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能有什麽?紅薯的話,這兒要不是美洲大陸,那是沒有紅薯和馬鈴薯的,也沒有玉米。別的呢?棉花原產印度,但這時候應該沒有形成規模種植,也沒有流傳到亞洲中部——等等,你確定這還是在中國?不能確定,所以,說什麽都太早。
沒有棉花的時候,中國古代人用什麽來保暖?皮衣?木棉?原始部落的房子是什麽?木頭的柱子和外牆,茅草的屋頂?要是動物資源足夠豐富的話,還會蒙上一層動物皮毛保持屋內的溫度;草屋裏會在中心有個生火的地方,有的是就地挖出來的一個火坑,有的是金屬或者石塊、陶器的火盆,材質視文明的發展進度而不同。
但首先還是得有一個會蓋房子的人。
這個問題現在不用考慮。
男人看來是要帶她回部落。這是最合理的,女人是物資,他是有部落的人,當然要帶她回去。要是真的進了部落,大概率她會獲得安全和食物,還有住房。什麽地方都不養閑人,背包裏的東西也不能保護她,她得證明自己是有用的,而不隻是一個「女人」。
她會什麽呢?
一邊走,她一邊想。
這得看部落裏的女人都要做什麽工作,採集?好像不需要什麽技術含量,看一遍就會了;做家務?這可有點難,畢竟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一切都很方便,年輕人的生活技能都不怎麽樣,而且,家務活是簡單重複的工作,也沒什麽技術含量;
然後呢?就是撫養孩子了,這她就更不在行了,而且,也不太有技術含量。
好吧,這些都是傳統中「女人的工作」,現在,來看看男人的工作。
原始社會一點也不和平,相反,非常殘忍殘酷,經常跟附近部落發生戰鬥,尤其是年景不好、秋天沒有存儲足夠的食物,那麽剛到冬天,男人們就要開始到周邊的部落搶奪食物,順便搶奪女人,有時候一整個部落都會被屠殺殆盡,隻留下女人和未滿5歲的孩子。
因為掠奪物資而進行的殺戮非常殘忍無情,但這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沒有什麽正義不正義的分別,每個部落都是這樣的,分別隻在於部落夠不夠強大、能否抵擋住進攻。
部落可能是遊動的,春夏天在這兒,秋冬天在那兒,但進入冬天,肯定得找一個定居點,這個時間段應該是比較危險的,具體要等她能夠跟部落的人進行溝通才能知道。她得盡快學會他們的語言,然後展示自己的知識——她不會太多的防禦知識,也用不著是個軍事專家,她隻用稍微指點一下就可以保證部落的安全,打退進攻者。
她計劃的還挺不錯,也很有操作性,但前提得是能夠互相溝通,說話都聽不懂的話,那也太費勁了。
於是她立即決定學習新語言。
就從名詞開始好了。
*
男人很耐心的教她,似乎明白了她是要學習他們的語言。名詞不是太難,塗莉莉在筆記本上用拚音寫下發音。
樹木,天空,鳥,果,花,鹿,兔。
然後是動詞。動詞比較難,從最簡單的「走」、「吃」開始學,很快就進入了短句子的學習。
但還沒有學到「去哪裏」這個短句。
然後是數量詞,男人使用的語言似乎還不到精準區分量詞的時候,大概都是用類似中文的「個」來計算,一個鳥,一個樹,一個人,這樣;數字也比較簡單,在統計方麵沒有「零」的概念,數字從1到10都有單獨的單詞表示,十進位,11是1個10加1,,25是2個10加5,以此類推,十進位是因為人的手指有10根;但沒有「百」的概念,可能是因為實際生活中數不到「100」這麽多的數量。男人數到10個10,再往後數就數不過來了。
第17章 第十天(2)
沒有文字,這個很確定,男人對於她在泥地上用樹枝劃出的文字表示「你這到底是個啥」。就連象形文字都沒有,塗莉莉畫了一個簡筆畫的鳥,男人看懂了,但也沒有給出文字。
這也很正常,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隻有5000年而已,文字出現的歷史肯定比建立城邦和國家更早,「結繩記事」畢竟不靠譜,而且是跟「世代相傳」配套的,這意味著傳承歷史的人得有個好記性,可眾所周知,語言作為媒介,在傳輸過程中都逃不開敘述者的二次創作,傳了幾代後,記載就會跟真實歷史出入極大。
文字的出現必定是用於「記載」,最基本的就是用於記載食物的數量,一場戰鬥你可以用壁畫來記錄,但某年秋天部落曬了多少隻風雞總不能一排排的畫上去吧?人口數量也同理。
人口數量不論在什麽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落越大、人口越多,就意味著能有更多的食物儲備,更能保護部落不被其他部落攻擊。但部落時代的問題是,人口數量其實是有下限也有上限的,下限是自保的能力,一個自然形成的、以血緣為聯繫的部落至少要有50人,上限不超過150人,超過150人之後,就要形成階層才能更好管理、經營,而這時候部落也就不會僅僅局限於血緣關係了。
塗莉莉絞盡腦汁詢問男人,他的部落有多少人,兩個人至少溝通了半個多小時,說話帶比劃,才讓男人明白她到底在問什麽。得到的數字是10個10,再加2個10。
120人的話,確實不能算是大部落。
聽男人的意思,隱約的像是說,之前人數要多一點,但春天的時候跟附近部落打了一架,死了十幾個男人,被搶走4、5個女人。<hr>
沒有棉花的時候,中國古代人用什麽來保暖?皮衣?木棉?原始部落的房子是什麽?木頭的柱子和外牆,茅草的屋頂?要是動物資源足夠豐富的話,還會蒙上一層動物皮毛保持屋內的溫度;草屋裏會在中心有個生火的地方,有的是就地挖出來的一個火坑,有的是金屬或者石塊、陶器的火盆,材質視文明的發展進度而不同。
但首先還是得有一個會蓋房子的人。
這個問題現在不用考慮。
男人看來是要帶她回部落。這是最合理的,女人是物資,他是有部落的人,當然要帶她回去。要是真的進了部落,大概率她會獲得安全和食物,還有住房。什麽地方都不養閑人,背包裏的東西也不能保護她,她得證明自己是有用的,而不隻是一個「女人」。
她會什麽呢?
