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
[綜歷史] 帝王將相在我直播間瘋狂闢謠 作者:十八然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醫待詔:「?」
他腹誹道,霍將軍身板子那麽好,也要在後宮中急診?果然是得了聖心的大功臣!
漢武帝遠遠瞧見醫待詔,立刻將人召來近處:「帶著霍將軍去偏殿問診。」
雖然漢武帝也很關切愛將的身體,但是此刻他和衛青想到了同一層憂慮——若是有人要構害霍去病呢?
那這側問診的結果,叫有心人知曉了,對朝堂也是不利。
醫待詔領命而去,眼睛時不時斜向旁邊巨大的天幕——這是什麽?他好像誤入了什麽不得了的場景。
霍去病也隨著醫待詔一併離開,眾人再回過頭時,發現天幕又回到了先前的畫麵,上麵是幾行大字:
[三宗罪:李廣難封,漢武帝用人唯親不舉賢!]
漢武帝對這個寫他七宗罪的傢夥已經有了預期,所以不再向之前那般有波瀾——畢竟是狗嘴裏吐不出象牙,一件比一件讓人厭煩。
不過起碼這個還沒那麽離譜,比衛霍男寵那套邪說好上一點!
[漢武帝第三宗罪,說來還是和衛霍這倆男寵有關!]
漢武帝:「?」
他決定收回,剛剛那個覺得這三宗罪比衛霍男寵論好一點的念頭。
果然不能對此人的大話掉以輕心。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導致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封賞,其罪魁禍首,當數漢武帝。
每次到打仗的時候,漢武帝總是優先讓衛青霍去病這些關係戶去做那些肥差,像李廣這樣軍民愛戴的老將,就隨便塞到一個什麽犄角旮旯裏,不管死活,真的很離譜吧。
他這樣用人唯親的行為,使得明珠蒙塵,才遭致李廣自刎的結局。]
「李廣為何自刎,你可知曉?」漢武帝問的是衛青。
衛青也是一愣,斟酌道:「陛下,臣不知,但臣明日確實是派長史與李廣問詢漠北一戰當中……一些尚且存疑之處。」
天幕中的音畫也停在這裏,再次切回棺槨臥房的畫麵。
【李廣難封的原因,這個博主說得太片麵了。
學術界對李廣難封之因的討論堪稱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說法。有認為李廣自身能力不足者,也有認為李廣運氣太差,「數奇」之論。
前麵一種也有失偏頗,李廣在元狩二年,以四千騎兵周旋在左賢王四萬大軍中,殺敵三千有餘。這樣的功績不能簡單地用四千減三千去計算,麵對十倍於自己的雄軍,戰力的換算也要平方後在比較,如此算來,堪當一句「殺虜亦過當」。
後麵一種運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六次重要的漢匈大戰節點,他基本上沒蹭上什麽好機會。元光六年的試探進攻,失敗,元朔年間大敗右賢王的兩場戰役,他壓根沒參加。
等元朔六年,他隨著衛青的軍隊出征時,此役漢武帝已經開始不給衛青封賞了,於是來晚了的李廣連口湯都沒撈到。
再到元狩二年,霍去病率主軍,而李廣的部隊作為疑軍,即先遣煙霧彈,也沒有得到封賞的機會。
再到最後一場漠北大戰時,李廣沒有服從衛青的安排,迷路後不願將罪責怪給自己的部下,選擇飲恨自刎。
這場戰役中,衛青沒有安排李廣加入自己的主君,為人詬病,但其實就算李廣恰好拿下單於首級,作為跟著衛青的部下,他能不能得到封賞也難說。
如此看來,李廣的確是有些時運不濟——年輕的時候,前一任領導喜歡用年長的老將,等他成了老將後,新領導漢武帝又偏愛任用銳意進取的新人。
但最核心的問題不在這裏。
漢朝不合理的封賞製度,也要背一部分鍋,以首級計算,太過僵硬死板,加之作為疑軍時,戰略意義突出但並不容易出戰果,也是問題。
此外便是本朝集權於主將的特殊戰術。
在具體的戰役中,我們一般會歸功於衛青、霍去病等人的驍勇善戰和指揮得當。但是當我們將漢匈之爭的跨度拉大,在這長達幾代人的拉扯中,離不開的是文景之治修生養息,使得漢武帝擁有足夠的資本,匯聚成一股強硬的實力軍隊。
兩軍對壘,最先看的便是雙方的硬實力。
漢武帝的用軍策略很簡單,甚至因為它太過樸實無華,所以往往被大家所遺忘。
那便是「集中兵力」。
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我國近代的十大軍事原則,古今中外許多軍事論著中都點名了集中力量的重要性。
這四個字體現在漢軍上,就是將兵力優先集中在衛霍統領的主軍上。
王莽之後,外戚成了亂政的代名詞,但是在此時,衛霍這樣的外戚名將是漢武帝敢於把龐大的軍隊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的根本原因,隻有這樣榮辱綁定的關係,才能得到專製君主最深厚的信任。
後來再也沒有哪位將軍能有衛霍漠北之戰這樣的壯闊景象,因為君主專製總是要先安內,內部的穩定下,才會考慮向外擴張,諸如雍熙北伐一類,將兵權分散到幾支手中,便失去了人數的優勢。
這樣的戰術在大局上來看,甚好,但是落在李廣這樣的老將頭上,難免成了其中的犧牲品。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了李廣難封的局麵。這個問題不能一昧地甩給漢武帝不任用李廣頭上,應當結合具體的實踐發展來看,才不會失了偏頗。
他腹誹道,霍將軍身板子那麽好,也要在後宮中急診?果然是得了聖心的大功臣!
