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語有“不刻下以諛上”,意思是說,不刻薄下屬來諛媚領導者。但在今天,諛上欺下卻越來越甚,並生出各種花樣,成為官德所應排斥的一個重要現象。
一個官員掌握著兩個資源:國庫和老百姓。現實中,老百姓常常成為官員上級的資源。甚至於官員會以十倍之力、千倍之財,去討得上級的一份之好。
身居官位,每天都要和上級、下級打交道,都要麵對官位比自己高的人,麵對普通的老百姓。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以什麽樣的心態對上、對下呢?當前,一些官員對上是唯唯諾諾,尋找依附;對下則封官許願,結黨營私;對同級則是貌合神離,台上握手、台下踢腳。有的熱衷於拚背景,拚後台,拚關係,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有的習慣說瞎話,沽名釣譽,編造虛假政績。許多造假行為甚至公然招搖過市,冠冕堂皇。有的為一己私利,逞一時之氣,竟然是非不分,不惜觸犯法律。
日常工作生活中,當然需要對師長予以尊敬,不能回避對下級、晚輩的批評幫助。所謂“尊上不媚上,使下不欺下。”但現實中多表現為對上諂媚、逢迎,對下欺淩、壓製,而遑論對上的批評幫助和對下的尊重尊敬。而要把握好這個度,根本的方法並不是善於揣測上意、思考馭下之術,而是不計私心私利,為百姓著想。以公心相待,無論批評還是尊敬,都可以與實際相符,從而為人所接受和理解,也就不會出現媚上、欺下的問題,反過來也會贏得上下級的尊重和認可。
前麵提到蘇軾有“蘇賢良”的美稱,在他的為官經曆中,還有一段為了百姓而兩次得罪宰相而受排擠的故事,真正體現了一種為民著想而不諛上的態度。最初,蘇軾反對宰相王安石的激進改革,直言改革會危害老百姓的生活,並上書勸告皇帝要優先富民。因反對改革,他被排擠出朝廷。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執政後,全盤否定改革。這時,蘇軾不是以反對改革派的姿態出來撈取政治資本,獲得更高的職位,而是在獲得司馬光的重新任用後,又站在百姓的角度,冷靜客觀地建議司馬光吸收王安石新法的合理部分。為此,他與司馬光又發生激烈爭執,再一次被排擠出朝廷。
鄭板橋在範縣作縣令時,時常自省家裏有沒有收受賄賂,桌子上有沒有未辦的公文。空閑時,他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以至於有人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後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生活極為困難,甚至到了“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的地步。鄭板橋看到這種情景後,立即命令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當時有人阻止,說這樣的事要先向上級請示,他說:“都到什麽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複,百姓怎麽活命?上邊要是降罪下來,我一個人承擔。”於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使上萬人得以活命。到他任期結束的時候,濰縣的老百姓依依不舍、沿路相送。
從前山西晉城產一種稀有蘭草,歲歲進貢。然此地叢山峻嶺,崖高林密,年年因采貢品死人。有一任縣令實在不忍百姓受苦,便冒欺君之罪,謊報因連年天旱此草已絕跡,請免歲貢。從此當地人逃此苦役,百姓為其立碑。封建時代人們盼體恤民情的好官,所以就留下不少這類的刻石,留下了這類不諛上欺下官員的美名。
《晉書?陶潛傳》中說陶淵明,“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就是因為陶不願為了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去阿諛賄賂有如鄉裏小人一般的權貴。這與今天一些官員的做派形成了多麽鮮明的對比。
一個官員掌握著兩個資源:國庫和老百姓。現實中,老百姓常常成為官員上級的資源。甚至於官員會以十倍之力、千倍之財,去討得上級的一份之好。
身居官位,每天都要和上級、下級打交道,都要麵對官位比自己高的人,麵對普通的老百姓。如何正確認識和處理上下級之間的關係,以什麽樣的心態對上、對下呢?當前,一些官員對上是唯唯諾諾,尋找依附;對下則封官許願,結黨營私;對同級則是貌合神離,台上握手、台下踢腳。有的熱衷於拚背景,拚後台,拚關係,跑官要官,買官賣官。有的習慣說瞎話,沽名釣譽,編造虛假政績。許多造假行為甚至公然招搖過市,冠冕堂皇。有的為一己私利,逞一時之氣,竟然是非不分,不惜觸犯法律。
日常工作生活中,當然需要對師長予以尊敬,不能回避對下級、晚輩的批評幫助。所謂“尊上不媚上,使下不欺下。”但現實中多表現為對上諂媚、逢迎,對下欺淩、壓製,而遑論對上的批評幫助和對下的尊重尊敬。而要把握好這個度,根本的方法並不是善於揣測上意、思考馭下之術,而是不計私心私利,為百姓著想。以公心相待,無論批評還是尊敬,都可以與實際相符,從而為人所接受和理解,也就不會出現媚上、欺下的問題,反過來也會贏得上下級的尊重和認可。
前麵提到蘇軾有“蘇賢良”的美稱,在他的為官經曆中,還有一段為了百姓而兩次得罪宰相而受排擠的故事,真正體現了一種為民著想而不諛上的態度。最初,蘇軾反對宰相王安石的激進改革,直言改革會危害老百姓的生活,並上書勸告皇帝要優先富民。因反對改革,他被排擠出朝廷。後來,王安石變法失敗,司馬光執政後,全盤否定改革。這時,蘇軾不是以反對改革派的姿態出來撈取政治資本,獲得更高的職位,而是在獲得司馬光的重新任用後,又站在百姓的角度,冷靜客觀地建議司馬光吸收王安石新法的合理部分。為此,他與司馬光又發生激烈爭執,再一次被排擠出朝廷。
鄭板橋在範縣作縣令時,時常自省家裏有沒有收受賄賂,桌子上有沒有未辦的公文。空閑時,他經常和文人們喝酒頌詩,以至於有人忘記他是一縣的長官。後來調任到濰縣作官,恰逢荒年,百姓生活極為困難,甚至到了“人相食”,也就是人吃人的地步。鄭板橋看到這種情景後,立即命令開官倉放糧賑濟災民,當時有人阻止,說這樣的事要先向上級請示,他說:“都到什麽時候了,要是向上申報,輾轉往複,百姓怎麽活命?上邊要是降罪下來,我一個人承擔。”於是開官倉賑濟災民,使上萬人得以活命。到他任期結束的時候,濰縣的老百姓依依不舍、沿路相送。
從前山西晉城產一種稀有蘭草,歲歲進貢。然此地叢山峻嶺,崖高林密,年年因采貢品死人。有一任縣令實在不忍百姓受苦,便冒欺君之罪,謊報因連年天旱此草已絕跡,請免歲貢。從此當地人逃此苦役,百姓為其立碑。封建時代人們盼體恤民情的好官,所以就留下不少這類的刻石,留下了這類不諛上欺下官員的美名。
《晉書?陶潛傳》中說陶淵明,“吾不能為五鬥米折腰,拳拳事鄉裏小人邪。”就是因為陶不願為了縣令的五鬥薪俸,就低聲下氣地去阿諛賄賂有如鄉裏小人一般的權貴。這與今天一些官員的做派形成了多麽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