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我的專屬錦衣衛[重生] 作者:翦花菱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其實最關鍵的證據,」誠王麵露自嘲之色,「還要說起去年,寧守陽曾經先後三次與我會談,一次是入宮覲見之時,兩次是偶遇……自然,現在看來都不是偶遇。三次會談,他說起他的遼東策略頭頭是道,我聽得幾乎入迷,表示對他十分讚賞支持,最終還對他解釋,因著我的藩王身份,不好為國事向皇兄進言,實為一大憾事。」
楊蓁與徐顯煬俱是麵色凜然。
誠王含笑看看他們:「這下已然可以確信蓁蓁的猜測為真了吧?涇陽黨人如今處境艱難,想要翻身極難辦到,急需拉攏到一個重要盟友替他們挑起大梁。而寧守陽,他就是探明了我的口風,覺得扶我上位更利於他施展抱負——其實就是為了謀權,便決定攜手涇陽黨人,準備弒君謀逆。
他與涇陽黨,是各取所需!」
作者有話要說:前幾天盜文網竟然盜走了我放在作者有話說裏的正文,所以近日在跟他們打遊擊戰,就像方世玉他媽說的:人在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詐」字!(⊙▽⊙)
很明顯,寧守陽的原型是孫承宗。
本文最終把孫承宗定為頭號大反派是有原因的,《明朝那些事兒》裏麵說孫承宗所建的關錦防線「直至明朝覆滅也沒有被攻破」(類似如此,原文翻不著了),這是一句很可笑的稱頌。如果一道防線直至亡國了都還沒被攻破,說明什麽?沒用唄!
正牌研究明史的史學家都清楚,孫承宗那一套把房子修到對方家門口就能宣誓土地主權的思路十分幼稚可笑。更有激進一些的史學家直接分析稱,孫承宗主持的遼東戰略,其實就是個以他為首的利益集團為了中飽私囊所設計的,換句話說,孫承宗就是個黑心包工頭兒,以建防線為名搜刮錢財罷了。
萬曆年間的明朝還是個世界首富(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比那什麽康幹盛世富裕多了),關錦防線一建,國庫就迅速被掏空,這是導致崇禎時期財政捉襟見肘的一大重要原因。
其實早在明朝覆亡之前,清軍已經南下攻入北直隸多達七次,連山東多地都慘遭搶劫和屠城,動輒死人數十萬。在這期間,孫承宗的關錦防線就是個擺在山海關外的玩具,被人家拆了一遍又一遍,拆完了孫承宗就再申請資金去重修,於是國庫赤字越來越嚴重。
很可悲的是,歷史上的天啟皇帝還是聽信了孫承宗,給了他這個掏空國庫的機會,後來看他不靠譜,連打敗仗(如柳河之戰),就把他撤了,也貶了他徒弟吹牛大王袁崇煥,大力支持實幹名將毛文龍。
可惜沒過多久,天啟帝就死了——我真覺得孫承宗帶領東林黨謀害天啟皇帝的嫌疑非常大!皇帝在自家後花園的池子裏劃個船都能落水,多蹊蹺啊!
然後就是崇禎上位,逼死魏忠賢,信任東林黨,請回孫承宗和袁崇煥,結果立刻就被這倆傢夥狠坑了一把,鬧得北京城周邊被皇太極掃蕩一空(於是蓁蓁和楊嬸就那麽死了)。等到崇禎也醒悟站錯邊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很多跡象都表明,孫承宗和袁崇煥兩個人對加速明朝的滅亡起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至於袁崇煥隻需說一件簡單的事兒:他做遼東督師期間,以12萬兵力的數字向朝廷要軍餉,但等到皇太極攻到北京城下那會兒,他帶來勤王的軍隊僅有9000人。直到整場仗徹底打完,誰都沒看見另外那11萬士兵在哪兒。皇上都快被人家逮了還留下大部隊在沒人的遼東坐著聊天總不可能吧?
