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我炒盤雞蛋過來,給你們加個菜。”大牛嫂說罷,不等葛大嫂和蘇梅拒絕,抱著孩子走了。
葛大嫂看著她的背影張了張嘴,“哎,算了,讓她弄吧。走,咱們進屋先吃著。”
葛大嫂蒸了鍋米飯,燉了盆兔肉,燒了條魚,一饃筐蘸水菜。
她家五個孩子,最小的那個跟小瑜兒同歲,剛上小學一年級,老三比小瑜兒大6歲,今年剛考上初中,跟小瑜兒同班。
14歲考上初中,已是同齡中的佼佼者,小夥子本來挺自得的,一個暑假浪得都快飛上天了。結果……臨開學了,來了個八歲門門滿分的小神童,這打擊不可謂不大。
斜晲著身旁坐著的小瑜兒,楊建修是咋看咋不是滋味,“你今年真是八歲,不是十一二?”
小瑜兒常年鍛煉,再加上吃得好,個頭看著比他11歲的四弟還要猛一點。
“我兩歲上學。”小瑜兒咽下嘴裏的兔肉道。
楊建修鬆了口氣:“我說呢。”
“你家孩子上學這麽早嗎?”葛大嫂吃驚道。
蘇梅瞟了眼恢複了幾分自信的楊建修和她帶過來的另兩位少年,咽下嘴裏的食物,笑道:“在家待著也是待著,送去學校,我還能騰出手來做些事,所以他們兄弟幾個上學都早。”
說話間,大牛嫂拎著竹籃來了:“到家我才想起來,前兩天大牛在佳市的百貨商場,買了盒魚籽醬。來,蘇同誌嚐嚐。”
說著端出一碟魚籽醬放在了蘇梅麵前,另端了盤炒雞蛋遞給葛大嫂。
蘇梅拿木勺舀了幾顆嚐了嚐,還好,跟新鮮的略有不同:“很好吃。”
大牛嫂憨厚的臉上滿是笑意:“好吃你就多吃點。聽葛大嫂說,我家孩子來這兒上學,哪個是?”
小瑜兒放下碗筷,站起來道:“大娘好。”
“長得真俊,叫什麽名字?”
小瑜兒不好意思地笑了下:“趙瑜。”
大牛嫂不識字,隻順嘴讚道,“好名字!”
“出了你葛大娘家往西走,第三戶就是我們家,平時成來吃飯了。”
“好。”小瑜兒嘴裏應承,心裏並沒當真。
又說了兩句話,大牛嫂拎著竹籃走了。
用過飯,蘇梅帶著孩子們告辭,楊建修攬著小瑜兒的肩,已是一副大哥哥的模樣,拍著胸脯保證道:“這兒是哥的地盤,有事報哥的名字,保準沒人敢欺負你。”
小瑜兒抽了抽嘴角。
蘇梅聽得好笑。
到了供銷社,蘇梅給幾個孩子一人買了塊肥皂,另給小瑜兒買了一管牙膏和一隻牙刷,原來的那隻用得快有小半年了。
拿錢票買了這月的糧食和油,蘇梅與眾人匯合後,衝小瑜兒揮了揮手,開著拖拉機載著眾人離開了農場。
回到家,蘇梅雙臂都震麻了。
“咱這路得修一修,”蘇梅洗了把臉,換了件外衣,接過茶大娘懷裏哭得跟個淚人的小和暄,進屋喂奶道,“好天氣兒都這麽難走,遇到下雨天,出門就更難了。”
“鎮上的人誰不想修路,””茶大娘跟著進屋道,“路好了,魚和獵物運出去得省多少事。”
趙恪巡視回來,聽到這話,暗自琢磨了一番:“想修也成,咱們縣就有采石場,鎮上組織一支隊伍,開著車過去自己采了石頭回來鋪路。”
顧老捏了撮藥材,聞了聞,“那可是大工程。”要修不得修到前進農場,快兩百裏的路程,光靠他們鎮上的幾十號壯勞力,難啊!
