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和阿玉的談話當然不可能一直在那麽一個小亭子裏,為了能交談時間長一些,有利於自己在皇帝心中加深印象,阿玉裝出十分羞澀的模樣,說是藥親手做菜請皇帝這個大恩人吃飯。這一下子可真是戳到了萬曆皇帝的軟肋了。


    作為皇帝,是,他是吃這禦膳珍饈長大不錯,可同樣的,也因為是禦膳,那滋味……想想夢裏一道茄子要幾十隻雞來配的滋味,大家就該知道皇帝對於普通菜餚的認知度了,嗬嗬,基本沒試過。再加上……老實說這年頭請人吃飯還親自動手做的,一般二般的人還真是幹不出來。所以哪怕是好奇,這也讓阿玉直接勾搭到了皇帝的興趣,直接一路把人領回家了。


    哈哈,這下子,上頭該傻眼了吧,不是什麽人都能請了皇帝去家裏做客的,也不是什麽地方都能讓皇帝放心吃飯的,那麽這麽一對比,阿玉在皇帝的心裏又該是什麽樣的地位呢?這真是個大問題。


    那些鬼鬼祟祟的在後頭跟蹤觀察,探聽消息的人怎麽想,阿玉是不管的,他這會兒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到了萬曆皇帝的身上。這個皇帝不是李承幹,和他沒有總角之誼,他也不再是世家子弟,從身份上就差了好大一截,所以阿玉特意展露的都是屬於武人,屬於錦衣衛子弟的一麵。豪爽,大氣,能幹,精明,再加上一點子小聰明。


    「你識字?」


    阿玉家簡陋的隻有一個小院子,還是明顯剛翻新的小院子,這個萬曆皇帝已經早就從張誠嘴裏知道了,可是看到阿玉家擺放的書籍,卻還是大吃了一驚。這年頭武人讀書的可不多,而相識錦衣衛這樣,不,或者說像是阿玉這樣的錦衣衛底層讀書,那就更少了。由不得皇帝不意外。


    「啊,下官小時候身子不好,父親生怕以後不能習武,襲不了差事,所以就讓下官讀書,想著再不成,打點關係,混個文書什麽的,也算是能掙口飯吃,不想……說到底咱們武人,還是幹自己本分的活計更拿手些,讀書……讀的再好,人家也不認啊。」


    不動聲色中暗示自己讀書其實還成,隻是文武隔閡,所以沒的選,一來是展露幾分自己的本事,二來也算是埋下一個伏筆,文武不和,才能讓皇帝放心大膽的用對吧。平衡什麽的,阿玉也是相當懂的。


    「你倒是個有才的,如今錦衣衛中不少人家連著習武都有些荒疏了。」


    別以為皇帝在宮裏就什麽都不知道,這太平日子久了,文恬武嬉他在一次次的出宮中已經看得很是清楚。更不用說還有張居正了,那傢夥雖然權力欲望是重了些,可在教導皇帝的事兒上也確實挺用心,對於這個國家的問題,給皇帝分析的也算是透徹,讓萬曆皇帝看清了不少的本質問題,所以這萬曆後期才能不上朝就掌控全局。


    「也不能這麽說,大多數人都是好的,隻是……公子,你也知道,如今兵丁糧餉剋扣的厲害,真正到手的,連著明文規定的一半都不到,一個個的飯都吃不飽,日日為生存發愁,自然也就沒有了用心練武的心思。」


    再怎麽想要抱大腿,該說的總是要說的,這武人身份可是他這一世的根本,怎麽能讓皇帝留下這樣的印象?所以即使在院子裏不住地洗著菜,忙著做飯的準備,阿玉這嘴巴卻沒停,淨說些「真話」。當然分寸也是要有的,不能讓人尷尬反感對吧。到底這是人家國天下,說武人待遇不好,變相的也是說人皇帝不行對吧。


    「說起來,其實這些年還算是不錯的了,前些年……我爹曾說他還沒辦差的時候,家裏就我爺爺一人的糧餉,要養家裏四五口人,每日晚上餓的睡不著,要起來喝水才能躺下,那更苦。從這個上頭來說,張大人也算本事人。才多少年,這國庫聽說就多了不少的銀子,可惜了,人沒了,眼見著以後日子隻怕未必能繼續這樣好了。」


    「你說的是張居正?你們都記著他的好?他可是文官。」


    聽到阿玉說張居正,萬曆皇帝本能的皺起了眉頭,眼神也帶上了幾分銳利。即使如今他還沒有給張居正定罪抄家,可這並不能說他對這個曾經奪了他不少皇帝權利的宰相有什麽好感。


    「是啊,文官,不過他也算是文官裏頭有見識的,對武人也算寬容,為人……雖說奢靡了些,在國事上倒也算公心頗重的了,最起碼比那些裝傻充愣,啥都不幹,隻知道撈錢的強。」


    對於明朝,漢人的最後一個王朝,阿玉從來的第一天就有心扶一把,而這切入的角度時機等等,也揣摩了許久,所以即使看到自己的金大腿有些不悅,他也能權當沒看到,低著頭自己說自己的,盡力往皇帝感興趣的,能聽得進去的角度展開。


    「那你說說,他怎麽公心重?其他人怎麽撈錢?」


    聽著阿玉也不是說張居正全盤的好,隻是相比較覺得還成,萬曆皇帝心下那種不快自然就少了,與此同時對這個明明處在最底層,卻操著閣老心的笑錦衣衛來了興趣。他也覺得其他官也沒幾個好的,隻是不知道阿玉這麽個孩子,都接觸不到朝堂,又是從哪裏看出來的。


    「最起碼他給國庫找錢了呀。這就是公心!至於其他人……咱們不說別的,就說這稅賦的事兒,舉人就開始免稅這個大家都知道,這是國朝重視讀書人的表現,可那些讀書人……公子不是咱們錦衣衛的人,或許不清楚這裏頭的關竅,那些讀書人,隻要一考上舉人,那是全村全族的都去投獻,將地都放到那舉人的名下,如此一來,你說,這國朝幾百年,多少舉人?少了多少稅?聽說有些地方,如今都沒稅可收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和古代名人同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雨琉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雨琉璃並收藏[綜]和古代名人同在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