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三娘坐在何氏身邊親昵地挽住她的手臂, 宛如一對親母女一樣:「娘,這麽多錢呢, 您不高興嗎?」
「就是就是。娘, 照老規矩, 這錢一半入公帳。」劉壯也想趕緊把話題岔過去。
何氏白了兒子一眼,知道他倆怕家裏人當心沒說實話,雖然心裏一陣後怕,但看到沒出什麽大事,而且兒子兒媳感情看著更好了,便不好再計較。
隻想著到時候還是要拿些香燭供品去廟裏還原,感謝菩薩佛祖保佑她的兒子媳婦。
何氏道:「一半入公帳的規矩是沒錯。但是這錢是你兩捨命得來的。不必出這麽多。我和你爹老了,掙不到什麽錢,家裏的開銷都靠著你倆,不公平。文哥兒和小甜都還小,指望他倆賺錢給家裏不知道要多久。哪裏能一直叫你們交這麽多錢。」何氏說的真切,隻從木箱子裏拿走了十兩銀子,其他的又推到趙三娘那。便是這十兩銀子,她都覺得多了。
這便是何氏和其他家母親婆婆的不同了。其他家的,恨不得把兒子兒媳賺的所有錢都拿在手裏,這才好叫他們都聽自個的話。
趙三娘看著劉壯不知道說什麽。
劉壯搖搖頭:「娘您這說哪裏話。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弟妹現在年紀小,你們又老了。我們贍養父母,養大弟妹是應該的。您這麽說,分得太清楚,是想讓我們生分。」
「是啊娘。我嘴笨不會說話,但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哪有什麽公不公平的。」趙三娘接著劉壯的話道。
見何氏執意不肯再多拿錢,她和劉壯對視一眼後緩緩開口道:「娘。有件事我和夫郎商量過幾次了。今天剛好有機會和您說一聲。我們想現在家裏有了餘錢,可以送小弟去念書了。聽說鎮上的大書院開了啟蒙班。六歲就能去讀,小弟過完年就要滿七歲了。到時候等小妹長到六歲,也能一起去讀。」
聽到這話,劉旺和何氏同時抬起頭,臉上的神情都有些不敢相信。
土裏刨食的農家人,春種秋收,施肥澆水,晾曬歸倉,汗水摔八瓣養活一家人。但他們對讀書人都有一種天然的尊敬。
家裏的孩子能識字,便是了不起。若是能考上秀才、舉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便是祖墳冒青煙。
劉旺和何氏鬥大的字不認識一個,但對孩子念書這事卻非常支持,甚至是重視。劉壯小時候,他們夫婦倆便想供他去學堂讀書,奈何這孩子玩心太重。等到現在劉文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卻碰上劉壯成親和受重傷兩件事,家裏的積蓄一下子被掏空。送劉文上學這事,他倆便以為無望了。
沒想到今天兒媳婦會主動提起,而且還已經有了主意。
「是啊娘。我們幾個大人都不識字,但小弟小妹還小。咱家怎麽著也要培養個讀書人出來。」劉壯笑著說,「束脩這事您和爹不用擔心。不用公帳的錢。我和三娘出。你們要是同意了,我就和小弟去說。過幾天趕集,就是書院啟蒙班報名的日子,到時候我和三娘帶著他去。你們說好不好?」
他們二老哪裏會說不好。