“不行吧,咱們又沒有那技術,”蘇梅喂好小和暄,拿帕子沾水給她擦了擦臉,“別廢了勁,修出來的路用不了兩年就壞了。”
汪師傅道:“我看門口的路就不錯。”
“那是早前的工程隊修的。”趙恪眉頭攏起,“明兒我先找老局長和王老商量一下,他們要是願意采石修路呢,我就向上麵打個申請,請他們給咱派個工程師。”
這倒是可行。
翌日趙恪找兩人這麽一說,兩人立馬就應了。
為什麽一年年的,他們的魚和獵物就是賣不上價,隻能做到自給自足,不就是路遠路差,運出去基本上是兩三天後了。春秋還好,夏天都臭了,能賣的隻有魚幹、肉幹,這麽一來要費多少功夫,而且因為人少,他們一季也曬不了多少魚、肉,賣了也就能換個糧食糊口。
定好人數,隔天趙恪便開著拖拉機將人送去了采石廠,另開了一片地方采石。
隨後隔上一天兩天,趙恪或是汪師傅便去采石廠將采好的石頭,一趟一趟地拉回來,卸在待修的路邊。
這麽以來,柴油就不夠用了。
為此,趙恪又跑了一趟佳市,磨纏著領導討要了張批條。
光有批條也不成,油少需要的單位多。趙恪又找了幾位戰友,關係托關係地找人買了幾千塊錢的柴油回來。
所有的錢都是個人墊付的。
汪師傅跟趙恪忙得腳不沾地,茶大娘跟蘇梅便接手了家裏的夥食。
九月中旬,院裏院外的瓜果熟了,兩人忙活了小半月,曬了一麻袋菜幹和半竹筐菌子木耳,做了一壇子糖蒜,一壇子酸黃瓜,一壇子酸豆角等。
隨著金秋十月的到來,大豆熟了,玉米熟了,接著是小麥、水稻。
趙恪又出去了一趟,開回一台輪式自走式聯合收割機,63年豫省收割機廠引進蘇國技術生產的。
不但能收穀子、小麥,還能收大豆。
剩下的一百多畝玉米可就苦了大家了,要一個個從杆子上掰下來,裝進竹筐背出來倒進車鬥,然後剝皮晾曬。
然而一天天忙下來,卻沒一個人叫苦,人人臉上都溢滿了豐收的喜悅。
從沒見過這麽多糧食!
那種富足感給人的底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大家不但一個個挺直了腰杆,說話都跟人比賽似的,超大聲。
兒女的婚嫁都提高了規格。
還了糧種,謝過楊場長,交了公糧,留足來年的種子,剩下的,趙恪跟老局長和王老商量後,均出一部分用來雇人修路,其他的按勞分配。
蘇梅家分的最多,一家四個機工,工分都是按雙倍算的。
一袋袋一筐筐糧食拉回家,小木屋裝不下,玉米大豆就堆在了柴棚下,拿草甸子蓋著。
商量後,趁著地麵還沒上凍,汪師傅找了兩個後生來家挖了個地窖。
挖好後,晾上半月,滿上石灰除濕,墊一層稻草,拿雨布毛氈和葦席圍了兩個糧囤,裝了小麥和穀子。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玉米還沒有脫粒,依然堆在柴棚下。
大豆分出一部分榨油,一部分存進地窖,另留一袋,淘洗後煮熟做醬和醬油。
好久沒有吃豆腐,喝豆腐腦了。這日,茶大娘泡了10斤黃豆,舀出了一小盆豆腐腦,剩下的壓成了兩板豆腐。
留一塊中午吃,餘下的全被做成了豆腐幹。
小和暄第一次喝豆腐腦,很是護食,趙恪看她吃得香甜,舀了一勺嚐嚐是不是糖放多了。
小丫頭“啊啊……”個不停,見個人都要啊啊幾聲,說她爸吃她的東西了。
蘇梅加大了她的輔食量,想慢慢地把奶給她斷掉。
平時除了蛋羹,還會喂她一些魚泥,肉泥,甜瓜汁,野果汁等。:,,.
