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一寸短一寸險”,用慣了長戈重戟,利矛大殳的陣戰步兵們平時隻知長杆兵器的強處,知道隻要雙有緊握長杆,將兵鋒向前,它們就可以拒敵於十步之外,使敵方兵刃不得近身,更傷害不到自己。可是現在他的那份自己卻在使用短兵器的雁門騎兵兄弟麵前崩潰了,透過近在脖頸之間的利劍刃鋒所傳導來的陣陣寒氣,他們第一次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什麽叫“一寸短一寸險”。
所為有“一寸短一寸險”中的“險”字,說得是短兵器靈活而具危險性,對於短兵器的使用者來說,看中的是其攻擊頻率高,留給對手的反應時間短,且攻擊命中率高,對手很難躲;當然,對於這個“險”字還有一半是留給短兵器的使用者自己的――要想避開對手長兵器之強,而攻擊對手卻不傷到自己,所靠的除了平時苦練而得到的格鬥技巧之外,更需要使用短兵器者自身先天具備或者是後天練就的勇氣與自信,敢於直麵危局而不亂的勇氣與自信。
而這一切,技巧、勇氣與自信正是李牧與他這些常年與狡詐凶悍的胡騎較量的騎兵兄弟們所具備的。
兩個身收相當的劍客遊俠比武,從十步之外,衝到近身之處,在距離很近的情勢之下,劍更短的那一個劍客往往能活下來,因為短一點兒的劍更利於快速拔出,搶先攻擊――卒長曾經聽一些觀看過邯鄲劍客的生死決鬥的人吹噓道,當時他不以為然,不過這會他算是知道什麽叫絕非空穴來風,憑空杜撰了。
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腦子飛快轉動,思考著對他長劍相向的這名俾將軍是什麽來頭,也好找個機會跪地俯地求饒――這卒長還算是個聰明人,還多少有點兒自知之明,知道是逃不掉的,腦中所想不是找機會逃走。
見看著自己的頭兒被不善的來者製住了脖頸要害,而自己這頭也不好過,不是被利器頂在胸前,就是感到背後有一股子寒氣襲來――八成是背後有人也把兵鋒對著自己的軟肋了吧。
眾步卒再定神一看,也失去了反抗的勇氣――原來來者有百十來號人,就是一人一劍,也是有兩把凶器正對著自己父母生養的肉身上,就算是拚死了與他們纏打在一起,人家也比你多出一張口來,可以多咬你一口。
“放下兵器!”李牧見眾步卒已經無力反擊,時機成熟,便在被他以長劍封喉的卒長耳邊大聲叫道,那聲音洪亮,直震得卒長耳中發鳴,心中發慌。
“都,都放……放下!”卒長一麵給他的手下遞束手就擒的手勢,一麵身體力行地解下腰間的配劍。
一時間,山澗河穀之中回蕩起了聲聲清脆入耳的金屬與地麵堅時相擊之聲,恰似這些步卒為李牧騎軍奏起了輕快的進軍曲目。
“大人、將軍……您這是……有話好好說,好好說!”看到自己的手下放下了兵器,卒長並不為繳械投降、束手就擒並可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斃而感到半點恐懼,反而把這一係列動作當成了向李牧討功邀賞的本錢。
“我們沒有通關的碟冊,於是便自己做了一個!”李牧輕抖手中利劍,意示道:我們現在要強過此處!我這手中之劍就是最好的通關的碟冊,現在你應也要應,不應也要應!
“將軍請自便……請自便,隻是前麵路途艱險,又可能有戎人阻截,在下隻怕將軍這點人馬――是過不去的!”卒長本想討好,想要做出關心李牧安危的樣子與李牧套個近乎,卻一時找不到好的說詞,嘴拙之間就把話說成了如此的潛詞:你們過了我這一關,也走不遠的,不如就這麽推回去,我就當不知道這事兒,大家相安無事,兩全其美。
“我們過得去,過不去,那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就不用你小子操這份閑心了!”李牧一邊咧輕笑,一邊毀手示意,眾兵邊七手八腳的把守關步卒們全都綁了起來。
騎兵們的行動自然是下壞了眾步兵小卒,一個個連聲求爺爺吿奶奶的求饒,以為騎兵們要把他們一綁,然後再補上一劍……
事情做到這裏,那卒長反而安心了不少,李牧下令綁了他們,而不是一劍下去,殺死他們,至少說明李牧不想殺他們,最少,他們哥幾個眼下是沒有性命之憂了。卒長現在也隻有怨天尤人,怨他的上峰怎麽會把他們這麽一點子人馬,放到這處深山老林之中,來守衛這處險要隘口,又怎麽這麽巧,在他們這群人馬當值之時就碰上了李牧這個天煞孤星,害得他們受此驚嚇――老將龐援的一時疏忽,總於成就了李牧們的隱蔽行動,也讓這些倒黴的步卒們代他老人家受了過。
眼看著眾步卒像小雞似地,被綁成了一串,李牧心中還真有一點可樂,當然,更有一絲同情。於是他再上前去,把長劍一比,在卒長麵前晃悠了一下,然後問道:“你們何時換崗?”
“還有一天的樣子……我們的大營距離此處大約一半天的路程,每三日換防一次……”卒長邊回著李牧邊在心中罵道:我就這麽走背運,這檔子事兒,偏偏就讓給撞上了!莫不是那回睡的那小寡婦罵的天殺的、不得好死靈驗了吧?
卒長那個悔啊,而他們手下們那個怕啊。
李牧一聽,放心了不少,便對卒長言道:“好吧,那就委屈一下眾兄弟了,這人餓上一天半日的,死不了的!”
接著,李牧回過頭來,眼中帶著一絲惡意作怪的光,對自己的部下令到:“先灌他們個水飽,人一天不吃可以,可是不喝點可就回把人給渴死了。然後把他們的腳子給綁了,嘴給塞上,全都扔到軍帳裏去!”
一聽李牧不殺自己,卒長也不再多問什麽李牧為什麽要綁他們,又為何要強硬過關,隻是把頭一點,連聲謝道:“多謝將軍不殺之恩,多謝將軍……快,還不快多謝將軍!”
卒長雖不是什麽能人,卻也是眾步卒的兄長頭領,也知道愛護手兄弟。
“多謝將軍……”在被封上口前,眾兵也學著他們的頭兒的樣子,連聲請謝道。
***
“將軍,這裏的守關兵士呢?”五原城尉一麵指揮著他的兵士向南而去,麵四下環視,看到關口之處除了被掀翻在路旁的拒馬路障,以及路邊一座空無一人的單闕造型的崗哨箭樓之外,別無他物,便向李牧問道。
李牧知道五原城尉已經是心中生疑,卻又不好在半道上與他反臉,搞得同室操戈,血濺袍澤,於是有意先唬後撫道:“全都我扔到河裏去了!”
