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梅帶著小莊到家, 家裏一個人也沒有,趙瑾在隔壁跟著王老太上課,小黑蛋還沒有放學, 蘇家二老和三哥帶著林念營、小瑜兒下地幫忙收油菜還沒有回來。


    “小莊,”蘇梅掏出鑰匙打開堂屋門道, “竹筐放到水池邊,你等我一下, 我收拾些東西, 你幫我帶給李同誌。”


    “好。”


    近來晚上, 蘇老爹沒少打草鞋,蘇梅拿竹筐飛速裝了五雙草鞋, 一包紅糖、一包奶糖、一瓶麥乳精。


    “麻煩你了。”蘇梅把竹筐遞給小莊,另拿了山上的野果給他, 當個零嘴。


    送走小莊, 蘇梅給王老太送了條海魚和一些蝦蟹,蔡佳微還沒有從學校回來, 她家就暫時沒送。


    留一條海魚給蔡佳微,餘下的都被蘇梅拿刀一條條宰殺洗淨, 抹上鹽巴晾在了雜物房的陰涼處。


    螃蟹清蒸了一盤, 一剖兩半掛上麵糊油炸後炒了一盤香辣,蝦背剖開抽出蝦線裝上蒜蓉蒸清了一盤,另做了一個油燜大蝦,一盤炒苦筍。


    一家人回來,蘇梅卡著時間剛剛將米飯蒸好,把青菜蛋花湯盛出鍋:“吃飯了。”


    “哇!好香啊!”小黑蛋書包都沒有放, 就嗅著香味衝進了廚房, “娘、娘你都做了什麽好吃的?”


    “有蝦、有螃蟹。”蘇梅把滿滿一托盤的菜, 遞給進來的趙恪,取下小黑蛋身上的書包,牽著他的手去水池邊,給他洗了洗,然後遞給他一把筷子,“拿去堂屋吃飯。”


    趁著大家洗手洗臉的當口,蘇梅拎起原本裝海貨的竹筐,裝了條海魚和一些蝦蟹給前麵的蔡佳微送了過去。


    她剛從學校回來,一見竹筐裏的東西就樂了:“昨天還在說呢,啥時候讓司務長幫忙弄點海鮮吃,你今天就送來了。”


    蘇梅放下竹筐道:“司務長讓海島墾荒隊剛送了些海鮮過來,這會兒趕過去還能買些。”


    “行。”蔡佳微道,“我讓老孟買幾條海魚去。”


    蝦蟹不能放,蘇梅送的這些就夠他們兩口子今個兒吃了,倒是海魚可以多買幾條,醃成鹹魚慢慢吃。


    <a id="ads" href="/">【本站首發,最快更新】</a>


    二老和三哥第一次吃蝦蟹,便被那鮮美的口味征服了。


    蘇梅做的硬是沒夠吃,她又忙蒸了兩盤蝦蟹。


    ……


    沒兩天割好的油菜,就堆滿了農墾食堂外麵的廣場。


    孩子們下午一放學就追著大人的腳步,跑上了田間地頭和廣場,捉迷藏、鬥雞,呼朋喚友的好不熱鬧。


    小黑蛋玩瘋了,吃飯了都不知道回家。


    蘇梅站在自家半山腰展開精神力追著他看了幾眼,人家叉著腰站在田地頭,嚴然一副指揮官的模樣,帶著一群4至6歲的孩子烤麻雀呢。


    “不等他了,”蘇梅招呼大家吃飯道,“人家可比咱的夥食好。”


    “吃的什麽?”蘇三哥笑道。


    “烤麻雀。”蘇梅給二老各夾了一筷子海魚道,“爹,油菜明天就收完了吧?”


    “嗯。”蘇老爹端起杯子,喝了口米酒,“我們來的時間不短了,爹尋思著這兩天再去地裏轉轉,把冒頭的草再拔一遍,就該回去了。”


    趙恪夾了半碗菜給小黑蛋溫在鍋裏,回來聽到這話便道:“宋老跟劉舅舅他們,您不見見?”


    “他們一個個工作那麽忙,”蘇老爹道,“還是別去麻煩人家了。”


    “那你成等著,他們打電話說落你了,”蘇梅笑道,“你和娘還沒來呢,舅舅就打電話交待了,等你們來了一定要去他那裏住幾天,他帶你們好好地逛一逛花城。還有,你和娘不想去海邊看看嗎?還有客家有名的圍龍屋,我可把時間都定好了。”


    圍龍屋什麽的看不看倒是無所謂,可一聽說要去看海,蘇老爹跟蘇老娘都有意動。


    他們生在陝北,長在陝北,一輩子過去了,除了高低起伏的黃土坡,還從來沒有看過海呢。黃河倒是去過,隻是河道走到他們家鄉附近,水濁不說,還裹夾了大量的泥沙。


    “嬸子,怎麽時候去啊?”


    “後天,”蘇梅道,“正好是星期天,可以帶上小黑蛋。”


    “蘇姨,”趙瑾道,“我能去嗎?”


    “放心吧,找到哪也不能缺了你啊。”蘇梅說罷,看著蘇三哥道,“那天就麻煩三哥你背他了。”


    “你好像把我漏了。”趙恪夾了塊魚腹上的嫩肉放她碗裏。


    “你不上班?”


