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這個功夫,狄申收好詔書,同樣拔刀在手,「這倒是良言難勸該死的鬼。」說著揮一揮掌,麾下眾人便一齊合圍而上。
賀魯齊見一擊沒有得手,狄申已有防備,知道他一向身手不錯,自己倉促間已難取勝,擔心劉紹安危,隻得又退了回去,思索起突圍之法。
非是劉紹托大。他想要借狄申之口攀扯出狄顯來,這會兒就是最後的機會,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以後再找時機可就難了。
隻可惜世上事總不盡如人意。他等待片刻,終於如願以償,可臨到想脫身時,卻忽然身上一挫,在馬頭上磕了一下,隨即醒來,但覺手腳發軟,渾身寒意瑟瑟,耳聽得賀魯齊急聲說了什麽,卻半晌沒有反應過來。
李鐵生抱起他答了句「好」,聲音極高,震得他兩耳同時一響,這次他倒聽了個真切。來不及撿回思緒,座下馬已動起來,載著他往前奔去。
寒風撲麵,劉紹又清醒了幾分,勉力道:「將軍快命士卒大聲鼓譟,不需強求馬上脫身……不多時就會有人接應!」
他料想狄邁放在城外搜尋他的兵馬不會太少,即便軍隊間彼此相距很遠,可他們這邊鬧了這麽久,總會有人聞訊而來。
他們其實未必需要突圍而出,隻要能拖到援軍趕來,就可以反敗為勝——狄申畢竟隻有一路人。
李鐵生護著他且戰且退。劉紹雖然說不必強求突圍,可突圍而出畢竟還是上策,賀魯齊帶著他們幾次嚐試,均告失敗,不得已退回來,將軍隊收攏,一隊人馬被狄申逼得越縮越小。
眼看著就要落敗,李鐵生已懷了必死之誌,可想到自己死後,劉紹多半也不能活,思及死了那麽多的同袍兄弟,最後卻還是有負吳宗義之託,愧疚難當之餘,更覺心下慘然。
他知道劉紹在等狄邁的援軍。可狄邁已死,他那些人馬再多,也必定作鳥獸散,之後狄邁的一眾黨羽必遭清算,不會有好下場。
劉紹身在虎狼之國,之所以至今無恙,皆因與狄邁交好,如今他失了庇佑,即便這次不死,留在夏國,以後如何還能活命?
他又想再勸劉紹,可見他昏昏沉沉,已不大能說話,便沒開口。已有夏人破陣而入,直衝上來,他更是無暇多想,打起精神忙去迎敵。
可是他需要分出一手抱住劉紹,隻剩下一條手臂能夠揮刀,還要時常擋住射來的冷箭,一時間左支右絀,雖然有趙耳從旁掠陣,眨眼的功夫卻還是又添了幾道新傷。
他忍耐著一聲未吭。忽然,從西麵傳來呼喝聲,隨後狄申的攻勢猛然一亂,李鐵生展眼望去,見到另外一隊夏人衝上前來,同狄申一軍戰在一處,眼前一亮,不知是不是劉紹先前所說的援軍。
賀魯齊高聲道:「援軍到了,隨我來!」說完看了李鐵生一眼,隨後鞭子猛甩,一馬當先,撇下親兵,自己沖在最前麵,白刃紛飛,硬是砍開了一條路。
李鐵生聽不懂他說話,見狀卻也會意,連忙催馬緊隨其後。
賀魯齊身是大將,對李鐵生這小小的親兵頭目沒有印象,以為兩人是第一次見,可李鐵生卻識得他,知道他是夏人當中數一數二的虎將,若論勇武,隻在元涅一人之下,再沒有旁人能與他相比。
雍夏交戰多年,像這等夏人將領,李鐵生對其自然隻有忌憚而已,像這樣跟在他身後突圍,還是平生第一次,心中一時五味雜陳,壓下心緒,悶頭隨他突圍。
賀魯齊所部數百士兵見敵我兩軍兵力實在懸殊,原本已不報希望,如今見援軍已至,主帥又身先士卒,登時士氣大振,紛紛鼓勇而前,向西邊猛攻,奮力衝擊狄申軍陣。
狄申一軍漸漸支持不住,讓他們扯開一條口子。賀魯齊與援軍會合,隻換了兩口氣,見還有一隊人未能突圍出來,竟又折返回去救人,渾不將狄申的數千人馬放在眼裏。
李鐵生雖知他是夏人,見狀卻也不得不心生敬佩,同趙耳對視一眼,各自輕輕點頭。
他二人皆不懼死,若是戰場上有同袍陷入敵手,一定想也不想就回身救援,連眉頭都不會皺上一下。
可此時畢竟不同。一來被困那些人都是夏軍,手上不知欠了雍人多少人命,二來眼下當務之急是護住劉紹。
帶了一個人,他畢竟不敢像賀魯齊那般重入敵陣,當下隻好站定,拿眼追著賀魯齊,見他在陣中左衝右突,渾如猛虎,竟無人能近他的身,不禁在心中暗嘆。
但他隨即就收回視線,向這隊援軍打量片刻,登時心中一沉——這支人馬也不足千人,甚至似乎隻在五百上下,如何能夠抵擋狄申?