李牧在說話之間,卻向山坡上的一兩處軍帳望去,言外之意已經明了:全押在帳蓬裏邊了。
“將軍真的要引我部攻擊戎兵?”五原城尉隻知從李牧南下是要作戰,李牧不說,他也不好向李牧打聽什麽們。他想著李牧這回的目標不是殺敗義渠戎人,卻不想李牧反倒是要“救”戎人一把,把他們引回秦地。
而城尉更是知道一個事實――眼下出了這道臨時設立的關卡,便算是出了安全的趙國雲中,進入義渠戎人的地盤,隨時都可能被趙軍壓得喘不上氣的戎兵反戈一擊,造成慘重的傷亡。城尉不能不回想起五原俾將軍對他的交待,要他出十卒而還九兵,盡力保體五原兵士們的性命。於是他在這當口之上,再次向李牧提示道:現在回頭,還來得急,李將軍。
當了此時,李牧倒是與他想到一塊去了,隻是李牧的想法與他正好相反――李牧尋思著把五原兵全都帶到戎人的地界上,讓他們知險而勇,知險而進――話說刀都快要架到脖子上了,也由不得你不反抗了。
這樣的辣招是李牧在陷隊營中所領悟到的。陷隊營中的兵士皆是觸犯了軍中法度,要掉腦袋的主兒,而他們所犯下的事兒,其中也不缺乏殺人放火,作奸犯苛的大罪大過,這些兵油子的素質恐怕隻比質樸純厚的普通兵士差,在戰場之上定是第一個逃命奔跑的人。可是,到了陷隊營中的這樣的老兵油子卻是個個皆為以一當十的勇猛之士――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前麵是敵軍,後麵是督戰的己方兵士,隻要他們心生後退之意,可能再剛後退一步,便會被己方的射手給射成箭靶子;於是他們隻好奮勇前進,立得戰功方才有生路可走。
李牧現在正是要用軍中管製陷隊之士的方子,來給五原兵士們治治臨戰怯敵的毛病――當然,這也是五原城尉最不想看到的,把他的袍澤送到絕死之地,以激發其求生之欲的戰術;因為在他的眼中,李牧是在玩火,是拿他的兄弟們的性命打賭,是用袍澤的血液來染血自己通向名將之路的地毯。
“雖說那些守親步卒是代郡兵士,可是他們也是我趙國邊兵,將軍為何如此對待自家兄弟?”五原城尉向深綠之中夾雜著枯黃之色的山林中望去,看著半隱半再於林木中的軍帳,故意帶著一份怒意“責問”李牧,言下之意:你要怎麽對帶我們雲中軍,我們五原城的人馬?
李牧看了看他,也不多說別的隻是就事論事道:“都尉放心,我已問過他們,不過一日過後,後方換防的兵士就要來與他們交接崗哨,到那時,自然有人放了他們――再說在捆綁他們之間已經給他們喂足了湯水肉脯,就是餓也餓不著他們的!”
李牧也向城尉表態:放心,跟我混,沒有錯的!
“這……”城尉不好把話說白,又隻好把頭一埋,不再做聲,當然,他也不再配合李牧催促全軍前進了。
聽著帳外連綿不斷,與滔滔河水共鳴同響的馬蹄之聲,感觸著地麵所傳導來的一陣陣震顫,守關的兵卒們雖不能說話,最已經用眼神相互交流起來:“我的娘誒,好在沒有和他們打起來,要不然……聽這聲兒,,能弄出這番動靜來的,少說也是三、五千人吧……”
眾兵眼神中透露出唏籲不已的神光,卻也更加迷茫――這一支大軍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又為何如此對我……更不知他們是從何而去,去向何方。
***
山穀間山嵐陣陣,河岸邊河風股股,雖是清涼凜冽,雖是吹得縱馬快步的騎兵雙眼半閉,卻讓他們感不到一絲寒意――因為此時已入義渠戎人的地盤,意料之中的遭遇之戰隨時都可能發生,眾兵們那還有心情去歎風冷天寒,皆從精神抖擻之樣,四下觀望著山間林中,是否有異樣之景,好提前做出預防。
“如此清風沁人,何不讓旌旗招展,振奮我軍士氣!來人啊,快把咱們的大旗支起來,支地高高的,讓它迎著飛,飛起來!”李牧見眾人皆是臉色凝重,一臉的緊張,甚至有人一手勒住韁繩,一手撫劍,幾欲拔劍而出的樣子,但下令道。
眾人以為他們的長官是要緩解一下中軍緊張肅殺之氣,便照令而作。
“將軍……我等先前在自家地界上是偃旗息鼓,怎麽到了敵兵賊人的地盤上了,反而要大張旗鼓,做出架勢來?這不是要招來戎兵圍攻嗎?”身邊的騎都尉對李牧的反常做法提出了置疑。
“作出架勢來?對啊,不光是要做出架勢來,還要拿出聲勢來!”李牧也不看騎都尉一眼,卻對騎都尉的話頗有心得的樣子,再次令道:“我們全軍來歌上一曲吧……我歌《無衣》,眾兵來和如何?”