鎮上書院要開啟蒙班的事,是秋嬸的兒子帶回來的消息。秋嬸她兒子劉羽就在鎮上書院裏念書,說起來和趙秋月算是同窗。隻是他倆不熟,趙秋月這人心高氣傲,隻與富家子弟說話,對他們這些村裏人向來是嗤之以鼻。劉羽很難把趙秋月和劉壯大哥的新媳婦趙三娘聯想起來,自然不知道他們竟然是兄妹。
劉羽難得回家,秋嬸高興極了,真是把兒子當成菩薩一樣供著。每隔一會就要問一問餓不餓,渴不渴,冷不冷。劉羽本在院子裏拿著本書看,被他娘問得煩了,趕緊找了個藉口溜之大吉。跑到村裏的大榕樹下去看書了。
一身書卷氣的劉羽簪發戴冠,行走帶風,頗有讀書人的氣質,加上他麵如冠玉,走在村裏倒像一道風景線。劉羽剛走到大樹下,就看到劉壯、趙三娘他們帶著興奮不已的劉文走了過來。
「大壯哥,嫂子。」劉羽按輩分恭敬地朝劉壯他倆喊道。
劉文也趕緊喊了劉羽一聲。
劉羽笑笑摸了摸劉文的頭:「文哥兒都長這麽大了。想不想和我一塊去鎮上讀書?」
「想!」劉文應得很響亮。
家裏沒人讀過書,劉文不知道讀書的辛苦。他隻知道以前想去鎮上隻能等趕集的時候去,但如果能去鎮上讀書,就能住在鎮上的書院裏。到時候想怎麽玩就怎麽玩了。說不定到時候能買很多糖葫蘆,能看很多雜耍表演……劉文臉上都是笑,恨不得今天就去鎮上讀書。
劉羽見他如此堅定,心裏頗有一些欣慰。
他們劉家村是一百來戶人家的小村子,沒有設啟蒙學堂。以前他啟蒙都是去隔壁大村子裏讀的,每天得趕十幾裏路。現在書院開了啟蒙班,劉家村的孩子讀書就方便了。隻要村裏讀書識字而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村子何愁沒有未來。劉羽回過神來後看著劉文的目光越發柔和。
趙三娘站在一旁聽劉羽說起到時候報名時需要採買和準備的東西,認真聽著都記在心上。
轉眼間沒過幾天,就到了趕集和報名的日子。趙三娘和劉壯起了個大早。
「這銀子放你那吧。」劉壯把用紅紙包的束脩遞給趙三娘,「我要搬東西,怕弄丟了。」
屋裏又響起何氏的聲音:「文哥兒,這罐子醃蘿蔔要不要帶上?」<hr>
「就是就是。娘, 照老規矩, 這錢一半入公帳。」劉壯也想趕緊把話題岔過去。
何氏白了兒子一眼,知道他倆怕家裏人當心沒說實話,雖然心裏一陣後怕,但看到沒出什麽大事,而且兒子兒媳感情看著更好了,便不好再計較。
隻想著到時候還是要拿些香燭供品去廟裏還原,感謝菩薩佛祖保佑她的兒子媳婦。
何氏道:「一半入公帳的規矩是沒錯。但是這錢是你兩捨命得來的。不必出這麽多。我和你爹老了,掙不到什麽錢,家裏的開銷都靠著你倆,不公平。文哥兒和小甜都還小,指望他倆賺錢給家裏不知道要多久。哪裏能一直叫你們交這麽多錢。」何氏說的真切,隻從木箱子裏拿走了十兩銀子,其他的又推到趙三娘那。便是這十兩銀子,她都覺得多了。
這便是何氏和其他家母親婆婆的不同了。其他家的,恨不得把兒子兒媳賺的所有錢都拿在手裏,這才好叫他們都聽自個的話。
趙三娘看著劉壯不知道說什麽。
劉壯搖搖頭:「娘您這說哪裏話。長兄如父,長嫂如母。弟妹現在年紀小,你們又老了。我們贍養父母,養大弟妹是應該的。您這麽說,分得太清楚,是想讓我們生分。」
「是啊娘。我嘴笨不會說話,但我們是一家人。一家人哪有什麽公不公平的。」趙三娘接著劉壯的話道。
見何氏執意不肯再多拿錢,她和劉壯對視一眼後緩緩開口道:「娘。有件事我和夫郎商量過幾次了。今天剛好有機會和您說一聲。我們想現在家裏有了餘錢,可以送小弟去念書了。聽說鎮上的大書院開了啟蒙班。六歲就能去讀,小弟過完年就要滿七歲了。到時候等小妹長到六歲,也能一起去讀。」
