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頁
穿成黑料練習生後躺平了 作者:一一梨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甜檸和許溫星已經算是宿敵了,沒想到解決了那兩個,還有人買熱搜黑江洛。
江洛:「不多,是何曄,他還拍了我和張總的照片。」
霖月嘴角抽了一下,她就沒見過這麽新鮮的作死方法,「你想怎麽辦?」
江洛把他和餘蘇航的關係和換項目的原因說了:「我希望節目組能出麵。」
霖月沉默了一下,這些事她都不知道,不由暗嘆口氣,真的該多關注江洛了。
她沒有多言,直接聯繫了導演。
時間不早,兩人沒特地等回復,一起去了研討會。
地點選在一個會員製茶館,陳平江在國外採風,今天缺席,之前試鏡見過的副導演和總編劇都在。
四人落座,主要是想針對江洛對人設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
這部劇暫定名叫《世子》,是主權謀的大男主劇,聽瀾旗下王牌編劇主筆,筆鋒張揚輕狂,字裏行間帶著股辛烈,格局縱橫捭闔,詭計和忠肝義膽相得益彰。
當朝太子被害,先帝彌留之際欲傳位就藩在外的五皇子趙嘉政。
兩位王叔,昭王晉王虎視眈眈,意圖謀朝篡位,分別派人截殺五皇子。
晉王世子趙玄贏先到,守株待兔殺盡昭王人手,深夜屠五皇子府,五皇子倉皇出逃,他在追擊路上得知京城變故,皇上駕崩,太子舊部行刺晉王得手。
趙玄贏心知太子舊部隻是幌子,必然是昭王叔下的殺手,他若回京亦是死路一條。
他當機立斷,截殺改勤王,送五皇子回京繼位。
回京後,趙玄贏擁立新君,為他掃清障礙,邊關禦外敵,回京洗六部,重組內閣,推行土地新政,殺奸宦,平級襲爵,封裕親王。
小皇帝心思不定,聽信各路讒言,擔心他功高震主,對他猜忌不斷。
趙玄贏權謀無雙,一邊穩住小皇帝,一邊瓦解朝中昭王勢力,將其架空。
昭王眼見功敗垂成,把當年趙玄贏在設計殺害小皇帝母妃,並千裏屠府真相一齊抖出。
小皇帝借題發揮,與他大殿決裂。
最終裕親王為成全大義,自絕於藏悔山,死時隻有一把小皇帝所贈摺扇為伴。
整部劇隨著裕親王的視角展開,他浪蕩風雅不拘小節,喜歡在暗處運籌帷幄,進可邊關搏殺,退可朝堂弄權,人物魅力十足,高光場麵不勝枚舉。
相比之下,小皇帝就是個問題兒童。
前期天真仁慈,後期剛愎自用,具體行為基本可以概括成裕親王陣前殺敵,他在京城弄權拖後腿斷糧草。
天天自作聰明,被昭王折騰的剩下半條命,還怪裕親王救駕來遲。
誰看了這劇本都要支持裕親王原地弒君,取而代之。
江洛準備充足,講話不急不躁,調理明晰,從情節到人設抽絲剝繭。
主演要求改情節人設並不稀奇,何況研討會是薛定風定下的,編劇和副導演覺得他無非是想改幾句台詞或者加高光戲份,來之前就做好了同意的準備。
直到現在,他們聽著聽著才覺得不對勁,江洛分明是想大改人設。
江洛對著驚恐的編劇笑了笑,繼續說了下去,「裕親王和小皇帝最重點的戲份就是勤王初遇和大殿決裂,一個是因一個是果,穿起整個故事。可小皇帝多疑猜忌的人設,使得決裂戲份的感情張力大打折扣。」
編劇沒說話,他一直都是以情節見長,在人設和感情線方麵頗受詬病,之前聽瀾內審也是以情懷薄弱為由未通過,因此也沒急著反駁,甚至微不可聞地點了下頭。
「可如果換一下呢?」江洛說,「小皇帝自始至終都是全然的信任和依賴,他努力成長,夙夜勤政,都是為了保全自己和親手殺他母妃,屠他全府上下的裕親王。」
副導演眼皮跳了一下,這句話太殘忍了。
「至於裕親王,他七分正三分邪,為千秋基業不擇手段。」江洛給編劇倒了一杯茶,問到:「這樣的人,什麽值得他愧疚?讓他帶著那把禦賜摺扇赴死?」
編劇眼前驀地一亮,江洛用主角行為反推配角人設,行為合理性嚴絲合縫,竟讓他有種撥雲見日之感。
他沉吟片刻:「這個改動很大,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事情,要等陳導回來,再和薛老師一起決議。」
江洛知道這就是有可能了,驀然鬆了口氣。
這個劇本節奏十分緊湊,光是裕親王戰沙場,肅清朝堂,和昭王鬥法的部分就已經足夠精彩。
那些因小皇帝多疑產生的矛盾衝突並不必要,看著憋屈不說,還拉低格局,拿掉也不影響整體基調。
副導演在旁邊沉默了半天,這會小聲插嘴:「三三功課準備的很足啊,還有什麽其他的想法嗎?」
編劇也看過來。
江洛把劇本翻來覆去看了十幾次,思想導圖和細綱做過無數個,被問到頭上,順勢指出了幾個主要人物設定虛浮的問題。
編劇聽了,沒說什麽。
不過茶過三盞就不想再留了,看樣子是有了靈感,急著回去修改。
