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弘搖頭,淡淡地笑:「無妨,且再行一程後換馬車。」他並不是覺得自己身為武將,身子骨硬朗,可以承受騎馬的艱辛,也不是趕時間,需要縱馬疾馳。劉弘選擇騎馬隻是因為他個人從小養成的習慣。隻要騎在馬背上,劉弘的思維就會特別的清晰,能夠想到以前想不到的東西,而且更神奇的是絕不會因為他心中胡思亂想精力不集中而從馬背上摔下來。
遠處,有數百百姓被押解走向碼頭,嚎哭聲不絕。劉弘知道那些是因為進京請命而被流放去印度半島的可憐百姓,他一點不覺得胡問靜殘暴地將百姓流放有什麽不對,這些百姓的行為明顯已經是威脅皇帝了,身為一國之君怎麽可能容忍這種刁民?
劉弘聽著那些百姓的慘嚎,心中隻有鄙夷和厭惡。一群刁民老老實實聽朝廷安排豈不是好,敢站出來就要有接受處罰的準備。他微微一笑,很清楚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怎麽可以想著處罰為民請命的善良百姓呢?可是劉弘出身富貴,一直以來都是朝廷大官,他天然的站在了統治階級這一邊,絲毫不覺得百姓是不是善良有什麽重要,他隻在意順民。在這點上,劉弘其實是支持法家的民愚策略的。但那是胡問靜的事情,他不想在這種事情上與胡問靜發生爭執,身為臣子最要緊的是毫無節操的拍皇帝的馬屁,怎麽可以與皇帝爭執?劉弘因為種種原因做不出抱著胡問靜大腿哭喊「你長得像我娘親」之類的行為,但也不代表他會傻乎乎地做諍臣。
劉琨低聲道:「那些人去了印度半島,隻怕這輩子是回不回來了。」他微微有些惆悵,他是不是也該去印度半島?聽說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個個懶惰到了極點,廣州原本有一些印度半島的土著,可是無論是集體農莊還是挖礦都不太好使,那些印度半島上的土著隻會明目張膽地懶洋洋地偷懶,哪怕挨幾皮鞭也不怎麽在乎。聽說王梓晴氣壞了,好好的一個大家閨秀竟然下令凡是完不成農莊或者礦場任務的印度半島土著直接殺了,這才讓那些印度半島的土著終於老實了些,可是各種問題還是層出不窮,什麽田地的雜草不處理幹淨,深耕不到位,澆水偷懶,礦場撿了一大堆碎石頭冒充礦石,管理這些印度半島的土著比管理大楚人要累一百倍。王梓晴後來下令,但有新來的印度半島土著見麵之後先打一百殺威棒,這才讓印度半島的土著聽話了一些。
劉琨微微出神,印度半島看似隨時可以落在大楚的手中,其實大楚無力消化,需要處理的手尾比打仗還要繁重和艱難,大楚官員在印度半島出人頭地的機會比其他地方要大不少。話說胡問靜將十幾萬大楚百姓流放印度半島是不是也打著加強對印度半島統治的意思?
劉琨心思飄蕩到了印度半島之上,劉弘的心思卻落在了朝會之中。
胡問靜點頭答應了劉弘的軍事建議,所以大楚就要開始從陸路對西方傭用兵了?
