懇請上天懲罰作惡之人。而在進士的阿母死後,汙衊進士和菜西施有染的葛仲與裏正的屋頂上停著一群晝夜鳴叫的鴟鳥,與此同時,當地居然在立夏飄起大雪,夜晚總會飄來老媼的哭泣聲。」
「久而久之,當地的黔首開始懷疑是否有人冤枉了進士與菜西施。進士的同門見狀,勸說一名官吏上京將此事告之丞相,而丞相聞後請求皇帝派人重審這樁大案,最後發現葛大的屍骨喉部並未見黑,而且在不遠的村莊裏發現有中毒之人的臨終情況與葛大一般無二。」
「至此,進士與菜西施得以昭雪,但是二人卻無一善終。」
「這是為何?」劉啟看過的故事結尾大都是「惡人得罰,好人善終」,驟然聽見這麽個結局也是一臉困惑。
別說是劉啟,就連講述這個故事的宦官令都不免唏噓道:「那菜西施乃一介農婦,背負罵名後又遭受刑法,回去發現自己的幼女已被葛仲賤賣,萬念俱灰下於家中自裁。而進士是個孝子,得知阿母因自己而死後悲痛欲絕,隨即瘋癲。在被其姐帶回家後總是蓬頭垢麵地在墓地裏又哭又笑,喊著『吾沒殺人,阿母,吾沒殺人』。」
考慮到古人的接受力不強,劉瑞將後世的《楊乃武和小白菜》與關漢卿的《竇娥冤》融合修改,裏頭既有黔首們喜愛的緋聞,鬼怪,官吏害民等的熱門元素,又在結局上首次提出「難以善終」的新奇設計,讓人看後不免唏噓,甚至有喜愛此文的小說家大著膽子進行改寫,但卻發現改後少了幾分韻味,不由得感嘆太子真是構思精巧,妙筆生花。
隻是黔首們看熱鬧,上榜的學生們與在朝的官員們卻從小說裏看出某些深意。
而劉啟也是在結局帶來的短暫震撼後,敏銳捕捉到文裏藏著「官官相護」,「地方豪族」,「學派關係」等大漢頑疾,不免露出一絲笑容。
第112章
劉瑞的故事乍看沒什麽特別之處,不過是以農婦和進士為主角講了個讓人唏噓的故事,不過細究之下便會發現這裏頭處處是亮點。
首先是對惡人的刻畫別出心裁。誠然,故事裏最大的惡人便是覬覦嫂子美色而汙衊對方,甚至將親侄女賤賣給奸人的葛仲。一些以春秋為藍本的故事裏也不乏這類醜惡之人,如在楚文王去世後對息媯有所不軌的子元,以及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衛惠公。若論人性之惡,民間的例子何止千萬。
「菜西施本是小有姿色的年輕女子,如今得了這個夫婿,自是委屈不已,哭鬧不休。好在這葛大雖樣貌醜陋,但卻是個忠厚老實的勤快人。」
「菜西施與葛大鬧了會兒後便認命地與其過活。原以為厄運就這麽結束了,然而在葛大與菜西施成婚的第五年,有位被委任於此的進士瞧著菜西施甚是眼熟,於是認出她就是被掠賣的世叔之女,激動之下與其相認,並且提議幫其尋親。」
「時隔多年,菜西施的阿父因為女兒的走失鬱鬱而終,阿母更是為此哭瞎了眼睛。」
「菜西施驟聞這些,悲痛之餘恨不得飛奔到阿母身邊抱其痛哭。然而進士有命在身,而菜西施一農家婦人更是得與葛大商議後才能踏上尋親之路。所以進士暫時留在當地的村裏,菜西施也時常拜訪這位故人,向其打阿母的情況。」
宦官令說到這兒還嘆了口氣,惋惜道:「疼妻子的葛大聽了此事,自是願意攜妻尋親,將外姑(嶽母)接來奉養。可是此時正值秋收,就算離開也要找裏正出示通關文書,所以葛大與菜西施約定明年尋親,偶爾也幫忙尋親的進士喝酒博戲,結為舅弟。」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那葛大外出時遭了蟻蟲,回來後便臥床不起,很快過世。」
「菜西施悲痛之餘準備為葛大處理後世,結果葛大入殮時嘴角冒血,麵色青灰,讓人懷疑是中毒而死。」
