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頁
[綜歷史] 帝王將相在我直播間瘋狂闢謠 作者:十八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生產力決定了一個王國能否走得更遠,正是漢武帝晚年這一番悔過,才讓這輛稍有偏航的馬車,被冥冥中的力量重新拉回了賽道。
人到晚年,總是變得固執己見,不願意去接受新的事物,更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過錯,這是人之常情,我們自己的爺爺奶奶也會有這樣的毛病,甚至當我們老去,也許也會變成一樣的人。
這是因為時光將盡,如果在這個時候承認錯誤,會讓人有一種否定自己一生,進而整個人被否定的感覺。
在這樣的考量下,漢武帝的改變顯得尤為珍貴,他甚至用這樣謙卑的話語給自己降罪: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總觀歷史上下,隻此一人有此壯舉。
從此,漢武帝不僅是那個開疆拓土、南征北戰的霸王,更是一個內願自省的明主,是歷朝歷代帝王中一顆不一樣的明珠。
況且,正如君子論跡不論心,重整農業,不復出軍,賜丞相封富民侯,不再相信方士的不老傳說,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改變。
我想,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算是他為了政治目的有什麽私心,應該也沒有那個能耐,能穿越千年,去西漢把史官的筆搶過來,改寫《鹽鐵論》,篡改《漢書》。
更何況人家司馬光大概也沒有安這樣的心,隻需要打開歷史年鑑,翻一翻便能得知,《資治通鑑》的前半本書寫完的時候,還沒有王安石變法這回事呢。再怎麽樣,也不能改了之前的稿子,來宣揚「不復出軍」的思想。
所以,這種司馬光陰謀論,也是不對的。
所謂的製造漢武帝,其中真真假假,一目了然。】
漢武帝聽完,才對自己晚年的「輪台罪己」有所了解。
「不復出軍……」他低低地將這個四個字在唇齒間轉了個來回。
這與他現在的一腔熱血抱負是完全相反的,對於時年方三十七的漢武帝來說,正值壯年的他並不能理解晚年自己的一係列舉動。
他不禁在閃過一絲疑慮——難道朕的南征北戰,竟是個錯誤的決定嗎,還有李廣利帶兵出征匈奴,為何會投降而敗?
這個蠢蛋,竟然投降給匈奴當孫子,朕怎麽會把軍隊交給這麽個玩意兒?其他將軍呢,衛青、霍去病,都去哪裏了。
他的思緒在這裏被自己打斷——是啊,這兩位不世出的將軍,那時隻怕是都已不在了。
「李廣利何在!」
先把這個叛徒給揪出來!
無人應答,半晌,隻有衛青回道:「回陛下,軍中……軍中並無此人。」
漢武帝哼了一聲:「罷了,既尚未入軍,便不治他的罪。」
畢竟此時方才是公元前119年,距離李廣利受漢武帝重用可還早著呢,要知道李夫人的受寵,都還在七年後,更不用說這個李家外戚了。
不過這些內容天幕不曾提到,漢武帝便也不知曉,隻能把這個叛徒的名字先記在心中,等著日後此人出現,再作定奪。
「陛下,臣有一議。」
人群中,東方朔放下手中的毛筆,立正行禮。
得到漢武帝的應允後,他繼續道:「陛下不必為天幕之言所困擾。」
他是個機智敏銳的臣子,言辭敏捷,在所有人沒意識到的時候,便讀出了漢武帝心中的徘徊。
「請陛下寬恕臣言語中的失敬,但天幕雖方才言論中,對陛下日後的罪己詔多有讚嘆,仿佛陛下真的做了什麽不對的事情一般。但這一切均不是陛下與臣等需要在意的。」
東方朔抬起頭,直視天顏:「日後的陛下,並非今日的陛下,今日之陛下,得此天論,也未必會成為日後之陛下。」
他這番話說的繞口,漢武帝卻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
是啊,得此天幕,不正是為了改變未來之不幸?
如果以後做了錯事,那現在也不用等到晚年再去悔改,提前做出布局便好。
農事改進,不必等到幾十年之後,犁車的畫像已經在天幕中為眾人所見,掌管農事的官員隻需要看一眼,便能夠記住其中的機括結構,將之推廣於萬民。
有大旱之災,也不用戰戰兢兢地等那一日的到來,提前一年有用,提前三年更好,若是提前十年便做好準備,應對起來豈不是更得心應手?
開疆拓土以至於賦稅疲民,隻是征戰並不能草率地停下,天幕也對朕的功績讚賞有加,說明這番事業還有繼續進行的餘地。
日後之朕並未注意到出征與民生之間的平衡,那今日之朕早做商量,豈不善哉?
