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一清發完帖子就算。還是何澄告訴她,自己見到她的貼,回帖人眾多,大家都同情這個可憐的小店主,說要去幫襯他家生意。
程一清趴在桌上,邊點滑鼠邊對電話那頭苦笑:「難怪最近來的人多了。隻可惜……」
「可惜什麽?」
「可惜沒有貨啊。大家想買也沒辦法。」
「一直找不到合適工廠嗎?」何澄關心,「可惜我認識的廠家人脈都在香港。」
「香港不行,太貴了。也有很多手續要辦。」
「那是,否則,香港程記不就有現成的工廠嘛。」何澄這麽說著,忽然又想到了程季康。奇怪,提到這個名字時,她居然有一點點心虛。
電話那頭,程一清正點開她上次發的帖。她意外發現,這帖子已經蓋了高樓,她一層層往下看。果真像何澄說的那樣,有不少網友義憤填膺。那年代,人心簡單,營銷手段也少,不少網民真心誠意地相信網線另一端的人說的是真話,而不是刻意賣慘、編故事、製造流量。
程一清想法也簡單,沒想到帖子會有什麽gg效應。她邊跟何澄聊著,邊將滑鼠往下滾,突然注意到一個回帖:「我爸的老餅店準備出售,製作間不小,設備齊全。你可以聯繫我。」
—— —— ——
跟大部分野心家一樣,程季澤永遠處在「要做點什麽」的狀態。初來內地時,程季澤有很多想法。但這一切的基石,是身份。比如,一家知名企業總裁的身份。雙程記是這個身份的起點。
此刻,他感覺自己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辦公室外,員工們陸陸續續下班,他站在落地窗前,看那塊被命名為珠江新城的地塊。再遠處有燈火,周圍的樹蔥蔥鬱鬱地立著。
有腳步急匆匆過來。他聽久了,現在認出來,是程一清。他從落地窗上看到她模糊的影子,隨後是清晰的聲音,「我找到解決辦法了!」
程季澤轉過身。
「程記。我們還有程記。」
有那麽一瞬,程季澤以為她說的是香港程記,但他很快回過神來,而程一清的語速比他思路更快,「我知道廣州程記的產能非常低。但是找工廠難,找工人不難。我爸不用親自上手做,隻需要指導。搓麵粉啊、倒模啊這些都簡單,手板眼見功夫,學徒馬上上手。」
「場地怎解決?」
「我這幾天就在跑這件事。我網上看到一個帖,有一家人準備移民,餅店準備轉手。店在芳村區
2005年併入荔灣區
,製作間很大很大,生產設備一應俱全。我跟他談了很久,可以低價拿下。」
「可靠嗎?」
「我帶我爸去看過餅店了。他檢查過,設備沒問題,衛生消防都符合條件,至於人手,用回他們的就行,或者重新請。當然,各項手續都要重新跑一遍。」
這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但靠學徒們赤手空拳,怎跟生產線比?
程一清連這個都考慮進去了,她說自己想了個營銷辦法,「我們做限量。用新鮮手工製當宣傳噱頭,每次做完一批就運過來。再找人當托,在店外排排隊,形成聲勢。」
程季澤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手工製餅,會否質量不穩定,比如日後恢復自動化生產,會否失掉人心,比如……但他承認,先活下去再說。企業跟人一樣,沒什麽比活下去更重要的。
程一清是個急性子,看他沉默,忍不住追問:「怎麽樣?你覺得怎樣?」又抓起計算器,按下一個數字給他看,「製作間這個價錢很低,幾乎半買半送了。還相當於送一間分店。你還有什麽顧慮?」
顧慮是有的,但程季澤此刻有點被程一清感染。失敗又如何?做了再說。
他道:「可以。」
買賣雙方都急,一拍即合。簽合同、付款、重新申請牌照等流程還在走,招收學徒、開工製作的事已提上議程。陳夕裴聽說雙程記的事後,主動替他們設計一款海報,宣傳手工製。程一清用手肘撞一撞她:「喂,我們現在可沒錢給你。」
「得啦得啦,一場老友。」陳夕裴說,「我可是寄希望於你們成為大品牌,我好放在履歷上的。」
成為大品牌還遙遙無期,但難關開始鬆動。
廣東人就是愛湊熱鬧,看到有人排隊,心甘情願地大排特排。德叔在製作間聽說上一批出爐的已售光,想加班加點趕出新一爐。程一清說,不用,不用。
德叔皺起眉心:「點解?」(何解)
「讓他們等一等,明天再來。」
德叔覺得程一清莫名其妙。當年還沒有飢餓營銷這個概念,程一清隻憑直覺行事,也無從跟老爸解釋。但效果的確好。在天河城附近的黃金地段,每天三個時段,在雙程記外的長長人龍,是他們最好的gg。
一周後,陳夕裴為他們設計的新海報又張貼在店門外,大意是雙程記在過去七天賣出了一千五百個杏仁餅、一千六百個合桃酥等等,感謝各位街坊厚愛。
