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發雲年齡大了,特意身邊站了一個高壯的子侄,用洪亮的聲音喊人過來領糧食。
明霞回神,往那邊走去,恰好與一個背著糧袋的老人錯身而過。
一聲帶著怨氣的冷哼,引得明霞側目看了他一眼。
明霞不冷不熱的回視一眼,給了那老頭一個冷笑。
這是明小丫的前公公。遊全樹被明霞放話,見一次打一次,而明小丫的婆婆又被抓去勞動改造,前夫家的其他人都視明霞如蛇蠍,路上遠遠看見明霞,都會找個牆角避開,等明霞走了才敢出來。
也隻有遊全樹的老爹,占著輩分和年齡大,會在看到明霞時橫眉豎眼,用他微薄的力量,表達他的怨恨和不滿。
明霞懶得搭理他,也不會給他半點好臉色。
她走到明發雲麵前,看他將自己這段時間的工分統計出來,並算好了分配的數量。
明小丫在明霞接管身體以前,比較少參與集體勞動,大多數是被她婆婆壓在家裏幹活織布。所以明霞能分到的糧食,也就是從她來了之後開始算起。
明霞出工幹活還算是勤懇,但到底體力有限,工分也不太高,最後分到的糧食比起其他壯勞動力多的家庭,著實少得可憐。
明發雲算完,憂心忡忡地對明霞說道:「唉,大花她娘,你這點糧,哪裏能過得下去呢!」
這次夏收分配的是鐵屋村水田裏種植的水稻,扣掉交給國家的稅糧之後,每家每戶能分到的數量是極為有限。真正用來度日的糧食,還是旱田裏種植的地瓜。
「總能熬過去的。」明霞將分配給自己的稻穀背起來,笑著回答道。那一袋稻穀確實分量不多,明霞就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也能勉強扛起來。
這點兒米糧肯定不夠她們如今一家五口當飯吃,不過明霞也沒打算學村子裏其他人的做法,把分配到的稻米搬到鎮子上換其他物資,而是準備放著給孩子們偶爾改善夥食。
雖然幾十年之後,營養學家聲稱粗糧有益健康,但換成現在這樣的物質條件,細糧養人才是王道。如今她們能吃到的細糧,也不是上輩子超市裏光滑白亮的大米粒,而是依然帶著胚芽的糙米,所以完全不用去考慮所謂飲食過於精細這樣多此一舉的問題。
明霞背著沒有脫殼的稻穀,往阿依小山家走去,一路上,許多鐵屋村人看到她身上的米袋分量,或多或少會露出一些同情,甚至還有幸災樂禍。不過,如今明霞在村子裏的名聲又潑又狠,秉承著盡量少招惹她的原則,明霞一路上還是走得清清靜靜。
「阿依小山!」站在阿依小山的院子前,明霞大聲喚了她的名字。
「哎!」屋內想起一聲脆亮的應喝,挽著阿佘族傳統髮髻的阿依小山抱著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走了出來。
今天大部分人都在曬穀場上,所以阿依小山屋子附近來往人很少,頗為安靜。
「找你借下礁子。」明霞如今算是阿依小山在鐵屋村關係最好的人,甚至還超過她的姑子遊香美,所以兩人相處也很少客套,互相幫助都很直接提出來。
「你等等,我去拿。」阿依小山看了看明霞背上的米袋,將手裏啃著一根地瓜幹的小娃兒放在一個竹製的圍欄裏,「你先坐下歇歇,前些日子,娃他爹正好剛把礁子找出來。」
礁子是鐵屋村村民們用來給稻穀脫殼的工具,作用與人們比較熟悉的石臼和木杵比較相似,杵臼是用來舂搗糧食,設計更為簡單一些。