漢武帝遠遠瞧見醫待詔,立刻將人召來近處:「帶著霍將軍去偏殿問診。」
雖然漢武帝也很關切愛將的身體,但是此刻他和衛青想到了同一層憂慮——若是有人要構害霍去病呢?
那這側問診的結果,叫有心人知曉了,對朝堂也是不利。
醫待詔領命而去,眼睛時不時斜向旁邊巨大的天幕——這是什麽?他好像誤入了什麽不得了的場景。
霍去病也隨著醫待詔一併離開,眾人再回過頭時,發現天幕又回到了先前的畫麵,上麵是幾行大字:
[三宗罪:李廣難封,漢武帝用人唯親不舉賢!]
漢武帝對這個寫他七宗罪的傢夥已經有了預期,所以不再向之前那般有波瀾——畢竟是狗嘴裏吐不出象牙,一件比一件讓人厭煩。
不過起碼這個還沒那麽離譜,比衛霍男寵那套邪說好上一點!
[漢武帝第三宗罪,說來還是和衛霍這倆男寵有關!]
漢武帝:「?」
他決定收回,剛剛那個覺得這三宗罪比衛霍男寵論好一點的念頭。
果然不能對此人的大話掉以輕心。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導致飛將軍李廣戎馬一生,卻沒有得到應得的封賞,其罪魁禍首,當數漢武帝。
每次到打仗的時候,漢武帝總是優先讓衛青霍去病這些關係戶去做那些肥差,像李廣這樣軍民愛戴的老將,就隨便塞到一個什麽犄角旮旯裏,不管死活,真的很離譜吧。
他這樣用人唯親的行為,使得明珠蒙塵,才遭致李廣自刎的結局。]
「李廣為何自刎,你可知曉?」漢武帝問的是衛青。
衛青也是一愣,斟酌道:「陛下,臣不知,但臣明日確實是派長史與李廣問詢漠北一戰當中……一些尚且存疑之處。」
天幕中的音畫也停在這裏,再次切回棺槨臥房的畫麵。
【李廣難封的原因,這個博主說得太片麵了。
學術界對李廣難封之因的討論堪稱百家爭鳴,各有各的說法。有認為李廣自身能力不足者,也有認為李廣運氣太差,「數奇」之論。
前麵一種也有失偏頗,李廣在元狩二年,以四千騎兵周旋在左賢王四萬大軍中,殺敵三千有餘。這樣的功績不能簡單地用四千減三千去計算,麵對十倍於自己的雄軍,戰力的換算也要平方後在比較,如此算來,堪當一句「殺虜亦過當」。
後麵一種運氣說也有一定的道理,六次重要的漢匈大戰節點,他基本上沒蹭上什麽好機會。元光六年的試探進攻,失敗,元朔年間大敗右賢王的兩場戰役,他壓根沒參加。
等元朔六年,他隨著衛青的軍隊出征時,此役漢武帝已經開始不給衛青封賞了,於是來晚了的李廣連口湯都沒撈到。
再到元狩二年,霍去病率主軍,而李廣的部隊作為疑軍,即先遣煙霧彈,也沒有得到封賞的機會。
再到最後一場漠北大戰時,李廣沒有服從衛青的安排,迷路後不願將罪責怪給自己的部下,選擇飲恨自刎。
這場戰役中,衛青沒有安排李廣加入自己的主君,為人詬病,但其實就算李廣恰好拿下單於首級,作為跟著衛青的部下,他能不能得到封賞也難說。
如此看來,李廣的確是有些時運不濟——年輕的時候,前一任領導喜歡用年長的老將,等他成了老將後,新領導漢武帝又偏愛任用銳意進取的新人。
但最核心的問題不在這裏。
漢朝不合理的封賞製度,也要背一部分鍋,以首級計算,太過僵硬死板,加之作為疑軍時,戰略意義突出但並不容易出戰果,也是問題。
此外便是本朝集權於主將的特殊戰術。
在具體的戰役中,我們一般會歸功於衛青、霍去病等人的驍勇善戰和指揮得當。但是當我們將漢匈之爭的跨度拉大,在這長達幾代人的拉扯中,離不開的是文景之治修生養息,使得漢武帝擁有足夠的資本,匯聚成一股強硬的實力軍隊。
兩軍對壘,最先看的便是雙方的硬實力。
漢武帝的用軍策略很簡單,甚至因為它太過樸實無華,所以往往被大家所遺忘。
那便是「集中兵力」。
無論是孫子兵法,還是我國近代的十大軍事原則,古今中外許多軍事論著中都點名了集中力量的重要性。
這四個字體現在漢軍上,就是將兵力優先集中在衛霍統領的主軍上。
王莽之後,外戚成了亂政的代名詞,但是在此時,衛霍這樣的外戚名將是漢武帝敢於把龐大的軍隊集中在一個人手中的根本原因,隻有這樣榮辱綁定的關係,才能得到專製君主最深厚的信任。
後來再也沒有哪位將軍能有衛霍漠北之戰這樣的壯闊景象,因為君主專製總是要先安內,內部的穩定下,才會考慮向外擴張,諸如雍熙北伐一類,將兵權分散到幾支手中,便失去了人數的優勢。
這樣的戰術在大局上來看,甚好,但是落在李廣這樣的老將頭上,難免成了其中的犧牲品。
種種原因加在一起,最終導致了李廣難封的局麵。這個問題不能一昧地甩給漢武帝不任用李廣頭上,應當結合具體的實踐發展來看,才不會失了偏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