果然沒過多久,狄申也探出他們虛實,迅速穩住被沖亂的陣腳,調集兵馬,重又合圍過來。
賀魯齊已將內外兩軍合攏在一起,雖然先前所部精銳戰死不少,但趕來的京城衛戍也同樣是虎狼之師,作戰之時悍不畏死,不在他所部人馬之下。
得了他們補充,他手下人眾比先前更多,底氣為之一足,趁著狄申一軍還未徹底合攏上來,飛馬奪了把刀,手持雙刃,又衝殺上前,威不可當,有如天神。
李鐵生氣血翻湧,不顧身上傷重,緊跟在他後麵,瞧著他的背,心中猛一恍惚,想起吳宗義,竟生出一個念頭,仿佛他們兩個是同一個人,隻是吳宗義將軍是雍人,這個賀魯齊是夏人,除此之外,單在戰場之上,他二人再沒有什麽不同。
賀魯齊見一擊沒有得手,狄申已有防備,知道他一向身手不錯,自己倉促間已難取勝,擔心劉紹安危,隻得又退了回去,思索起突圍之法。
非是劉紹托大。他想要借狄申之口攀扯出狄顯來,這會兒就是最後的機會,過了這村就沒有這店,以後再找時機可就難了。
隻可惜世上事總不盡如人意。他等待片刻,終於如願以償,可臨到想脫身時,卻忽然身上一挫,在馬頭上磕了一下,隨即醒來,但覺手腳發軟,渾身寒意瑟瑟,耳聽得賀魯齊急聲說了什麽,卻半晌沒有反應過來。
李鐵生抱起他答了句「好」,聲音極高,震得他兩耳同時一響,這次他倒聽了個真切。來不及撿回思緒,座下馬已動起來,載著他往前奔去。
寒風撲麵,劉紹又清醒了幾分,勉力道:「將軍快命士卒大聲鼓譟,不需強求馬上脫身……不多時就會有人接應!」
他料想狄邁放在城外搜尋他的兵馬不會太少,即便軍隊間彼此相距很遠,可他們這邊鬧了這麽久,總會有人聞訊而來。
他們其實未必需要突圍而出,隻要能拖到援軍趕來,就可以反敗為勝——狄申畢竟隻有一路人。
李鐵生護著他且戰且退。劉紹雖然說不必強求突圍,可突圍而出畢竟還是上策,賀魯齊帶著他們幾次嚐試,均告失敗,不得已退回來,將軍隊收攏,一隊人馬被狄申逼得越縮越小。
眼看著就要落敗,李鐵生已懷了必死之誌,可想到自己死後,劉紹多半也不能活,思及死了那麽多的同袍兄弟,最後卻還是有負吳宗義之託,愧疚難當之餘,更覺心下慘然。
他知道劉紹在等狄邁的援軍。可狄邁已死,他那些人馬再多,也必定作鳥獸散,之後狄邁的一眾黨羽必遭清算,不會有好下場。
劉紹身在虎狼之國,之所以至今無恙,皆因與狄邁交好,如今他失了庇佑,即便這次不死,留在夏國,以後如何還能活命?