由此可見,關寧軍光是吃空餉這一塊就黑暗到了神馬地步。更不必提他背著崇禎私下裏與皇太極議和的諸多賣國勾當(有大量當時的史料可證),以及冤殺真正的忠臣良將毛文龍了。
看《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裏麵寫到毛文龍被殺的一段簡直把我看哭了/(ㄒoㄒ)/~~他娘的,最可恨的原來不是壞人,而是本身壞得冒泡還裝成好人並且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常年歌頌的壞人啊!
另,《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好看的書,光是引發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關註明史這一點就功不可沒,隻不過它的定位還隻能是歷史小說,千萬不能當作正史看。
正文 57禦前對質
楊蓁忍不住問:「那麽, 王爺現今對寧守陽的遼東策略又是如何看的, 可覺得他策劃得有理?」
她隱約記得,前世新帝登基之後似乎確實重用了那個叫寧守陽的人。他也是曾經信任了寧守陽的啊。
那麽此時呢?他會不會仍然覺得寧守陽的主張是對的,覺得今上沒有採納是一大遺憾,從而覺得他們不該與寧守陽敵對,反而該想方設法勸今上同意他的主張?
誠王溫和的眸光中陡然閃出寒意, 唇畔露出一抹嘲諷:「有心謀害我兄長的人, 任他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名臣良將, 我又豈會容得下他!」
他的立場根基,竟是親情。
楊蓁不覺為之震動, 都說皇家親情薄如紙, 可見此言不適用於他們兄弟身上。那個人有了冒犯他兄長的意圖,就已被他判定為仇敵, 再有什麽政治主張都不重要了。
徐顯煬對此倒是絲毫不覺意外, 誠王此人在他眼裏可稱得上薄情寡義,但唯獨對今上的兄弟之情是真真切切的, 這或許與他們幼年的經歷相關。
當初先帝即位之前很不受寵,幾次險些被褫奪了太子之位, 帶累的誠王與今上兩名皇孫也終日擔驚受怕,少人關愛, 因生母早喪, 兄弟二人同為一位養母養大,在一處生活多年,也算得上共患難, 感情深厚是理所應當的。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楊蓁與徐顯煬俱是麵色凜然。
誠王含笑看看他們:「這下已然可以確信蓁蓁的猜測為真了吧?涇陽黨人如今處境艱難,想要翻身極難辦到,急需拉攏到一個重要盟友替他們挑起大梁。而寧守陽,他就是探明了我的口風,覺得扶我上位更利於他施展抱負——其實就是為了謀權,便決定攜手涇陽黨人,準備弒君謀逆。
他與涇陽黨,是各取所需!」
作者有話要說:前幾天盜文網竟然盜走了我放在作者有話說裏的正文,所以近日在跟他們打遊擊戰,就像方世玉他媽說的:人在江湖,最重要的就是一個「詐」字!(⊙▽⊙)
很明顯,寧守陽的原型是孫承宗。
本文最終把孫承宗定為頭號大反派是有原因的,《明朝那些事兒》裏麵說孫承宗所建的關錦防線「直至明朝覆滅也沒有被攻破」(類似如此,原文翻不著了),這是一句很可笑的稱頌。如果一道防線直至亡國了都還沒被攻破,說明什麽?沒用唄!
