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頁
穿成四福晉後我過上了退休生活 作者:年年年有餘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之前有大臣提議要拆了榆林的糧倉, 讓胤禎給保下來了。他不僅要保糧倉, 他還要清沙。
現在胤禎領兵出征了,自然是顧不上再管這事了,這事就成了胤祥的了。
其實就算胤祥不管這事,皇帝也是會管的, 畢竟榆林是西征大軍的必經之地。
胤祥想著與其被皇帝差遣過去, 還不如自己主動求著要過去,這才進宮見了皇帝。
胤禎之前為了這事是給皇帝上了摺子的, 皇帝看他摺子裏說要讓當地的官兵自己動手清沙,批了這摺子後也就把這事給忘了。
直到這次戰事起來了,他才又想起了榆林的這個糧倉。
他之前想著反正沒戰事, 當地的駐軍就是動作再慢, 這沙總有被清幹淨的一日。
現下看來, 這沙不趕快清理完是不行了。
皇帝不知道的是, 其實也不是當地的官兵們動作慢,是因為他們清得了沙卻管不了天氣, 前腳才把沙給清理了,後腳就又變天了, 他們也挺無可奈何的。
要西征了, 他們自然也是要上戰場的, 之前他們還覺得每日操練耽誤了清沙,現在想想,還好他們保命的本事還沒丟, 血性也還沒被磨沒了。
他們知道保住糧倉的人是現在的大將軍王, 心裏對他自然是萬分感激的。
不過比起大將軍王, 他們更敬佩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能有俠王之名可不僅是因為他跟著四阿哥辦的那些差事一件比一件漂亮, 還因為他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軍中雖然都是男子, 可還真保不齊家中的長輩或是小輩就被他助過。
他的好些事都被說書人編成了故事,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故事裏的人是他,可大家又不傻,又怎麽回猜不到故事裏說的人會是誰呢?
就算他不是皇子,隻是個俠客,大家就夠想見他的了,再加上他還是個皇子,大家就更想見他了。
哪怕十三阿哥不會清沙,給他們講講故事也好呀。
士兵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沒聽到十三阿哥給他們講故事,他們成了給十三阿哥講故事的那一個。
十三阿哥一聽見有新故事聽就兩眼放光,走到哪兒都能坐,給什麽就吃什麽,這樣一個阿哥,他們又怎麽忍心看著他因為聽不到好聽的故事而惆悵呢?
至於胤祥是真惆悵還是裝的,那就隻有他自個兒知道了。
和胤祥相比,胤禎的日子可就沒這麽好過了。
他是皇帝的兒子不假,他也是大將軍王不假,可真要上了戰場,他的身份恰恰就成了他的催命符了。
胤禎的武藝是極好的,且兵書他也是讀的極熟的,他以為他上了戰場雖然不能說指揮若定,最起碼是不會出什麽差錯的,結果他的第一仗就吃了敗仗。
他會吃敗仗不是因為他的第一場仗打輸了,而是因為他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在艱難取勝之後還領著人去追逃跑了的敵方士兵,卻不知對方也是留有後手的,要不是他帶的人拚命護著他,他說不定真就有去無回了。
這一仗過去他才明白了什麽叫做以命換命。
副將參將們服不服他不好說,他是知道有好些士兵是不服他的。
他原本想著他這一仗一定要打得漂亮,讓他們不得不服,這下好了,不服他的人更多了。
他熟讀兵書,知道陣前士兵若是不聽主將的號令乃是大忌,也隻得耐著性子收服起人心來。
這一收服,就用了兩年有餘的時間。
這兩年間胤禎雖然身在軍中有什麽大事發生他還是能知道的,畢竟他還和胤禟通著信呢。
胤禟信裏提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學士李光地沒了。
像他這樣的老臣沒了,皇帝自然是要派人去祭茶酒的,一眾大臣都以為皇帝十有八九會讓十三阿哥走這一趟,結果皇帝楞是派了五阿哥去。
這下皇帝給這位老臣賜下一千兩銀子這事和五阿哥取代了十三阿哥這事相比那可真就不夠看了。
李光地是武將,大阿哥被軟禁,十四阿哥西征了,怎麽看這事都是已經回京了的十三阿哥去最合適。
皇帝卻將話都說不好的五阿哥去辦這事,這,可就真讓人看不懂了。
朝臣們都默不作聲的在一旁看著,看五阿哥是不是要被重用了。
他們發現這件事情之後皇帝確實也開始時不時的給五阿哥派差事,不過他派給五阿哥的都不是什麽重要差事,與其說是讓他去辦差,不如說是他這個身份在皇帝看來還挺好用。
五阿哥的身份好用在哪兒呢,朝臣們想著。
不光他們在想,別的皇子們也在想。
五阿哥是太後養大的,人們隻要一提起他,第一個想到的人不是他的生母宜妃,而是太後。
因此別看五阿哥漢話都講不利索,他不也照樣被封了親王嗎?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親王,是看在太後的麵子上才封的。
弄不好皇帝封五阿哥親王,還有給久病的太後沖喜的意思。
就算不看太後,還有宜妃呢,宜妃盛寵多年,這寵可不是說說而已。
妃總共就兩個兒子,皇帝對胤禟可真說不上有多好,對胤祺可不就得好一些嗎?
