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自己的家裏都有人如此心含不忿,遑論外人羨慕嫉妒恨的仇富心態。也是自己平時大手大腳給了別人的錯覺,把人心都養大了。
一開始自己好像是做了壞事一樣心裏充滿了愧疚,現在也蕩然無存了。其實一開始也不是象別人說的那樣,自己有私心有意瞞著家裏,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幾年家裏緩過來了,村子裏就有人開始說酸話的。現在九妹不常在村裏走動,因為有爺爺鎮著,那些人不敢太過。
另一個是看著家裏這兩年興頭比較足,要不這些人還不知道說出什麽難聽的話來,作出什麽事兒來。
憑自己家這點能力和人脈根本平不了,在村裏這就是現實,相對於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來的更直接。
劉掌櫃還告誡她說「本來大家都是一樣的,沒個高低貴賤。現在你突然這麽有錢,旁人還好說,那親戚總是有的吧?今天伸手來借幾個錢明天半角後天幾兩,到時候你真好意思張嘴讓他們來還?」
「再者這銀錢一家一戶看著不多,可是架不住他人多事兒多了,這就是個無底洞,啥時候是頭?」
九妹想想也是,雖說那幹貨鋪子的五成利三成交給家裏,兩成留在自己手裏,這是當時就跟父母說好了的,還真架不住三天兩頭這打秋風的親戚。真要是有困難幫一把也沒啥,就怕張嘴習慣了的。到時候連親戚都做不成了,又是一場官司。
何苦呢!
自己原來當夥計掙的工錢是全部給家裏做家用的,如今九妹是想著攢點錢,家裏將來或是盤鋪子,或是兩個哥哥真正要往上走,都需要早點準備。三成利交給父母存著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說當時兩個哥哥真有做生意的能力,或是能夠擔下這份責任,九妹也會義無反顧的讓他們承擔。可是經過這麽多年下來一看,沒有人能接手,能夠把這事兒做下去。
當時交三成利的時候娘親就不同意,說九妹一個姑娘家家的手裏拿那麽多銀子幹嘛,再有天天在外邊跑來跑去的,萬一丟了或是被人騙了到時候哭都來不及。
還是當時父親難得硬氣一回站出來,壓著娘親沒讓,說「她一個姑娘家在外麵跑本就不容易,身上更應該備些銀錢才是正理」。
娘親氣的隻得咬著牙答應了,最終三成利交到家裏,兩成利留在九妹自己手裏。但是娘親又提出以後需要她負責全部家用,九妹真的是一陣無語,原來家裏這麽多年大大小小事兒裏裏外外的東西還不都是她採買填補的。
平時她又是個手鬆的,所以如今手裏的銀錢也所剩無幾。
鋪子裏的事兒九妹也經常跟爺爺嘮嘮,爺爺說九妹做的對。人做事兒不能忘恩負義,更不能隻看眼前利益,老想著不讓自己吃虧。
大家都不吃虧,把好處往自己懷裏摟,那這買賣就做不成。都退一步,看似吃虧,其實都沒吃虧,這樣的事兒才能做長久。
說到家裏,雖然兩個哥哥都止步於秀才,但一家三秀才,這在鄉下在當時那也是一段佳話。
在農家,哪裏說想讀書就讀書,想考秀才就能考秀才的,那筆墨紙硯都是費錢的玩意兒,想要走這條路,那背後都是有雄厚的家資支撐的。
平時都說窮文富武,真窮的連飯都吃不上,那還有心思和時間去學習。先得保證能夠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父親能夠讀書得益於上麵有三個哥哥能幹又肯付出的哥哥,況且爺爺當年眼界比較開闊,處事靈活。農閑時跑跑商,掙點外快,日子就相對鬆快很多。
比那些正兒八經土裏刨石的農家日子要富裕很多,見識也廣,所以才有讓父親讀書的想法,並且能夠堅持到考上秀才,父親也是考了兩次才考上的。
爺爺有四個兒子,兩個閨女,十個孫子,九個孫女,六個外孫,兩個外孫女。除了二伯家因病夭折了一個姐姐外,其他的都養活了,這在農村也是非常少有的。
除九妹這一房的孩子一直都在求學,到最後考上秀才。其他三房也隻是學個兩三年不做睜眼瞎就行,都沒有繼續下去,就說明都沒有這個能力支撐孩子們上學的實力。
你說人家孩子沒你家孩子聰明,都是一個爺生的,能差哪兒去。
做不到出口成章,這麽多孩子個個都能識文斷字,在農村那也是一大壯舉,說親都特別好說。
再加上,這幾年家裏條件好了,那幾個小的全部都被趕到學堂裏去了。
家裏現在的態度就是,隻要你想學,學到那一步就供到那一步。
第十一章 點兒背的秀才
為什麽說是識文斷字呢,大家知道過去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啟蒙裏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斷句,如果不會斷,那根本就沒辦法去讀書去理解書中要表達的意思了。
就如傳說中,幹隆皇帝過生日時,紀曉嵐在他的寶扇上題寫了詩人王之渙的名詩《涼州詞》。
由於一時疏忽,竟把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漏寫了。幹隆佯裝大怒,說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處死。
生死關頭紀曉嵐急中生智,趕緊跪下解釋說:「萬歲息怒,臣是用王之渙的原詩改填的一闋新詞。」於是朗聲念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hr>
一開始自己好像是做了壞事一樣心裏充滿了愧疚,現在也蕩然無存了。其實一開始也不是象別人說的那樣,自己有私心有意瞞著家裏,真的是不得已而為之。
這幾年家裏緩過來了,村子裏就有人開始說酸話的。現在九妹不常在村裏走動,因為有爺爺鎮著,那些人不敢太過。
另一個是看著家裏這兩年興頭比較足,要不這些人還不知道說出什麽難聽的話來,作出什麽事兒來。
憑自己家這點能力和人脈根本平不了,在村裏這就是現實,相對於生意場上的爾虞我詐來的更直接。
劉掌櫃還告誡她說「本來大家都是一樣的,沒個高低貴賤。現在你突然這麽有錢,旁人還好說,那親戚總是有的吧?今天伸手來借幾個錢明天半角後天幾兩,到時候你真好意思張嘴讓他們來還?」
「再者這銀錢一家一戶看著不多,可是架不住他人多事兒多了,這就是個無底洞,啥時候是頭?」
九妹想想也是,雖說那幹貨鋪子的五成利三成交給家裏,兩成留在自己手裏,這是當時就跟父母說好了的,還真架不住三天兩頭這打秋風的親戚。真要是有困難幫一把也沒啥,就怕張嘴習慣了的。到時候連親戚都做不成了,又是一場官司。
何苦呢!