「葛大的弟弟是個貌厚內奸之人,一直覬覦著嫂嫂的美色,在被菜西施拒絕後記恨在心,於是向裏正舉報菜西施殺夫。」
「那裏正雖與菜西施沒有過節,但是其子一直惦記著葛家的田地,於是與葛大的弟弟的葛仲狼狽為奸,不僅汙衊菜西施殺夫,還說菜西施與葛大的女兒葛小妹不是葛大的親女,而是她與進士的孽種。」
「裏正聞言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將此事捅到縣令那兒。縣令與裏正出自一族,而進士與郡尉卻是故舊,所以縣令擔心會被進士取而代之,所以接了裏正的舉報,打算給進士定罪。」
「因為進士有官爵在身,所以縣令找同族的郡守廢了進士的官職,逼其承認與菜西施有私併合謀毒害葛大。」
「那進士被郡守屈打成招了嗎?」聽入迷的劉啟忍不住問道。
「沒有,但是在縣令的嚴刑拷打下也快了。」宦官令回道:「聽聞進士入獄,他的家人與同門說什麽也不願相信進士會與有夫之婦勾結殺人,於是請求重審此案。」
關中聞言派人查案。郡守擔心此事翻案會危及仕途,於是買通了查案的官員,後者來了隻是瞧了眼縣令給出的案卷,又到事發地問了葛仲幾句便回去復命,將進士和菜西施汙衊成姦夫淫婦,並且宣稱當地的黔首惡其久矣,對縣令的安排紛紛叫好。」
「進士的阿母見兒子翻案無望,絕望之下突然病倒,死前懇請上天懲罰作惡之人。而在進士的阿母死後,汙衊進士和菜西施有染的葛仲與裏正的屋頂上停著一群晝夜鳴叫的鴟鳥,與此同時,當地居然在立夏飄起大雪,夜晚總會飄來老媼的哭泣聲。」
「久而久之,當地的黔首開始懷疑是否有人冤枉了進士與菜西施。進士的同門見狀,勸說一名官吏上京將此事告之丞相,而丞相聞後請求皇帝派人重審這樁大案,最後發現葛大的屍骨喉部並未見黑,而且在不遠的村莊裏發現有中毒之人的臨終情況與葛大一般無二。」
「至此,進士與菜西施得以昭雪,但是二人卻無一善終。」
「這是為何?」劉啟看過的故事結尾大都是「惡人得罰,好人善終」,驟然聽見這麽個結局也是一臉困惑。
別說是劉啟,就連講述這個故事的宦官令都不免唏噓道:「那菜西施乃一介農婦,背負罵名後又遭受刑法,回去發現自己的幼女已被葛仲賤賣,萬念俱灰下於家中自裁。而進士是個孝子,得知阿母因自己而死後悲痛欲絕,隨即瘋癲。在被其姐帶回家後總是蓬頭垢麵地在墓地裏又哭又笑,喊著『吾沒殺人,阿母,吾沒殺人』。」
考慮到古人的接受力不強,劉瑞將後世的《楊乃武和小白菜》與關漢卿的《竇娥冤》融合修改,裏頭既有黔首們喜愛的緋聞,鬼怪,官吏害民等的熱門元素,又在結局上首次提出「難以善終」的新奇設計,讓人看後不免唏噓,甚至有喜愛此文的小說家大著膽子進行改寫,但卻發現改後少了幾分韻味,不由得感嘆太子真是構思精巧,妙筆生花。
隻是黔首們看熱鬧,上榜的學生們與在朝的官員們卻從小說裏看出某些深意。
而劉啟也是在結局帶來的短暫震撼後,敏銳捕捉到文裏藏著「官官相護」,「地方豪族」,「學派關係」等大漢頑疾,不免露出一絲笑容。
第112章
劉瑞的故事乍看沒什麽特別之處,不過是以農婦和進士為主角講了個讓人唏噓的故事,不過細究之下便會發現這裏頭處處是亮點。
首先是對惡人的刻畫別出心裁。誠然,故事裏最大的惡人便是覬覦嫂子美色而汙衊對方,甚至將親侄女賤賣給奸人的葛仲。一些以春秋為藍本的故事裏也不乏這類醜惡之人,如在楚文王去世後對息媯有所不軌的子元,以及上樑不正下樑歪的衛惠公。若論人性之惡,民間的例子何止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