聽到這話,劉旺和何氏同時抬起頭,臉上的神情都有些不敢相信。
土裏刨食的農家人,春種秋收,施肥澆水,晾曬歸倉,汗水摔八瓣養活一家人。但他們對讀書人都有一種天然的尊敬。
家裏的孩子能識字,便是了不起。若是能考上秀才、舉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便是祖墳冒青煙。
劉旺和何氏鬥大的字不認識一個,但對孩子念書這事卻非常支持,甚至是重視。劉壯小時候,他們夫婦倆便想供他去學堂讀書,奈何這孩子玩心太重。等到現在劉文也到了上學的年紀,卻碰上劉壯成親和受重傷兩件事,家裏的積蓄一下子被掏空。送劉文上學這事,他倆便以為無望了。
沒想到今天兒媳婦會主動提起,而且還已經有了主意。
「是啊娘。我們幾個大人都不識字,但小弟小妹還小。咱家怎麽著也要培養個讀書人出來。」劉壯笑著說,「束脩這事您和爹不用擔心。不用公帳的錢。我和三娘出。你們要是同意了,我就和小弟去說。過幾天趕集,就是書院啟蒙班報名的日子,到時候我和三娘帶著他去。你們說好不好?」
他們二老哪裏會說不好。
鎮上書院要開啟蒙班的事,是秋嬸的兒子帶回來的消息。秋嬸她兒子劉羽就在鎮上書院裏念書,說起來和趙秋月算是同窗。隻是他倆不熟,趙秋月這人心高氣傲,隻與富家子弟說話,對他們這些村裏人向來是嗤之以鼻。劉羽很難把趙秋月和劉壯大哥的新媳婦趙三娘聯想起來,自然不知道他們竟然是兄妹。
劉羽難得回家,秋嬸高興極了,真是把兒子當成菩薩一樣供著。每隔一會就要問一問餓不餓,渴不渴,冷不冷。劉羽本在院子裏拿著本書看,被他娘問得煩了,趕緊找了個藉口溜之大吉。跑到村裏的大榕樹下去看書了。
一身書卷氣的劉羽簪發戴冠,行走帶風,頗有讀書人的氣質,加上他麵如冠玉,走在村裏倒像一道風景線。劉羽剛走到大樹下,就看到劉壯、趙三娘他們帶著興奮不已的劉文走了過來。
「大壯哥,嫂子。」劉羽按輩分恭敬地朝劉壯他倆喊道。
劉文也趕緊喊了劉羽一聲。
劉羽笑笑摸了摸劉文的頭:「文哥兒都長這麽大了。想不想和我一塊去鎮上讀書?」
「想!」劉文應得很響亮。
家裏沒人讀過書,劉文不知道讀書的辛苦。他隻知道以前想去鎮上隻能等趕集的時候去,但如果能去鎮上讀書,就能住在鎮上的書院裏。到時候想怎麽玩就怎麽玩了。說不定到時候能買很多糖葫蘆,能看很多雜耍表演……劉文臉上都是笑,恨不得今天就去鎮上讀書。
劉羽見他如此堅定,心裏頗有一些欣慰。
他們劉家村是一百來戶人家的小村子,沒有設啟蒙學堂。以前他啟蒙都是去隔壁大村子裏讀的,每天得趕十幾裏路。現在書院開了啟蒙班,劉家村的孩子讀書就方便了。隻要村裏讀書識字而的人越來越多,他們村子何愁沒有未來。劉羽回過神來後看著劉文的目光越發柔和。
趙三娘站在一旁聽劉羽說起到時候報名時需要採買和準備的東西,認真聽著都記在心上。
轉眼間沒過幾天,就到了趕集和報名的日子。趙三娘和劉壯起了個大早。
「這銀子放你那吧。」劉壯把用紅紙包的束脩遞給趙三娘,「我要搬東西,怕弄丟了。」
屋裏又響起何氏的聲音:「文哥兒,這罐子醃蘿蔔要不要帶上?」<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