先前心事沉重的眾騎兵們因為看到眼前那一麵麵赤色的趙軍大旗如火焱一般在風中歡快翻動著,就好像看到眼前出現一團團雄雄營火一般,心中頓生暖意,也大感快尉了不少;現在又聽自家將軍一聲令下,要他們隨歌而和,自然是連聲應諾,莫不相從。
“將軍……”騎都尉還要說什麽,可話到了口邊兒,卻被李牧的嘹亮歌聲止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李牧把頭一仰,如雁門一帶的牧人放歌時的動作一般,對著穀中青山綠水,對著空中蒼天白雲,連聲歌道。
頓時,山林之中,草木之間激蕩起了雄壯的聲音。
“兄弟們唱起來啊!”李牧再次令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整個峽穀之中,響起了趙國兵士慷慨激昂的進軍之聲,雄渾激蕩,響徹天地,直震地河水泛波,樹葉凋落,更不說林中野獸,無論是虎豹狼蛇,還是大熊巨豕,皆作鳥獸四散。
如從山嶺脊峰之巔,俯視山澗河穀,便可見趙國騎軍在沿著河岸蜿蜒而行,綿延數裏,那架勢像龍似蟒,又聽聲聲高歌,更如龍吟虎嘯――如此聲威震動,自然是引來了密林深處,黑暗之中的無數又充滿著敵意的眼睛――這正是李牧所要吸引來的東西。
“將軍……”騎都尉還要說什麽,卻被在一邊露出半點喜色的五原城尉阻止住了。
“都尉莫急,看來你家將軍又是在故計重施,隻是做得更大罷了――八成他也聽說過馬服郡北伐行到路中,以戰歌激勵士氣之事!”五原城尉向騎都尉解釋道:“當時那些弱小的遊牧部落、氏族聽說趙軍高歌而進,雖不知馬服君要來伐他們,卻知有大事發生,於是便紛紛望風北遁――你家將軍這回怕也不隻是要激勵我軍士氣這麽簡單吧……”
說著,五原城尉將嘴一呶,向騎都尉指著騎軍隊列前方的“趙”字大旗,還有一邊稍微小上那麽一號的“李”字旗,然後言道:“原來你家將軍是有這個東西當護身的桃符啊――難怪敢這麽張狂了!”
五原城尉一麵看著李牧強健的背膀隨著馬兒的前進,而穩重的起伏著,一麵事後半仙地向騎都尉解說說著李牧之計;城尉話語之間充滿著絲絲嫉妒與欽佩之氣,當然,他對李牧的用兵之術放心了不少,知道這回說不定能安然後鄉,搞不好還能立上寸尺軍功。
李牧騎軍的歌聲很快引起了分布山野之間的各部義渠戎人斥侯的矚目,他們紛紛偷偷摸向河岸邊上,又聶手聶腳的躲藏在巨木之後,大石之陰,睜著賊大的雙眼,向李牧騎軍望去。
戰國之時,各國文字雖然不同,但大多相通,戎人們雖然認不得幾個趙國文字,但是那趙、李之類的簡單文字,連蒙帶猜,還是認得的。眾戎人斥侯心大驚:“趙國騎軍、李字為號……這不是那個出名的‘屠營俾將軍李’的名號嗎?怎麽這個煞星又殺到這兒來了!”
震驚之餘,戎人們還是沒有全然忘記自己的本份,於是蹲在山林之中的陰暗處所,再次觀察起來。
這一望去不要緊,那些本說是向部中長老、族長匯報李牧這個天殺的攻上來了――不用我們去尋仇,他自己就送上門來了,我們大夥一起上,把他收拾了……可是眼前所見,不要說他們不再敢這麽想,就連回去報告“李牧來了,大家快逃”,都要等自家的腿肚子不軟了才說。
在聽到動靜,前來一探究竟的戎人斥侯眼中,是實打實的看到了半萬騎兵――而他們這些被受趙軍大將龐援打擊的戎人分部,每部要能湊出千騎都有些勉強了――整個義渠戎部的全部兵力加起來不過六、七千騎,如果用來防守,加上部中眾兵的決死之心,再有部中老弱全力助戰,也許還可能勉強支撐,可是要他們主動進功攻擁有五千騎之眾的李牧騎兵……雖不說是去送死,也算得上魚死網破,兩敗俱傷,一點好也撈不到不說,更可能加快義渠戎人的滅望。
“快,快回去告訴大家,能躲就躲,能藏就藏!”眾戎人看著李牧騎軍如龍遊山林的氣勢,紛紛在心中暗暗心道。他們留下人馬看住李牧騎軍的行動之後,便跳上戰馬,狂奔急,或是徒步而行,翻過山嶺,從捷徑處回到部中,警告部眾避讓李牧之軍。
這一回,又讓李牧算準了,各義渠戎部在收到李牧率五千騎兵氣勢洶洶殺來的消息之後,果然用上了“惹不起卻躲得起”的生存之法,給他的騎軍讓開了山間道路,盡力不去招惹他分毫。
其實在山穀之間行軍,大隊行進,本是最容易受攻擊的。因為守方可以憑借著山勢地形,從兩山之間放箭,或者是用滾木壘石攻擊行進在山道中的軍隊。如果守方再用點計策,發點子狠,把攻方堵在山穀之中,然後兩個截腰斬首,把行進中的攻方分割成數段,然後集中預備隊,把分成數段的攻方一塊一塊的吃下,就是用少於攻方的軍隊消滅整支進攻軍隊也不是不可能。
穀地作戰,對任何一支進攻方的軍隊都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騎兵,一旦在山穀之中受到敵軍攻擊,就連還手都很困難――戰馬不能爬陡坡,而當時以使用短兵器、射程較近的角弓為主的騎兵,在下馬作戰,失去機動能力之後,根本不是使長械曲弓的步卒們的對手。
如秦國,就是扼守住了崤關與涵穀關之間的穀地,利用地利之便,才有了任憑中原百萬大軍,卻叩關不下的光輝戰績。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這也就是龐援在把義渠戎人趕出雲中之後,除了己方將士疲乏,戰馬需要修養之外,不敢再輕意進兵的又一原因所在――他不想讓趙國的子弟兵在山林中之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
而李牧呢?他之所以敢於兵行險招,從河穀地帶迂回進兵的原因,除去他作為青年人故有的冒險精神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他想出從穀中進軍奇襲秦城之計後,又回過頭來想道:“既然我能想到這樣的戰法,那麽,義渠戎人怎麽可能想不到呢?”