而礁子是用竹篾和藤條編織而成,外形有幾分像鼎,又很接近老式的木炭火鍋,將稻穀倒入其中,再通過人力轉動托盤,就藉助稻穀旋轉產生的摩擦力,完成稻穀脫殼的步驟。
與沉重的老磨和效率很低的杵臼相比,礁子成本低,輕便易存放,效率也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低,所以在這附近的村子,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這個工具。
即便在山外麵的世界,柴油的電動脫殼機已經出現並應用在農業生產中,但在相對封閉的鐵屋村,依然保留著老祖宗傳下來的老方法。
礁子不罕見,但明霞家確實沒有。
當初她們一窮二白地淨身出戶,如今雖然添置了不少家用,但還沒顧得上置辦這個。
好在這工具也比較容易借到。
明霞需要處理的稻穀不算多,用礁子處理一次就夠了。剩下的稻穀明霞按照習慣不脫殼保存,這樣不容易腐壞,吃完一批再處理一批。
明霞放下米袋,蹲在阿依小山家兒子的麵前,哼哼逗他玩,小傢夥不禁逗樂,自己咯咯咯地歡快笑了起來。
一小會兒,阿依小山從儲存雜物的房間走出來,把一個看起來有些年代的圓桶形的竹編製品搬出來。
「我來我來,你忙你的。」明霞接過礁子,趕緊說道。
阿依小山平日不出工,但忙的事情一點也不見少。單是她那片苦梨樹林的照料,就夠她忙碌的。
阿依小山也不反駁,笑了笑,讓明霞自己忙碌,她去屋子裏搬出兩張竹編凳子,招呼明霞坐下。
明霞搖動礁子,礁子圓桶裏稻穀不斷碰撞,發出沙沙的聲音。阿依小山從旁邊的架子上取下一個圓形竹匾,把裏麵曬幹的苦梨絲幹倒進一個竹籃裏,坐在明霞旁邊,也沒管咿咿呀呀顯示存在感的兒子,與明霞說起家常話。
因為明霞是如今鐵屋村最經常跑阿佘族的人,阿依小山與她的閑聊也大多談論阿佘族裏的事情。<hr>
明霞回神,往那邊走去,恰好與一個背著糧袋的老人錯身而過。
一聲帶著怨氣的冷哼,引得明霞側目看了他一眼。
明霞不冷不熱的回視一眼,給了那老頭一個冷笑。
這是明小丫的前公公。遊全樹被明霞放話,見一次打一次,而明小丫的婆婆又被抓去勞動改造,前夫家的其他人都視明霞如蛇蠍,路上遠遠看見明霞,都會找個牆角避開,等明霞走了才敢出來。
也隻有遊全樹的老爹,占著輩分和年齡大,會在看到明霞時橫眉豎眼,用他微薄的力量,表達他的怨恨和不滿。
明霞懶得搭理他,也不會給他半點好臉色。
她走到明發雲麵前,看他將自己這段時間的工分統計出來,並算好了分配的數量。
明小丫在明霞接管身體以前,比較少參與集體勞動,大多數是被她婆婆壓在家裏幹活織布。所以明霞能分到的糧食,也就是從她來了之後開始算起。
明霞出工幹活還算是勤懇,但到底體力有限,工分也不太高,最後分到的糧食比起其他壯勞動力多的家庭,著實少得可憐。
明發雲算完,憂心忡忡地對明霞說道:「唉,大花她娘,你這點糧,哪裏能過得下去呢!」
這次夏收分配的是鐵屋村水田裏種植的水稻,扣掉交給國家的稅糧之後,每家每戶能分到的數量是極為有限。真正用來度日的糧食,還是旱田裏種植的地瓜。
「總能熬過去的。」明霞將分配給自己的稻穀背起來,笑著回答道。那一袋稻穀確實分量不多,明霞就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也能勉強扛起來。
