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頁
[綜]和古代名人同在 作者:風雨琉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阿玉說的是爽了,可萬曆皇帝已經傻眼了,他從來沒想過這事兒還可以這麽辦?真的能這麽辦?為什麽不能這麽辦?若是他這麽辦了,那將來青史之上,自己這名聲……張居正算啥?比自己差遠了,那一條鞭法就是個半成品……萬曆皇帝突然傲嬌了!
作者有話要說: 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鬆(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鮮之役第一回 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
第二回 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實際上萬曆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兩次最終都是明朝失敗告終。
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第115章 當個合格的錦衣衛12
從阿玉家出來, 回到宮裏的萬曆皇帝整個人都不在狀態,愣愣的坐著就能不知道神遊到哪裏去了。這樣的狀況讓李太後十分的吃驚。這是有多久沒看到過自家兒子這樣了?上一次……上一次好像還是小時候張居正帶著他第一次外出走動,告訴他百姓生計的時候吧。難道這是又看到了什麽?
作為太後, 想知道什麽那就問, 沒什麽太大的顧忌, 於是乎小院子裏的事兒就讓太後知道了, 當場,這太後也有些傻眼了,坐在椅子上也開始皺著眉頭尋思起來,看的這宮殿裏僅剩的那個,和太後報告的太監都忍不住低下頭開始吐槽了。--果然不愧是娘兩,這反應都一樣一樣的。
咦, 為什麽是僅剩的太監?因為這事兒萬曆皇帝已經下令說不能外傳了。宮裏雖然說石頭都會說話, 從來都沒有什麽秘密, 可這也要看情況,在皇帝特意下旨說不能說的事兒上, 誰要是敢多嘴, 那真是沒事兒找死呢。再說了,本來知道的就那麽兩個人, 還是皇帝心腹。怎麽貼心怎麽來的那種,哪裏還能幹出背叛皇帝的事兒?咳咳咳, 實際上想背叛也要看情況對吧,這事兒要查起來實在是太容易了,他們可不傻。
宮裏的皇帝娘兩正開著腦洞, 滿腦袋都是田稅,商稅的,全是銀子在飛。李太後雖然知道的比皇帝晚,可想得卻比皇帝還細緻些,畢竟她早年到底也算是過過苦日子的,對於外頭各種官啊,大地主啊這霸占良田什麽的,更深有感觸,所以對於阿玉這一體收稅可能收上來的銀錢估計的更準確些。
而正是因為這知道的更準確,所以從一開始就動心了,那眼睛都在放光,拍著椅子扶手的時候,那手指頭都是顫抖的。隻是對於商稅,她倒是不怎麽重視,畢竟這東西幾百年了,都從沒有作為主稅賦出現過,她家也沒有經營過商鋪什麽的,所以認知度不夠。
「這法子……法子是好法子,可這推行天下隻怕很難啊。」
說到這個,太後嘆了口氣,皇帝是她生的,當娘的怎麽可能不知道兒子的心思?被張居正他們壓製了這麽些年,早就想做出點成績出來,好一展帝王威嚴。有這麽一個青出於藍的主意,隻怕不會放過。隻是這難度……
再有難度,太後覺得,自己也不能阻止,甚至反過來還應該幫上一把才是。錢這東西,即使是皇帝一樣也不嫌多,不然當初太後也不會支持張居正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出生貧民的太後,其實真的挺不錯。有魄力也有毅力,更有心胸。
所以即使隻是阿玉這樣一個小小的錦衣衛小旗,一個從七品的武人給出的想法,太後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妥,隻關心這要是執行,皇帝是不是承受的住這些壓力。由此可見,從根子上,太後真的是被這個計劃徹底的打動了。
「罷了,你回去吧,告訴皇帝,這事兒要細火慢燉,最好將當初張師傅身邊的幾個人找來,讓他們來辦,到底也算是有經驗,或許能更順當些。算了,你這樣和皇帝說……」
看看,薑就是老的辣,這事兒還沒辦呢,太後就已經開始找背鍋的了,反正是張居正手下的對吧,反正是鐵鐵的改革派對吧,反正這張居正死後就不怎麽如意對吧,這用上正好啊!
