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頁
[女穿男]西漢皇子升職記 作者:六月飛熊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奴婢明白,還請家上放心。」李三暗嘆自己接了個苦差事,但有不能反抗什麽,隻能在去宣室殿的路上絞盡腦汁地想著漂亮話,盡量做到全身而退。
收回的試卷打亂後按照一百人份進行封名,交由受到監控的博士們閱卷。
考慮到最後的自敘題是給勛貴外戚特意設置的送分題,所以隻要邏輯順暢,字跡清晰便可拿滿分。
至於內容深度……
某些拿到好幾份勛貴試卷的博士真的有想瘋狂撞牆的衝動。
若是指望這群人能寫出什麽有深度的話,那麽嚴厲的太子也不至於出個送分題啊。
因為每位博士隻負責自己出的那題和自敘題,所以他們圍成了圈,待所有人都審完那份100人試卷後順時針交換試卷,最後由善於審計的官吏計算得分。
而等這一流程結束後,改完的試卷將由太子帶著值得信賴的官吏親自拆封,進行排名。
為了確保參與閱卷的官吏沒有包庇自己的同門,太子還讓小黃門們監視那群進行排名的官吏,並且在進屋前對他們一一搜身。
好在劉瑞挑出的官吏也是包含了政敵組,所以為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求穩原則,他們也沒用上那些下作的手段。
「那些在試卷的空白處留下與答題無關的標記的卷子都清出來了嗎?」劉瑞雖然在決定科舉時就禁錮了出題博士們的一舉一動,讓他們無法與親近的學派溝通一二。但是考慮到很多學派在教授弟子時候有一套交換信息的暗語,或是在文風和筆風上有相似之處,所以劉瑞清出這些卷子後統計了下考生的名子和所屬學派,打算等公布結果時給各大學派一個驚喜。
「得分較高的有誰?希望有我熟悉的名字?」劉瑞讓人給閱卷的官吏們拿了些吃食。因為怕弄髒考卷,所以拿的都是麵食,並且得在小隔間裏匆匆享用。
一個暫代李三的小黃門將官吏們排出的試卷按照二十一分段放到劉瑞麵前。
拿到60分以上的連十分之一都沒有,甚至拿到90分以上的都僅有三人,堪稱是千中之一的奇蹟。
「文黨?」劉瑞瞧著這名有點眼生,於是查了查係統百科。結果不差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好傢夥,這居然還是西漢的名人之一,被《漢書》列為循吏之一的公學始祖——文仲翁。
而所謂的循吏在後世有個更為親切的名字叫「青天大老爺」。
文黨能以郡守之身位列循吏第一,成為自李冰後最出名的蜀郡郡守自然是功勳卓著,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蜀郡的文化水平,並且開辦了史上的第一所公辦學校。
這也是他公學始祖的來源。
亦是後世「文翁儒化」的由來。
【居然還是文天祥的祖先?】劉瑞翻著文黨的族譜,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後更是對他好感倍增。
要說這文黨也真是個狠人,一舒縣人被調到蜀郡做小官,居然還能沉住氣地幹了實事,並且對水利農學和茶藝製鹽都小有研究。
不過想想也是。
在蜀郡呆了那麽久,他要是對民生沒啥了解也不能幹出那麽多成績,答對小眾博士們所出的八題。
「此人可為第一。」既然是第一場科舉,那麽頭名肯定要選能被後世立為標杆的人。
而文黨顯然滿足劉瑞對頭名的一切要求——正直可靠卻不思想固化,出身官吏世家卻不以身份自傲,而是想著教育萬民,行仁德於天下。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小吏的位子上呆了這麽久卻沒有氣餒,而是在自己的職權內盡可能讓黔首們過得更好,並且在歷史上也留下一個舉賢不妒的美名。為中央輸送人才的同時也將蜀郡的教化之風吹到了大理等地,使得後世的蜀郡郡守都以文翁為榜樣。
這樣的完人,即便是聖人在世也挑不出毛病。
至於第二名和第三名。
「居然是汲卿的兒子。」同樣拿到九十分的還有少府監汲衛的長子汲黯,一個在歷史上以直諫廉潔著稱的好官,甚至被漢武帝贊為「社稷之臣」。
雖然後世有人詬病汲黯主張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而罵他軟弱或是窩裏橫,不過看看汲黯的生平就知道一個敢孤身去災區上任郡守,跟張湯和公孫弘對噴,罵漢武帝不該把投降的匈奴人捧成貴族的人怎麽可能貪生怕死。
而看汲黯的卷子也能知道此人不是誇誇其談之人,而是和其父一樣會深入民間的腳踏實地者。
「孤還以為黃老學者都是不問世事的親貴之人。」劉瑞忍不住嘆息道:「汲卿有個好兒子,他們父子倒是打破了孤對黃老學者的印象。」
說罷,便將汲黯的卷子遞給張奉:「此為第二。」
至於能和文黨,汲黯一般拿到九十分的第三人乃是一個名叫卜式的富商,據說家裏是養羊的。雖不是有市籍者,但是一個經商的來科舉,少不得被人詬病一番。
最重要的是在重農抑商的環境下都會出現官商勾結,鑽空子私吞黔首土地的事。
要是讓官員正大光明地進來做官……
劉瑞屈指敲了敲桌子,糾結地看了眼卜式的卷子,終究是把他的名次給壓了下去。
