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醫學有著自己的科研方向,隨便研究,可現在的研究方向是什麽,某一味中藥材治好了心髒病,然後某個植物裏麵就有針對心髒病的成分,進行了提取,然後使用,某個方劑治好了肝炎,然後就有針對肝病毒的成分,提取,加以使用?」
「中醫使用中藥材,從來使用的都不是它的某種成分,而是偏性,是藥材中的性能,從而依靠這些偏性互相搭配,組方,然後恢復人體內在平衡。」
「中藥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氣,一個是味,氣指的是什麽,是藥材中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又叫四氣,就像是薄荷,給人清涼的感覺,它的氣就是量,生薑給人溫熱,它的氣就是溫,不同的藥物所具有的氣不同,哪怕同樣是涼,也分中寒和涼屬性,而中醫治病,正是依靠藥物的氣來糾正疾病狀態下人體的寒熱失衡,從來不針對什麽病毒,什麽毒素,僅僅靠這一點,就能說明其有對抗什麽病毒的效果嗎?」
「中藥的味指的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來說有酸、苦、甘、辛、鹹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有些藥材沒有特殊的味道,則稱之為淡味,在實際的臨床中,辛辣往往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就像我們感冒頭痛、惡寒,往往熬上一碗薑湯,捂著被子睡一覺,出一身汗,人也就輕鬆了,正是這個道理。酸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鹹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甘具有補益、緩和的作用等等......」
「謝老和胡老兩位都是大專家,貫通中西,這些基礎的東西總是知道的吧,這裏麵可曾有什麽成分?」
「我去,長見識了。」
「原來是這樣子。」
「之前還真不太了解。」
邊上一些不是醫生的人聽的是恍然大悟。
不少人其實都不懂,中醫用中藥材治病,靠的究竟是什麽,是藥物中的某種成分?
現在聽雲珩這麽一番解釋,不少人才知道,原來靠的是四氣五味。
胡文藝和謝開陽張了張嘴,竟然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去反駁。
這些東西他們都懂,都知道,正是因為知道,所以他們清楚雲珩並沒有胡說八道,每一句都是有理有據的。
「中醫是建立在中藥材特性的基礎上的,神農嚐百草,嚐的就是四氣五味,神農沒有透視眼,也沒有顯微鏡,更不知道病毒。」
雲珩繼續說道:「所以,中醫和中醫藥是不分家的,兩者是相互依存的,中醫藥離開了中醫,就等於失去了正確的使用方法,中醫離開了中醫藥,就等於失去了趁手的工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誰離開誰都不行。」
「除此之外,中藥還有歸經的特性,藥有四氣五味,人其實也有,了解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中有體質的差異,同樣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有差異,所以在用藥的時候就有差異,這個差異是中醫的根基決定的,而不是某位中醫人水平不行決定的,中醫哪怕再與時俱進,這一點都是改不了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所以在實際的臨床中,純中藥製劑的使用往往容易出問題,病情輕還好,小問題,可要是危重患者,那就容易出大問題。」
第819章 陳凡明的轉變
「啪啪啪!」
有人輕輕的開始鼓掌,然後其他人跟隨,漸漸地,現場掌聲響起。
最先鼓掌的是陳凡明。
等到掌聲落下。
陳凡明這才說道:「雲醫生剛才的一番話,可以說從淺到深,從根本上道出了中醫的精髓,中醫用藥,從來不看成分,隻看偏性,隻看四氣五味,隻看歸經。」
「我記得嶽美中嶽老,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醫案。」
陳凡明語氣平淡,娓娓道來:「當時是七十年代末,一位十歲的女孩子患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病症,發病的時候,嘴唇哆嗦,四肢不由自主的下垂軟癱,完全沒有自覺,邊上人無論如何的喊也沒有任何的回應。」
當陳凡明說到這兒的時候,像雲珩、馬鐵全、嶽安雲等不少人都知道陳凡明說的是哪一個病案了,嶽美中嶽老,名中秀,號雲鋤,不對,號鋤雲,出生於1900年,1982年去世,享年82歲。
嶽老是建國初期相當有名的中醫名家,冀州省人士。
嶽老之前是教書的,25歲的時候積勞成疾,患了肺癆,經常吐血,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嶽老開始發奮鑽研醫書,28年放棄教書,專職行醫。
