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頁
[綜]和古代名人同在 作者:風雨琉璃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偷懶?他們?小子哎,因為年紀大一些,身體好一些,他們其實幹的最多好不,你這個跟在後頭幹的還不到一半的,有這個臉說這話?這是看準了這會兒沒空揍你是吧。不過……說起來,如今這李愔跟的倒是挺緊的?
阿玉眼睛對著李愔一掃而過,隨即又看了看李祐,這兩個歷史上出了名的混帳皇子,如今……也沒那麽混帳了?是了,到底有親哥在前頭領著,再加上跟著外頭走動多了,小孩子眼界什麽的開闊起來,兄弟也能指望的上,自然會有所轉變。
這一個個其實變化都挺大,往日因為常見麵倒是也沒細想,如今才發現,變化真的不是一般的厲害。就是李泰,雖然說話什麽的,總是一股子看不起人的傲嬌味道,有提前修煉出毒舌的可能。可即使再吵吵,那也比以前好對吧。對著自家兄弟,最起碼不再是以往那種視而不見,權當垃圾的眼神。這多有利於皇宮內部大團結啊。
再看看我們這太子殿下,以前那日子過得,多孤單,多憋屈,如今呢?一天到晚彈劾太子的人數少了多少?最起碼三成有沒有?再有那皇帝和太上皇的態度,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這都是自己引導的好啊。哎,養孩子能養到這份上,真心不多,你說為啥大唐就沒有個教育獎呢?
胡思亂想的阿玉對於自己養孩子的功力忍不住又自得了一把。當然了,這真說起來也不過是一晃神的事兒,他這大半的精力可還在這薄荷上,雙手正忙乎的起勁呢。也正因為忙的起勁,那嘴巴突突起來就有點大。
「說起來這薄荷功用實在是不少,你看啊,種院子裏能驅蚊,熬成水放澡盆子裏洗澡能去痱子,加了蜂蜜做成糖能潤喉醒腦,就是藥用上也不小啊,發汗解熱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處處都有用。主治:外感風熱,頭痛,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溫病初起,風疹瘙癢,肝鬱氣滯,胸悶脅痛。唉,這麽好的東西,你說你們宮裏怎麽就沒多弄些種?我聽說陛下每年夏天被咬的也不輕吧,就是別的再不成,做個香包帶身上,好歹也能起點作用,少受點罪不是,這太醫都幹什麽吃的?」
太醫幹什麽吃的?太醫想吃你啊!看看,李承幹那一臉懵逼的表情,還有那幾個滿臉憤憤的皇子,回去之後,那太醫估計,有的讓他們記恨了。
阿玉這是當大夫當的成了習慣了,全然忘了這可是唐朝,還是唐初,連著《唐本草》都還沒出來的時候,能有幾個像是他這樣,對這些東西知道這麽全的?而薄荷是啥時候大麵積使用的呢?那是明清啊,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你說啥?孫思邈?對,人家是大拿,可這大拿看的是啥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寫的是啥書?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哦,還有一部符合道家丹道身份的《丹經內伏硫黃法》,不過那好像是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是屬於火藥類?嗯,這個跨度似乎有點大……並且,這會兒人孫思邈還沒到那種高度,歷史記載,一直要到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才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 國家藥典《唐新本草》,作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的《千金方》也是在永徽三年(652年)才成書。
你說那前頭也有本草?本草和本草也是不一樣的,就那《神農本草經》來說,那裏頭藥材才幾樣?365種,親,《本草綱目》裏頭可是有1892種,你說這差距有多少?反正吧,這麽一算……阿玉這若是去當個太醫什麽的,妥妥比宮裏那些更本事,若是機緣湊巧,混個神醫什麽的,那半點擱楞都沒有啊。
有了這麽一個對比,再來說阿玉的吐槽,那真是絕對的俯視有沒有?那就不是一個等級,一個江湖中都能稱之為金仙醫聖的神醫,對上這些早古派太醫……你這鄙視的虧不虧心?那些太醫要是知道了,吐血都不足以表示他們的悲憤啊。
「說起來……阿玉,你這啥時候學的醫?」
嗯?這是個問題,在這個世界裏,他的人設好像和醫沒啥關係吧。那他這……這是自己露馬腳了?哎呦,這嘴巴闖禍還真是隨時隨地啊。好在阿玉這情況遇上的次數多了,相對的也算是有經驗,這不是,眼睛那麽一翻,沒好氣的說到:
「我書看的多不行啊?說實話,真要有心,其實多知道些藥草知識並不難,就是《詩經》裏頭細找,也能翻出百八十種來,不然那些儒家的人也不至於神兜兜的,總覺得自己能看得懂藥方了。隻是吧,我當初……唉,這麽說吧,我曾覺得,不為良相,就為良醫,也是個不錯的出路,所以多用心了些。」
嗯,這話……這是搶了人範沖淹的名句?好吧,李承幹他們不知道範沖淹,隻是從阿玉這語氣裏透露出來的那種隱晦的含義……夠他們神展開了。
這阿玉家的情況他們是知道的,作為一個中等人家的旁支,又是沒了爹媽近親的,感覺出仕希望渺茫,想著給自己多尋點出路,這個好像確實合情合理。因為沒人教導,所以自己多用心學點東西什麽的,也符合阿玉見識廣博,學問精深的人設。這麽一算……阿玉懂得多,好像也挺正常的啊。那既然這樣,他們這戳人家心窩子的事兒,多問是不是有點不厚道?
