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7頁
如何迅速成為主角GL[快穿] 作者:衣青箬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是的——當然,明煥是在裝病。
她怎麽可能在這麽關鍵的時刻,讓局勢脫離自己的掌控?不過是虛晃一槍、以退為進,好讓皇帝以為再無掣肘,行事更加激進,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成果。
她們沒有等太久。
從五月到八月,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整個京畿地帶變得一團亂,衝突此起彼伏,雖然都被壓了下去,卻是民怨沸騰,隻等一個引爆一切的點。
而這個點,最終落在了新種的收成上。
畝產千斤,這是官府宣傳時一再強調的話。所以很多百姓雖然受了許多的委屈,卻還是步步忍讓。隻要真的能產出這麽多糧食,那他們就算提心弔膽半年,也不算是什麽,照樣能繼續做良民。
但偏偏沒有。
並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合種植這種新種,更不是所有的氣候都適合這種作物生長,而且官府連怎麽照料都說得含糊其辭……種種因素加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糧食的畝產不盡人意。
有確實達到了一千斤,甚至更多的。也有幾乎砍半,隻有五百斤的。更有歉收到隻有一二百斤的。
其實種小麥和其他作物,視土地的肥瘦不同,產量各不相同,但畝產大概也是二三百斤的樣子。如此算來,這個產量並不算離譜。
然而官府先將高產作物的存在吹得神乎其神,又在推行種植的過程中暴力執行,早就已經積攢下了無數的矛盾,甚至已經見過了血。如今這個結果,許多人是不能接受的。
官府比他們更不能接受。畝產千斤,這是皇帝親口說的。他們治下要是種不出來,那不就是他們的問題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雖然畝產沒有千斤,但隻要要求百姓按照千斤的標準來交稅,帳麵上自然就能抹平了。反正宮裏不會派人來查探,他們還是可以藉此邀功的。
憑良心說,大齊的賦稅,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輕的了。□□年間為了與民生息,是二十稅一,後來加到十稅一,明煥當政期間,又減到了二十稅一。自然,這時的稅種類多且雜,除了朝廷的糧稅之外,還有各種雜稅和攤派。
譬如人頭稅,進城稅,渡河稅,契稅等等,算是雜稅。而當地官府如果要自己做點什麽事,比如修橋鋪路、營建衙門,不僅會徵發徭役,還會把花費攤派到每家每戶,讓百姓交錢。至於若是當地有駐軍,或者有宗室,攤派就更多了。
朝廷打仗時,國庫不足,也會臨時征派錢糧,或者索性讓行進的軍隊「就食」——經過哪裏就在哪裏吃。
即使如此,和那種動不動就收三成五成的朝廷比起來,日子還算是好過。
越是如此,百姓們就越是不能接受這種毫無道理的壓榨。官府自己說畝產千斤,強令百姓種植新種,甚至鏟了別的作物,如今種不出來,卻要百姓來承擔責任?
說不清□□是如何發生的。
但這一次,它沒有像之前的每一次那樣,輕易被壓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如同龍捲風一般,將整個京畿的百姓都卷了進來,形成了一股無法抵抗的洪流。
民變。
而且是在距離京城這麽近的地方發生了民變!
等朝廷收到消息時,激動中的民眾已經攻破了幾個縣城,闖入縣衙,將那些曾經欺壓過他們的狗官和差役盡數殺死。
到這一步,雙方都不可能和平收場了。
……
爭辯,推諉,吵鬧,整個朝堂也亂成了一鍋粥。
在明煥的治理下,大齊四境安穩,已經很久沒有應對過變亂了,以至於所有人對此都很生疏,一時間全都陷入了慌亂,有人嚷嚷著要派兵鎮壓,也有人急著找出罪魁禍首,更有人已經偷偷收拾好了細軟,預備京城一破,就趕緊帶著全家老小逃亡。
到處都亂鬧鬧的,卻沒人能拿出具體的章程來。
這倒不是因為整個朝堂沒有拿得出手的人,隻不過……有識之士現在都聚在福壽宮呢。
事實上,現在的形勢也已經嚴峻得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包括明煥。她知道肯定會亂一陣,但也沒想到,燕辭和他手底下的人會那麽廢物,竟將百姓逼得過不下去。
但越是這樣,就越是不能慌亂。
有她發號施令,下麵的官員們都還算冷靜,商議已畢,就各自離去。
隨後京中就有了一些傳言,開始懷念太後當政時的好日子,又說都怪皇帝想要奪權,把太後趕回宮中,自己又沒本事,才會鬧成這樣。
聽到這樣的傳言,燕辭自是勃然大怒,下令抓捕。
奈何這種市井傳聞,是很難找到當事人的。而且,如今外麵有叛亂發生,京城百姓也是人人自危,都對皇帝不滿。不少人私底下都抱怨過幾句,如今見要抓人,自然彼此之間互相掩護,免得有人被抓了供出自己來。