幹成了,成績是皇帝的,幹不成,有這麽幾個人也有個緩和的餘地,再不濟還能直接推出去平息一下朝堂什麽的,多好。再說了,這幾個不想因為是張居正一黨,被當初的對手徹底打趴下,這事兒就不可能不盡心盡力的辦,如此一來,這打手保證忠心不說,衝鋒陷陣都不用多給好處,多實惠……
作者有話要說: 萬曆三大征指明神宗萬曆(1573年—1620年)年間,先後在明朝西北、西南邊疆和朝鮮展開的三次大規模軍事行動。分別為李如鬆(李成梁長子)平定蒙古人哱拜叛變的寧夏之役;李如鬆、麻貴抗擊日本豐臣秀吉政權入侵的朝鮮之役;以及李化龍平定苗疆土司楊應龍叛變的播州之役。這三場大戰鞏固了中華疆土,維護了明朝在東亞的主導地位。
寧夏之役自1592年(萬曆二十年)二月十八日延至九月十八日。
朝鮮之役第一回 衝突自1592延至1593年(萬曆二十至二十一年);
第二回 衝突自1597延至1598年(萬曆二十五至二十六年)。
播州之役自1599延至1600年(萬曆二十七年至二十八年)。
而實際上萬曆時期的大規模軍事行動還包括萬曆十一年(1583年)至萬曆三十四年(1606年)的明緬戰爭,以及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的薩爾滸之戰,兩次最終都是明朝失敗告終。
清朝官方的《明史》載:「寧夏用兵,費帑金二百餘萬。其冬,朝鮮用兵,首尾八年,費帑金七百餘萬。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費帑金二三百萬。三大征踵接,國用大匱」。
又卷百二十三《王德完傳》:「近歲寧夏用兵,費百八十餘萬;朝鮮之役,七百八十餘萬;播州之役,二百餘萬」。
據此可以粗略統計出這八年間國家的軍事開支高達一千一百六十餘萬兩白銀。
第115章 當個合格的錦衣衛12
從阿玉家出來, 回到宮裏的萬曆皇帝整個人都不在狀態,愣愣的坐著就能不知道神遊到哪裏去了。這樣的狀況讓李太後十分的吃驚。這是有多久沒看到過自家兒子這樣了?上一次……上一次好像還是小時候張居正帶著他第一次外出走動,告訴他百姓生計的時候吧。難道這是又看到了什麽?
作為太後, 想知道什麽那就問, 沒什麽太大的顧忌, 於是乎小院子裏的事兒就讓太後知道了, 當場,這太後也有些傻眼了,坐在椅子上也開始皺著眉頭尋思起來,看的這宮殿裏僅剩的那個,和太後報告的太監都忍不住低下頭開始吐槽了。--果然不愧是娘兩,這反應都一樣一樣的。
咦, 為什麽是僅剩的太監?因為這事兒萬曆皇帝已經下令說不能外傳了。宮裏雖然說石頭都會說話, 從來都沒有什麽秘密, 可這也要看情況,在皇帝特意下旨說不能說的事兒上, 誰要是敢多嘴, 那真是沒事兒找死呢。再說了,本來知道的就那麽兩個人, 還是皇帝心腹。怎麽貼心怎麽來的那種,哪裏還能幹出背叛皇帝的事兒?咳咳咳, 實際上想背叛也要看情況對吧,這事兒要查起來實在是太容易了,他們可不傻。
宮裏的皇帝娘兩正開著腦洞, 滿腦袋都是田稅,商稅的,全是銀子在飛。李太後雖然知道的比皇帝晚,可想得卻比皇帝還細緻些,畢竟她早年到底也算是過過苦日子的,對於外頭各種官啊,大地主啊這霸占良田什麽的,更深有感觸,所以對於阿玉這一體收稅可能收上來的銀錢估計的更準確些。
而正是因為這知道的更準確,所以從一開始就動心了,那眼睛都在放光,拍著椅子扶手的時候,那手指頭都是顫抖的。隻是對於商稅,她倒是不怎麽重視,畢竟這東西幾百年了,都從沒有作為主稅賦出現過,她家也沒有經營過商鋪什麽的,所以認知度不夠。
「這法子……法子是好法子,可這推行天下隻怕很難啊。」
說到這個,太後嘆了口氣,皇帝是她生的,當娘的怎麽可能不知道兒子的心思?被張居正他們壓製了這麽些年,早就想做出點成績出來,好一展帝王威嚴。有這麽一個青出於藍的主意,隻怕不會放過。隻是這難度……
再有難度,太後覺得,自己也不能阻止,甚至反過來還應該幫上一把才是。錢這東西,即使是皇帝一樣也不嫌多,不然當初太後也不會支持張居正了。從這個角度來看,這個出生貧民的太後,其實真的挺不錯。有魄力也有毅力,更有心胸。
所以即使隻是阿玉這樣一個小小的錦衣衛小旗,一個從七品的武人給出的想法,太後也沒覺得有什麽不妥,隻關心這要是執行,皇帝是不是承受的住這些壓力。由此可見,從根子上,太後真的是被這個計劃徹底的打動了。
「罷了,你回去吧,告訴皇帝,這事兒要細火慢燉,最好將當初張師傅身邊的幾個人找來,讓他們來辦,到底也算是有經驗,或許能更順當些。算了,你這樣和皇帝說……」
看看,薑就是老的辣,這事兒還沒辦呢,太後就已經開始找背鍋的了,反正是張居正手下的對吧,反正是鐵鐵的改革派對吧,反正這張居正死後就不怎麽如意對吧,這用上正好啊!
幹成了,成績是皇帝的,幹不成,有這麽幾個人也有個緩和的餘地,再不濟還能直接推出去平息一下朝堂什麽的,多好。再說了,這幾個不想因為是張居正一黨,被當初的對手徹底打趴下,這事兒就不可能不盡心盡力的辦,如此一來,這打手保證忠心不說,衝鋒陷陣都不用多給好處,多實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