為此,他做出了大膽而合乎常理的推論――和五原兵一樣,戎人也有畏敵不前的毛病;隻不過戎人畏懼的是多次打敗他們的秦軍,而五原兵士畏懼的是戎人的來勢凶猛。
然後,李牧又反推道:既然戎人怕了多次打敗他們的秦人,而不敢定出像他定出的奇襲秦城,回到上郡類似的計策,那麽,反過來說,戎人也會怕他這個被戎人傳做是“屠營俾將軍李”的李牧了。如果他大打旗號,高歌進軍,戎人會有什麽反應――定是聞風而遁。再說他所選擇的進攻路線,不過是從戎人控製地區的一角輕輕掠過,根本就不觸及戎人那如樹稍驚鳥一般的神精,自然不會此來戎人的激烈抵抗――就自是戎人想打,要想把兵馬大崇山峻嶺間迅速調度,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更不說趙軍是騎兵,義渠戎人也是騎兵。
於是又再推而廣之,他如果打下了數座秦城,那麽這消息聽到戎人耳中又會怎麽樣――戎人定會像五原城的趙軍一樣,借著這個機會擴大戰果,如趙軍收河南地一般,回流到秦國上郡――於是秦人造出的戎兵戰火,到最後,又會燒到秦人自己身上。
***
“上古之時,有我先商名相伊尹在教訓商王太甲的《太甲訓》中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我秦趙兩國,皆是商之遺族,又皆為嬴姓之後――就連我李氏一族也出自嬴姓……
今天就讓我李牧代替先祖教訓一下隻知以鄰為壑,做害群之馬的嬴秦一國吧!”當大軍穿越過山穀之後,行到一處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李牧眼看天空中放出一道天光,便自認為是祖先召喚,心情更是大振。
“兄弟們,隨我繼續進軍,了了這場兵災戰禍!”李牧立在一塊突兀於地表的大石之上,再次向眾騎兵激勵道。
“是將軍!”雖然是連續行軍數日,日日夜夜皆是風餐露宿,而今日更是近軍過百裏,天色也經漸漸暗淡,可兵士們的回答依然簡捷而有力――楊柳小城、還有那新之城中的修養所帶來的好處,終於在這一刻,暴發了出來。
“將軍……我們要去哪兒?”終於還是忍耐不住心中的疑惑,五原城尉向李牧問道。這兩日來,他也用心記算過所走的路程,大軍所經過的地方。按理說李牧定下的進攻目標因該越來越明確才是,可是騎軍行到今日,城尉卻是越發糊塗了。
按城尉所想李牧先前的行動,可能是要攻擊義渠戎人的核心地帶,一舉擊潰戎人;可是李牧騎軍卻是出人意料的劍走邊鋒,從戎人控製地區的邊緣一擦而過,大軍掠過之處,別說是半個戎兵了,就連一坨戎人的羊屎都沒有看到――於是城尉又想李牧是不是要迂回包抄,從背後奇襲戎人營寨,繼續他“屠營俾將軍李”的神話。
如此聯想,已經讓城尉心中一驚,背上發汗,頭皮發麻了。如果李牧真按城尉所想行事,那就以為著他們這支軍陣將夾在和他們為敵的義渠戎人與和他們並不友好的秦國邊軍之間――萬一秦軍發起狂來,說李牧他們進犯了秦國領土,進而出兵,這支騎軍便是腹背受敵了――義渠戎人現在退守的地方,雖是三不管之地,可是按各北方興建有邊牆長城的國家的慣例,邊牆之北,延伸一定的距離,都被視為己方領土,如果秦人真要認起死理來,那麽……
五原城尉不敢多想了,他甚至不會想到李牧會去主動挑戰自稱為天下無敵的秦軍。
原本以為李牧會在大軍通過河穀之後下令大軍西進,折回並完成對義渠戎人包圍戰略,可是李牧的這一道前進之命,卻讓他瞠目結舌,更加不安起來。
看著大軍浩浩蕩蕩如射出去的箭矢一般不改南進的方向,城尉在心中的疑惑終於在眾兵此起彼伏的回應李牧之聲漸漸奚落之時,從口中暴發了出來。
“想知道嗎?李牧難得得神秘一笑,給他留下一句話:等天黑就知道了。
接下來的行軍,終於讓城尉知道了李牧要去哪裏;不過此時,看著對麵山上那蜿蜒起伏的朦朦朧朧的巨大建築的輪廓,城尉的臉泛白,哆嗦間上牙與下牙打起了架來。
不用他再猜再想了,李牧騎兵已經借著夜色的掩護,從一道不高的山脊缺口之處,翻越過秦國的邊牆長城了。
與趙國的邊牆長城一樣,秦國的邊牆長城已是就著山勢地形而建造,背依著山樑修建在山巔之下。這樣做有很多好處,主要是節省建築材料與工時,因為山脊就代替一半的建築材料,自然就省下了工時。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很多山勢太陡,或者是兩山之間的缺口之處,便無法建築邊牆,當然人們也會用烽火台、望樓之類的預警建築來補充這些長城上的缺口。
隻是到了夜裏,人的目視距離有限,烽火台、望樓作用便大大降低了,這便給那些想要翻牆而過的“不軌之人”留下了機會――有時甚至可能有數萬大軍從缺口入經過,守兵居然沒有發現的事例出來。
李牧之所以會想到這樣的法子過秦長城,也是拜他在雁門時所抗擊的匈奴胡騎所賜教。匈奴騎兵往往就是用這種法了,神不知鬼不覺得進入到雁門郡中,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再用同樣的手法,神不知鬼不覺的退出雁門,到了廣袤如海的草原上,匈奴騎兵們把馬鞭一指,便可揚長而去――想要報複,可是你又不知是那個匈奴部落所為,如果打錯了人,就會召來整個匈奴部族的反報複。
對李牧等雁門邊軍來說,匈奴人的這招就是一個讓他們抓耳撓腮,防不勝防的戰法――他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事後察明匈奴人是從那一處山口出來,以後多多巡視,或者是在那裏建起更多的烽火台,算做亡羊補牢。
而現在李牧卻師法前敵,要把自己的痛苦經驗再轉送給了秦人,要讓他們也吃吃遊牧騎兵戰術之苦。
“快快,過了邊牆,我們就找一處僻靜的山林,歇息上一整個大白天!”李牧輕聲對兵士們說道;話語間,又說起了匈奴騎兵教給他的戰法――晝伏夜出,讓敵方摸不到蹤跡。
“將軍……你……你怎麽要去打秦人啊!”五原城尉哆嗦著問道,半是因為夜風清寒,半是由於真的有有幾分害怕。
