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她知不知道, 我都得去一趟。」喬慎把順手買的餘雄紀念品塞進行李箱,「抵達果裏村之後,如果她不需要我,我再回家。總之, 我現在得去。」
一種奇特的直覺驅動著他, 他要立刻飛往陶南嶼身邊。
喬慎殺青的這一晚上, 孫正峰迴到了果裏村。
賣掉果裏村的房子後, 孫正峰一家搬到了縣城,繼續做生意。有兒子幫忙,他的生意漸漸紅火,在縣城裏開了幾個分店,現在大小也是個老闆了。正因如此,他對陶南嶼發來的信息感到強烈不安。
陶南嶼在村口等他,見麵後孫正峰打量陶南嶼:「你跟你媽不太像。」
陶南嶼像父親,過去她很為這事兒懊惱,但現在不會了。她笑笑:「性格像。」
村中遊客來來往往,兩人往瀑布方向走去。
孫正峰連行李箱都沒帶,隻挎了個黑色雙肩包。他隻打算在這裏住一個晚上,也不想讓親戚知道自己回來,便在車站對麵的旅館登記。
兩人一同吃飯,很生疏,話都不多說幾句。結帳的時候孫正峰掏出手機,用方言跟老闆講了幾句話,老闆給打了八折。
陶南嶼以為孫正峰會因那條信息發怒,但接觸下來,她察覺孫正峰似乎更多的是畏懼。他問陶南嶼現在的工作、生活,但問得很潦草,關心的仍是陶南嶼回家的目的。
「你怎麽知道以前的事情?」出門後孫正峰問,「你媽媽說的?她後來怎麽樣了?」
這是見麵之後,孫正峰第一次問起妹妹的情況。
陶南嶼隻回答後麵的問題:「媽媽五年前走的,她精神一直不太好,沒跟我說過家裏的事情。」
「那你怎麽知道的?」孫正峰又問。
「我問了一些人。」
孫正峰又問:「問過什麽人?」
問完似乎覺得自己有些冷漠,又補充道:「你媽一輩子過得不容易,解脫了也好。」
陶南嶼想起母親下葬時包圍她的「解脫」之聲。這樣的話語太輕飄飄了,從孫正峰口中說出來,更是不加掩飾的漠然。
「要怎麽做才合適?」陶南嶼不想糾纏在這個話題上,轉而問,「我想把媽媽的骨灰葬在外公外婆身邊。」
「不行。」孫正峰立刻答。
兩人已經走到瀑布附近,仍是月夜,四野明亮,從這條果裏村最老的路上可以遠眺銀練般的瀑布,不少遊客在路上停留拍照,路旁許多叫賣手工製品和小吃的村民。兩人依靠欄杆,孫正峰重複:「沒有這種先例。」
就如孫哥所說,嫁出去的女人便不再是「家裏」的人。父母過世,家長便是孫正峰,家中就更沒有遠嫁的妹妹的位置。即便他知道妹妹的婚姻是什麽情況,但古老的規矩就是規矩,無法動搖。
若是外公外婆,一定會答應這個要求。陶南嶼心中非常清楚:他們千辛萬苦地尋找女兒,這些迂腐陳舊的「規矩」哪裏比得上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
孫正峰正在詳細解釋規矩。果裏村的孫氏族人有自己的族譜,外嫁的女人是不在族譜裏麵的。而隻有孫家人才可葬在孫家人的墳地裏,一個「外人」,除非她嫁給孫家人,在族譜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則她也是絕無可能安葬在孫氏的墳地中。
陶南嶼分神了。另一種「血脈」在土地中延續,跨越海洋,把島嶼和陸地以這種方式連結在一起:族譜,氏族,宗祠……人們世世代代維護的,就是這個無形又強大的東西。
「她不是譜裏的人,她已經不算孫家人了。」孫正峰強調。
陶南嶼:「我隻是想讓她和外公外婆在一塊兒。」
孫正峰露出無奈表情:「你沒聽明白嗎?她不是我們孫家人,她不能葬我們孫家的……」
「跟愛自己的人在一塊兒,怎麽就不合規矩了?」陶南嶼反問。
這是孫正峰沒想過的問題。他眉頭一皺,仍用那句不變的話應付:「她不是孫家……」
陶南嶼忽然倦了。