這點兒米糧肯定不夠她們如今一家五口當飯吃,不過明霞也沒打算學村子裏其他人的做法,把分配到的稻米搬到鎮子上換其他物資,而是準備放著給孩子們偶爾改善夥食。
雖然幾十年之後,營養學家聲稱粗糧有益健康,但換成現在這樣的物質條件,細糧養人才是王道。如今她們能吃到的細糧,也不是上輩子超市裏光滑白亮的大米粒,而是依然帶著胚芽的糙米,所以完全不用去考慮所謂飲食過於精細這樣多此一舉的問題。
明霞背著沒有脫殼的稻穀,往阿依小山家走去,一路上,許多鐵屋村人看到她身上的米袋分量,或多或少會露出一些同情,甚至還有幸災樂禍。不過,如今明霞在村子裏的名聲又潑又狠,秉承著盡量少招惹她的原則,明霞一路上還是走得清清靜靜。
「阿依小山!」站在阿依小山的院子前,明霞大聲喚了她的名字。
「哎!」屋內想起一聲脆亮的應喝,挽著阿佘族傳統髮髻的阿依小山抱著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走了出來。
今天大部分人都在曬穀場上,所以阿依小山屋子附近來往人很少,頗為安靜。
「找你借下礁子。」明霞如今算是阿依小山在鐵屋村關係最好的人,甚至還超過她的姑子遊香美,所以兩人相處也很少客套,互相幫助都很直接提出來。
「你等等,我去拿。」阿依小山看了看明霞背上的米袋,將手裏啃著一根地瓜幹的小娃兒放在一個竹製的圍欄裏,「你先坐下歇歇,前些日子,娃他爹正好剛把礁子找出來。」
礁子是鐵屋村村民們用來給稻穀脫殼的工具,作用與人們比較熟悉的石臼和木杵比較相似,杵臼是用來舂搗糧食,設計更為簡單一些。
而礁子是用竹篾和藤條編織而成,外形有幾分像鼎,又很接近老式的木炭火鍋,將稻穀倒入其中,再通過人力轉動托盤,就藉助稻穀旋轉產生的摩擦力,完成稻穀脫殼的步驟。
與沉重的老磨和效率很低的杵臼相比,礁子成本低,輕便易存放,效率也高,對使用者的要求也低,所以在這附近的村子,幾乎每家每戶都有這個工具。
即便在山外麵的世界,柴油的電動脫殼機已經出現並應用在農業生產中,但在相對封閉的鐵屋村,依然保留著老祖宗傳下來的老方法。
礁子不罕見,但明霞家確實沒有。
當初她們一窮二白地淨身出戶,如今雖然添置了不少家用,但還沒顧得上置辦這個。
好在這工具也比較容易借到。
明霞需要處理的稻穀不算多,用礁子處理一次就夠了。剩下的稻穀明霞按照習慣不脫殼保存,這樣不容易腐壞,吃完一批再處理一批。
明霞放下米袋,蹲在阿依小山家兒子的麵前,哼哼逗他玩,小傢夥不禁逗樂,自己咯咯咯地歡快笑了起來。
一小會兒,阿依小山從儲存雜物的房間走出來,把一個看起來有些年代的圓桶形的竹編製品搬出來。
「我來我來,你忙你的。」明霞接過礁子,趕緊說道。
阿依小山平日不出工,但忙的事情一點也不見少。單是她那片苦梨樹林的照料,就夠她忙碌的。
阿依小山也不反駁,笑了笑,讓明霞自己忙碌,她去屋子裏搬出兩張竹編凳子,招呼明霞坐下。
明霞搖動礁子,礁子圓桶裏稻穀不斷碰撞,發出沙沙的聲音。阿依小山從旁邊的架子上取下一個圓形竹匾,把裏麵曬幹的苦梨絲幹倒進一個竹籃裏,坐在明霞旁邊,也沒管咿咿呀呀顯示存在感的兒子,與明霞說起家常話。
因為明霞是如今鐵屋村最經常跑阿佘族的人,阿依小山與她的閑聊也大多談論阿佘族裏的事情。<h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