畢竟,這些年來,秦趙兩國雖然有表明上的兄弟盟約的束縛,之間沒有發生過什麽大的戰事,可是因為趙國時常幹預秦國為了打通與他的中原飛地陶邑與本士之間的聯係,而與魏國之間報發的戰爭。趙國還兩次以支援魏國為名把大軍開到秦趙魏三國的邊界之上,讓秦國名將白起兩回飲恨於魏都大梁城下,不得不在得勢之時,卻草草退兵。
作為對趙國的報複,秦國不時以兩國邊境小磨擦為由頭,發起對趙國一城一地的局部性戰爭――今年屠光狼城,明年陷狼皋城。在這此局部性戰爭中,趙軍對秦軍往往是負多勝少,於是這些年以來,整個趙軍之中多多少少迷漫著一絲對秦軍的恐懼之情。
這也正是為何會五原城尉一臉菜色,口中哆嗦個不停,一看這德行便知是畏戰思退的原因所在。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CMFU.,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
所為有“一寸短一寸險”中的“險”字,說得是短兵器靈活而具危險性,對於短兵器的使用者來說,看中的是其攻擊頻率高,留給對手的反應時間短,且攻擊命中率高,對手很難躲;當然,對於這個“險”字還有一半是留給短兵器的使用者自己的――要想避開對手長兵器之強,而攻擊對手卻不傷到自己,所靠的除了平時苦練而得到的格鬥技巧之外,更需要使用短兵器者自身先天具備或者是後天練就的勇氣與自信,敢於直麵危局而不亂的勇氣與自信。
而這一切,技巧、勇氣與自信正是李牧與他這些常年與狡詐凶悍的胡騎較量的騎兵兄弟們所具備的。
兩個身收相當的劍客遊俠比武,從十步之外,衝到近身之處,在距離很近的情勢之下,劍更短的那一個劍客往往能活下來,因為短一點兒的劍更利於快速拔出,搶先攻擊――卒長曾經聽一些觀看過邯鄲劍客的生死決鬥的人吹噓道,當時他不以為然,不過這會他算是知道什麽叫絕非空穴來風,憑空杜撰了。
他的第一反應就是腦子飛快轉動,思考著對他長劍相向的這名俾將軍是什麽來頭,也好找個機會跪地俯地求饒――這卒長還算是個聰明人,還多少有點兒自知之明,知道是逃不掉的,腦中所想不是找機會逃走。
見看著自己的頭兒被不善的來者製住了脖頸要害,而自己這頭也不好過,不是被利器頂在胸前,就是感到背後有一股子寒氣襲來――八成是背後有人也把兵鋒對著自己的軟肋了吧。
眾步卒再定神一看,也失去了反抗的勇氣――原來來者有百十來號人,就是一人一劍,也是有兩把凶器正對著自己父母生養的肉身上,就算是拚死了與他們纏打在一起,人家也比你多出一張口來,可以多咬你一口。
“放下兵器!”李牧見眾步卒已經無力反擊,時機成熟,便在被他以長劍封喉的卒長耳邊大聲叫道,那聲音洪亮,直震得卒長耳中發鳴,心中發慌。
“都,都放……放下!”卒長一麵給他的手下遞束手就擒的手勢,一麵身體力行地解下腰間的配劍。
一時間,山澗河穀之中回蕩起了聲聲清脆入耳的金屬與地麵堅時相擊之聲,恰似這些步卒為李牧騎軍奏起了輕快的進軍曲目。
“大人、將軍……您這是……有話好好說,好好說!”看到自己的手下放下了兵器,卒長並不為繳械投降、束手就擒並可能任人宰割、坐以待斃而感到半點恐懼,反而把這一係列動作當成了向李牧討功邀賞的本錢。
“我們沒有通關的碟冊,於是便自己做了一個!”李牧輕抖手中利劍,意示道:我們現在要強過此處!我這手中之劍就是最好的通關的碟冊,現在你應也要應,不應也要應!
“將軍請自便……請自便,隻是前麵路途艱險,又可能有戎人阻截,在下隻怕將軍這點人馬――是過不去的!”卒長本想討好,想要做出關心李牧安危的樣子與李牧套個近乎,卻一時找不到好的說詞,嘴拙之間就把話說成了如此的潛詞:你們過了我這一關,也走不遠的,不如就這麽推回去,我就當不知道這事兒,大家相安無事,兩全其美。
“我們過得去,過不去,那是我們自己的事兒,就不用你小子操這份閑心了!”李牧一邊咧輕笑,一邊毀手示意,眾兵邊七手八腳的把守關步卒們全都綁了起來。
騎兵們的行動自然是下壞了眾步兵小卒,一個個連聲求爺爺吿奶奶的求饒,以為騎兵們要把他們一綁,然後再補上一劍……
事情做到這裏,那卒長反而安心了不少,李牧下令綁了他們,而不是一劍下去,殺死他們,至少說明李牧不想殺他們,最少,他們哥幾個眼下是沒有性命之憂了。卒長現在也隻有怨天尤人,怨他的上峰怎麽會把他們這麽一點子人馬,放到這處深山老林之中,來守衛這處險要隘口,又怎麽這麽巧,在他們這群人馬當值之時就碰上了李牧這個天煞孤星,害得他們受此驚嚇――老將龐援的一時疏忽,總於成就了李牧們的隱蔽行動,也讓這些倒黴的步卒們代他老人家受了過。
眼看著眾步卒像小雞似地,被綁成了一串,李牧心中還真有一點可樂,當然,更有一絲同情。於是他再上前去,把長劍一比,在卒長麵前晃悠了一下,然後問道:“你們何時換崗?”
“還有一天的樣子……我們的大營距離此處大約一半天的路程,每三日換防一次……”卒長邊回著李牧邊在心中罵道:我就這麽走背運,這檔子事兒,偏偏就讓給撞上了!莫不是那回睡的那小寡婦罵的天殺的、不得好死靈驗了吧?
卒長那個悔啊,而他們手下們那個怕啊。
李牧一聽,放心了不少,便對卒長言道:“好吧,那就委屈一下眾兄弟了,這人餓上一天半日的,死不了的!”
接著,李牧回過頭來,眼中帶著一絲惡意作怪的光,對自己的部下令到:“先灌他們個水飽,人一天不吃可以,可是不喝點可就回把人給渴死了。然後把他們的腳子給綁了,嘴給塞上,全都扔到軍帳裏去!”
一聽李牧不殺自己,卒長也不再多問什麽李牧為什麽要綁他們,又為何要強硬過關,隻是把頭一點,連聲謝道:“多謝將軍不殺之恩,多謝將軍……快,還不快多謝將軍!”
卒長雖不是什麽能人,卻也是眾步卒的兄長頭領,也知道愛護手兄弟。
“多謝將軍……”在被封上口前,眾兵也學著他們的頭兒的樣子,連聲請謝道。
***
“將軍,這裏的守關兵士呢?”五原城尉一麵指揮著他的兵士向南而去,麵四下環視,看到關口之處除了被掀翻在路旁的拒馬路障,以及路邊一座空無一人的單闕造型的崗哨箭樓之外,別無他物,便向李牧問道。
李牧知道五原城尉已經是心中生疑,卻又不好在半道上與他反臉,搞得同室操戈,血濺袍澤,於是有意先唬後撫道:“全都我扔到河裏去了!”
