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入宮一趟...」馮遇春言簡意賅,說到這裏果然就沒人問了。不管在宮裏發生了什麽,哪怕是不值一提的小事,腦子正常的人都不會隨便打聽!窺伺宮廷是什麽罪過,他們這樣的人還不清楚嗎?
不過,宮裏說的事情並不是什麽秘密,之前武將們鬧著要征伐蜀中和鮮卑,徹底完成統一...如此著急,一方麵是建功心切,如今算起來建功立業也是這一遭了,之後再不會有什麽大戰。另一方麵,則是考慮到了時間不等人...新軍建立起來都有這麽多年了,許盈還拖得下去,年輕的將領們拖得下去,老將和新軍卻是沒法等了。
老將不必說,而新軍,如今也不算『新』了!軍隊又不像是將軍,還能『老當益壯』,平均年齡在黃金期之後每長一兩歲,戰鬥裏就會下降一些。而且還要考慮到軍心呢,大仗這種事一鼓作氣,許盈這邊拖太久了,這批原本最有血性、最有建功立業之心的軍士,就要沉湎於安逸,不好打重要戰役了。
所以,馮遇春被叫進宮裏,說的就是之後的戰事...許盈已經決定今年秋收之後用兵了。重心自然是鮮卑,人家兵強馬壯,要不是許盈率領的南朝插了一槓子,逢著趙國國內情勢不穩,說不得這鮮卑也要坐一坐中原江山呢!
這三年多來,鮮卑與許盈這邊也是多有摩擦,特別是當初初初北上,還沒有站穩腳跟時,鮮卑部的小動作格外多。
相比之下,蜀中李家就弱的多了,而且內部問題非常嚴重...就和原本的南朝有僑居勢族與本地勢族的矛盾一樣,蜀中也有類似的問題。而且因為蜀中僑居勢族的力量沒那麽強,而本土勢族又比南方勢族更頑固,這種矛盾是始終拉鋸著的,不斷消耗著蜀地力量,是其不能往外擴張的原因之一。
許盈根本沒有將蜀中看在眼裏,就和如今依舊懸而未決的涼州崔家一樣,隻要他這裏解決了鮮卑,兩家的抵抗力會立刻瓦解...哪怕有人不願意放下土皇帝的權力,不想要中央朝廷的管束,內部想必也會有不同的聲音。
本來就不算統一的內部,又能指望什麽呢。
今年又有許盈接受『勸進』,建立新朝的事,鮮卑大概是覺得他們這邊要亂,所以在邊境上動作大了很多...要說許盈這邊一點兒亂子都沒有,那肯定是假的,但都是無關大局的亂子。相反,鮮卑的動作給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找到了理由。
師出有名了!
許盈也不再猶豫,開始和最信任的一批將領先商量起來。等到幾天之內中高級將領見了個遍,形成了一個內部意見,這才將此事發到了朝中——這不是讓他們商量的意思,而是直接告訴朝野,要打仗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贊同和支持,後勤什麽的就可以快速調撥起來了。
這要是在守天下的時候這樣搞,那肯定是不行的。但因為是打天下時期,這種操作反而是既有效率,又避免了很多無謂的消耗。
大唐這個新建的國家開始為了戰爭加快了運轉速度,這種運轉有著新建國家蓬勃的生氣。具體的沒法說清楚,但就是讓人覺得順利,沒有那種讓人覺得兆頭不好的挫折——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在沒有開始之前,就能隱約察覺到成功、失敗。
大軍出征之時,許盈專門為之踐行。而在高台之上的許盈,看著大軍一點點匯集,然後以某種紀律離開,心裏不知道為什麽想了很多。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時他還是一個小孩子,離開洛陽去南方的路上,一下恢復了上輩子的記憶。
那個時候的他對於這個亂世就已經沒法隻是看著了,隻不過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後來的勇氣。他比誰都惜命,想的是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做一點兒實事兒。後來發展到如今這地步,他是絕不會想到的。
隻能說,每一個人的決定都是立足當下,隻能看到眼下能看到的...於是在不期然間,他走上了最開始沒有設想過的命運。
而現在,屬於他的大軍要征戰四方了,鮮卑會是他最後一個大敵,隻要解決鮮卑,涼州崔家、蜀中李家會自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一戰會順利嗎,還是他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滑鐵盧?如果失敗的話,以他現在的家底、人望,倒不會一敗塗地,再不能起,但終究是個打擊吧。
但出奇的,他根本沒有去想失敗的事——不管怎樣,他最終總會成功的,他是這樣想的。
他前所未有地清晰認識到,腳下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將奉他為主,他將決定千萬人的命運,甚至影響之後百年、千年。直到世界結束了封建帝王的時代,他留下的文化刻印、歷史,也會歷歷在目,成為這個民族的一部分。
他如此相信,是因為他告訴自己:他就是為了這個來的!不然他為什麽會來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呢?億萬人裏,偏偏是他來了,他總要做出點兒什麽吧!
