況且他力盡被俘,正是王荊公之「盡吾誌也而不能至者」,可說無怨無悔。
那些指摘於他的一眾旁人,當日未必有誰做得比他更多;至於那些罵他不能為國盡節的人所說的話,他以為就更不必聽了——畢竟他們能痛斥於他,就證明他們自己都還好好活著呢。
他一沒入夏國朝堂為官,二沒用自己的名聲為夏國招降納叛,三沒為夏人出一謀劃一策,就連日常所用開銷,都是用王府中舊有家資,不是受夏人之賄——
頂多隻是當初狄邁入主長安,抄掠一眾雍國王公貴族家資時,單獨給他開了後門,田產住宅、一應陳設絲毫未動,他多少承些恩情,腰杆沒法挺到最直而已,可離著十惡不赦總還是有那麽個十萬八千裏,實在沒什麽必要唾麵自幹,不敢見人。
他先前勸狄邁寬心,並非隻是搬出大道理空講,實際自己便是那樣想的,身體力行,時常出門同些滯留長安、不舍離去的文人雅士結交,也常常赴韋長宜、辛應幹等人的約,從他們口中探聽國內消息。
辛應幹自從發現了什麽了不得的驚天秘密之後,就同劉紹走得很近,隔三差五就要攜禮拜訪,或是約他同登酒樓,一起敘話。
這日辛應幹又找過來,見麵先送上一封請柬,劉紹低頭一瞧,才知他要大婚,不禁微微吃驚。
他先道聲恭喜,又客套幾句,隨後不經意間問了一句,「聽聞辛兄為著籌備登基大典,事務極多,怎麽在這個時候……」
辛應幹先是點頭,給他看看眼睛下麵的青影,隨後笑著嘆口氣道:「實不相瞞,這些時日在下確實是忙得昏天黑地,無暇他顧。」
「但劉兄也知,在下今年已三十有七,不是少年啦,膝下至今無子,實是火燒房梁,等不得了。幸好王爺垂憐,俯允了數日假期,使在下得以完婚,偷得三兩日空閑之後,還要再回去籌備大典的。」
劉紹心想:之前多少年過去,也沒見你著過急,怎麽這會兒忽然急得火急火燎了?卻也沒問,隻在心中一轉,便即作罷。
相比之下,還是辛應幹口中所說的「大典」更為讓他在意。
不止辛應幹,狄邁也曾對他提到過,先前夏國朝廷當中早有議論,說夏帝如今已是長城內外的天下共主,應噹噹著雍人的麵,在長安再度登基,以慰臣民之望,也能揚他大夏國威。
無奈狄邁不允,始終找理由推脫,此議才至今沒有成行。
後來狄邁受傷,很是病了一陣,尤其一開始的幾日全未理事。
消息飛馬送入金城,金城當中欲扶持夏帝親政者見狀抓住機會,又提出南下登基之議,聲勢極大,更是在狄邁還未回信時,便即簇擁著夏帝匆匆動身。
狄邁見木已成舟,加上如今天下未平,做出一副大夏忠臣之態於他也有利無害,也就沒再堅持,不但退了這步,反而還親自上手積極籌備,顯得十分忠勤王事,當真是皇帝的好臣子,狄顯的好哥哥,一連多日都為此奔忙。
劉紹問:「陛下還有幾日能到?」
「此行還有許多宮眷、大臣,車架極慢,估計還有一個半月……」辛應幹三句話不離自己人生大事,說完緊跟著又道:「本月十五日,劉兄可千萬賞光。」
劉紹笑道:「一定,一定。」
辛應幹成婚當日,劉紹果然攜禮前去祝賀。
進到院中,發現許多夏國大臣都已到了,座次按照官職大小一一排定,還分成了文武兩側,各占一邊,尊卑極為分明,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正要上朝呢。
