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常青安辦妥了事情後也來找趙渝,她關切問道:「殿下可有為難你?」
「並無。」
趙渝想想謝淮,六殿下雖然煩人地緊,但是好像並沒有什麽壞心思,就是嘴巴有點壞,但是其實還是挺關心人的。
如今趙渝是越發光彩照人,從前如明珠蒙塵,而今那塵埃褪去,便光華萬千,她容貌明麗,心地善良卻不膽小怕事,知書達理,明事理能擔事,這樣好的孩子,有誰不喜歡呢。
常青安看著她,眼神暗了暗,輕聲問道:「渝兒可有意中人?」
「母親怎麽突然說起這個?」
趙渝愣了愣,臉色通紅,她到底臉皮薄,攥緊炭筆,有些扭捏,不敢抬頭看常青安,聲如蚊呢:「我沒有。」
她表情羞憤,一副恨不得鑽進地縫裏去的模樣,常青安又是歡喜又是擔憂,喜的是趙渝還小,現在談親事還為時過早,還能在家中多留幾年,憂的是已有人看上了趙渝,且來意不明。
「渝兒。」
常青安伸手輕撫了撫她的頭頂,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隻能借用將軍府的權勢了。
「母親。」
趙渝看著常青安,感知到這話中的嘆息,她有些不解。
常青安溫聲道:「去忙吧。」
「好。」
趙渝點點頭,露出個淺淺的笑來。
街道上不少人都默默注視著常青安,他們想知道皇子殿下來了後,那從前的許諾是否還作數,卻礙於她的氣度,不敢上前。
常青安看向眾人,說:「諸位無需擔憂,殿下寬仁,諾言自然作數。」
無數雙眼睛亮起,他們麵色欣喜,再次謝道:
「多謝殿下,多謝夫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常青安:「我雖非聖賢君子,卻也當言而有信,還望諸位守望相助,同行其車,共渡此難。」[1]
一時間大家麵麵相覷,災民大多是平頭百姓,他們大字不識一個,更難言四書五經,向來容易遭逢劫難的都是樸實的百姓。
隻是他們雖不解其意,卻聽明白了「共渡此難」,以及常青安不會食言。
常青安心下嘆息,讀書難,知聖人言明聖賢意,更難,是故愚昧難以出頭,更遑論改變,災民中不乏幾歲孩童,小小年紀便幫著做活。
不是他們不想讀書,是讀不起,偏遠的村子甚至沒有先生。
當晚,常青安拿了冊書,來到帳篷外,此時尚有月光,還不算太晚,她席地而坐,一手拿了根樹枝,就地講學。
「《論語》,學而第一,在德。」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
「此意為溫習所學,莫不樂焉?得遇遠朋,亦樂乎,不因不知而怒,莫非君子乎?」
「……」
她以樹枝於地麵寫下一個個大字,目色認真。
白日裏大家忙於修固堤壩,晚間正是歇息時候,且孩子們做不了什麽重活,如今更無農活,倒是頗有時間,加之已有主事人來到漳州,事情都走上了正軌,她也可以做點別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一開始沒有人出帳篷,因為不明所以,常青安毫不在意,繼續降下去,片刻後,有人反應過來了,立刻掀開帳篷,緊緊地看著她,還有地上一行行大字。
「快去。」
「快。」
「去啊。」
「……」
漸漸地有孩子從帳篷中跑出來,有的是被大人們推出來,走到她麵前,有的是由婦人牽著手引著坐下,不一會,她麵前便坐滿了孩子。
他們眼睛睜地大大的,好奇地看著常青安,有大一點的孩子比較穩重,他們知道常青安說的是什麽,是書。
這些孩子如果想上學,首先得有夫子,而後交上束脩,隻是由紙張糊成的書冊,是他們買不起的,有上過學堂的孩子,從前都是以筆抄寫下來以供溫習。
而今常青安分文不收,坐而講學。
她對上這一雙雙清澈眼睛,微微一笑,溫和而不失威嚴,她講得極慢,一字一句翻來覆去地說個清楚明白,爭取讓每個孩子解其意。
春蘭和長靜默默支起架子,掛上厚實布匹擋風,搭成一個小小的並無封口的帳篷,而後鋪上地毯,讓孩子們坐下,再燃起幾個炭盆,以免受寒。
她們更點上數根蠟燭,又撿來一些樹枝,分發給孩子們。
地麵上有一字位於首位,端正方大,正是德之一字。
樹枝點於字跡旁,常青安問道:「諸位因何而學?」
她聲音柔和,並不嚴厲,更無恃才傲物的尖利之感,孩子們膽怯地看著她,畏畏縮縮地不敢開口。
「不知不罪,不知不學、學而不思,當為錯。」
她輕聲慢語,連語氣都是平淡至極,不怒自威。
「因科舉而學。」
在片刻的沉寂後,有一人鼓起勇氣開口道,他目光堅定,手握成拳,衣衫襤褸,但是論字跡來看,他寫的字並不算差。
常青安頷首,肯定道:「此為誌,可。」
「母親讓我來的。」
常青安也不惱:「此為孝,可。」
「因識字而學。」