幾人寒暄片刻就準備散了,臨走前副導演一拍腦門,說:「忘了告訴你了,許可已經下來了,導演改了個名字。」
江洛點頭,這是常有的事。
副導演說:「叫《孤燈難明》。」
正在沏茶的江洛手一頓,滾燙的茶水頓時灑到他的手背上。
江洛:「不多,是何曄,他還拍了我和張總的照片。」
霖月嘴角抽了一下,她就沒見過這麽新鮮的作死方法,「你想怎麽辦?」
江洛把他和餘蘇航的關係和換項目的原因說了:「我希望節目組能出麵。」
霖月沉默了一下,這些事她都不知道,不由暗嘆口氣,真的該多關注江洛了。
她沒有多言,直接聯繫了導演。
時間不早,兩人沒特地等回復,一起去了研討會。
地點選在一個會員製茶館,陳平江在國外採風,今天缺席,之前試鏡見過的副導演和總編劇都在。
四人落座,主要是想針對江洛對人設的看法互相交流一下。
這部劇暫定名叫《世子》,是主權謀的大男主劇,聽瀾旗下王牌編劇主筆,筆鋒張揚輕狂,字裏行間帶著股辛烈,格局縱橫捭闔,詭計和忠肝義膽相得益彰。
當朝太子被害,先帝彌留之際欲傳位就藩在外的五皇子趙嘉政。
兩位王叔,昭王晉王虎視眈眈,意圖謀朝篡位,分別派人截殺五皇子。
晉王世子趙玄贏先到,守株待兔殺盡昭王人手,深夜屠五皇子府,五皇子倉皇出逃,他在追擊路上得知京城變故,皇上駕崩,太子舊部行刺晉王得手。
趙玄贏心知太子舊部隻是幌子,必然是昭王叔下的殺手,他若回京亦是死路一條。
他當機立斷,截殺改勤王,送五皇子回京繼位。
回京後,趙玄贏擁立新君,為他掃清障礙,邊關禦外敵,回京洗六部,重組內閣,推行土地新政,殺奸宦,平級襲爵,封裕親王。
小皇帝心思不定,聽信各路讒言,擔心他功高震主,對他猜忌不斷。
趙玄贏權謀無雙,一邊穩住小皇帝,一邊瓦解朝中昭王勢力,將其架空。
昭王眼見功敗垂成,把當年趙玄贏在設計殺害小皇帝母妃,並千裏屠府真相一齊抖出。
小皇帝借題發揮,與他大殿決裂。
最終裕親王為成全大義,自絕於藏悔山,死時隻有一把小皇帝所贈摺扇為伴。
整部劇隨著裕親王的視角展開,他浪蕩風雅不拘小節,喜歡在暗處運籌帷幄,進可邊關搏殺,退可朝堂弄權,人物魅力十足,高光場麵不勝枚舉。
相比之下,小皇帝就是個問題兒童。
前期天真仁慈,後期剛愎自用,具體行為基本可以概括成裕親王陣前殺敵,他在京城弄權拖後腿斷糧草。
天天自作聰明,被昭王折騰的剩下半條命,還怪裕親王救駕來遲。
誰看了這劇本都要支持裕親王原地弒君,取而代之。
江洛準備充足,講話不急不躁,調理明晰,從情節到人設抽絲剝繭。
主演要求改情節人設並不稀奇,何況研討會是薛定風定下的,編劇和副導演覺得他無非是想改幾句台詞或者加高光戲份,來之前就做好了同意的準備。
直到現在,他們聽著聽著才覺得不對勁,江洛分明是想大改人設。
江洛對著驚恐的編劇笑了笑,繼續說了下去,「裕親王和小皇帝最重點的戲份就是勤王初遇和大殿決裂,一個是因一個是果,穿起整個故事。可小皇帝多疑猜忌的人設,使得決裂戲份的感情張力大打折扣。」
編劇沒說話,他一直都是以情節見長,在人設和感情線方麵頗受詬病,之前聽瀾內審也是以情懷薄弱為由未通過,因此也沒急著反駁,甚至微不可聞地點了下頭。
「可如果換一下呢?」江洛說,「小皇帝自始至終都是全然的信任和依賴,他努力成長,夙夜勤政,都是為了保全自己和親手殺他母妃,屠他全府上下的裕親王。」
副導演眼皮跳了一下,這句話太殘忍了。
「至於裕親王,他七分正三分邪,為千秋基業不擇手段。」江洛給編劇倒了一杯茶,問到:「這樣的人,什麽值得他愧疚?讓他帶著那把禦賜摺扇赴死?」
編劇眼前驀地一亮,江洛用主角行為反推配角人設,行為合理性嚴絲合縫,竟讓他有種撥雲見日之感。
他沉吟片刻:「這個改動很大,不是我一個人能決定的事情,要等陳導回來,再和薛老師一起決議。」
江洛知道這就是有可能了,驀然鬆了口氣。
這個劇本節奏十分緊湊,光是裕親王戰沙場,肅清朝堂,和昭王鬥法的部分就已經足夠精彩。
那些因小皇帝多疑產生的矛盾衝突並不必要,看著憋屈不說,還拉低格局,拿掉也不影響整體基調。
副導演在旁邊沉默了半天,這會小聲插嘴:「三三功課準備的很足啊,還有什麽其他的想法嗎?」
編劇也看過來。
江洛把劇本翻來覆去看了十幾次,思想導圖和細綱做過無數個,被問到頭上,順勢指出了幾個主要人物設定虛浮的問題。
編劇聽了,沒說什麽。
不過茶過三盞就不想再留了,看樣子是有了靈感,急著回去修改。
幾人寒暄片刻就準備散了,臨走前副導演一拍腦門,說:「忘了告訴你了,許可已經下來了,導演改了個名字。」
江洛點頭,這是常有的事。
副導演說:「叫《孤燈難明》。」
正在沏茶的江洛手一頓,滾燙的茶水頓時灑到他的手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