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頁
綁定昏君抽卡係統後我成明君了[基建] 作者:西門亂玉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來京城的學子這麽多,沒人能一一保證他們的安全。
所以晏玄鈺才要一開始就把不好的東西按死在搖籃裏。
不能因為這些事而讓天下人對科舉失望。
...
會試總共進行了三天兩夜。
從大周各處來的學子都有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各城的考試與會試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不說時長問題,題目的難度陡然上了新台階。
加上這是京城的會試,有一兩個身體本就不好的學子承受不住壓力直接當場暈了過去——會試考場內有隨醫,馬上對考生進行了救治,
晏玄鈺乍一聽到這消息被嚇了一跳,回過神來一想發現,大周第一次科舉,決定未來幾年甚至半生命運,這麽多學子裏隻暈了一兩個真算他們心態好了。
會試因為準備充分而進行得很順利,三天一結束考官們就聚集在文淵閣封好名字後開始批改考卷。
一連幾夜,文淵閣內都燈火通明,幾班人馬輪番熬夜,為了方便還暫時給了他們皇宮腰牌。
按理說晏玄鈺所在的世界科舉也是殿試在會試後近兩個月,但是遠沒有文淵閣內的考官們來得“轟轟烈烈”,概因晏玄鈺定好每份學子的試卷必須至少由兩位考官通過然後交由第三人審核,確認無誤方可。
原本還遺憾沒被選上當考官的官員們一看去文淵閣的同僚都頂著大眼袋,登時嚇了一跳,遺憾之情散去不少。
不過考官們的加班費很豐厚就是了。
對於他們來說也算是痛並快樂著吧,被選為考官一來是皇帝對他們能力的肯定,二來獎賞也確實不少,“加班餐”也很好吃……總的來說,就是有點費人!
科舉進行到這裏已經算是步入正軌了,需要晏玄鈺親自操心的地方少了很多。
除了接下來的殿試。
晏玄鈺提出了幾個關於殿試的想法,讓站在百官前列的林復一一念出。
因著之前就注重的學子人品問題,晏玄鈺有個想法,就是先在會試放榜後殿試舉行前舉辦一個宴會,通過觀察學子們參宴的表現,將那一眼就看出品行不端的人都踢出去。
此為第一次篩選。
而後通過一些刻意製造的事情來探一探品行。
此為第二次篩選。
林復說完就退了回去,晏玄鈺道:“朕讓林相所說的這些條目都尚不成熟,朕希望多多聽到不同的意見。”
百官都知道皇帝不是那種喜怒無常、口是心非的人,他若是這樣說,那定是這樣想的了。
這話一出,朝堂上頓時分作兩派論了起來。
一派是以韓元為首的不太贊同派,他們認為這可是大周官方的“科舉”,雖然是首次開創但也要遵守規矩來,來保證它的權威性。
皇帝提出的這兩個想法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有點“胡鬧”了。
另一派則是支持派,他們的觀點是,科舉是顛覆以往選官製的,規矩都由他們來創。
而且就因為這宴會看上去不是正經考試,才能讓學子稍微鬆懈一下好“現出原形”。
觀察學子品行也是很有必要的,科舉就是為了為朝堂注入新水,若是招來那品行不端的,說不定還要來將水攪渾。
兩方各執一詞,都有道理。
林復沉吟了一會,出列道:“陛下,您說的宴會可行,可是陛下是否想過,這次吃過虧的人,下次就會小心翼翼,或者從旁人那聽到風聲的人,下次也會小心。”
“是,所以朕也在想,隻能這樣做一次。”晏玄鈺頷首。
奈何他又在短時間內想不出來更好的辦法。
“那朕便交給眾愛卿來想,究竟如何考校學子品行。”晏玄鈺說。
啊?
不少人暗暗叫苦,合著轉一圈又給自己找來新的事兒啦?
晏玄鈺挺滿意的,人多力量大嘛,林復說得對,舉辦宴會觀察學子品行最多也就來一次,以後還需要更專業的手段。
他倒是模模糊糊有個不成型的想法,不過他覺得官員們也絕對能想出來,並且還能完善出具體章程。
有時候也不用他事事都自己來,不然朝堂上這麽多官員豈不是沒了用武之地?
百官之中大部分人都習慣了陛下的跳躍性思維,今早上朝時太府寺卿匯報的是水稻改良的進展——沒錯,在最近這段時日土豆橫行的京城裏,太府寺依然保持本心,抵抗住了土豆的高產量誘惑,兢兢業業進行陛下交代的水稻研究。
不過嘛,進展是有,但小。要研究水稻首先要等它熟啊,就這樣一季一季的,再不停改正錯誤想法,即使晏玄鈺囫圇說了個大致方向,但是還要他們自己嚐試。
果不其然皇帝也十分關注這件事,不能因為土豆產量高就全大周都隻吃土豆啊。
太府寺卿下去,兵部尚書譚粲又上前奏報大周這六月以來的兵力分布以及武器、糧草問題。
因大周從前重文,且律法規定兵部尚書由文人擔任,是晏玄鈺掌權後才換成了袁康推薦的一位武將譚粲,譚粲原本是袁康很信重的手下,因為受了重傷後無法再上戰場。
晏玄鈺一思索,譚粲品級足夠,又立過軍功,完全有能力擔任兵部尚書一職。
兵部尚書本就該負責軍事行政,譚粲一上任即刻著手理清大周各城的兵卒人數,統計糧草,又清理出一批蛀蟲。
所以晏玄鈺才要一開始就把不好的東西按死在搖籃裏。
不能因為這些事而讓天下人對科舉失望。
...