現在皇帝時不時的給五阿哥派些無關緊要的差事,這是讓他提前習慣將來在他的兄弟手底下當差呢。
這麽一想,大家又覺得皇帝會讓五阿哥去辦這事也算是合情合理了。<hr>
現在胤禎領兵出征了,自然是顧不上再管這事了,這事就成了胤祥的了。
其實就算胤祥不管這事,皇帝也是會管的, 畢竟榆林是西征大軍的必經之地。
胤祥想著與其被皇帝差遣過去, 還不如自己主動求著要過去,這才進宮見了皇帝。
胤禎之前為了這事是給皇帝上了摺子的, 皇帝看他摺子裏說要讓當地的官兵自己動手清沙,批了這摺子後也就把這事給忘了。
直到這次戰事起來了,他才又想起了榆林的這個糧倉。
他之前想著反正沒戰事, 當地的駐軍就是動作再慢, 這沙總有被清幹淨的一日。
現下看來, 這沙不趕快清理完是不行了。
皇帝不知道的是, 其實也不是當地的官兵們動作慢,是因為他們清得了沙卻管不了天氣, 前腳才把沙給清理了,後腳就又變天了, 他們也挺無可奈何的。
要西征了, 他們自然也是要上戰場的, 之前他們還覺得每日操練耽誤了清沙,現在想想,還好他們保命的本事還沒丟, 血性也還沒被磨沒了。
他們知道保住糧倉的人是現在的大將軍王, 心裏對他自然是萬分感激的。
不過比起大將軍王, 他們更敬佩十三阿哥。
十三阿哥能有俠王之名可不僅是因為他跟著四阿哥辦的那些差事一件比一件漂亮, 還因為他路見不平就拔刀相助。
軍中雖然都是男子, 可還真保不齊家中的長輩或是小輩就被他助過。
他的好些事都被說書人編成了故事,雖然沒有指名道姓的說故事裏的人是他,可大家又不傻,又怎麽回猜不到故事裏說的人會是誰呢?
就算他不是皇子,隻是個俠客,大家就夠想見他的了,再加上他還是個皇子,大家就更想見他了。
哪怕十三阿哥不會清沙,給他們講講故事也好呀。
士兵們沒想到的是,他們沒聽到十三阿哥給他們講故事,他們成了給十三阿哥講故事的那一個。
十三阿哥一聽見有新故事聽就兩眼放光,走到哪兒都能坐,給什麽就吃什麽,這樣一個阿哥,他們又怎麽忍心看著他因為聽不到好聽的故事而惆悵呢?
至於胤祥是真惆悵還是裝的,那就隻有他自個兒知道了。
和胤祥相比,胤禎的日子可就沒這麽好過了。
他是皇帝的兒子不假,他也是大將軍王不假,可真要上了戰場,他的身份恰恰就成了他的催命符了。
胤禎的武藝是極好的,且兵書他也是讀的極熟的,他以為他上了戰場雖然不能說指揮若定,最起碼是不會出什麽差錯的,結果他的第一仗就吃了敗仗。
他會吃敗仗不是因為他的第一場仗打輸了,而是因為他忘了窮寇莫追的道理,在艱難取勝之後還領著人去追逃跑了的敵方士兵,卻不知對方也是留有後手的,要不是他帶的人拚命護著他,他說不定真就有去無回了。
這一仗過去他才明白了什麽叫做以命換命。
副將參將們服不服他不好說,他是知道有好些士兵是不服他的。
他原本想著他這一仗一定要打得漂亮,讓他們不得不服,這下好了,不服他的人更多了。
他熟讀兵書,知道陣前士兵若是不聽主將的號令乃是大忌,也隻得耐著性子收服起人心來。
這一收服,就用了兩年有餘的時間。
這兩年間胤禎雖然身在軍中有什麽大事發生他還是能知道的,畢竟他還和胤禟通著信呢。
胤禟信裏提起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大學士李光地沒了。
像他這樣的老臣沒了,皇帝自然是要派人去祭茶酒的,一眾大臣都以為皇帝十有八九會讓十三阿哥走這一趟,結果皇帝楞是派了五阿哥去。
這下皇帝給這位老臣賜下一千兩銀子這事和五阿哥取代了十三阿哥這事相比那可真就不夠看了。
李光地是武將,大阿哥被軟禁,十四阿哥西征了,怎麽看這事都是已經回京了的十三阿哥去最合適。
皇帝卻將話都說不好的五阿哥去辦這事,這,可就真讓人看不懂了。
朝臣們都默不作聲的在一旁看著,看五阿哥是不是要被重用了。
他們發現這件事情之後皇帝確實也開始時不時的給五阿哥派差事,不過他派給五阿哥的都不是什麽重要差事,與其說是讓他去辦差,不如說是他這個身份在皇帝看來還挺好用。
五阿哥的身份好用在哪兒呢,朝臣們想著。
不光他們在想,別的皇子們也在想。
五阿哥是太後養大的,人們隻要一提起他,第一個想到的人不是他的生母宜妃,而是太後。
因此別看五阿哥漢話都講不利索,他不也照樣被封了親王嗎?
明眼人都知道,這個親王,是看在太後的麵子上才封的。
弄不好皇帝封五阿哥親王,還有給久病的太後沖喜的意思。
就算不看太後,還有宜妃呢,宜妃盛寵多年,這寵可不是說說而已。
妃總共就兩個兒子,皇帝對胤禟可真說不上有多好,對胤祺可不就得好一些嗎?
現在皇帝時不時的給五阿哥派些無關緊要的差事,這是讓他提前習慣將來在他的兄弟手底下當差呢。
這麽一想,大家又覺得皇帝會讓五阿哥去辦這事也算是合情合理了。<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