葛大嫂看著她的背影張了張嘴,“哎,算了,讓她弄吧。走,咱們進屋先吃著。”
葛大嫂蒸了鍋米飯,燉了盆兔肉,燒了條魚,一饃筐蘸水菜。
她家五個孩子,最小的那個跟小瑜兒同歲,剛上小學一年級,老三比小瑜兒大6歲,今年剛考上初中,跟小瑜兒同班。
14歲考上初中,已是同齡中的佼佼者,小夥子本來挺自得的,一個暑假浪得都快飛上天了。結果……臨開學了,來了個八歲門門滿分的小神童,這打擊不可謂不大。
斜晲著身旁坐著的小瑜兒,楊建修是咋看咋不是滋味,“你今年真是八歲,不是十一二?”
小瑜兒常年鍛煉,再加上吃得好,個頭看著比他11歲的四弟還要猛一點。
“我兩歲上學。”小瑜兒咽下嘴裏的兔肉道。
楊建修鬆了口氣:“我說呢。”
“你家孩子上學這麽早嗎?”葛大嫂吃驚道。
蘇梅瞟了眼恢複了幾分自信的楊建修和她帶過來的另兩位少年,咽下嘴裏的食物,笑道:“在家待著也是待著,送去學校,我還能騰出手來做些事,所以他們兄弟幾個上學都早。”
說話間,大牛嫂拎著竹籃來了:“到家我才想起來,前兩天大牛在佳市的百貨商場,買了盒魚籽醬。來,蘇同誌嚐嚐。”
說著端出一碟魚籽醬放在了蘇梅麵前,另端了盤炒雞蛋遞給葛大嫂。
蘇梅拿木勺舀了幾顆嚐了嚐,還好,跟新鮮的略有不同:“很好吃。”
大牛嫂憨厚的臉上滿是笑意:“好吃你就多吃點。聽葛大嫂說,我家孩子來這兒上學,哪個是?”
小瑜兒放下碗筷,站起來道:“大娘好。”
“長得真俊,叫什麽名字?”
小瑜兒不好意思地笑了下:“趙瑜。”
大牛嫂不識字,隻順嘴讚道,“好名字!”
“出了你葛大娘家往西走,第三戶就是我們家,平時成來吃飯了。”
“好。”小瑜兒嘴裏應承,心裏並沒當真。
又說了兩句話,大牛嫂拎著竹籃走了。
用過飯,蘇梅帶著孩子們告辭,楊建修攬著小瑜兒的肩,已是一副大哥哥的模樣,拍著胸脯保證道:“這兒是哥的地盤,有事報哥的名字,保準沒人敢欺負你。”
小瑜兒抽了抽嘴角。
蘇梅聽得好笑。
到了供銷社,蘇梅給幾個孩子一人買了塊肥皂,另給小瑜兒買了一管牙膏和一隻牙刷,原來的那隻用得快有小半年了。
拿錢票買了這月的糧食和油,蘇梅與眾人匯合後,衝小瑜兒揮了揮手,開著拖拉機載著眾人離開了農場。
回到家,蘇梅雙臂都震麻了。
“咱這路得修一修,”蘇梅洗了把臉,換了件外衣,接過茶大娘懷裏哭得跟個淚人的小和暄,進屋喂奶道,“好天氣兒都這麽難走,遇到下雨天,出門就更難了。”
“鎮上的人誰不想修路,””茶大娘跟著進屋道,“路好了,魚和獵物運出去得省多少事。”
趙恪巡視回來,聽到這話,暗自琢磨了一番:“想修也成,咱們縣就有采石場,鎮上組織一支隊伍,開著車過去自己采了石頭回來鋪路。”
顧老捏了撮藥材,聞了聞,“那可是大工程。”要修不得修到前進農場,快兩百裏的路程,光靠他們鎮上的幾十號壯勞力,難啊!