感覺自己有點不厚道的李承幹立馬沒問題了,假裝咳嗽一下,眼睛往邊上一掃,看著兄弟們都轉過了頭,邊開始打岔說起了別的。
阿玉眼睛對著李愔一掃而過,隨即又看了看李祐,這兩個歷史上出了名的混帳皇子,如今……也沒那麽混帳了?是了,到底有親哥在前頭領著,再加上跟著外頭走動多了,小孩子眼界什麽的開闊起來,兄弟也能指望的上,自然會有所轉變。
這一個個其實變化都挺大,往日因為常見麵倒是也沒細想,如今才發現,變化真的不是一般的厲害。就是李泰,雖然說話什麽的,總是一股子看不起人的傲嬌味道,有提前修煉出毒舌的可能。可即使再吵吵,那也比以前好對吧。對著自家兄弟,最起碼不再是以往那種視而不見,權當垃圾的眼神。這多有利於皇宮內部大團結啊。
再看看我們這太子殿下,以前那日子過得,多孤單,多憋屈,如今呢?一天到晚彈劾太子的人數少了多少?最起碼三成有沒有?再有那皇帝和太上皇的態度,是不是比以前更好了?這都是自己引導的好啊。哎,養孩子能養到這份上,真心不多,你說為啥大唐就沒有個教育獎呢?
胡思亂想的阿玉對於自己養孩子的功力忍不住又自得了一把。當然了,這真說起來也不過是一晃神的事兒,他這大半的精力可還在這薄荷上,雙手正忙乎的起勁呢。也正因為忙的起勁,那嘴巴突突起來就有點大。
「說起來這薄荷功用實在是不少,你看啊,種院子裏能驅蚊,熬成水放澡盆子裏洗澡能去痱子,加了蜂蜜做成糖能潤喉醒腦,就是藥用上也不小啊,發汗解熱藥,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氣,處處都有用。主治:外感風熱,頭痛,咽喉腫痛,食滯氣脹,口瘡,牙痛,瘡疥,癮疹,溫病初起,風疹瘙癢,肝鬱氣滯,胸悶脅痛。唉,這麽好的東西,你說你們宮裏怎麽就沒多弄些種?我聽說陛下每年夏天被咬的也不輕吧,就是別的再不成,做個香包帶身上,好歹也能起點作用,少受點罪不是,這太醫都幹什麽吃的?」
太醫幹什麽吃的?太醫想吃你啊!看看,李承幹那一臉懵逼的表情,還有那幾個滿臉憤憤的皇子,回去之後,那太醫估計,有的讓他們記恨了。
阿玉這是當大夫當的成了習慣了,全然忘了這可是唐朝,還是唐初,連著《唐本草》都還沒出來的時候,能有幾個像是他這樣,對這些東西知道這麽全的?而薄荷是啥時候大麵積使用的呢?那是明清啊,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李時珍的《本草綱目》。
你說啥?孫思邈?對,人家是大拿,可這大拿看的是啥書?《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寫的是啥書?是《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哦,還有一部符合道家丹道身份的《丹經內伏硫黃法》,不過那好像是伏火硫黃法的製作方法?是屬於火藥類?嗯,這個跨度似乎有點大……並且,這會兒人孫思邈還沒到那種高度,歷史記載,一直要到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才完成了世界上第一部 國家藥典《唐新本草》,作為中國最早的臨床百科全書的《千金方》也是在永徽三年(652年)才成書。
你說那前頭也有本草?本草和本草也是不一樣的,就那《神農本草經》來說,那裏頭藥材才幾樣?365種,親,《本草綱目》裏頭可是有1892種,你說這差距有多少?反正吧,這麽一算……阿玉這若是去當個太醫什麽的,妥妥比宮裏那些更本事,若是機緣湊巧,混個神醫什麽的,那半點擱楞都沒有啊。
有了這麽一個對比,再來說阿玉的吐槽,那真是絕對的俯視有沒有?那就不是一個等級,一個江湖中都能稱之為金仙醫聖的神醫,對上這些早古派太醫……你這鄙視的虧不虧心?那些太醫要是知道了,吐血都不足以表示他們的悲憤啊。
「說起來……阿玉,你這啥時候學的醫?」
嗯?這是個問題,在這個世界裏,他的人設好像和醫沒啥關係吧。那他這……這是自己露馬腳了?哎呦,這嘴巴闖禍還真是隨時隨地啊。好在阿玉這情況遇上的次數多了,相對的也算是有經驗,這不是,眼睛那麽一翻,沒好氣的說到:
「我書看的多不行啊?說實話,真要有心,其實多知道些藥草知識並不難,就是《詩經》裏頭細找,也能翻出百八十種來,不然那些儒家的人也不至於神兜兜的,總覺得自己能看得懂藥方了。隻是吧,我當初……唉,這麽說吧,我曾覺得,不為良相,就為良醫,也是個不錯的出路,所以多用心了些。」
嗯,這話……這是搶了人範沖淹的名句?好吧,李承幹他們不知道範沖淹,隻是從阿玉這語氣裏透露出來的那種隱晦的含義……夠他們神展開了。
這阿玉家的情況他們是知道的,作為一個中等人家的旁支,又是沒了爹媽近親的,感覺出仕希望渺茫,想著給自己多尋點出路,這個好像確實合情合理。因為沒人教導,所以自己多用心學點東西什麽的,也符合阿玉見識廣博,學問精深的人設。這麽一算……阿玉懂得多,好像也挺正常的啊。那既然這樣,他們這戳人家心窩子的事兒,多問是不是有點不厚道?
感覺自己有點不厚道的李承幹立馬沒問題了,假裝咳嗽一下,眼睛往邊上一掃,看著兄弟們都轉過了頭,邊開始打岔說起了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