    “可以調休。”


    “那趙團長就負責拎包吧。”


    ……


    知道要去海島玩,一家人都有激動。淩晨三點多,除了還在睡的小瑜兒,就連小黑蛋都在蘇梅起床飯時,一骨碌爬了起來。


    蘇梅熬粥貼了餅子,一家人吃完飯出門也才四點。


    趙恪提前借了輛八人座的吉普,走大路,繞遠了些。


    路上無聊,趙恪順便講了下海島的發展史。


    55年7月,麵對困難的經濟形式,亟待需要恢複的生產,上麵提出了大力發展國營農場耕地麵積。


    為此,軍墾官兵、支邊青年和知識青年紛紛向墾荒地聚集了起來。


    隨後,□□花城地委發出了“建設海島”的號召,得到了青年們的熱烈響應。


    55年8日,第一批青年誌願墾荒隊員登上了海島。


    他們分別有高中、初中畢業生,在校學生和社會青年,最大的30多歲已經結婚生子,最小的14、5歲,還在讀初中。


    第一年他們就在嚴重缺乏生產經驗和台風襲擊的情況下,克服種種困難,超強完成了農作物的冬種,並養起了豬、羊和騾子。


    來年春季,墾荒隊收獲了紅薯10萬多公斤、土豆4萬多公斤,各式蔬菜3萬多公斤。


    第二年他們投資建造了五條漁船,組織了一支100多名隊員的捕撈隊。畜牧隊也加大了豬、羊、騾子的數量,並另添了1000多隻鴨子和100多頭牛。


    與之同時他們也迎來了第二批墾荒隊員。


    在苦戰了一年,又拚命節省開支的情況下,他們於同年年底,建造了兩艘機帆船,讓漁業邁進了機械化。


    去年他們為了發展工業,派了墾荒隊隊員到各地學習技術,回來後自行研製設備,辦起了乳品、水產品加工廠和磚瓦廠等。


    今年開春,聽說島上墾荒隊原來居住的草棚子,已被磚瓦房取代了。同時,島上也建起郵電所、供銷社、小學和醫院。


    登上海島,看著環繞著山體而建的各項設施,還有大片的農田、果林和成群的牛、騾、羊、鴨,遠比聽趙恪講,來得更震憾。


    不得不說,這個時代的人,真的太有拚博精神了。僅僅兩年多的時間,就憑著一雙雙勤勞的手,將一個荒蕪的海島建成了如今這般模樣。


    趙恪不止一次地在台風期帶隊進島救援,遂一上島就被人認出來了,大家紛紛上前邀請一家人去家裏坐坐。


    “趙叔叔!蘇阿姨!”張賀山的大兒張向晨,帶著弟妹擠進人群,看著他們笑道,“我想著你們今個兒就該來了。”


    “走,”他拉著小黑蛋道,“去我家,我媽早早熬了海鮮粥,煮了海鴨蛋,煎了豆腐,攤了雞蛋餅,還拌了個海帶絲,就等你們了。”


    “我們吃過了……”蘇梅話沒說完,就聽小黑蛋、林念營、趙瑾和蘇三哥的肚子都咕咕叫了起來。


    起得太早了,別說三個孩子,就是二老和三哥都沒什麽胃口,在家都隻喝了點粥,這會兒聽到吃的,一個個可不就餓了。


    蘇梅失笑:“行,今個兒就麻煩你們一家了。”


    說罷,蘇梅走到趙恪跟前,掀開竹筐上的芭蕉葉,拿了包硬糖,給張向晨和他弟妹,以及碼頭上的孩子們分了分。


    “蘇阿姨,”孩子們隨張向晨叫道,“我們聽向晨哥說,你可喜歡吃帶殼的東西了,這個要嗎?”


    蘇梅一看是生蠔,忙點頭道:“要的!”


    “那邊有好多,”小男孩一指遠處的礁石,“我們幫你挖吧,很好挖的。”


    蘇梅哪好意思使喚他們呀,再說礁石半數都浸在海裏,時不時有海浪打上來,一片濕滑不說,還很容易濕了衣衫:“阿姨還沒挖過呢,想等會兒自己挖挖看。”


    “哦——”孩子們好不失望,“真不要嗎?”


    “真的。”蘇梅挨個地摸了摸他們頭,笑道,“別都聚在碼頭邊上了,快去玩吧。”


    “嘻嘻……那阿姨等會兒見。”


    張賀山家遠離建設區,住在島的另一邊,房子修在半山腰,一家人養了四五百隻羊,一百多隻鴨。


    他愛人鄭安容性格很溫柔,見孩子們領了蘇梅一家過來,忙笑著迎了出來,“我想著要是今天來,這會兒也該到了。快請進。”


    “鄭嫂子你好,”蘇梅笑道,“我姓蘇,你叫我小梅吧。這是我爹、我娘,我三哥,”蘇梅一一指著介紹道,“這是我們家的四個孩子,趙瑾、林念營、林念輝、趙瑜。”


    說罷,一指後麵跟張向晨說著什麽的趙恪,“我愛人,趙恪。”


    趙恪支了下耳朵,嘴角止不住翹了翹。


    “蘇姨,我們認識趙叔叔,”叫向東的孩子道,“他救了我三弟向北的命。”


    人群裏立馬有個孩子傻笑著撓了撓頭,小聲道:“蘇姨,我叫向北。”


    鄭安容跟大家打過招呼,攬著小女娃道:“我們家6個孩子,這是老四向楠,還有兩個小的在睡。”


    蘇梅來前就做足了準備,一個孩子給掏了份見麵禮。


    鄭安容緊跟著一個孩子回了一份。


    吃飯完,鄭安容要忙,一家人就拿著張家的空筐和鐮刀、小鏟子由張向晨兄妹帶著去海邊撬生蠔。


    五月當五要來了,蘇梅想多弄點海鮮,用硝石製點冰,裝在箱子裏給親戚們寄去,讓大夥兒嚐個鮮。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六零重組家庭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驪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驪偃並收藏六零重組家庭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