會試總共進行了三天兩夜。
從大周各處來的學子都有個共同的感受,那就是各城的考試與會試比起來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
不說時長問題,題目的難度陡然上了新台階。
加上這是京城的會試,有一兩個身體本就不好的學子承受不住壓力直接當場暈了過去——會試考場內有隨醫,馬上對考生進行了救治,
晏玄鈺乍一聽到這消息被嚇了一跳,回過神來一想發現,大周第一次科舉,決定未來幾年甚至半生命運,這麽多學子裏隻暈了一兩個真算他們心態好了。
會試因為準備充分而進行得很順利,三天一結束考官們就聚集在文淵閣封好名字後開始批改考卷。
一連幾夜,文淵閣內都燈火通明,幾班人馬輪番熬夜,為了方便還暫時給了他們皇宮腰牌。
按理說晏玄鈺所在的世界科舉也是殿試在會試後近兩個月,但是遠沒有文淵閣內的考官們來得“轟轟烈烈”,概因晏玄鈺定好每份學子的試卷必須至少由兩位考官通過然後交由第三人審核,確認無誤方可。
原本還遺憾沒被選上當考官的官員們一看去文淵閣的同僚都頂著大眼袋,登時嚇了一跳,遺憾之情散去不少。
不過考官們的加班費很豐厚就是了。
對於他們來說也算是痛並快樂著吧,被選為考官一來是皇帝對他們能力的肯定,二來獎賞也確實不少,“加班餐”也很好吃……總的來說,就是有點費人!
科舉進行到這裏已經算是步入正軌了,需要晏玄鈺親自操心的地方少了很多。
除了接下來的殿試。
晏玄鈺提出了幾個關於殿試的想法,讓站在百官前列的林復一一念出。
因著之前就注重的學子人品問題,晏玄鈺有個想法,就是先在會試放榜後殿試舉行前舉辦一個宴會,通過觀察學子們參宴的表現,將那一眼就看出品行不端的人都踢出去。
此為第一次篩選。
而後通過一些刻意製造的事情來探一探品行。
此為第二次篩選。
林復說完就退了回去,晏玄鈺道:“朕讓林相所說的這些條目都尚不成熟,朕希望多多聽到不同的意見。”
百官都知道皇帝不是那種喜怒無常、口是心非的人,他若是這樣說,那定是這樣想的了。
這話一出,朝堂上頓時分作兩派論了起來。
一派是以韓元為首的不太贊同派,他們認為這可是大周官方的“科舉”,雖然是首次開創但也要遵守規矩來,來保證它的權威性。
皇帝提出的這兩個想法給人最直觀的感受就是有點“胡鬧”了。
另一派則是支持派,他們的觀點是,科舉是顛覆以往選官製的,規矩都由他們來創。
而且就因為這宴會看上去不是正經考試,才能讓學子稍微鬆懈一下好“現出原形”。
觀察學子品行也是很有必要的,科舉就是為了為朝堂注入新水,若是招來那品行不端的,說不定還要來將水攪渾。
兩方各執一詞,都有道理。
林復沉吟了一會,出列道:“陛下,您說的宴會可行,可是陛下是否想過,這次吃過虧的人,下次就會小心翼翼,或者從旁人那聽到風聲的人,下次也會小心。”
“是,所以朕也在想,隻能這樣做一次。”晏玄鈺頷首。
奈何他又在短時間內想不出來更好的辦法。
“那朕便交給眾愛卿來想,究竟如何考校學子品行。”晏玄鈺說。
啊?
不少人暗暗叫苦,合著轉一圈又給自己找來新的事兒啦?
晏玄鈺挺滿意的,人多力量大嘛,林復說得對,舉辦宴會觀察學子品行最多也就來一次,以後還需要更專業的手段。
他倒是模模糊糊有個不成型的想法,不過他覺得官員們也絕對能想出來,並且還能完善出具體章程。
有時候也不用他事事都自己來,不然朝堂上這麽多官員豈不是沒了用武之地?
百官之中大部分人都習慣了陛下的跳躍性思維,今早上朝時太府寺卿匯報的是水稻改良的進展——沒錯,在最近這段時日土豆橫行的京城裏,太府寺依然保持本心,抵抗住了土豆的高產量誘惑,兢兢業業進行陛下交代的水稻研究。
不過嘛,進展是有,但小。要研究水稻首先要等它熟啊,就這樣一季一季的,再不停改正錯誤想法,即使晏玄鈺囫圇說了個大致方向,但是還要他們自己嚐試。
果不其然皇帝也十分關注這件事,不能因為土豆產量高就全大周都隻吃土豆啊。
太府寺卿下去,兵部尚書譚粲又上前奏報大周這六月以來的兵力分布以及武器、糧草問題。
因大周從前重文,且律法規定兵部尚書由文人擔任,是晏玄鈺掌權後才換成了袁康推薦的一位武將譚粲,譚粲原本是袁康很信重的手下,因為受了重傷後無法再上戰場。
晏玄鈺一思索,譚粲品級足夠,又立過軍功,完全有能力擔任兵部尚書一職。
兵部尚書本就該負責軍事行政,譚粲一上任即刻著手理清大周各城的兵卒人數,統計糧草,又清理出一批蛀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