母親無家可歸。婚姻把她捆綁在另一個姓氏上,她生與死的位置都得依附自己的丈夫。婚姻的結果是最重要的,至於締結這樁「婚姻」的過程,對世上大多數人而言,無所謂。
可她不能呆在島上。海困死她一輩子,她一點兒也不喜歡枯燥的海島生活。但山裏呢?故鄉呢?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沿著腳下道路走到底,在大榕樹往右拐,跑過小橋,就是母親的家。她也曾在這路上跑過吧?輕快地、無憂無慮地跑過,跑過春風和眼光,朝著家人呼喚的聲音奔去,撲進媽媽的懷裏。風像少女的衣袂拂過陶南嶼的手臂。這麽好的月亮,母親也曾仰頭看過吧。隻有一丁丁點兒大的時候,她也曾牽過哥哥的手吧。
那時候她一定不知道,自己將無法回家。
「……陶家人怎麽會願意讓你帶走骨灰?」孫正峰忽然問。
陶南嶼扭頭看他,眼神真誠無欺:「他們願意的,大家都很好講話。我說媽媽不喜歡住在海上,好多年沒回過家了,我帶她回去。」
孫正峰如聽天方夜譚:「這不可能!」
「陶家年輕人多啊,時代在變嘛。」陶南嶼耐心解釋,「他們沒有你們這麽重視這種傳統規矩,而且大家對我媽和我都很好,能說通的。不過你說的我也能理解,雖然……行吧。」她嘆了一聲,「明天我帶她去看看外公外婆吧,我也沒祭拜過,好不容易來一趟……」<hr>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
一種奇特的直覺驅動著他, 他要立刻飛往陶南嶼身邊。
喬慎殺青的這一晚上, 孫正峰迴到了果裏村。
賣掉果裏村的房子後, 孫正峰一家搬到了縣城,繼續做生意。有兒子幫忙,他的生意漸漸紅火,在縣城裏開了幾個分店,現在大小也是個老闆了。正因如此,他對陶南嶼發來的信息感到強烈不安。
陶南嶼在村口等他,見麵後孫正峰打量陶南嶼:「你跟你媽不太像。」
陶南嶼像父親,過去她很為這事兒懊惱,但現在不會了。她笑笑:「性格像。」
村中遊客來來往往,兩人往瀑布方向走去。
孫正峰連行李箱都沒帶,隻挎了個黑色雙肩包。他隻打算在這裏住一個晚上,也不想讓親戚知道自己回來,便在車站對麵的旅館登記。
兩人一同吃飯,很生疏,話都不多說幾句。結帳的時候孫正峰掏出手機,用方言跟老闆講了幾句話,老闆給打了八折。
陶南嶼以為孫正峰會因那條信息發怒,但接觸下來,她察覺孫正峰似乎更多的是畏懼。他問陶南嶼現在的工作、生活,但問得很潦草,關心的仍是陶南嶼回家的目的。
「你怎麽知道以前的事情?」出門後孫正峰問,「你媽媽說的?她後來怎麽樣了?」
這是見麵之後,孫正峰第一次問起妹妹的情況。
陶南嶼隻回答後麵的問題:「媽媽五年前走的,她精神一直不太好,沒跟我說過家裏的事情。」
「那你怎麽知道的?」孫正峰又問。
「我問了一些人。」
孫正峰又問:「問過什麽人?」
問完似乎覺得自己有些冷漠,又補充道:「你媽一輩子過得不容易,解脫了也好。」
陶南嶼想起母親下葬時包圍她的「解脫」之聲。這樣的話語太輕飄飄了,從孫正峰口中說出來,更是不加掩飾的漠然。
「要怎麽做才合適?」陶南嶼不想糾纏在這個話題上,轉而問,「我想把媽媽的骨灰葬在外公外婆身邊。」
「不行。」孫正峰立刻答。
兩人已經走到瀑布附近,仍是月夜,四野明亮,從這條果裏村最老的路上可以遠眺銀練般的瀑布,不少遊客在路上停留拍照,路旁許多叫賣手工製品和小吃的村民。兩人依靠欄杆,孫正峰重複:「沒有這種先例。」
就如孫哥所說,嫁出去的女人便不再是「家裏」的人。父母過世,家長便是孫正峰,家中就更沒有遠嫁的妹妹的位置。即便他知道妹妹的婚姻是什麽情況,但古老的規矩就是規矩,無法動搖。
若是外公外婆,一定會答應這個要求。陶南嶼心中非常清楚:他們千辛萬苦地尋找女兒,這些迂腐陳舊的「規矩」哪裏比得上自己血脈相連的親人?