李牧在說話之間,卻向山坡上的一兩處軍帳望去,言外之意已經明了:全押在帳蓬裏邊了。
“將軍真的要引我部攻擊戎兵?”五原城尉隻知從李牧南下是要作戰,李牧不說,他也不好向李牧打聽什麽們。他想著李牧這回的目標不是殺敗義渠戎人,卻不想李牧反倒是要“救”戎人一把,把他們引回秦地。
而城尉更是知道一個事實――眼下出了這道臨時設立的關卡,便算是出了安全的趙國雲中,進入義渠戎人的地盤,隨時都可能被趙軍壓得喘不上氣的戎兵反戈一擊,造成慘重的傷亡。城尉不能不回想起五原俾將軍對他的交待,要他出十卒而還九兵,盡力保體五原兵士們的性命。於是他在這當口之上,再次向李牧提示道:現在回頭,還來得急,李將軍。
當了此時,李牧倒是與他想到一塊去了,隻是李牧的想法與他正好相反――李牧尋思著把五原兵全都帶到戎人的地界上,讓他們知險而勇,知險而進――話說刀都快要架到脖子上了,也由不得你不反抗了。
這樣的辣招是李牧在陷隊營中所領悟到的。陷隊營中的兵士皆是觸犯了軍中法度,要掉腦袋的主兒,而他們所犯下的事兒,其中也不缺乏殺人放火,作奸犯苛的大罪大過,這些兵油子的素質恐怕隻比質樸純厚的普通兵士差,在戰場之上定是第一個逃命奔跑的人。可是,到了陷隊營中的這樣的老兵油子卻是個個皆為以一當十的勇猛之士――原因很簡單,他們的前麵是敵軍,後麵是督戰的己方兵士,隻要他們心生後退之意,可能再剛後退一步,便會被己方的射手給射成箭靶子;於是他們隻好奮勇前進,立得戰功方才有生路可走。
李牧現在正是要用軍中管製陷隊之士的方子,來給五原兵士們治治臨戰怯敵的毛病――當然,這也是五原城尉最不想看到的,把他的袍澤送到絕死之地,以激發其求生之欲的戰術;因為在他的眼中,李牧是在玩火,是拿他的兄弟們的性命打賭,是用袍澤的血液來染血自己通向名將之路的地毯。
“雖說那些守親步卒是代郡兵士,可是他們也是我趙國邊兵,將軍為何如此對待自家兄弟?”五原城尉向深綠之中夾雜著枯黃之色的山林中望去,看著半隱半再於林木中的軍帳,故意帶著一份怒意“責問”李牧,言下之意:你要怎麽對帶我們雲中軍,我們五原城的人馬?
李牧看了看他,也不多說別的隻是就事論事道:“都尉放心,我已問過他們,不過一日過後,後方換防的兵士就要來與他們交接崗哨,到那時,自然有人放了他們――再說在捆綁他們之間已經給他們喂足了湯水肉脯,就是餓也餓不著他們的!”
李牧也向城尉表態:放心,跟我混,沒有錯的!
“這……”城尉不好把話說白,又隻好把頭一埋,不再做聲,當然,他也不再配合李牧催促全軍前進了。
聽著帳外連綿不斷,與滔滔河水共鳴同響的馬蹄之聲,感觸著地麵所傳導來的一陣陣震顫,守關的兵卒們雖不能說話,最已經用眼神相互交流起來:“我的娘誒,好在沒有和他們打起來,要不然……聽這聲兒,,能弄出這番動靜來的,少說也是三、五千人吧……”
眾兵眼神中透露出唏籲不已的神光,卻也更加迷茫――這一支大軍是從何而來,為何而來,又為何如此對我……更不知他們是從何而去,去向何方。
***
山穀間山嵐陣陣,河岸邊河風股股,雖是清涼凜冽,雖是吹得縱馬快步的騎兵雙眼半閉,卻讓他們感不到一絲寒意――因為此時已入義渠戎人的地盤,意料之中的遭遇之戰隨時都可能發生,眾兵們那還有心情去歎風冷天寒,皆從精神抖擻之樣,四下觀望著山間林中,是否有異樣之景,好提前做出預防。
“如此清風沁人,何不讓旌旗招展,振奮我軍士氣!來人啊,快把咱們的大旗支起來,支地高高的,讓它迎著飛,飛起來!”李牧見眾人皆是臉色凝重,一臉的緊張,甚至有人一手勒住韁繩,一手撫劍,幾欲拔劍而出的樣子,但下令道。
眾人以為他們的長官是要緩解一下中軍緊張肅殺之氣,便照令而作。
“將軍……我等先前在自家地界上是偃旗息鼓,怎麽到了敵兵賊人的地盤上了,反而要大張旗鼓,做出架勢來?這不是要招來戎兵圍攻嗎?”身邊的騎都尉對李牧的反常做法提出了置疑。
“作出架勢來?對啊,不光是要做出架勢來,還要拿出聲勢來!”李牧也不看騎都尉一眼,卻對騎都尉的話頗有心得的樣子,再次令道:“我們全軍來歌上一曲吧……我歌《無衣》,眾兵來和如何?”
先前心事沉重的眾騎兵們因為看到眼前那一麵麵赤色的趙軍大旗如火焱一般在風中歡快翻動著,就好像看到眼前出現一團團雄雄營火一般,心中頓生暖意,也大感快尉了不少;現在又聽自家將軍一聲令下,要他們隨歌而和,自然是連聲應諾,莫不相從。
“將軍……”騎都尉還要說什麽,可話到了口邊兒,卻被李牧的嘹亮歌聲止住。
“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於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仇!”李牧把頭一仰,如雁門一帶的牧人放歌時的動作一般,對著穀中青山綠水,對著空中蒼天白雲,連聲歌道。
頓時,山林之中,草木之間激蕩起了雄壯的聲音。
“兄弟們唱起來啊!”李牧再次令道。
“豈曰無衣?與子同澤。
王於興師,修我矛戟,與子偕作!
豈曰無衣?與子同裳。
王於興師,修我甲兵,與子偕行!”