漢武帝仰天大笑,撫掌道一聲好,對東方朔的見解很是贊同。
「東方卿所言是,朕既得天道,便是有如神助,應當高興才是!」
「朕大漢自此,便將在神助下,有千年國祚,生生不息!」
正當漢武帝將天幕的出現引以為神跡,不吝言辭地誇獎時,祁衡已經將犁車的界麵切回那個視頻。
【不過,這最後一罪,確實沒有什麽可以辯駁的地方。
縱使漢武帝如何後悔,在思子台上如何想念戾太子殿下,他對神明方士的盲目追求,也都已經成為了西漢世上不可磨滅的傷痕。
這更是他自己內心深處難以自我原諒的深淵。】
人到晚年,總是變得固執己見,不願意去接受新的事物,更不願意承認自己的過錯,這是人之常情,我們自己的爺爺奶奶也會有這樣的毛病,甚至當我們老去,也許也會變成一樣的人。
這是因為時光將盡,如果在這個時候承認錯誤,會讓人有一種否定自己一生,進而整個人被否定的感覺。
在這樣的考量下,漢武帝的改變顯得尤為珍貴,他甚至用這樣謙卑的話語給自己降罪:
「朕即位以來,所為狂悖,使天下愁苦,不可追悔。
自今事有傷害百姓,糜費天下者,悉罷之。」
總觀歷史上下,隻此一人有此壯舉。
從此,漢武帝不僅是那個開疆拓土、南征北戰的霸王,更是一個內願自省的明主,是歷朝歷代帝王中一顆不一樣的明珠。
況且,正如君子論跡不論心,重整農業,不復出軍,賜丞相封富民侯,不再相信方士的不老傳說,這些都是實打實的改變。
我想,司馬光寫《資治通鑑》,就算是他為了政治目的有什麽私心,應該也沒有那個能耐,能穿越千年,去西漢把史官的筆搶過來,改寫《鹽鐵論》,篡改《漢書》。
更何況人家司馬光大概也沒有安這樣的心,隻需要打開歷史年鑑,翻一翻便能得知,《資治通鑑》的前半本書寫完的時候,還沒有王安石變法這回事呢。再怎麽樣,也不能改了之前的稿子,來宣揚「不復出軍」的思想。
所以,這種司馬光陰謀論,也是不對的。
所謂的製造漢武帝,其中真真假假,一目了然。】
漢武帝聽完,才對自己晚年的「輪台罪己」有所了解。
「不復出軍……」他低低地將這個四個字在唇齒間轉了個來回。
這與他現在的一腔熱血抱負是完全相反的,對於時年方三十七的漢武帝來說,正值壯年的他並不能理解晚年自己的一係列舉動。
他不禁在閃過一絲疑慮——難道朕的南征北戰,竟是個錯誤的決定嗎,還有李廣利帶兵出征匈奴,為何會投降而敗?
這個蠢蛋,竟然投降給匈奴當孫子,朕怎麽會把軍隊交給這麽個玩意兒?其他將軍呢,衛青、霍去病,都去哪裏了。
他的思緒在這裏被自己打斷——是啊,這兩位不世出的將軍,那時隻怕是都已不在了。
「李廣利何在!」
先把這個叛徒給揪出來!
無人應答,半晌,隻有衛青回道:「回陛下,軍中……軍中並無此人。」
漢武帝哼了一聲:「罷了,既尚未入軍,便不治他的罪。」
畢竟此時方才是公元前119年,距離李廣利受漢武帝重用可還早著呢,要知道李夫人的受寵,都還在七年後,更不用說這個李家外戚了。
不過這些內容天幕不曾提到,漢武帝便也不知曉,隻能把這個叛徒的名字先記在心中,等著日後此人出現,再作定奪。
「陛下,臣有一議。」
人群中,東方朔放下手中的毛筆,立正行禮。
得到漢武帝的應允後,他繼續道:「陛下不必為天幕之言所困擾。」
他是個機智敏銳的臣子,言辭敏捷,在所有人沒意識到的時候,便讀出了漢武帝心中的徘徊。
「請陛下寬恕臣言語中的失敬,但天幕雖方才言論中,對陛下日後的罪己詔多有讚嘆,仿佛陛下真的做了什麽不對的事情一般。但這一切均不是陛下與臣等需要在意的。」
東方朔抬起頭,直視天顏:「日後的陛下,並非今日的陛下,今日之陛下,得此天論,也未必會成為日後之陛下。」
他這番話說的繞口,漢武帝卻一下子明白了他的意思。
是啊,得此天幕,不正是為了改變未來之不幸?
如果以後做了錯事,那現在也不用等到晚年再去悔改,提前做出布局便好。
農事改進,不必等到幾十年之後,犁車的畫像已經在天幕中為眾人所見,掌管農事的官員隻需要看一眼,便能夠記住其中的機括結構,將之推廣於萬民。
有大旱之災,也不用戰戰兢兢地等那一日的到來,提前一年有用,提前三年更好,若是提前十年便做好準備,應對起來豈不是更得心應手?
開疆拓土以至於賦稅疲民,隻是征戰並不能草率地停下,天幕也對朕的功績讚賞有加,說明這番事業還有繼續進行的餘地。
日後之朕並未注意到出征與民生之間的平衡,那今日之朕早做商量,豈不善哉?
漢武帝仰天大笑,撫掌道一聲好,對東方朔的見解很是贊同。
「東方卿所言是,朕既得天道,便是有如神助,應當高興才是!」
「朕大漢自此,便將在神助下,有千年國祚,生生不息!」
正當漢武帝將天幕的出現引以為神跡,不吝言辭地誇獎時,祁衡已經將犁車的界麵切回那個視頻。
【不過,這最後一罪,確實沒有什麽可以辯駁的地方。
縱使漢武帝如何後悔,在思子台上如何想念戾太子殿下,他對神明方士的盲目追求,也都已經成為了西漢世上不可磨滅的傷痕。
這更是他自己內心深處難以自我原諒的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