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哀嘆自己這養孩子的命格一萬年不變,一邊默默的開始增加課程,從簡單的識字,算數,到一些木匠,鐵匠的手藝,甚至連著笛子,下棋這樣不怎麽費錢的雅趣,也一併歸攏到了課程裏,讓這些孩子將來能多點拿得出手的技藝。


    無論是在哪個時代,人心換人心總是不會錯的。阿玉的付出所與人都看在眼裏,所以當阿玉開春再一次來到集市的時候,這裏的人對他的友善程度簡直讓人詫異,買布?比別人低了一成,因為這店鋪的夥計用的是自己的內部折扣;買米?夥計又給介紹了最便宜合算的,還給內部價;想打一把匕首?鐵匠鋪的大師傅親自出來接待,給成本價,因為阿玉教給孩子的打鐵技能,被某個和他有親戚關係的學生給用到了這邊,大師傅從此節省了一成的成本。


    是的,能給阿玉這個折扣是因為,他家的這些人和他的那些學生大多都有親戚關係,這是小地方嘛,連著親,不奇怪,消息傳得快也不奇怪對吧。甚至因此,還有不少人開始湊上來,詢問阿玉,他那裏還收學生不。因為阿玉不要束脩啊,這樣的好地方,這樣的能耐人,誰家不想送孩子來學?


    那些冬日前跟著阿玉上山的孩子家,一家家的這個冬日過成什麽樣,大傢夥兒可是親眼看見的。有肉吃,有兔子皮做衣裳,有賣獵物得了餘錢買米,甚至還有攢了點錢,準備開春修房子的。這才一個冬日,就這樣的出息,這樣的先生不拜,那簡直沒天理。


    於是乎,剛開春,阿玉家就又要折騰起來了,就在院子外頭,重新起一個大大的木刻楞,好做學堂用。而他家的房子,也將繼續增加,最起碼在院子的兩邊,那是鐵定要起兩個廂房了,畢竟學生多了,總有會借住的事兒發生的對吧。而這一次起屋子,那比上一次真的是不知道快多少了,因為來幫忙的人很多啊,那些弟子,即使自己不成,家裏男丁也沒壯勞力,可砍樹總是會的吧,那些親戚總有那麽一兩個吧,再加上想送孩子來的一些人家知道消息後趕來的,這人一多啊,三天的功夫,這屋子愣是就起來了,這速度看的阿玉都咋舌。


    而等著屋子建好,阿玉才發現,他這小小的學堂,新入學的學生居然已經達到了十七個,這個數字……該不是將這周圍十歲以下適齡的都送過來了?難不成自家那廂房這是從此以後要改成學生宿舍了?這麽一堆孩子讓他一個人怎麽帶?即使這些孩子都很聽話,很乖,可怎麽也是孩子啊,你們怎麽就不知道送點大的過來呢?


    剛抱怨完,轉頭,阿玉就自己想通了這關鍵,因為在大些的,到了十三四歲,這樣的大孩子一般在尋常人家,已經當大人用了,要掙錢養家,要開始感受生存的艱難。讀書什麽的,對他們太奢侈了。


    想到這些,阿玉又心軟了。時代確實一直在進步的,因為讀書的比例,識字的比例後世永遠比前頭要多,在這個吃飯活命都艱難的歲月裏,讀書,太奢侈,是少數人的權利。比例?這個已經沒法子算了。除了世家子弟,有這個機緣的,或許萬分之一都不得。


    想到這些,阿玉難得的聖父了一回,讓這些孩子給家裏帶信,那些大孩子若是有空,也來學,反正他不收束脩,哪怕是再忙乎,偶爾幾次也成,好歹能認識幾個字,學點算數什麽的,以後不至於吃虧。再不濟他還能教他們打獵謀生的本事,也不算是耽擱了養家餬口。


    這樣的阿玉,用自己的善言善行,用自己的方式獲得了所有聽到這事兒的人的尊重,即使他年紀還小,即使臉上還稚嫩,可走出去,卻能讓無數人對他彎腰行禮。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敬重,是對他有教無類的尊重。


    與此同時,雜家,這兩個字因為阿玉,也在這一片地方留下了最深厚的群眾基礎,讓更多的人認識了這麽一個往日不受人們重視的學派,甚至雜家學的東西多,包羅萬象的名聲也慢慢的開始輻射出這一個小小的集市,開始讓更多的人知道了。至於阿玉自己?雖然還不能算什麽名士,可影響力已經像是漣漪一般開始擴散了。


    作者有話要說:  感謝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


    纖維噴霧 8瓶;


    第220章 在尋秦記裏開地圖14


    兩年的時間過得其實很快, 特別是當你總是能看到白幡的時候,秦趙之間的戰鬥以趙國一戰這損四十萬而結束,對於那些一國君主來說, 還能有苟延殘喘的餘地, 歌舞依然昇平, 美酒佳肴依然不斷, 可對於尋常百姓人家,卻像是塌了天一般的悲戚。


    別的地方不知道,可在這裏,在這個偏僻的集市附近,好在還有阿玉,兩年的教導, 已經讓不少人家的孩子頂起了門戶, 讓這家不至於因為頂樑柱的死亡而崩塌, 可到底,家已經不成家。


    可奇怪的是, 這裏的人卻沒有多少怨恨秦國的意思, 一個個悲傷的除了流淚還是流淚,這讓阿玉都有些不解。三國那些年, 說是戰亂,可到底維持了多年的和平, 阿玉終其一生也沒接觸過這樣的情況,而大唐?他們就沒什麽敗績,所以他也不懂戰敗一方百姓的心思, 這一次……


    「秦人?有什麽好怨的,這些年死在周圍各國之下的人還少嘛?真要怨恨,哪裏怨恨的過來?再說了,秦人?那秦國招賢令下了不止一次,那聽說朝堂上很多都是別國士子名士,就是咱們趙國朝堂,不也多是他國之人?」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和古代名人同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雨琉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雨琉璃並收藏[綜]和古代名人同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