整個峽穀之中,響起了趙國兵士慷慨激昂的進軍之聲,雄渾激蕩,響徹天地,直震地河水泛波,樹葉凋落,更不說林中野獸,無論是虎豹狼蛇,還是大熊巨豕,皆作鳥獸四散。
如從山嶺脊峰之巔,俯視山澗河穀,便可見趙國騎軍在沿著河岸蜿蜒而行,綿延數裏,那架勢像龍似蟒,又聽聲聲高歌,更如龍吟虎嘯――如此聲威震動,自然是引來了密林深處,黑暗之中的無數又充滿著敵意的眼睛――這正是李牧所要吸引來的東西。
“將軍……”騎都尉還要說什麽,卻被在一邊露出半點喜色的五原城尉阻止住了。
“都尉莫急,看來你家將軍又是在故計重施,隻是做得更大罷了――八成他也聽說過馬服郡北伐行到路中,以戰歌激勵士氣之事!”五原城尉向騎都尉解釋道:“當時那些弱小的遊牧部落、氏族聽說趙軍高歌而進,雖不知馬服君要來伐他們,卻知有大事發生,於是便紛紛望風北遁――你家將軍這回怕也不隻是要激勵我軍士氣這麽簡單吧……”
說著,五原城尉將嘴一呶,向騎都尉指著騎軍隊列前方的“趙”字大旗,還有一邊稍微小上那麽一號的“李”字旗,然後言道:“原來你家將軍是有這個東西當護身的桃符啊――難怪敢這麽張狂了!”
五原城尉一麵看著李牧強健的背膀隨著馬兒的前進,而穩重的起伏著,一麵事後半仙地向騎都尉解說說著李牧之計;城尉話語之間充滿著絲絲嫉妒與欽佩之氣,當然,他對李牧的用兵之術放心了不少,知道這回說不定能安然後鄉,搞不好還能立上寸尺軍功。
李牧騎軍的歌聲很快引起了分布山野之間的各部義渠戎人斥侯的矚目,他們紛紛偷偷摸向河岸邊上,又聶手聶腳的躲藏在巨木之後,大石之陰,睜著賊大的雙眼,向李牧騎軍望去。
戰國之時,各國文字雖然不同,但大多相通,戎人們雖然認不得幾個趙國文字,但是那趙、李之類的簡單文字,連蒙帶猜,還是認得的。眾戎人斥侯心大驚:“趙國騎軍、李字為號……這不是那個出名的‘屠營俾將軍李’的名號嗎?怎麽這個煞星又殺到這兒來了!”
震驚之餘,戎人們還是沒有全然忘記自己的本份,於是蹲在山林之中的陰暗處所,再次觀察起來。
這一望去不要緊,那些本說是向部中長老、族長匯報李牧這個天殺的攻上來了――不用我們去尋仇,他自己就送上門來了,我們大夥一起上,把他收拾了……可是眼前所見,不要說他們不再敢這麽想,就連回去報告“李牧來了,大家快逃”,都要等自家的腿肚子不軟了才說。
在聽到動靜,前來一探究竟的戎人斥侯眼中,是實打實的看到了半萬騎兵――而他們這些被受趙軍大將龐援打擊的戎人分部,每部要能湊出千騎都有些勉強了――整個義渠戎部的全部兵力加起來不過六、七千騎,如果用來防守,加上部中眾兵的決死之心,再有部中老弱全力助戰,也許還可能勉強支撐,可是要他們主動進功攻擁有五千騎之眾的李牧騎兵……雖不說是去送死,也算得上魚死網破,兩敗俱傷,一點好也撈不到不說,更可能加快義渠戎人的滅望。
“快,快回去告訴大家,能躲就躲,能藏就藏!”眾戎人看著李牧騎軍如龍遊山林的氣勢,紛紛在心中暗暗心道。他們留下人馬看住李牧騎軍的行動之後,便跳上戰馬,狂奔急,或是徒步而行,翻過山嶺,從捷徑處回到部中,警告部眾避讓李牧之軍。
這一回,又讓李牧算準了,各義渠戎部在收到李牧率五千騎兵氣勢洶洶殺來的消息之後,果然用上了“惹不起卻躲得起”的生存之法,給他的騎軍讓開了山間道路,盡力不去招惹他分毫。
其實在山穀之間行軍,大隊行進,本是最容易受攻擊的。因為守方可以憑借著山勢地形,從兩山之間放箭,或者是用滾木壘石攻擊行進在山道中的軍隊。如果守方再用點計策,發點子狠,把攻方堵在山穀之中,然後兩個截腰斬首,把行進中的攻方分割成數段,然後集中預備隊,把分成數段的攻方一塊一塊的吃下,就是用少於攻方的軍隊消滅整支進攻軍隊也不是不可能。
穀地作戰,對任何一支進攻方的軍隊都是相當困難的事情。特別是騎兵,一旦在山穀之中受到敵軍攻擊,就連還手都很困難――戰馬不能爬陡坡,而當時以使用短兵器、射程較近的角弓為主的騎兵,在下馬作戰,失去機動能力之後,根本不是使長械曲弓的步卒們的對手。
如秦國,就是扼守住了崤關與涵穀關之間的穀地,利用地利之便,才有了任憑中原百萬大軍,卻叩關不下的光輝戰績。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這也就是龐援在把義渠戎人趕出雲中之後,除了己方將士疲乏,戰馬需要修養之外,不敢再輕意進兵的又一原因所在――他不想讓趙國的子弟兵在山林中之白白浪費自己的生命。
而李牧呢?他之所以敢於兵行險招,從河穀地帶迂回進兵的原因,除去他作為青年人故有的冒險精神之外,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在他想出從穀中進軍奇襲秦城之計後,又回過頭來想道:“既然我能想到這樣的戰法,那麽,義渠戎人怎麽可能想不到呢?”
