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食物方麵,她沒有什麽先進性經驗,限於條件,他們已經做的很好了。主要烹調方法絕大多數時候就是煮,鹽、香茅草、紫蘇是標配,還有薑,已經開始食用薑了,並且正在馴化過程中,在村子裏開闢了菜地種植一些野菜和薑。
沒有酒,但有一種葉子背麵有白色絨毛的植物被廣泛採摘,每個帳篷裏都有,魚婆的帳篷外麵有一個小帳篷,專門存放了幾大捆這種植物。
阿鴻說這種植物要用在月圓之日的大型篝火晚會上的——他當然不會這麽說,塗莉莉按照他的話領會總結了一下這種全部落年滿14歲都能參加的活動——這種植物叫「蒼」,據說很難得到,這一片都不出產,森林裏也沒有,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價值就很高,每次跟其他部落交換物資,蒼木都是緊俏貨。一捆就能換至少3頭大野豬。
塗莉莉納悶,到底什麽木頭和樹葉,這麽值錢?
阿鴻也說不太清楚,隻是說,好東西!你也會喜歡!
奇奇怪怪。
*
至於其他的,半天時間也看不出來什麽。
部落的社會形態表麵看起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形式,但首領不在,管事的不是其他男人,是魚婆;
居住條件方麵,男人們除了首領,全都住的比較小的單人帳篷;女人住的帳篷普遍大至少一倍,因為孩子們基本上都「不知有父」,全都跟隨母親居住。有一半孩子連母親都說不上來到底是哪個男人的崽,可孩子的生母卻是肯定的;
原始社會大致上算有限的「群婚製」,一個成年女性不太可能跟部落裏所有成年男性搞生命的大和諧,她們通常會選擇看得順眼的幾個男人;男人也可以跟不止一個女人做點夜晚運動,這是雙向選擇;
女性的「出婚製」是避免部落裏的育齡男女血緣關係過分親近,但也不是沒有同父異母兄妹成為伴侶,同母異父的也有,隻是比較少;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原始人類已經從經驗中得知血緣關係太接近,產下基因缺陷的孩子的概率會提高;之所以是女性「出婚」而不是男性「出婚」,當然是男性要保衛部落,所以一個小部落裏保持血統的親緣關係很重要。
女性到附近部落也是基於交換的原則,不一定是a部落去b部落6個女人,b部落就有6個女人到a部落,通常會在好幾個部落裏互相倒騰,最終每個部落都要保證人口大致持平;這可以視為是「換婚」,但不是有目的的將部落中的女性當成「物資」交換別的部落的「物資」,隻是非零和遊戲總是能微妙的保持平衡。
這是塗莉莉看了魚婆的「帳本」後得出的結論。
沒有文字,魚婆要如何記下部落裏發生的大事呢?
「結繩記事」是一定的,但繩結不是普通的繩結,會在繩結上繫著代表關鍵詞的物品;比如,這個名叫「紅鬆」的部落每生下一個男孩,繩結上就會係一個木雕小鬆樹;生女孩則是一個木雕小鬆果(鬆果同時也寓意著將來長大後會多子);死了一個獵人係上一個隻有一半的木雕小鬆樹;死了一個母親,則係上半個小鬆果;離開部落的女孩,用小小的木雕鬆子表示,有時候一年要離開好幾個女孩;
人口數量非常重要,光靠記憶力不一定準確,一定要有記錄,但問題還是沒有文字,無法方便快捷的記錄;這個問題怎麽解決?魚婆用木炭在木板上畫帳篷,一個帳篷代表5個人,不足5個人的零頭畫小人表示,一年記錄一次;魚婆從15歲就是紅鬆部落的巫女,如今30年了,就保存了30年的人口記錄。
30塊木板,翻起來也很快,紅鬆最多的時候有157人,最少的時候隻有108人。塗莉莉當然詫異為什麽人口的上下限波動如此之大——因為基數太小——魚婆說,那是因為被人殺死的和搶走的。
她又比劃著名問,之前的記錄呢?魚婆搖搖頭,說沒了。
至於原因,魚婆說了一堆話,她幾乎都沒聽懂。
*
語言不通可真難!
塗莉莉超怕對方說了什麽很重要的話,而她理解錯誤或不能完全明白,以至於影響到她之後的生活。
紅鬆部落還是滿和平的,群眾很淳樸,一下子就接受了她,魚婆也很和善,盡量回答她的問題,阿鴻負責做翻譯。阿鴻絕大部分時候也聽不懂她在說什麽,畢竟很多詞不是名詞,很難明白,更別說翻譯了。
所以她就怕這中間有什麽轉譯偏差,沒敢問什麽複雜的問題。
一整天下來,信息量不算太大,一多半都是她看到的情況,生活很樸素,沒什麽雞飛狗跳的麽蛾子;女人們有一半出去採集了,到下午和傍晚才回來;13、4歲的半大孩子已經懂得非常多,能當半個成年人用;10歲左右的孩子不分男女都要在村子外站崗,再小一點的孩子就撒歡亂跑。
懷孕的女人不多,隻有4、5個,不過也許有人剛懷孕,看不出來;正在哺乳期的女人不穿上衣,以便隨時哺育嬰兒,男人們司空見慣,並不會多看幾眼。
阿鴻提到其中一個年輕女人可能懷著他的孩子,塗莉莉便問那個年輕女人多大了,說是去年夏天來的紅鬆,去年冬天是她的第16個冬天。
塗莉莉震驚了——這還是未成年啊!