一邊走,她一邊想。
這得看部落裏的女人都要做什麽工作,採集?好像不需要什麽技術含量,看一遍就會了;做家務?這可有點難,畢竟現代社會,日常生活一切都很方便,年輕人的生活技能都不怎麽樣,而且,家務活是簡單重複的工作,也沒什麽技術含量;
然後呢?就是撫養孩子了,這她就更不在行了,而且,也不太有技術含量。
好吧,這些都是傳統中「女人的工作」,現在,來看看男人的工作。
原始社會一點也不和平,相反,非常殘忍殘酷,經常跟附近部落發生戰鬥,尤其是年景不好、秋天沒有存儲足夠的食物,那麽剛到冬天,男人們就要開始到周邊的部落搶奪食物,順便搶奪女人,有時候一整個部落都會被屠殺殆盡,隻留下女人和未滿5歲的孩子。
因為掠奪物資而進行的殺戮非常殘忍無情,但這就是一場你死我活的爭鬥,沒有什麽正義不正義的分別,每個部落都是這樣的,分別隻在於部落夠不夠強大、能否抵擋住進攻。
部落可能是遊動的,春夏天在這兒,秋冬天在那兒,但進入冬天,肯定得找一個定居點,這個時間段應該是比較危險的,具體要等她能夠跟部落的人進行溝通才能知道。她得盡快學會他們的語言,然後展示自己的知識——她不會太多的防禦知識,也用不著是個軍事專家,她隻用稍微指點一下就可以保證部落的安全,打退進攻者。
她計劃的還挺不錯,也很有操作性,但前提得是能夠互相溝通,說話都聽不懂的話,那也太費勁了。
於是她立即決定學習新語言。
就從名詞開始好了。
*
男人很耐心的教她,似乎明白了她是要學習他們的語言。名詞不是太難,塗莉莉在筆記本上用拚音寫下發音。
樹木,天空,鳥,果,花,鹿,兔。
然後是動詞。動詞比較難,從最簡單的「走」、「吃」開始學,很快就進入了短句子的學習。
但還沒有學到「去哪裏」這個短句。
然後是數量詞,男人使用的語言似乎還不到精準區分量詞的時候,大概都是用類似中文的「個」來計算,一個鳥,一個樹,一個人,這樣;數字也比較簡單,在統計方麵沒有「零」的概念,數字從1到10都有單獨的單詞表示,十進位,11是1個10加1,,25是2個10加5,以此類推,十進位是因為人的手指有10根;但沒有「百」的概念,可能是因為實際生活中數不到「100」這麽多的數量。男人數到10個10,再往後數就數不過來了。
第17章 第十天(2)
沒有文字,這個很確定,男人對於她在泥地上用樹枝劃出的文字表示「你這到底是個啥」。就連象形文字都沒有,塗莉莉畫了一個簡筆畫的鳥,男人看懂了,但也沒有給出文字。
這也很正常,人類有文字記載的歷史也隻有5000年而已,文字出現的歷史肯定比建立城邦和國家更早,「結繩記事」畢竟不靠譜,而且是跟「世代相傳」配套的,這意味著傳承歷史的人得有個好記性,可眾所周知,語言作為媒介,在傳輸過程中都逃不開敘述者的二次創作,傳了幾代後,記載就會跟真實歷史出入極大。
文字的出現必定是用於「記載」,最基本的就是用於記載食物的數量,一場戰鬥你可以用壁畫來記錄,但某年秋天部落曬了多少隻風雞總不能一排排的畫上去吧?人口數量也同理。
人口數量不論在什麽時代都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落越大、人口越多,就意味著能有更多的食物儲備,更能保護部落不被其他部落攻擊。但部落時代的問題是,人口數量其實是有下限也有上限的,下限是自保的能力,一個自然形成的、以血緣為聯繫的部落至少要有50人,上限不超過150人,超過150人之後,就要形成階層才能更好管理、經營,而這時候部落也就不會僅僅局限於血緣關係了。
塗莉莉絞盡腦汁詢問男人,他的部落有多少人,兩個人至少溝通了半個多小時,說話帶比劃,才讓男人明白她到底在問什麽。得到的數字是10個10,再加2個10。
120人的話,確實不能算是大部落。
聽男人的意思,隱約的像是說,之前人數要多一點,但春天的時候跟附近部落打了一架,死了十幾個男人,被搶走4、5個女人。<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