「此為求學之心,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常青安辦妥了事情後也來找趙渝,她關切問道:「殿下可有為難你?」
「並無。」
趙渝想想謝淮,六殿下雖然煩人地緊,但是好像並沒有什麽壞心思,就是嘴巴有點壞,但是其實還是挺關心人的。
如今趙渝是越發光彩照人,從前如明珠蒙塵,而今那塵埃褪去,便光華萬千,她容貌明麗,心地善良卻不膽小怕事,知書達理,明事理能擔事,這樣好的孩子,有誰不喜歡呢。
常青安看著她,眼神暗了暗,輕聲問道:「渝兒可有意中人?」
「母親怎麽突然說起這個?」
趙渝愣了愣,臉色通紅,她到底臉皮薄,攥緊炭筆,有些扭捏,不敢抬頭看常青安,聲如蚊呢:「我沒有。」
她表情羞憤,一副恨不得鑽進地縫裏去的模樣,常青安又是歡喜又是擔憂,喜的是趙渝還小,現在談親事還為時過早,還能在家中多留幾年,憂的是已有人看上了趙渝,且來意不明。
「渝兒。」
常青安伸手輕撫了撫她的頭頂,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也隻能借用將軍府的權勢了。
「母親。」
趙渝看著常青安,感知到這話中的嘆息,她有些不解。
常青安溫聲道:「去忙吧。」
「好。」
趙渝點點頭,露出個淺淺的笑來。
街道上不少人都默默注視著常青安,他們想知道皇子殿下來了後,那從前的許諾是否還作數,卻礙於她的氣度,不敢上前。
常青安看向眾人,說:「諸位無需擔憂,殿下寬仁,諾言自然作數。」
無數雙眼睛亮起,他們麵色欣喜,再次謝道:
「多謝殿下,多謝夫人。」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常青安:「我雖非聖賢君子,卻也當言而有信,還望諸位守望相助,同行其車,共渡此難。」[1]
一時間大家麵麵相覷,災民大多是平頭百姓,他們大字不識一個,更難言四書五經,向來容易遭逢劫難的都是樸實的百姓。
隻是他們雖不解其意,卻聽明白了「共渡此難」,以及常青安不會食言。
常青安心下嘆息,讀書難,知聖人言明聖賢意,更難,是故愚昧難以出頭,更遑論改變,災民中不乏幾歲孩童,小小年紀便幫著做活。
不是他們不想讀書,是讀不起,偏遠的村子甚至沒有先生。
當晚,常青安拿了冊書,來到帳篷外,此時尚有月光,還不算太晚,她席地而坐,一手拿了根樹枝,就地講學。
「《論語》,學而第一,在德。」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
「此意為溫習所學,莫不樂焉?得遇遠朋,亦樂乎,不因不知而怒,莫非君子乎?」
「……」
她以樹枝於地麵寫下一個個大字,目色認真。
白日裏大家忙於修固堤壩,晚間正是歇息時候,且孩子們做不了什麽重活,如今更無農活,倒是頗有時間,加之已有主事人來到漳州,事情都走上了正軌,她也可以做點別的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一開始沒有人出帳篷,因為不明所以,常青安毫不在意,繼續降下去,片刻後,有人反應過來了,立刻掀開帳篷,緊緊地看著她,還有地上一行行大字。
「快去。」
「快。」
「去啊。」
「……」
漸漸地有孩子從帳篷中跑出來,有的是被大人們推出來,走到她麵前,有的是由婦人牽著手引著坐下,不一會,她麵前便坐滿了孩子。
他們眼睛睜地大大的,好奇地看著常青安,有大一點的孩子比較穩重,他們知道常青安說的是什麽,是書。
這些孩子如果想上學,首先得有夫子,而後交上束脩,隻是由紙張糊成的書冊,是他們買不起的,有上過學堂的孩子,從前都是以筆抄寫下來以供溫習。
而今常青安分文不收,坐而講學。
她對上這一雙雙清澈眼睛,微微一笑,溫和而不失威嚴,她講得極慢,一字一句翻來覆去地說個清楚明白,爭取讓每個孩子解其意。
春蘭和長靜默默支起架子,掛上厚實布匹擋風,搭成一個小小的並無封口的帳篷,而後鋪上地毯,讓孩子們坐下,再燃起幾個炭盆,以免受寒。
她們更點上數根蠟燭,又撿來一些樹枝,分發給孩子們。
地麵上有一字位於首位,端正方大,正是德之一字。
樹枝點於字跡旁,常青安問道:「諸位因何而學?」
她聲音柔和,並不嚴厲,更無恃才傲物的尖利之感,孩子們膽怯地看著她,畏畏縮縮地不敢開口。
「不知不罪,不知不學、學而不思,當為錯。」
她輕聲慢語,連語氣都是平淡至極,不怒自威。
「因科舉而學。」
在片刻的沉寂後,有一人鼓起勇氣開口道,他目光堅定,手握成拳,衣衫襤褸,但是論字跡來看,他寫的字並不算差。
常青安頷首,肯定道:「此為誌,可。」
「母親讓我來的。」
常青安也不惱:「此為孝,可。」
「因識字而學。」
「此為求學之心,可。」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