自己原來當夥計掙的工錢是全部給家裏做家用的,如今九妹是想著攢點錢,家裏將來或是盤鋪子,或是兩個哥哥真正要往上走,都需要早點準備。三成利交給父母存著以備不時之需。
如果說當時兩個哥哥真有做生意的能力,或是能夠擔下這份責任,九妹也會義無反顧的讓他們承擔。可是經過這麽多年下來一看,沒有人能接手,能夠把這事兒做下去。
當時交三成利的時候娘親就不同意,說九妹一個姑娘家家的手裏拿那麽多銀子幹嘛,再有天天在外邊跑來跑去的,萬一丟了或是被人騙了到時候哭都來不及。
還是當時父親難得硬氣一回站出來,壓著娘親沒讓,說「她一個姑娘家在外麵跑本就不容易,身上更應該備些銀錢才是正理」。
娘親氣的隻得咬著牙答應了,最終三成利交到家裏,兩成利留在九妹自己手裏。但是娘親又提出以後需要她負責全部家用,九妹真的是一陣無語,原來家裏這麽多年大大小小事兒裏裏外外的東西還不都是她採買填補的。
平時她又是個手鬆的,所以如今手裏的銀錢也所剩無幾。
鋪子裏的事兒九妹也經常跟爺爺嘮嘮,爺爺說九妹做的對。人做事兒不能忘恩負義,更不能隻看眼前利益,老想著不讓自己吃虧。
大家都不吃虧,把好處往自己懷裏摟,那這買賣就做不成。都退一步,看似吃虧,其實都沒吃虧,這樣的事兒才能做長久。
說到家裏,雖然兩個哥哥都止步於秀才,但一家三秀才,這在鄉下在當時那也是一段佳話。
在農家,哪裏說想讀書就讀書,想考秀才就能考秀才的,那筆墨紙硯都是費錢的玩意兒,想要走這條路,那背後都是有雄厚的家資支撐的。
平時都說窮文富武,真窮的連飯都吃不上,那還有心思和時間去學習。先得保證能夠活下去,才是最重要的。
父親能夠讀書得益於上麵有三個哥哥能幹又肯付出的哥哥,況且爺爺當年眼界比較開闊,處事靈活。農閑時跑跑商,掙點外快,日子就相對鬆快很多。
比那些正兒八經土裏刨石的農家日子要富裕很多,見識也廣,所以才有讓父親讀書的想法,並且能夠堅持到考上秀才,父親也是考了兩次才考上的。
爺爺有四個兒子,兩個閨女,十個孫子,九個孫女,六個外孫,兩個外孫女。除了二伯家因病夭折了一個姐姐外,其他的都養活了,這在農村也是非常少有的。
除九妹這一房的孩子一直都在求學,到最後考上秀才。其他三房也隻是學個兩三年不做睜眼瞎就行,都沒有繼續下去,就說明都沒有這個能力支撐孩子們上學的實力。
你說人家孩子沒你家孩子聰明,都是一個爺生的,能差哪兒去。
做不到出口成章,這麽多孩子個個都能識文斷字,在農村那也是一大壯舉,說親都特別好說。
再加上,這幾年家裏條件好了,那幾個小的全部都被趕到學堂裏去了。
家裏現在的態度就是,隻要你想學,學到那一步就供到那一步。
第十一章 點兒背的秀才
為什麽說是識文斷字呢,大家知道過去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
啟蒙裏有一項最重要的就是斷句,如果不會斷,那根本就沒辦法去讀書去理解書中要表達的意思了。
就如傳說中,幹隆皇帝過生日時,紀曉嵐在他的寶扇上題寫了詩人王之渙的名詩《涼州詞》。
由於一時疏忽,竟把首句「黃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漏寫了。幹隆佯裝大怒,說他有「欺君之罪」,要把他處死。
生死關頭紀曉嵐急中生智,趕緊跪下解釋說:「萬歲息怒,臣是用王之渙的原詩改填的一闋新詞。」於是朗聲念道「黃河遠上,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