陳凡明說的這位患者,可以說是嶽美中治療的諸多患者中的一位,不過這個病案卻相當經典。
陳凡明繼續說:「當時孩子的父親是看過不少醫生的,現代醫學甚至查不清病因,隻是當成癲癇。」
「嶽老看過孩子,仔細詢問之後才知道,孩子的這個症狀每天發作兩次,每次都是一到兩個小時,時間過了之後,孩子就主動轉好,而每次發病的時間都是中午十二點左右和晚上十二點左右。」
這個病案不少人都聽過,特別是在場的中醫人,而邊上的醫藥代表們卻沒有聽說過,這會兒都嘖嘖稱奇。
每天中午十二點和晚上十二點前後發病,這個倒是有點奇怪。
陳凡明繼續說:「嶽老見過孩子之後,先行觀察,孩子發病差不多是十一點多開始,到了一點過一點就好轉,而且看上去就像是沒事人一樣,一點後遺症都沒有。」<hr>
「中醫使用中藥材,從來使用的都不是它的某種成分,而是偏性,是藥材中的性能,從而依靠這些偏性互相搭配,組方,然後恢復人體內在平衡。」
「中藥的特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個是氣,一個是味,氣指的是什麽,是藥材中所具有的寒、熱、溫、涼,又叫四氣,就像是薄荷,給人清涼的感覺,它的氣就是量,生薑給人溫熱,它的氣就是溫,不同的藥物所具有的氣不同,哪怕同樣是涼,也分中寒和涼屬性,而中醫治病,正是依靠藥物的氣來糾正疾病狀態下人體的寒熱失衡,從來不針對什麽病毒,什麽毒素,僅僅靠這一點,就能說明其有對抗什麽病毒的效果嗎?」
「中藥的味指的就是味道,也就是味蕾對中藥的感覺,一般來說有酸、苦、甘、辛、鹹五種,所以也稱為五味,有些藥材沒有特殊的味道,則稱之為淡味,在實際的臨床中,辛辣往往具有開通、發散的作用,就像我們感冒頭痛、惡寒,往往熬上一碗薑湯,捂著被子睡一覺,出一身汗,人也就輕鬆了,正是這個道理。酸具有收斂、澀滯的作用,鹹具有瀉下、軟堅的作用,甘具有補益、緩和的作用等等......」
「謝老和胡老兩位都是大專家,貫通中西,這些基礎的東西總是知道的吧,這裏麵可曾有什麽成分?」
「我去,長見識了。」
「原來是這樣子。」
「之前還真不太了解。」
邊上一些不是醫生的人聽的是恍然大悟。
不少人其實都不懂,中醫用中藥材治病,靠的究竟是什麽,是藥物中的某種成分?
現在聽雲珩這麽一番解釋,不少人才知道,原來靠的是四氣五味。
胡文藝和謝開陽張了張嘴,竟然找不到合適的話語去反駁。
這些東西他們都懂,都知道,正是因為知道,所以他們清楚雲珩並沒有胡說八道,每一句都是有理有據的。
「中醫是建立在中藥材特性的基礎上的,神農嚐百草,嚐的就是四氣五味,神農沒有透視眼,也沒有顯微鏡,更不知道病毒。」
雲珩繼續說道:「所以,中醫和中醫藥是不分家的,兩者是相互依存的,中醫藥離開了中醫,就等於失去了正確的使用方法,中醫離開了中醫藥,就等於失去了趁手的工具,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誰離開誰都不行。」
「除此之外,中藥還有歸經的特性,藥有四氣五味,人其實也有,了解中醫的人都知道,中醫中有體質的差異,同樣的病症,在不同的人身上,就有差異,所以在用藥的時候就有差異,這個差異是中醫的根基決定的,而不是某位中醫人水平不行決定的,中醫哪怕再與時俱進,這一點都是改不了的。」
「也正是因為這個特性,所以在實際的臨床中,純中藥製劑的使用往往容易出問題,病情輕還好,小問題,可要是危重患者,那就容易出大問題。」
第819章 陳凡明的轉變
「啪啪啪!」
有人輕輕的開始鼓掌,然後其他人跟隨,漸漸地,現場掌聲響起。
最先鼓掌的是陳凡明。
等到掌聲落下。
陳凡明這才說道:「雲醫生剛才的一番話,可以說從淺到深,從根本上道出了中醫的精髓,中醫用藥,從來不看成分,隻看偏性,隻看四氣五味,隻看歸經。」
「我記得嶽美中嶽老,有一個非常有名的醫案。」
陳凡明語氣平淡,娓娓道來:「當時是七十年代末,一位十歲的女孩子患了一種非常奇怪的病症,發病的時候,嘴唇哆嗦,四肢不由自主的下垂軟癱,完全沒有自覺,邊上人無論如何的喊也沒有任何的回應。」
當陳凡明說到這兒的時候,像雲珩、馬鐵全、嶽安雲等不少人都知道陳凡明說的是哪一個病案了,嶽美中嶽老,名中秀,號雲鋤,不對,號鋤雲,出生於1900年,1982年去世,享年82歲。
嶽老是建國初期相當有名的中醫名家,冀州省人士。
嶽老之前是教書的,25歲的時候積勞成疾,患了肺癆,經常吐血,也正是從那時候起,嶽老開始發奮鑽研醫書,28年放棄教書,專職行醫。
陳凡明說的這位患者,可以說是嶽美中治療的諸多患者中的一位,不過這個病案卻相當經典。
陳凡明繼續說:「當時孩子的父親是看過不少醫生的,現代醫學甚至查不清病因,隻是當成癲癇。」
「嶽老看過孩子,仔細詢問之後才知道,孩子的這個症狀每天發作兩次,每次都是一到兩個小時,時間過了之後,孩子就主動轉好,而每次發病的時間都是中午十二點左右和晚上十二點左右。」
這個病案不少人都聽過,特別是在場的中醫人,而邊上的醫藥代表們卻沒有聽說過,這會兒都嘖嘖稱奇。
每天中午十二點和晚上十二點前後發病,這個倒是有點奇怪。
陳凡明繼續說:「嶽老見過孩子之後,先行觀察,孩子發病差不多是十一點多開始,到了一點過一點就好轉,而且看上去就像是沒事人一樣,一點後遺症都沒有。」<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