正牌研究明史的史學家都清楚,孫承宗那一套把房子修到對方家門口就能宣誓土地主權的思路十分幼稚可笑。更有激進一些的史學家直接分析稱,孫承宗主持的遼東戰略,其實就是個以他為首的利益集團為了中飽私囊所設計的,換句話說,孫承宗就是個黑心包工頭兒,以建防線為名搜刮錢財罷了。
萬曆年間的明朝還是個世界首富(無論官方還是民間都比那什麽康幹盛世富裕多了),關錦防線一建,國庫就迅速被掏空,這是導致崇禎時期財政捉襟見肘的一大重要原因。
其實早在明朝覆亡之前,清軍已經南下攻入北直隸多達七次,連山東多地都慘遭搶劫和屠城,動輒死人數十萬。在這期間,孫承宗的關錦防線就是個擺在山海關外的玩具,被人家拆了一遍又一遍,拆完了孫承宗就再申請資金去重修,於是國庫赤字越來越嚴重。
很可悲的是,歷史上的天啟皇帝還是聽信了孫承宗,給了他這個掏空國庫的機會,後來看他不靠譜,連打敗仗(如柳河之戰),就把他撤了,也貶了他徒弟吹牛大王袁崇煥,大力支持實幹名將毛文龍。
可惜沒過多久,天啟帝就死了——我真覺得孫承宗帶領東林黨謀害天啟皇帝的嫌疑非常大!皇帝在自家後花園的池子裏劃個船都能落水,多蹊蹺啊!
然後就是崇禎上位,逼死魏忠賢,信任東林黨,請回孫承宗和袁崇煥,結果立刻就被這倆傢夥狠坑了一把,鬧得北京城周邊被皇太極掃蕩一空(於是蓁蓁和楊嬸就那麽死了)。等到崇禎也醒悟站錯邊的時候,一切都晚了。
很多跡象都表明,孫承宗和袁崇煥兩個人對加速明朝的滅亡起了不可估量的重大作用。
至於袁崇煥隻需說一件簡單的事兒:他做遼東督師期間,以12萬兵力的數字向朝廷要軍餉,但等到皇太極攻到北京城下那會兒,他帶來勤王的軍隊僅有9000人。直到整場仗徹底打完,誰都沒看見另外那11萬士兵在哪兒。皇上都快被人家逮了還留下大部隊在沒人的遼東坐著聊天總不可能吧?
由此可見,關寧軍光是吃空餉這一塊就黑暗到了神馬地步。更不必提他背著崇禎私下裏與皇太極議和的諸多賣國勾當(有大量當時的史料可證),以及冤殺真正的忠臣良將毛文龍了。
看《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裏麵寫到毛文龍被殺的一段簡直把我看哭了/(ㄒoㄒ)/~~他娘的,最可恨的原來不是壞人,而是本身壞得冒泡還裝成好人並且被很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常年歌頌的壞人啊!
另,《明朝那些事兒》是本好看的書,光是引發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關註明史這一點就功不可沒,隻不過它的定位還隻能是歷史小說,千萬不能當作正史看。
正文 57禦前對質
楊蓁忍不住問:「那麽, 王爺現今對寧守陽的遼東策略又是如何看的, 可覺得他策劃得有理?」
她隱約記得,前世新帝登基之後似乎確實重用了那個叫寧守陽的人。他也是曾經信任了寧守陽的啊。
那麽此時呢?他會不會仍然覺得寧守陽的主張是對的,覺得今上沒有採納是一大遺憾,從而覺得他們不該與寧守陽敵對,反而該想方設法勸今上同意他的主張?
誠王溫和的眸光中陡然閃出寒意, 唇畔露出一抹嘲諷:「有心謀害我兄長的人, 任他是千古難得一見的名臣良將, 我又豈會容得下他!」
他的立場根基,竟是親情。
楊蓁不覺為之震動, 都說皇家親情薄如紙, 可見此言不適用於他們兄弟身上。那個人有了冒犯他兄長的意圖,就已被他判定為仇敵, 再有什麽政治主張都不重要了。
徐顯煬對此倒是絲毫不覺意外, 誠王此人在他眼裏可稱得上薄情寡義,但唯獨對今上的兄弟之情是真真切切的, 這或許與他們幼年的經歷相關。
當初先帝即位之前很不受寵,幾次險些被褫奪了太子之位, 帶累的誠王與今上兩名皇孫也終日擔驚受怕,少人關愛, 因生母早喪, 兄弟二人同為一位養母養大,在一處生活多年,也算得上共患難, 感情深厚是理所應當的。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