雙程記剛開業時,因店鋪設計、餅盒包裝、百年老店新起點、粵港青年創業等特別之處,曾吸引過一波注意力,但品牌跟工廠對他們並不看好。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創業的人如過江之鯽,哪條小鯽當真成過江龍了?那些工廠自然是希望蛋糕越大越好,但無奈大品牌下場捕鯽,還讓他們出網,他們也隻得隔岸觀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程一清趴在桌上,邊點滑鼠邊對電話那頭苦笑:「難怪最近來的人多了。隻可惜……」
「可惜什麽?」
「可惜沒有貨啊。大家想買也沒辦法。」
「一直找不到合適工廠嗎?」何澄關心,「可惜我認識的廠家人脈都在香港。」
「香港不行,太貴了。也有很多手續要辦。」
「那是,否則,香港程記不就有現成的工廠嘛。」何澄這麽說著,忽然又想到了程季康。奇怪,提到這個名字時,她居然有一點點心虛。
電話那頭,程一清正點開她上次發的帖。她意外發現,這帖子已經蓋了高樓,她一層層往下看。果真像何澄說的那樣,有不少網友義憤填膺。那年代,人心簡單,營銷手段也少,不少網民真心誠意地相信網線另一端的人說的是真話,而不是刻意賣慘、編故事、製造流量。
程一清想法也簡單,沒想到帖子會有什麽gg效應。她邊跟何澄聊著,邊將滑鼠往下滾,突然注意到一個回帖:「我爸的老餅店準備出售,製作間不小,設備齊全。你可以聯繫我。」
—— —— ——
跟大部分野心家一樣,程季澤永遠處在「要做點什麽」的狀態。初來內地時,程季澤有很多想法。但這一切的基石,是身份。比如,一家知名企業總裁的身份。雙程記是這個身份的起點。
此刻,他感覺自己兜兜轉轉,又回到了原點。辦公室外,員工們陸陸續續下班,他站在落地窗前,看那塊被命名為珠江新城的地塊。再遠處有燈火,周圍的樹蔥蔥鬱鬱地立著。
有腳步急匆匆過來。他聽久了,現在認出來,是程一清。他從落地窗上看到她模糊的影子,隨後是清晰的聲音,「我找到解決辦法了!」
程季澤轉過身。
「程記。我們還有程記。」
有那麽一瞬,程季澤以為她說的是香港程記,但他很快回過神來,而程一清的語速比他思路更快,「我知道廣州程記的產能非常低。但是找工廠難,找工人不難。我爸不用親自上手做,隻需要指導。搓麵粉啊、倒模啊這些都簡單,手板眼見功夫,學徒馬上上手。」
「場地怎解決?」
「我這幾天就在跑這件事。我網上看到一個帖,有一家人準備移民,餅店準備轉手。店在芳村區
2005年併入荔灣區
,製作間很大很大,生產設備一應俱全。我跟他談了很久,可以低價拿下。」
「可靠嗎?」
「我帶我爸去看過餅店了。他檢查過,設備沒問題,衛生消防都符合條件,至於人手,用回他們的就行,或者重新請。當然,各項手續都要重新跑一遍。」
這不失為一個解決辦法。但靠學徒們赤手空拳,怎跟生產線比?
程一清連這個都考慮進去了,她說自己想了個營銷辦法,「我們做限量。用新鮮手工製當宣傳噱頭,每次做完一批就運過來。再找人當托,在店外排排隊,形成聲勢。」
程季澤其實還有很多問題,比如手工製餅,會否質量不穩定,比如日後恢復自動化生產,會否失掉人心,比如……但他承認,先活下去再說。企業跟人一樣,沒什麽比活下去更重要的。
程一清是個急性子,看他沉默,忍不住追問:「怎麽樣?你覺得怎樣?」又抓起計算器,按下一個數字給他看,「製作間這個價錢很低,幾乎半買半送了。還相當於送一間分店。你還有什麽顧慮?」
顧慮是有的,但程季澤此刻有點被程一清感染。失敗又如何?做了再說。
他道:「可以。」
買賣雙方都急,一拍即合。簽合同、付款、重新申請牌照等流程還在走,招收學徒、開工製作的事已提上議程。陳夕裴聽說雙程記的事後,主動替他們設計一款海報,宣傳手工製。程一清用手肘撞一撞她:「喂,我們現在可沒錢給你。」
「得啦得啦,一場老友。」陳夕裴說,「我可是寄希望於你們成為大品牌,我好放在履歷上的。」
成為大品牌還遙遙無期,但難關開始鬆動。
廣東人就是愛湊熱鬧,看到有人排隊,心甘情願地大排特排。德叔在製作間聽說上一批出爐的已售光,想加班加點趕出新一爐。程一清說,不用,不用。
德叔皺起眉心:「點解?」(何解)
「讓他們等一等,明天再來。」
德叔覺得程一清莫名其妙。當年還沒有飢餓營銷這個概念,程一清隻憑直覺行事,也無從跟老爸解釋。但效果的確好。在天河城附近的黃金地段,每天三個時段,在雙程記外的長長人龍,是他們最好的gg。
一周後,陳夕裴為他們設計的新海報又張貼在店門外,大意是雙程記在過去七天賣出了一千五百個杏仁餅、一千六百個合桃酥等等,感謝各位街坊厚愛。
雙程記剛開業時,因店鋪設計、餅盒包裝、百年老店新起點、粵港青年創業等特別之處,曾吸引過一波注意力,但品牌跟工廠對他們並不看好。改革開放以來,每年創業的人如過江之鯽,哪條小鯽當真成過江龍了?那些工廠自然是希望蛋糕越大越好,但無奈大品牌下場捕鯽,還讓他們出網,他們也隻得隔岸觀火。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