辛應幹身著紅衣,對賓客一一見禮,喜笑顏開,隻是仔細看時,這笑容其實千變萬化,不勝枚舉:對著官職高的文臣是一種;對著官職高的武將是一種;對著官職低的,不管文臣還是武將,都是一種;對著並無官職在朝,卻頗有令名的又是一種;對著家中親戚,是另一種;除此之外,見了劉紹時,又是與眾不同的另外一種。
他滿麵堆笑地親自將劉紹引入院中,想讓他坐在最前麵,在宰相之前,劉紹自然推辭,自稱是白身,想隨便找一角落坐下,辛應幹又堅決不允。
兩人來回推讓幾次,打了一陣太極拳法,最後折了個中,辛應幹引著劉紹在不前不後的一處位置坐下,寒暄幾句,隨後告了個罪,小跑回門口,又去招呼旁人。
劉紹看他遠去,又瞧瞧四周,心中暗道:勢利眼到這種程度,也可說是真性情了。
宴席剛剛開始,賓主還未盡歡,忽然門口一陣騷動,眾人紛紛瞧去,不知發生了什麽。
辛應幹大是敗興,不知是哪個沒有眼力價的,趕在這個時候壞他的事,眉頭微皺,揮開下人,自己親自去看,沒想到走到半路,正瞧見狄邁進門。
他嚇了一跳,險些中途跌倒,狼狽踉蹌了下,隨後趕緊一握下擺,快步迎了上去。
狄邁一身常服,頭戴金冠、係紅纓,以為慶賀,昂首進門,見辛應幹朝著自己跑來,於是站定不動,等他上前以後,微笑道:「聽聞辛尚書娶妻,本王也來湊一湊興。」說完一揮手,身後就有一人上前來,雙手送上禮物。
辛應幹又驚又喜,又是害怕,連連作揖,「不知王爺駕到,有失遠迎,還望恕罪。王爺肯撥冗親至,實是、實是……」
他一時情急,居然磕巴起來,不由得心中暗急,可越急就越是磕巴,越磕巴就越急,居然就此卡住了,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那些指摘於他的一眾旁人,當日未必有誰做得比他更多;至於那些罵他不能為國盡節的人所說的話,他以為就更不必聽了——畢竟他們能痛斥於他,就證明他們自己都還好好活著呢。
他一沒入夏國朝堂為官,二沒用自己的名聲為夏國招降納叛,三沒為夏人出一謀劃一策,就連日常所用開銷,都是用王府中舊有家資,不是受夏人之賄——
頂多隻是當初狄邁入主長安,抄掠一眾雍國王公貴族家資時,單獨給他開了後門,田產住宅、一應陳設絲毫未動,他多少承些恩情,腰杆沒法挺到最直而已,可離著十惡不赦總還是有那麽個十萬八千裏,實在沒什麽必要唾麵自幹,不敢見人。
他先前勸狄邁寬心,並非隻是搬出大道理空講,實際自己便是那樣想的,身體力行,時常出門同些滯留長安、不舍離去的文人雅士結交,也常常赴韋長宜、辛應幹等人的約,從他們口中探聽國內消息。
辛應幹自從發現了什麽了不得的驚天秘密之後,就同劉紹走得很近,隔三差五就要攜禮拜訪,或是約他同登酒樓,一起敘話。
這日辛應幹又找過來,見麵先送上一封請柬,劉紹低頭一瞧,才知他要大婚,不禁微微吃驚。
他先道聲恭喜,又客套幾句,隨後不經意間問了一句,「聽聞辛兄為著籌備登基大典,事務極多,怎麽在這個時候……」
辛應幹先是點頭,給他看看眼睛下麵的青影,隨後笑著嘆口氣道:「實不相瞞,這些時日在下確實是忙得昏天黑地,無暇他顧。」
「但劉兄也知,在下今年已三十有七,不是少年啦,膝下至今無子,實是火燒房梁,等不得了。幸好王爺垂憐,俯允了數日假期,使在下得以完婚,偷得三兩日空閑之後,還要再回去籌備大典的。」