沒辦法,為了不讓官商勾結走到明麵上,這種程度的表態還是有必要的。
隻是西漢針對商人的法律還是太粗糙了。被針對的有市籍者其實就是做點餬口的小生意,類似於後世的小攤販。讓這類人不能購地,不能做官是很不公平的。反觀那些富可敵國的大商人們真是活得幣徹侯都滋潤。
收回的試卷打亂後按照一百人份進行封名,交由受到監控的博士們閱卷。
考慮到最後的自敘題是給勛貴外戚特意設置的送分題,所以隻要邏輯順暢,字跡清晰便可拿滿分。
至於內容深度……
某些拿到好幾份勛貴試卷的博士真的有想瘋狂撞牆的衝動。
若是指望這群人能寫出什麽有深度的話,那麽嚴厲的太子也不至於出個送分題啊。
因為每位博士隻負責自己出的那題和自敘題,所以他們圍成了圈,待所有人都審完那份100人試卷後順時針交換試卷,最後由善於審計的官吏計算得分。
而等這一流程結束後,改完的試卷將由太子帶著值得信賴的官吏親自拆封,進行排名。
為了確保參與閱卷的官吏沒有包庇自己的同門,太子還讓小黃門們監視那群進行排名的官吏,並且在進屋前對他們一一搜身。
好在劉瑞挑出的官吏也是包含了政敵組,所以為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求穩原則,他們也沒用上那些下作的手段。
「那些在試卷的空白處留下與答題無關的標記的卷子都清出來了嗎?」劉瑞雖然在決定科舉時就禁錮了出題博士們的一舉一動,讓他們無法與親近的學派溝通一二。但是考慮到很多學派在教授弟子時候有一套交換信息的暗語,或是在文風和筆風上有相似之處,所以劉瑞清出這些卷子後統計了下考生的名子和所屬學派,打算等公布結果時給各大學派一個驚喜。
「得分較高的有誰?希望有我熟悉的名字?」劉瑞讓人給閱卷的官吏們拿了些吃食。因為怕弄髒考卷,所以拿的都是麵食,並且得在小隔間裏匆匆享用。
一個暫代李三的小黃門將官吏們排出的試卷按照二十一分段放到劉瑞麵前。
拿到60分以上的連十分之一都沒有,甚至拿到90分以上的都僅有三人,堪稱是千中之一的奇蹟。
「文黨?」劉瑞瞧著這名有點眼生,於是查了查係統百科。結果不差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好傢夥,這居然還是西漢的名人之一,被《漢書》列為循吏之一的公學始祖——文仲翁。
而所謂的循吏在後世有個更為親切的名字叫「青天大老爺」。
文黨能以郡守之身位列循吏第一,成為自李冰後最出名的蜀郡郡守自然是功勳卓著,以一己之力拔高了蜀郡的文化水平,並且開辦了史上的第一所公辦學校。
這也是他公學始祖的來源。
亦是後世「文翁儒化」的由來。
【居然還是文天祥的祖先?】劉瑞翻著文黨的族譜,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後更是對他好感倍增。
要說這文黨也真是個狠人,一舒縣人被調到蜀郡做小官,居然還能沉住氣地幹了實事,並且對水利農學和茶藝製鹽都小有研究。
不過想想也是。
在蜀郡呆了那麽久,他要是對民生沒啥了解也不能幹出那麽多成績,答對小眾博士們所出的八題。
「此人可為第一。」既然是第一場科舉,那麽頭名肯定要選能被後世立為標杆的人。
而文黨顯然滿足劉瑞對頭名的一切要求——正直可靠卻不思想固化,出身官吏世家卻不以身份自傲,而是想著教育萬民,行仁德於天下。
最難能可貴的是他在小吏的位子上呆了這麽久卻沒有氣餒,而是在自己的職權內盡可能讓黔首們過得更好,並且在歷史上也留下一個舉賢不妒的美名。為中央輸送人才的同時也將蜀郡的教化之風吹到了大理等地,使得後世的蜀郡郡守都以文翁為榜樣。
這樣的完人,即便是聖人在世也挑不出毛病。
至於第二名和第三名。
「居然是汲卿的兒子。」同樣拿到九十分的還有少府監汲衛的長子汲黯,一個在歷史上以直諫廉潔著稱的好官,甚至被漢武帝贊為「社稷之臣」。
雖然後世有人詬病汲黯主張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而罵他軟弱或是窩裏橫,不過看看汲黯的生平就知道一個敢孤身去災區上任郡守,跟張湯和公孫弘對噴,罵漢武帝不該把投降的匈奴人捧成貴族的人怎麽可能貪生怕死。
而看汲黯的卷子也能知道此人不是誇誇其談之人,而是和其父一樣會深入民間的腳踏實地者。
「孤還以為黃老學者都是不問世事的親貴之人。」劉瑞忍不住嘆息道:「汲卿有個好兒子,他們父子倒是打破了孤對黃老學者的印象。」
說罷,便將汲黯的卷子遞給張奉:「此為第二。」
至於能和文黨,汲黯一般拿到九十分的第三人乃是一個名叫卜式的富商,據說家裏是養羊的。雖不是有市籍者,但是一個經商的來科舉,少不得被人詬病一番。
最重要的是在重農抑商的環境下都會出現官商勾結,鑽空子私吞黔首土地的事。
要是讓官員正大光明地進來做官……
劉瑞屈指敲了敲桌子,糾結地看了眼卜式的卷子,終究是把他的名次給壓了下去。
沒辦法,為了不讓官商勾結走到明麵上,這種程度的表態還是有必要的。
隻是西漢針對商人的法律還是太粗糙了。被針對的有市籍者其實就是做點餬口的小生意,類似於後世的小攤販。讓這類人不能購地,不能做官是很不公平的。反觀那些富可敵國的大商人們真是活得幣徹侯都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