但再想想,實際魚婆下午說過,一般女孩子14、5歲來了大姨媽後就視為成年了,成年後有少數在部落裏多留一兩年,大部分15歲左右就離開部落,所以一般16、7歲做媽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她不能用21世紀文明世界的普遍成年年齡來衡量。<hr>
沒有酒,但有一種葉子背麵有白色絨毛的植物被廣泛採摘,每個帳篷裏都有,魚婆的帳篷外麵有一個小帳篷,專門存放了幾大捆這種植物。
阿鴻說這種植物要用在月圓之日的大型篝火晚會上的——他當然不會這麽說,塗莉莉按照他的話領會總結了一下這種全部落年滿14歲都能參加的活動——這種植物叫「蒼」,據說很難得到,這一片都不出產,森林裏也沒有,物以稀為貴嘛,所以價值就很高,每次跟其他部落交換物資,蒼木都是緊俏貨。一捆就能換至少3頭大野豬。
塗莉莉納悶,到底什麽木頭和樹葉,這麽值錢?
阿鴻也說不太清楚,隻是說,好東西!你也會喜歡!
奇奇怪怪。
*
至於其他的,半天時間也看不出來什麽。
部落的社會形態表麵看起來是「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形式,但首領不在,管事的不是其他男人,是魚婆;
居住條件方麵,男人們除了首領,全都住的比較小的單人帳篷;女人住的帳篷普遍大至少一倍,因為孩子們基本上都「不知有父」,全都跟隨母親居住。有一半孩子連母親都說不上來到底是哪個男人的崽,可孩子的生母卻是肯定的;
原始社會大致上算有限的「群婚製」,一個成年女性不太可能跟部落裏所有成年男性搞生命的大和諧,她們通常會選擇看得順眼的幾個男人;男人也可以跟不止一個女人做點夜晚運動,這是雙向選擇;
女性的「出婚製」是避免部落裏的育齡男女血緣關係過分親近,但也不是沒有同父異母兄妹成為伴侶,同母異父的也有,隻是比較少;也就是說,這個時代的原始人類已經從經驗中得知血緣關係太接近,產下基因缺陷的孩子的概率會提高;之所以是女性「出婚」而不是男性「出婚」,當然是男性要保衛部落,所以一個小部落裏保持血統的親緣關係很重要。
女性到附近部落也是基於交換的原則,不一定是a部落去b部落6個女人,b部落就有6個女人到a部落,通常會在好幾個部落裏互相倒騰,最終每個部落都要保證人口大致持平;這可以視為是「換婚」,但不是有目的的將部落中的女性當成「物資」交換別的部落的「物資」,隻是非零和遊戲總是能微妙的保持平衡。
這是塗莉莉看了魚婆的「帳本」後得出的結論。
沒有文字,魚婆要如何記下部落裏發生的大事呢?
「結繩記事」是一定的,但繩結不是普通的繩結,會在繩結上繫著代表關鍵詞的物品;比如,這個名叫「紅鬆」的部落每生下一個男孩,繩結上就會係一個木雕小鬆樹;生女孩則是一個木雕小鬆果(鬆果同時也寓意著將來長大後會多子);死了一個獵人係上一個隻有一半的木雕小鬆樹;死了一個母親,則係上半個小鬆果;離開部落的女孩,用小小的木雕鬆子表示,有時候一年要離開好幾個女孩;
人口數量非常重要,光靠記憶力不一定準確,一定要有記錄,但問題還是沒有文字,無法方便快捷的記錄;這個問題怎麽解決?魚婆用木炭在木板上畫帳篷,一個帳篷代表5個人,不足5個人的零頭畫小人表示,一年記錄一次;魚婆從15歲就是紅鬆部落的巫女,如今30年了,就保存了30年的人口記錄。
30塊木板,翻起來也很快,紅鬆最多的時候有157人,最少的時候隻有108人。塗莉莉當然詫異為什麽人口的上下限波動如此之大——因為基數太小——魚婆說,那是因為被人殺死的和搶走的。
她又比劃著名問,之前的記錄呢?魚婆搖搖頭,說沒了。
至於原因,魚婆說了一堆話,她幾乎都沒聽懂。
*
語言不通可真難!
塗莉莉超怕對方說了什麽很重要的話,而她理解錯誤或不能完全明白,以至於影響到她之後的生活。
紅鬆部落還是滿和平的,群眾很淳樸,一下子就接受了她,魚婆也很和善,盡量回答她的問題,阿鴻負責做翻譯。阿鴻絕大部分時候也聽不懂她在說什麽,畢竟很多詞不是名詞,很難明白,更別說翻譯了。
所以她就怕這中間有什麽轉譯偏差,沒敢問什麽複雜的問題。
一整天下來,信息量不算太大,一多半都是她看到的情況,生活很樸素,沒什麽雞飛狗跳的麽蛾子;女人們有一半出去採集了,到下午和傍晚才回來;13、4歲的半大孩子已經懂得非常多,能當半個成年人用;10歲左右的孩子不分男女都要在村子外站崗,再小一點的孩子就撒歡亂跑。
懷孕的女人不多,隻有4、5個,不過也許有人剛懷孕,看不出來;正在哺乳期的女人不穿上衣,以便隨時哺育嬰兒,男人們司空見慣,並不會多看幾眼。
阿鴻提到其中一個年輕女人可能懷著他的孩子,塗莉莉便問那個年輕女人多大了,說是去年夏天來的紅鬆,去年冬天是她的第16個冬天。
塗莉莉震驚了——這還是未成年啊!
但再想想,實際魚婆下午說過,一般女孩子14、5歲來了大姨媽後就視為成年了,成年後有少數在部落裏多留一兩年,大部分15歲左右就離開部落,所以一般16、7歲做媽媽是非常普遍的事情。她不能用21世紀文明世界的普遍成年年齡來衡量。<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