劉紹心想:之前多少年過去,也沒見你著過急,怎麽這會兒忽然急得火急火燎了?卻也沒問,隻在心中一轉,便即作罷。
相比之下,還是辛應幹口中所說的「大典」更為讓他在意。
不止辛應幹,狄邁也曾對他提到過,先前夏國朝廷當中早有議論,說夏帝如今已是長城內外的天下共主,應噹噹著雍人的麵,在長安再度登基,以慰臣民之望,也能揚他大夏國威。
無奈狄邁不允,始終找理由推脫,此議才至今沒有成行。
後來狄邁受傷,很是病了一陣,尤其一開始的幾日全未理事。
消息飛馬送入金城,金城當中欲扶持夏帝親政者見狀抓住機會,又提出南下登基之議,聲勢極大,更是在狄邁還未回信時,便即簇擁著夏帝匆匆動身。
狄邁見木已成舟,加上如今天下未平,做出一副大夏忠臣之態於他也有利無害,也就沒再堅持,不但退了這步,反而還親自上手積極籌備,顯得十分忠勤王事,當真是皇帝的好臣子,狄顯的好哥哥,一連多日都為此奔忙。
劉紹問:「陛下還有幾日能到?」
「此行還有許多宮眷、大臣,車架極慢,估計還有一個半月……」辛應幹三句話不離自己人生大事,說完緊跟著又道:「本月十五日,劉兄可千萬賞光。」
劉紹笑道:「一定,一定。」
辛應幹成婚當日,劉紹果然攜禮前去祝賀。
進到院中,發現許多夏國大臣都已到了,座次按照官職大小一一排定,還分成了文武兩側,各占一邊,尊卑極為分明,不知道的還以為這是正要上朝呢。
辛應幹身著紅衣,對賓客一一見禮,喜笑顏開,隻是仔細看時,這笑容其實千變萬化,不勝枚舉:對著官職高的文臣是一種;對著官職高的武將是一種;對著官職低的,不管文臣還是武將,都是一種;對著並無官職在朝,卻頗有令名的又是一種;對著家中親戚,是另一種;除此之外,見了劉紹時,又是與眾不同的另外一種。
他滿麵堆笑地親自將劉紹引入院中,想讓他坐在最前麵,在宰相之前,劉紹自然推辭,自稱是白身,想隨便找一角落坐下,辛應幹又堅決不允。
兩人來回推讓幾次,打了一陣太極拳法,最後折了個中,辛應幹引著劉紹在不前不後的一處位置坐下,寒暄幾句,隨後告了個罪,小跑回門口,又去招呼旁人。
劉紹看他遠去,又瞧瞧四周,心中暗道:勢利眼到這種程度,也可說是真性情了。
宴席剛剛開始,賓主還未盡歡,忽然門口一陣騷動,眾人紛紛瞧去,不知發生了什麽。
辛應幹大是敗興,不知是哪個沒有眼力價的,趕在這個時候壞他的事,眉頭微皺,揮開下人,自己親自去看,沒想到走到半路,正瞧見狄邁進門。
他嚇了一跳,險些中途跌倒,狼狽踉蹌了下,隨後趕緊一握下擺,快步迎了上去。
狄邁一身常服,頭戴金冠、係紅纓,以為慶賀,昂首進門,見辛應幹朝著自己跑來,於是站定不動,等他上前以後,微笑道:「聽聞辛尚書娶妻,本王也來湊一湊興。」說完一揮手,身後就有一人上前來,雙手送上禮物。
辛應幹又驚又喜,又是害怕,連連作揖,「不知王爺駕到,有失遠迎,還望恕罪。王爺肯撥冗親至,實是、實是……」
他一時情急,居然磕巴起來,不由得心中暗急,可越急就越是磕巴,越磕巴就越急,居然就此卡住了,一個字也說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