他又想再勸劉紹,可見他昏昏沉沉,已不大能說話,便沒開口。已有夏人破陣而入,直衝上來,他更是無暇多想,打起精神忙去迎敵。
可是他需要分出一手抱住劉紹,隻剩下一條手臂能夠揮刀,還要時常擋住射來的冷箭,一時間左支右絀,雖然有趙耳從旁掠陣,眨眼的功夫卻還是又添了幾道新傷。
他忍耐著一聲未吭。忽然,從西麵傳來呼喝聲,隨後狄申的攻勢猛然一亂,李鐵生展眼望去,見到另外一隊夏人衝上前來,同狄申一軍戰在一處,眼前一亮,不知是不是劉紹先前所說的援軍。
賀魯齊高聲道:「援軍到了,隨我來!」說完看了李鐵生一眼,隨後鞭子猛甩,一馬當先,撇下親兵,自己沖在最前麵,白刃紛飛,硬是砍開了一條路。
李鐵生聽不懂他說話,見狀卻也會意,連忙催馬緊隨其後。
賀魯齊身是大將,對李鐵生這小小的親兵頭目沒有印象,以為兩人是第一次見,可李鐵生卻識得他,知道他是夏人當中數一數二的虎將,若論勇武,隻在元涅一人之下,再沒有旁人能與他相比。
雍夏交戰多年,像這等夏人將領,李鐵生對其自然隻有忌憚而已,像這樣跟在他身後突圍,還是平生第一次,心中一時五味雜陳,壓下心緒,悶頭隨他突圍。
賀魯齊所部數百士兵見敵我兩軍兵力實在懸殊,原本已不報希望,如今見援軍已至,主帥又身先士卒,登時士氣大振,紛紛鼓勇而前,向西邊猛攻,奮力衝擊狄申軍陣。
狄申一軍漸漸支持不住,讓他們扯開一條口子。賀魯齊與援軍會合,隻換了兩口氣,見還有一隊人未能突圍出來,竟又折返回去救人,渾不將狄申的數千人馬放在眼裏。
李鐵生雖知他是夏人,見狀卻也不得不心生敬佩,同趙耳對視一眼,各自輕輕點頭。
他二人皆不懼死,若是戰場上有同袍陷入敵手,一定想也不想就回身救援,連眉頭都不會皺上一下。
可此時畢竟不同。一來被困那些人都是夏軍,手上不知欠了雍人多少人命,二來眼下當務之急是護住劉紹。
帶了一個人,他畢竟不敢像賀魯齊那般重入敵陣,當下隻好站定,拿眼追著賀魯齊,見他在陣中左衝右突,渾如猛虎,竟無人能近他的身,不禁在心中暗嘆。
但他隨即就收回視線,向這隊援軍打量片刻,登時心中一沉——這支人馬也不足千人,甚至似乎隻在五百上下,如何能夠抵擋狄申?
果然沒過多久,狄申也探出他們虛實,迅速穩住被沖亂的陣腳,調集兵馬,重又合圍過來。
賀魯齊已將內外兩軍合攏在一起,雖然先前所部精銳戰死不少,但趕來的京城衛戍也同樣是虎狼之師,作戰之時悍不畏死,不在他所部人馬之下。
得了他們補充,他手下人眾比先前更多,底氣為之一足,趁著狄申一軍還未徹底合攏上來,飛馬奪了把刀,手持雙刃,又衝殺上前,威不可當,有如天神。
李鐵生氣血翻湧,不顧身上傷重,緊跟在他後麵,瞧著他的背,心中猛一恍惚,想起吳宗義,竟生出一個念頭,仿佛他們兩個是同一個人,隻是吳宗義將軍是雍人,這個賀魯齊是夏人,除此之外,單在戰場之上,他二人再沒有什麽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