“不行吧,咱們又沒有那技術,”蘇梅喂好小和暄,拿帕子沾水給她擦了擦臉,“別廢了勁,修出來的路用不了兩年就壞了。”
汪師傅道:“我看門口的路就不錯。”
“那是早前的工程隊修的。”趙恪眉頭攏起,“明兒我先找老局長和王老商量一下,他們要是願意采石修路呢,我就向上麵打個申請,請他們給咱派個工程師。”
這倒是可行。
翌日趙恪找兩人這麽一說,兩人立馬就應了。
為什麽一年年的,他們的魚和獵物就是賣不上價,隻能做到自給自足,不就是路遠路差,運出去基本上是兩三天後了。春秋還好,夏天都臭了,能賣的隻有魚幹、肉幹,這麽一來要費多少功夫,而且因為人少,他們一季也曬不了多少魚、肉,賣了也就能換個糧食糊口。
定好人數,隔天趙恪便開著拖拉機將人送去了采石廠,另開了一片地方采石。
隨後隔上一天兩天,趙恪或是汪師傅便去采石廠將采好的石頭,一趟一趟地拉回來,卸在待修的路邊。
這麽以來,柴油就不夠用了。
為此,趙恪又跑了一趟佳市,磨纏著領導討要了張批條。
光有批條也不成,油少需要的單位多。趙恪又找了幾位戰友,關係托關係地找人買了幾千塊錢的柴油回來。
所有的錢都是個人墊付的。
汪師傅跟趙恪忙得腳不沾地,茶大娘跟蘇梅便接手了家裏的夥食。
九月中旬,院裏院外的瓜果熟了,兩人忙活了小半月,曬了一麻袋菜幹和半竹筐菌子木耳,做了一壇子糖蒜,一壇子酸黃瓜,一壇子酸豆角等。
隨著金秋十月的到來,大豆熟了,玉米熟了,接著是小麥、水稻。
趙恪又出去了一趟,開回一台輪式自走式聯合收割機,63年豫省收割機廠引進蘇國技術生產的。
不但能收穀子、小麥,還能收大豆。
剩下的一百多畝玉米可就苦了大家了,要一個個從杆子上掰下來,裝進竹筐背出來倒進車鬥,然後剝皮晾曬。
然而一天天忙下來,卻沒一個人叫苦,人人臉上都溢滿了豐收的喜悅。
從沒見過這麽多糧食!
那種富足感給人的底氣,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比擬的。大家不但一個個挺直了腰杆,說話都跟人比賽似的,超大聲。
兒女的婚嫁都提高了規格。
還了糧種,謝過楊場長,交了公糧,留足來年的種子,剩下的,趙恪跟老局長和王老商量後,均出一部分用來雇人修路,其他的按勞分配。
蘇梅家分的最多,一家四個機工,工分都是按雙倍算的。
一袋袋一筐筐糧食拉回家,小木屋裝不下,玉米大豆就堆在了柴棚下,拿草甸子蓋著。
商量後,趁著地麵還沒上凍,汪師傅找了兩個後生來家挖了個地窖。
挖好後,晾上半月,滿上石灰除濕,墊一層稻草,拿雨布毛氈和葦席圍了兩個糧囤,裝了小麥和穀子。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玉米還沒有脫粒,依然堆在柴棚下。
大豆分出一部分榨油,一部分存進地窖,另留一袋,淘洗後煮熟做醬和醬油。
好久沒有吃豆腐,喝豆腐腦了。這日,茶大娘泡了10斤黃豆,舀出了一小盆豆腐腦,剩下的壓成了兩板豆腐。
留一塊中午吃,餘下的全被做成了豆腐幹。
小和暄第一次喝豆腐腦,很是護食,趙恪看她吃得香甜,舀了一勺嚐嚐是不是糖放多了。
小丫頭“啊啊……”個不停,見個人都要啊啊幾聲,說她爸吃她的東西了。
蘇梅加大了她的輔食量,想慢慢地把奶給她斷掉。
平時除了蛋羹,還會喂她一些魚泥,肉泥,甜瓜汁,野果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