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頁
[綜歷史] 帝王將相在我直播間瘋狂闢謠 作者:十八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同時,這也不利於中央的軍權集中,募兵接受地方節度使的直接管轄。
軍權旁落,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於是現在□□也有了。地方節度使們手握地方軍政大權,隻需要一個念頭,就能把火燒起來了。
唐玄宗親信的那些佞臣小人成為了手執火把的人。這裏我們要介紹安史之亂的兩個重要人物。
第一個,楊國忠,他是時任右相,靠著溜須拍馬和揣度聖意的本事,深得唐玄宗的寵信。他是一個沒什麽真才實幹的人,貪汙受賄樣樣拿手。
第二個,就是反叛軍的首領安祿山。他受到盛寵,平步青雲,是三個鎮的節度使,被封為東平郡王。身居高位的他和楊國忠兩個人在朝廷上很不對付。
安祿山是將領出身,對楊國忠不太看得起,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楊國忠擔心安祿山手握軍權,壓自己一頭,就開始在唐玄宗耳邊吹風,說安祿山一看就是未來要謀反的樣子。
唐玄宗對此一笑而過,他根本不相信安祿山真的會背叛自己,反而斥責楊國忠這番言行。
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矛盾愈演愈烈,楊國忠終於決心要攛掇安祿山謀反,這樣他就是唐玄宗身邊最親近且具有唯一性的忠臣了。
為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他設計挑撥安祿山對唐玄宗的信任。同時安祿山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環境的變化讓他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可能,野心開始蔓延生長。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十五萬大軍,打著清剿楊國忠的口號,攻向長安城。
唐玄宗晚年大概是真的糊塗了,在此時的他身上,你看不到半點年輕時的生機,安祿山的大軍都出發了,他已然不願意相信安祿山會叛變。
直到反叛軍真的占領了一塊實際的土地,唐玄宗才安排起反擊事宜。
然而這次叛亂並沒有唐玄宗想得那麽簡單,等到天寶十五年的時候,潼關失守,長安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唐玄宗、太子李亨、高力士和楊國忠聞訊出逃長安,他們來到了一個經典的地方,馬嵬坡。
這裏發生了什麽,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楊國忠自食惡果慘死,高力士逼死楊貴妃,太子李亨留下,唐玄宗繼續前往蜀地。】
李家父子聽到這裏,對這個後輩已經是非常不滿。
真是沒用的東西,我們都是親賢遠佞,他倒好,聽一個弄臣搬弄是非,連長安都丟了,這下大唐不會真的要栽在他手裏吧。
李淵無處發泄,瞪了李世民一眼:「你的好子孫。」
李世民沒有頂撞父皇,默默繼續抄錄著,他自己心裏回了一句:「也是父皇的好子孫。」
兩人心中對李隆基的不滿,和對大唐風雨漂泊命運的擔憂,同時達到了頂峰。
——難怪之前說唐詩的風格轉變如此之大呢,這都要亡國了,能還一樣嗎?
【好在大唐氣數未盡,李亨留了下來,安祿山那裏也出現了變數。
安祿山生了眼疾,逐漸不能目視,脾氣也越發暴躁,在自己稱帝的第二年,被自己的兒子和手下合謀給殺了。
這一年中,李亨和安祿山的部隊進行了大大小小戰役若幹,在李亨及其朝臣的共同努力下,長安被收復回來,李隆基也被迎接回長安。
不過皇帝這個位子顯然不應該再讓晚年無能的李隆基繼續做下去了,這長安城可都是李亨打下來的,於是李亨正式成為了新一任唐皇,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唐肅宗。
五年後,唐玄宗和唐肅宗先後病逝,下一任接班人是唐代宗李豫。
唐代宗繼續了父輩的平叛事業,知道他即位第二年,這場歷經了祖孫三代人的安史之亂,才終於落幕。】
「幸而大唐氣數未盡,若真是因為這不肖子孫葬送了這大好的前程,這唐玄宗真不該生出來!」李淵氣得腦袋有些發暈,大罵道。
李世民還比較清醒:「天幕既言,唐玄宗也曾造開元盛世,也許並非完全不可用。」
他沒有繼續說下去。
因為他也不知該如何去評判這個子孫。他所知的也不過是天幕告知的,他甚至都不知這是哪一輩的子孫。
罷了,這也不是他所能管到的。
李淵也消了些氣,沒有再多罵什麽——至少大唐還在,李家的天下也還在。
【雖然這場叛亂結束了嗎,但是七年的戰火與硝煙還是給這個帝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北方黃河流域地區受到戰火波及,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打擊,叛軍對民眾採取的是一種非常粗暴的戰略,和當年劉邦「約法三章」那一套幾乎是完全反著來的,其所到之處的景象也可想而知了。
除此之外,藩鎮割據勢力也在這樣的戰爭後變得更為獨立且強大,唐朝的中央集權被進一步削弱,再加上宦官專權的問題,那個曾今的開元盛世再也回不來了。