「陛下?」下手位置站著的是裴慶,他最近有些風寒,但今天出兵的日子,他還是來了,他也意識到了這次用兵的重要。說不定,這就是他和羊琮多年前確定的那個理想的最後一道檻了——他們的理想完全寄托在了許盈身上,許盈的成功就是他們的成功,許盈的挫折就是他們的挫折。
聽到這樣的稱呼,許盈忽然有一瞬間的怔然...裴慶很早以前是他的長輩、是他的老師,他叫他『玉郎』。後來他長大成人了,『玉郎』這樣的稱呼少了,一般都叫『若沖』。再後來他做了大將軍,私下還是『若沖』,但在外人麵前他和別人一樣稱呼他『大將軍』。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
不過,宮裏說的事情並不是什麽秘密,之前武將們鬧著要征伐蜀中和鮮卑,徹底完成統一...如此著急,一方麵是建功心切,如今算起來建功立業也是這一遭了,之後再不會有什麽大戰。另一方麵,則是考慮到了時間不等人...新軍建立起來都有這麽多年了,許盈還拖得下去,年輕的將領們拖得下去,老將和新軍卻是沒法等了。
老將不必說,而新軍,如今也不算『新』了!軍隊又不像是將軍,還能『老當益壯』,平均年齡在黃金期之後每長一兩歲,戰鬥裏就會下降一些。而且還要考慮到軍心呢,大仗這種事一鼓作氣,許盈這邊拖太久了,這批原本最有血性、最有建功立業之心的軍士,就要沉湎於安逸,不好打重要戰役了。
所以,馮遇春被叫進宮裏,說的就是之後的戰事...許盈已經決定今年秋收之後用兵了。重心自然是鮮卑,人家兵強馬壯,要不是許盈率領的南朝插了一槓子,逢著趙國國內情勢不穩,說不得這鮮卑也要坐一坐中原江山呢!
這三年多來,鮮卑與許盈這邊也是多有摩擦,特別是當初初初北上,還沒有站穩腳跟時,鮮卑部的小動作格外多。
相比之下,蜀中李家就弱的多了,而且內部問題非常嚴重...就和原本的南朝有僑居勢族與本地勢族的矛盾一樣,蜀中也有類似的問題。而且因為蜀中僑居勢族的力量沒那麽強,而本土勢族又比南方勢族更頑固,這種矛盾是始終拉鋸著的,不斷消耗著蜀地力量,是其不能往外擴張的原因之一。
許盈根本沒有將蜀中看在眼裏,就和如今依舊懸而未決的涼州崔家一樣,隻要他這裏解決了鮮卑,兩家的抵抗力會立刻瓦解...哪怕有人不願意放下土皇帝的權力,不想要中央朝廷的管束,內部想必也會有不同的聲音。
本來就不算統一的內部,又能指望什麽呢。
今年又有許盈接受『勸進』,建立新朝的事,鮮卑大概是覺得他們這邊要亂,所以在邊境上動作大了很多...要說許盈這邊一點兒亂子都沒有,那肯定是假的,但都是無關大局的亂子。相反,鮮卑的動作給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找到了理由。
師出有名了!
許盈也不再猶豫,開始和最信任的一批將領先商量起來。等到幾天之內中高級將領見了個遍,形成了一個內部意見,這才將此事發到了朝中——這不是讓他們商量的意思,而是直接告訴朝野,要打仗了!他們要做的事情就是贊同和支持,後勤什麽的就可以快速調撥起來了。
這要是在守天下的時候這樣搞,那肯定是不行的。但因為是打天下時期,這種操作反而是既有效率,又避免了很多無謂的消耗。
大唐這個新建的國家開始為了戰爭加快了運轉速度,這種運轉有著新建國家蓬勃的生氣。具體的沒法說清楚,但就是讓人覺得順利,沒有那種讓人覺得兆頭不好的挫折——很多事情就是這樣,在沒有開始之前,就能隱約察覺到成功、失敗。
大軍出征之時,許盈專門為之踐行。而在高台之上的許盈,看著大軍一點點匯集,然後以某種紀律離開,心裏不知道為什麽想了很多。他想起了二十多年前,那時他還是一個小孩子,離開洛陽去南方的路上,一下恢復了上輩子的記憶。
那個時候的他對於這個亂世就已經沒法隻是看著了,隻不過那個時候他還沒有後來的勇氣。他比誰都惜命,想的是保證自己安全的前提下做一點兒實事兒。後來發展到如今這地步,他是絕不會想到的。
隻能說,每一個人的決定都是立足當下,隻能看到眼下能看到的...於是在不期然間,他走上了最開始沒有設想過的命運。
而現在,屬於他的大軍要征戰四方了,鮮卑會是他最後一個大敵,隻要解決鮮卑,涼州崔家、蜀中李家會自動做出『正確的選擇』。這一戰會順利嗎,還是他會迎來前所未有的滑鐵盧?如果失敗的話,以他現在的家底、人望,倒不會一敗塗地,再不能起,但終究是個打擊吧。
但出奇的,他根本沒有去想失敗的事——不管怎樣,他最終總會成功的,他是這樣想的。
他前所未有地清晰認識到,腳下這片土地上建立的國家將奉他為主,他將決定千萬人的命運,甚至影響之後百年、千年。直到世界結束了封建帝王的時代,他留下的文化刻印、歷史,也會歷歷在目,成為這個民族的一部分。
他如此相信,是因為他告訴自己:他就是為了這個來的!不然他為什麽會來到這個世界、這個時代呢?億萬人裏,偏偏是他來了,他總要做出點兒什麽吧!
「陛下?」下手位置站著的是裴慶,他最近有些風寒,但今天出兵的日子,他還是來了,他也意識到了這次用兵的重要。說不定,這就是他和羊琮多年前確定的那個理想的最後一道檻了——他們的理想完全寄托在了許盈身上,許盈的成功就是他們的成功,許盈的挫折就是他們的挫折。
聽到這樣的稱呼,許盈忽然有一瞬間的怔然...裴慶很早以前是他的長輩、是他的老師,他叫他『玉郎』。後來他長大成人了,『玉郎』這樣的稱呼少了,一般都叫『若沖』。再後來他做了大將軍,私下還是『若沖』,但在外人麵前他和別人一樣稱呼他『大將軍』。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