為此,他做出了大膽而合乎常理的推論――和五原兵一樣,戎人也有畏敵不前的毛病;隻不過戎人畏懼的是多次打敗他們的秦軍,而五原兵士畏懼的是戎人的來勢凶猛。
然後,李牧又反推道:既然戎人怕了多次打敗他們的秦人,而不敢定出像他定出的奇襲秦城,回到上郡類似的計策,那麽,反過來說,戎人也會怕他這個被戎人傳做是“屠營俾將軍李”的李牧了。如果他大打旗號,高歌進軍,戎人會有什麽反應――定是聞風而遁。再說他所選擇的進攻路線,不過是從戎人控製地區的一角輕輕掠過,根本就不觸及戎人那如樹稍驚鳥一般的神精,自然不會此來戎人的激烈抵抗――就自是戎人想打,要想把兵馬大崇山峻嶺間迅速調度,也不是那麽容易的事兒――更不說趙軍是騎兵,義渠戎人也是騎兵。
於是又再推而廣之,他如果打下了數座秦城,那麽這消息聽到戎人耳中又會怎麽樣――戎人定會像五原城的趙軍一樣,借著這個機會擴大戰果,如趙軍收河南地一般,回流到秦國上郡――於是秦人造出的戎兵戰火,到最後,又會燒到秦人自己身上。
***
“上古之時,有我先商名相伊尹在教訓商王太甲的《太甲訓》中說過:‘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我秦趙兩國,皆是商之遺族,又皆為嬴姓之後――就連我李氏一族也出自嬴姓……
今天就讓我李牧代替先祖教訓一下隻知以鄰為壑,做害群之馬的嬴秦一國吧!”當大軍穿越過山穀之後,行到一處地勢較為平坦的地方,李牧眼看天空中放出一道天光,便自認為是祖先召喚,心情更是大振。
“兄弟們,隨我繼續進軍,了了這場兵災戰禍!”李牧立在一塊突兀於地表的大石之上,再次向眾騎兵激勵道。
“是將軍!”雖然是連續行軍數日,日日夜夜皆是風餐露宿,而今日更是近軍過百裏,天色也經漸漸暗淡,可兵士們的回答依然簡捷而有力――楊柳小城、還有那新之城中的修養所帶來的好處,終於在這一刻,暴發了出來。
“將軍……我們要去哪兒?”終於還是忍耐不住心中的疑惑,五原城尉向李牧問道。這兩日來,他也用心記算過所走的路程,大軍所經過的地方。按理說李牧定下的進攻目標因該越來越明確才是,可是騎軍行到今日,城尉卻是越發糊塗了。
按城尉所想李牧先前的行動,可能是要攻擊義渠戎人的核心地帶,一舉擊潰戎人;可是李牧騎軍卻是出人意料的劍走邊鋒,從戎人控製地區的邊緣一擦而過,大軍掠過之處,別說是半個戎兵了,就連一坨戎人的羊屎都沒有看到――於是城尉又想李牧是不是要迂回包抄,從背後奇襲戎人營寨,繼續他“屠營俾將軍李”的神話。
如此聯想,已經讓城尉心中一驚,背上發汗,頭皮發麻了。如果李牧真按城尉所想行事,那就以為著他們這支軍陣將夾在和他們為敵的義渠戎人與和他們並不友好的秦國邊軍之間――萬一秦軍發起狂來,說李牧他們進犯了秦國領土,進而出兵,這支騎軍便是腹背受敵了――義渠戎人現在退守的地方,雖是三不管之地,可是按各北方興建有邊牆長城的國家的慣例,邊牆之北,延伸一定的距離,都被視為己方領土,如果秦人真要認起死理來,那麽……
五原城尉不敢多想了,他甚至不會想到李牧會去主動挑戰自稱為天下無敵的秦軍。
原本以為李牧會在大軍通過河穀之後下令大軍西進,折回並完成對義渠戎人包圍戰略,可是李牧的這一道前進之命,卻讓他瞠目結舌,更加不安起來。
看著大軍浩浩蕩蕩如射出去的箭矢一般不改南進的方向,城尉在心中的疑惑終於在眾兵此起彼伏的回應李牧之聲漸漸奚落之時,從口中暴發了出來。
“想知道嗎?李牧難得得神秘一笑,給他留下一句話:等天黑就知道了。
接下來的行軍,終於讓城尉知道了李牧要去哪裏;不過此時,看著對麵山上那蜿蜒起伏的朦朦朧朧的巨大建築的輪廓,城尉的臉泛白,哆嗦間上牙與下牙打起了架來。
不用他再猜再想了,李牧騎兵已經借著夜色的掩護,從一道不高的山脊缺口之處,翻越過秦國的邊牆長城了。
與趙國的邊牆長城一樣,秦國的邊牆長城已是就著山勢地形而建造,背依著山樑修建在山巔之下。這樣做有很多好處,主要是節省建築材料與工時,因為山脊就代替一半的建築材料,自然就省下了工時。不過缺點也很明顯,很多山勢太陡,或者是兩山之間的缺口之處,便無法建築邊牆,當然人們也會用烽火台、望樓之類的預警建築來補充這些長城上的缺口。
隻是到了夜裏,人的目視距離有限,烽火台、望樓作用便大大降低了,這便給那些想要翻牆而過的“不軌之人”留下了機會――有時甚至可能有數萬大軍從缺口入經過,守兵居然沒有發現的事例出來。
李牧之所以會想到這樣的法子過秦長城,也是拜他在雁門時所抗擊的匈奴胡騎所賜教。匈奴騎兵往往就是用這種法了,神不知鬼不覺得進入到雁門郡中,大肆劫掠一番之後,再用同樣的手法,神不知鬼不覺的退出雁門,到了廣袤如海的草原上,匈奴騎兵們把馬鞭一指,便可揚長而去――想要報複,可是你又不知是那個匈奴部落所為,如果打錯了人,就會召來整個匈奴部族的反報複。
對李牧等雁門邊軍來說,匈奴人的這招就是一個讓他們抓耳撓腮,防不勝防的戰法――他們所能做的,不過是在事後察明匈奴人是從那一處山口出來,以後多多巡視,或者是在那裏建起更多的烽火台,算做亡羊補牢。
而現在李牧卻師法前敵,要把自己的痛苦經驗再轉送給了秦人,要讓他們也吃吃遊牧騎兵戰術之苦。
“快快,過了邊牆,我們就找一處僻靜的山林,歇息上一整個大白天!”李牧輕聲對兵士們說道;話語間,又說起了匈奴騎兵教給他的戰法――晝伏夜出,讓敵方摸不到蹤跡。
“將軍……你……你怎麽要去打秦人啊!”五原城尉哆嗦著問道,半是因為夜風清寒,半是由於真的有有幾分害怕。
畢竟,這些年來,秦趙兩國雖然有表明上的兄弟盟約的束縛,之間沒有發生過什麽大的戰事,可是因為趙國時常幹預秦國為了打通與他的中原飛地陶邑與本士之間的聯係,而與魏國之間報發的戰爭。趙國還兩次以支援魏國為名把大軍開到秦趙魏三國的邊界之上,讓秦國名將白起兩回飲恨於魏都大梁城下,不得不在得勢之時,卻草草退兵。
作為對趙國的報複,秦國不時以兩國邊境小磨擦為由頭,發起對趙國一城一地的局部性戰爭――今年屠光狼城,明年陷狼皋城。在這此局部性戰爭中,趙軍對秦軍往往是負多勝少,於是這些年以來,整個趙軍之中多多少少迷漫著一絲對秦軍的恐懼之情。
這也正是為何會五原城尉一臉菜色,口中哆嗦個不停,一看這德行便知是畏戰思退的原因所在。
(未完待續,如欲知後事如何,請登陸***.CMFU.,章節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閱讀!)(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