劉弘心中冷笑,隻有那些菜鳥才會這麽想。他稍稍瞄了一眼劉琨,心中想著哪怕是他的親信之人也不看好他的西征策略。
劉弘一點都不覺得生氣,因為他嘴中說出來的西征策略是假的。
從新州出大楚而後進攻匈奴汗國的計策就不說了,這計策紙上談兵都不夠格,純粹是無視實際地理條件的瞎扯淡,哪個帶兵的將領會信?繞過司馬越進攻匈奴汗國的計劃更不靠譜,以為是出門打醬油啊,說繞過一條街就繞一條街。
劉弘向胡問靜提出的真正對西攻略其實是「借刀殺人」。
從謀略上看,胡問靜驅趕司馬家和豪門大閥的人進入草原與西方人征戰,讓司馬家的人成為大楚與西方的緩衝地帶的策略馬馬虎虎,唯一值得提的亮點就是給了司馬家和豪門大閥的人一條生路,沒有逼迫司馬家和豪門大閥的人在中原與大楚朝決一死戰,少了流血犧牲。
但這個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顯然極其不順利。
一晃五年過去了,回涼的報告一直都是「正在向西前進」,「正在放牧」,「正在種地」……司馬越帶領二十餘萬漢人向西而去,又有無數鮮卑人從太康城突圍之後追隨司馬越,這總人數怎麽都有三十萬人,三十萬如何遠征?這一路「放牧、種地」等等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劉弘沒有在公文中看到一個字,卻百分之一百確定回涼煒千等人一定對司馬越的三十萬人採取了極其殘忍的驅趕手段,什麽落後的人一律殺了已經是小事了,多半司馬越的三十萬人一旦有建城蓋房子的跡象立刻就殺了過去,不然司馬越遠離大楚之後為什麽不再建一個城池?為什麽就老老實實向西?其中的血腥隻怕不足為外人道。
即使如此,司馬越的三十萬人歷經五年依然沒能到達匈奴汗國。
劉弘隻能長長地嘆氣,回涼和煒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茫茫草原中的哪一個角落,隻知道還沒有遇到能夠與三十萬人抗衡的大批西方蠻夷。
胡問靜的「驅趕門閥中人開拓極西之地或者作為大楚緩衝區」的計劃在劉弘看來已經是徹底失敗了。司馬越的人有極大地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方向,避開了西方人的國家了,不然沒道理五年都沒有走到匈奴汗國的地盤,那匈奴汗國就在烏孫西麵啊,至於五年還沒有到嗎?
偏離了方向的司馬越等人既不能達成征服西方的上策,也不能達成成為大楚緩衝區的下策,這司馬越等人是毫無利用價值了,或者說反倒成了大楚的心腹大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遠處,有數百百姓被押解走向碼頭,嚎哭聲不絕。劉弘知道那些是因為進京請命而被流放去印度半島的可憐百姓,他一點不覺得胡問靜殘暴地將百姓流放有什麽不對,這些百姓的行為明顯已經是威脅皇帝了,身為一國之君怎麽可能容忍這種刁民?
劉弘聽著那些百姓的慘嚎,心中隻有鄙夷和厭惡。一群刁民老老實實聽朝廷安排豈不是好,敢站出來就要有接受處罰的準備。他微微一笑,很清楚這個念頭是錯誤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怎麽可以想著處罰為民請命的善良百姓呢?可是劉弘出身富貴,一直以來都是朝廷大官,他天然的站在了統治階級這一邊,絲毫不覺得百姓是不是善良有什麽重要,他隻在意順民。在這點上,劉弘其實是支持法家的民愚策略的。但那是胡問靜的事情,他不想在這種事情上與胡問靜發生爭執,身為臣子最要緊的是毫無節操的拍皇帝的馬屁,怎麽可以與皇帝爭執?劉弘因為種種原因做不出抱著胡問靜大腿哭喊「你長得像我娘親」之類的行為,但也不代表他會傻乎乎地做諍臣。
劉琨低聲道:「那些人去了印度半島,隻怕這輩子是回不回來了。」他微微有些惆悵,他是不是也該去印度半島?聽說印度半島上的土著個個懶惰到了極點,廣州原本有一些印度半島的土著,可是無論是集體農莊還是挖礦都不太好使,那些印度半島上的土著隻會明目張膽地懶洋洋地偷懶,哪怕挨幾皮鞭也不怎麽在乎。聽說王梓晴氣壞了,好好的一個大家閨秀竟然下令凡是完不成農莊或者礦場任務的印度半島土著直接殺了,這才讓那些印度半島的土著終於老實了些,可是各種問題還是層出不窮,什麽田地的雜草不處理幹淨,深耕不到位,澆水偷懶,礦場撿了一大堆碎石頭冒充礦石,管理這些印度半島的土著比管理大楚人要累一百倍。王梓晴後來下令,但有新來的印度半島土著見麵之後先打一百殺威棒,這才讓印度半島的土著聽話了一些。
劉琨微微出神,印度半島看似隨時可以落在大楚的手中,其實大楚無力消化,需要處理的手尾比打仗還要繁重和艱難,大楚官員在印度半島出人頭地的機會比其他地方要大不少。話說胡問靜將十幾萬大楚百姓流放印度半島是不是也打著加強對印度半島統治的意思?