雖然在安史之亂之後,客觀來說,政治、緊急、文化與民族關係上,唐朝仍然延續了開元天寶年間的繁華,但這是因為大唐一百多年積累足夠豐厚,所以還不至於立刻露出傾頹之相。實質上,曾經那種開明輕快的政治之風和大唐子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一去不復返了。
貞觀之治也好,開元盛世也好,在之後都不會再出現了。之後的唐憲宗「元和中興」與唐武宗「會昌中興」,說起來好聽,但是和初唐盛唐的風采相比,差的也有點遠。彼時的環境和君主的才能,和天可汗都根本比不了。在這樣的腐朽統治裏,大唐逐漸走向更黑暗的未來。
軍權旁落,這是一個危險的信號,於是現在□□也有了。地方節度使們手握地方軍政大權,隻需要一個念頭,就能把火燒起來了。
唐玄宗親信的那些佞臣小人成為了手執火把的人。這裏我們要介紹安史之亂的兩個重要人物。
第一個,楊國忠,他是時任右相,靠著溜須拍馬和揣度聖意的本事,深得唐玄宗的寵信。他是一個沒什麽真才實幹的人,貪汙受賄樣樣拿手。
第二個,就是反叛軍的首領安祿山。他受到盛寵,平步青雲,是三個鎮的節度使,被封為東平郡王。身居高位的他和楊國忠兩個人在朝廷上很不對付。
安祿山是將領出身,對楊國忠不太看得起,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下,楊國忠擔心安祿山手握軍權,壓自己一頭,就開始在唐玄宗耳邊吹風,說安祿山一看就是未來要謀反的樣子。
唐玄宗對此一笑而過,他根本不相信安祿山真的會背叛自己,反而斥責楊國忠這番言行。
楊國忠和安祿山的矛盾愈演愈烈,楊國忠終於決心要攛掇安祿山謀反,這樣他就是唐玄宗身邊最親近且具有唯一性的忠臣了。
為了這個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他設計挑撥安祿山對唐玄宗的信任。同時安祿山的心態也發生了變化,環境的變化讓他看到了取而代之的可能,野心開始蔓延生長。
天寶十四年,安祿山發動十五萬大軍,打著清剿楊國忠的口號,攻向長安城。
唐玄宗晚年大概是真的糊塗了,在此時的他身上,你看不到半點年輕時的生機,安祿山的大軍都出發了,他已然不願意相信安祿山會叛變。
直到反叛軍真的占領了一塊實際的土地,唐玄宗才安排起反擊事宜。
然而這次叛亂並沒有唐玄宗想得那麽簡單,等到天寶十五年的時候,潼關失守,長安就如同待宰的羔羊。
唐玄宗、太子李亨、高力士和楊國忠聞訊出逃長安,他們來到了一個經典的地方,馬嵬坡。
這裏發生了什麽,想必大家都知道了,楊國忠自食惡果慘死,高力士逼死楊貴妃,太子李亨留下,唐玄宗繼續前往蜀地。】
李家父子聽到這裏,對這個後輩已經是非常不滿。
真是沒用的東西,我們都是親賢遠佞,他倒好,聽一個弄臣搬弄是非,連長安都丟了,這下大唐不會真的要栽在他手裏吧。
李淵無處發泄,瞪了李世民一眼:「你的好子孫。」
李世民沒有頂撞父皇,默默繼續抄錄著,他自己心裏回了一句:「也是父皇的好子孫。」
兩人心中對李隆基的不滿,和對大唐風雨漂泊命運的擔憂,同時達到了頂峰。
——難怪之前說唐詩的風格轉變如此之大呢,這都要亡國了,能還一樣嗎?
【好在大唐氣數未盡,李亨留了下來,安祿山那裏也出現了變數。
安祿山生了眼疾,逐漸不能目視,脾氣也越發暴躁,在自己稱帝的第二年,被自己的兒子和手下合謀給殺了。
這一年中,李亨和安祿山的部隊進行了大大小小戰役若幹,在李亨及其朝臣的共同努力下,長安被收復回來,李隆基也被迎接回長安。
不過皇帝這個位子顯然不應該再讓晚年無能的李隆基繼續做下去了,這長安城可都是李亨打下來的,於是李亨正式成為了新一任唐皇,也就是後世所稱的唐肅宗。
五年後,唐玄宗和唐肅宗先後病逝,下一任接班人是唐代宗李豫。
唐代宗繼續了父輩的平叛事業,知道他即位第二年,這場歷經了祖孫三代人的安史之亂,才終於落幕。】
「幸而大唐氣數未盡,若真是因為這不肖子孫葬送了這大好的前程,這唐玄宗真不該生出來!」李淵氣得腦袋有些發暈,大罵道。
李世民還比較清醒:「天幕既言,唐玄宗也曾造開元盛世,也許並非完全不可用。」
他沒有繼續說下去。
因為他也不知該如何去評判這個子孫。他所知的也不過是天幕告知的,他甚至都不知這是哪一輩的子孫。
罷了,這也不是他所能管到的。
李淵也消了些氣,沒有再多罵什麽——至少大唐還在,李家的天下也還在。
【雖然這場叛亂結束了嗎,但是七年的戰火與硝煙還是給這個帝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傷害。
北方黃河流域地區受到戰火波及,農業經濟的發展受到很大的打擊,叛軍對民眾採取的是一種非常粗暴的戰略,和當年劉邦「約法三章」那一套幾乎是完全反著來的,其所到之處的景象也可想而知了。
除此之外,藩鎮割據勢力也在這樣的戰爭後變得更為獨立且強大,唐朝的中央集權被進一步削弱,再加上宦官專權的問題,那個曾今的開元盛世再也回不來了。
雖然在安史之亂之後,客觀來說,政治、緊急、文化與民族關係上,唐朝仍然延續了開元天寶年間的繁華,但這是因為大唐一百多年積累足夠豐厚,所以還不至於立刻露出傾頹之相。實質上,曾經那種開明輕快的政治之風和大唐子民們幸福快樂的生活,是一去不復返了。
貞觀之治也好,開元盛世也好,在之後都不會再出現了。之後的唐憲宗「元和中興」與唐武宗「會昌中興」,說起來好聽,但是和初唐盛唐的風采相比,差的也有點遠。彼時的環境和君主的才能,和天可汗都根本比不了。在這樣的腐朽統治裏,大唐逐漸走向更黑暗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