傳言愈演愈烈,朝臣們也按捺不住了。
開始有人上書,提議請太後出來主持大局。
燕辭怒不可遏,當場摘了此人的烏紗,讓他回家反省。然而,看著朝臣們各異的臉色,他也很清楚,人心浮動,自己已經不可能壓製住了。
咬牙堅持了幾天,直到聽說叛軍攻陷了府城,皇帝也坐不住了。
要知道,城池越大,城牆就越高越厚,防衛也越嚴,還有駐軍在,就更難以攻破。
她怎麽可能在這麽關鍵的時刻,讓局勢脫離自己的掌控?不過是虛晃一槍、以退為進,好讓皇帝以為再無掣肘,行事更加激進,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成果。
她們沒有等太久。
從五月到八月,短短三個月的時間,整個京畿地帶變得一團亂,衝突此起彼伏,雖然都被壓了下去,卻是民怨沸騰,隻等一個引爆一切的點。
而這個點,最終落在了新種的收成上。
畝產千斤,這是官府宣傳時一再強調的話。所以很多百姓雖然受了許多的委屈,卻還是步步忍讓。隻要真的能產出這麽多糧食,那他們就算提心弔膽半年,也不算是什麽,照樣能繼續做良民。
但偏偏沒有。
並不是所有的土地都適合種植這種新種,更不是所有的氣候都適合這種作物生長,而且官府連怎麽照料都說得含糊其辭……種種因素加起來,最後的結果就是糧食的畝產不盡人意。
有確實達到了一千斤,甚至更多的。也有幾乎砍半,隻有五百斤的。更有歉收到隻有一二百斤的。
其實種小麥和其他作物,視土地的肥瘦不同,產量各不相同,但畝產大概也是二三百斤的樣子。如此算來,這個產量並不算離譜。
然而官府先將高產作物的存在吹得神乎其神,又在推行種植的過程中暴力執行,早就已經積攢下了無數的矛盾,甚至已經見過了血。如今這個結果,許多人是不能接受的。
官府比他們更不能接受。畝產千斤,這是皇帝親口說的。他們治下要是種不出來,那不就是他們的問題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也很簡單。
雖然畝產沒有千斤,但隻要要求百姓按照千斤的標準來交稅,帳麵上自然就能抹平了。反正宮裏不會派人來查探,他們還是可以藉此邀功的。
憑良心說,大齊的賦稅,在歷朝歷代都算是很輕的了。□□年間為了與民生息,是二十稅一,後來加到十稅一,明煥當政期間,又減到了二十稅一。自然,這時的稅種類多且雜,除了朝廷的糧稅之外,還有各種雜稅和攤派。
譬如人頭稅,進城稅,渡河稅,契稅等等,算是雜稅。而當地官府如果要自己做點什麽事,比如修橋鋪路、營建衙門,不僅會徵發徭役,還會把花費攤派到每家每戶,讓百姓交錢。至於若是當地有駐軍,或者有宗室,攤派就更多了。
朝廷打仗時,國庫不足,也會臨時征派錢糧,或者索性讓行進的軍隊「就食」——經過哪裏就在哪裏吃。
即使如此,和那種動不動就收三成五成的朝廷比起來,日子還算是好過。
越是如此,百姓們就越是不能接受這種毫無道理的壓榨。官府自己說畝產千斤,強令百姓種植新種,甚至鏟了別的作物,如今種不出來,卻要百姓來承擔責任?
說不清□□是如何發生的。
但這一次,它沒有像之前的每一次那樣,輕易被壓下去,反而愈演愈烈,如同龍捲風一般,將整個京畿的百姓都卷了進來,形成了一股無法抵抗的洪流。
民變。
而且是在距離京城這麽近的地方發生了民變!
等朝廷收到消息時,激動中的民眾已經攻破了幾個縣城,闖入縣衙,將那些曾經欺壓過他們的狗官和差役盡數殺死。
到這一步,雙方都不可能和平收場了。
……
爭辯,推諉,吵鬧,整個朝堂也亂成了一鍋粥。
在明煥的治理下,大齊四境安穩,已經很久沒有應對過變亂了,以至於所有人對此都很生疏,一時間全都陷入了慌亂,有人嚷嚷著要派兵鎮壓,也有人急著找出罪魁禍首,更有人已經偷偷收拾好了細軟,預備京城一破,就趕緊帶著全家老小逃亡。
到處都亂鬧鬧的,卻沒人能拿出具體的章程來。
這倒不是因為整個朝堂沒有拿得出手的人,隻不過……有識之士現在都聚在福壽宮呢。
事實上,現在的形勢也已經嚴峻得超出了所有人的預計,包括明煥。她知道肯定會亂一陣,但也沒想到,燕辭和他手底下的人會那麽廢物,竟將百姓逼得過不下去。
但越是這樣,就越是不能慌亂。
有她發號施令,下麵的官員們都還算冷靜,商議已畢,就各自離去。
隨後京中就有了一些傳言,開始懷念太後當政時的好日子,又說都怪皇帝想要奪權,把太後趕回宮中,自己又沒本事,才會鬧成這樣。
聽到這樣的傳言,燕辭自是勃然大怒,下令抓捕。
奈何這種市井傳聞,是很難找到當事人的。而且,如今外麵有叛亂發生,京城百姓也是人人自危,都對皇帝不滿。不少人私底下都抱怨過幾句,如今見要抓人,自然彼此之間互相掩護,免得有人被抓了供出自己來。
傳言愈演愈烈,朝臣們也按捺不住了。
開始有人上書,提議請太後出來主持大局。
燕辭怒不可遏,當場摘了此人的烏紗,讓他回家反省。然而,看著朝臣們各異的臉色,他也很清楚,人心浮動,自己已經不可能壓製住了。
咬牙堅持了幾天,直到聽說叛軍攻陷了府城,皇帝也坐不住了。
要知道,城池越大,城牆就越高越厚,防衛也越嚴,還有駐軍在,就更難以攻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