孫正峰正在詳細解釋規矩。果裏村的孫氏族人有自己的族譜,外嫁的女人是不在族譜裏麵的。而隻有孫家人才可葬在孫家人的墳地裏,一個「外人」,除非她嫁給孫家人,在族譜中占有一席之地,否則她也是絕無可能安葬在孫氏的墳地中。
陶南嶼分神了。另一種「血脈」在土地中延續,跨越海洋,把島嶼和陸地以這種方式連結在一起:族譜,氏族,宗祠……人們世世代代維護的,就是這個無形又強大的東西。
「她不是譜裏的人,她已經不算孫家人了。」孫正峰強調。
陶南嶼:「我隻是想讓她和外公外婆在一塊兒。」
孫正峰露出無奈表情:「你沒聽明白嗎?她不是我們孫家人,她不能葬我們孫家的……」
「跟愛自己的人在一塊兒,怎麽就不合規矩了?」陶南嶼反問。
這是孫正峰沒想過的問題。他眉頭一皺,仍用那句不變的話應付:「她不是孫家……」
陶南嶼忽然倦了。
母親無家可歸。婚姻把她捆綁在另一個姓氏上,她生與死的位置都得依附自己的丈夫。婚姻的結果是最重要的,至於締結這樁「婚姻」的過程,對世上大多數人而言,無所謂。
可她不能呆在島上。海困死她一輩子,她一點兒也不喜歡枯燥的海島生活。但山裏呢?故鄉呢?回不去的地方叫故鄉。
沿著腳下道路走到底,在大榕樹往右拐,跑過小橋,就是母親的家。她也曾在這路上跑過吧?輕快地、無憂無慮地跑過,跑過春風和眼光,朝著家人呼喚的聲音奔去,撲進媽媽的懷裏。風像少女的衣袂拂過陶南嶼的手臂。這麽好的月亮,母親也曾仰頭看過吧。隻有一丁丁點兒大的時候,她也曾牽過哥哥的手吧。
那時候她一定不知道,自己將無法回家。
「……陶家人怎麽會願意讓你帶走骨灰?」孫正峰忽然問。
陶南嶼扭頭看他,眼神真誠無欺:「他們願意的,大家都很好講話。我說媽媽不喜歡住在海上,好多年沒回過家了,我帶她回去。」
孫正峰如聽天方夜譚:「這不可能!」
「陶家年輕人多啊,時代在變嘛。」陶南嶼耐心解釋,「他們沒有你們這麽重視這種傳統規矩,而且大家對我媽和我都很好,能說通的。不過你說的我也能理解,雖然……行吧。」她嘆了一聲,「明天我帶她去看看外公外婆吧,我也沒祭拜過,好不容易來一趟……」<hr>
或推薦給朋友哦~拜託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