劉琨心思飄蕩到了印度半島之上,劉弘的心思卻落在了朝會之中。
胡問靜點頭答應了劉弘的軍事建議,所以大楚就要開始從陸路對西方傭用兵了?
劉弘心中冷笑,隻有那些菜鳥才會這麽想。他稍稍瞄了一眼劉琨,心中想著哪怕是他的親信之人也不看好他的西征策略。
劉弘一點都不覺得生氣,因為他嘴中說出來的西征策略是假的。
從新州出大楚而後進攻匈奴汗國的計策就不說了,這計策紙上談兵都不夠格,純粹是無視實際地理條件的瞎扯淡,哪個帶兵的將領會信?繞過司馬越進攻匈奴汗國的計劃更不靠譜,以為是出門打醬油啊,說繞過一條街就繞一條街。
劉弘向胡問靜提出的真正對西攻略其實是「借刀殺人」。
從謀略上看,胡問靜驅趕司馬家和豪門大閥的人進入草原與西方人征戰,讓司馬家的人成為大楚與西方的緩衝地帶的策略馬馬虎虎,唯一值得提的亮點就是給了司馬家和豪門大閥的人一條生路,沒有逼迫司馬家和豪門大閥的人在中原與大楚朝決一死戰,少了流血犧牲。
但這個計劃在執行過程中顯然極其不順利。
一晃五年過去了,回涼的報告一直都是「正在向西前進」,「正在放牧」,「正在種地」……司馬越帶領二十餘萬漢人向西而去,又有無數鮮卑人從太康城突圍之後追隨司馬越,這總人數怎麽都有三十萬人,三十萬如何遠征?這一路「放牧、種地」等等幾乎是必然發生的事情。
劉弘沒有在公文中看到一個字,卻百分之一百確定回涼煒千等人一定對司馬越的三十萬人採取了極其殘忍的驅趕手段,什麽落後的人一律殺了已經是小事了,多半司馬越的三十萬人一旦有建城蓋房子的跡象立刻就殺了過去,不然司馬越遠離大楚之後為什麽不再建一個城池?為什麽就老老實實向西?其中的血腥隻怕不足為外人道。
即使如此,司馬越的三十萬人歷經五年依然沒能到達匈奴汗國。
劉弘隻能長長地嘆氣,回涼和煒千根本不知道自己在茫茫草原中的哪一個角落,隻知道還沒有遇到能夠與三十萬人抗衡的大批西方蠻夷。
胡問靜的「驅趕門閥中人開拓極西之地或者作為大楚緩衝區」的計劃在劉弘看來已經是徹底失敗了。司馬越的人有極大地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偏離了方向,避開了西方人的國家了,不然沒道理五年都沒有走到匈奴汗國的地盤,那匈奴汗國就在烏孫西麵啊,至於五年還沒有到嗎?
偏離了方向的司馬越等人既不能達成征服西方的上策,也不能達成成為大楚緩衝區的下策,這司馬越等人是毫無利用價值了,或者說反倒成了大楚的心腹大患。
小貼士:如果覺得不錯,記得收藏網址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