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統計完數據的公孫先生忍不住都想吸氣了,別看京城聽著兵多,什麽八十萬禁軍什麽的,這大部分可都是防著北麵的,在京城的並不多,而且這裏頭還有近半都是往年招收的流民,是為了防止流民作亂的權宜之計,這些人可沒什麽戰力,若是這一二千都是精兵,那……真作亂起來在,麻煩絕對不小。


    「其他的呢?那山探的如何。」


    山?一樣讓阿玉猜對了唄。雖然人家防的嚴實,可就偷偷從山裏犄角旮旯地方尋到的石頭來看,那妥妥就是鐵礦啊。至於鐵礦做什麽用,這個用小腳趾都能想到了對不對。所以嘍,包大人覺的,這襄陽王想要謀反,那已經是鐵板釘釘了。


    第52章 跟著展昭去破案51


    有了牛, 鐵礦,等實證,再加上匠戶獵戶失蹤的人數, 時間, 還有包大人這邊對像樣周邊官吏的調查, 層層疊疊的加在一起, 這襄陽王謀反一事已經昭然若揭,在這樣的情況下,包大人立馬休書,將各色證據整理後快馬送到了前頭因為真假狀元而關係更進一步的王丞相那裏,托他代為當麵上呈官家。


    什麽?為什麽不著八賢王?是,包青天這一整部戲裏頭, 八賢王確實挺不賴, 妥妥是包大人的好基友, 可問題是,人八賢王也是皇室宗親, 血緣不遠, 這樣的時候,這樣的案子, 弄不好就容易牽扯上關係,以後日子難過, 避嫌都來不及。怎麽能這麽不講義氣,關鍵時刻將人家拉下水呢?以後還想不想人家幫忙了?


    所以說,包大人別看鐵麵無私, 好像對著誰都能懟,都能槓,事實上人家門清,心思玲瓏著呢。也是啊,沒點政治智慧,沒點做人的圓滑,怎麽可能一路高升?包拯同學之所以有如此清名,說白了不過是公心更重,重法重義,在做官做人更有底線罷了。


    且不說這題外話,卻說皇帝那裏得了王丞相當麵呈告,捏著那一疊的證據滿臉失望難過,弄得王丞相都急了。一疊聲的勸慰催促道:


    「官家,對待這些宗親上,您足夠寬容了,是他們不知道惜福,總奢望不該有的福分,您又何必為這樣的逆臣賊子傷心?如今要緊的是,趕緊給包拯傳下旨意,趕緊的將這事兒處理妥當才是天下之福。否則萬一走漏了一絲半點的消息,這……襄陽王能將這事兒瞞下二十多年,隻怕這朝中也少不得他的朋黨,若是尋機發難,必有天下大亂之憂。」


    這是第二次了,皇帝眉頭皺了起來,第二次有人提醒他這朝堂上,這圍毆在他身邊的人當中,有這逆臣賊黨,俗話說,眾口鑠金,即使沒這樣的事兒,一個皇帝讓人勸說多了,也容易起疑心,更別說還說的這麽有理有據了,宋仁宗這次怎麽也不能當沒聽到,心下難得起了一次狠心,要好好的清查一下自己這皇城內外。


    一向寬厚仁慈的皇帝要查身邊人?這麽一來,這後頭的改變……宋仁宗一生3子15女,為什麽隻有4個女兒長大,其他的全是早亡?特別是皇長子,為什麽出生就死?你說遺傳基因?他爹也差點沒兒子?孩子身體弱?別人也就罷了,人第二個小子可是活到了5歲的。更詭異的是,後實記載這老二趙昕居然葬在親媽苗貴妃娘家的地盤上,你說這裏頭沒有貓膩?


    看看這不成比例的男女性別,想想一出生就死的比例,這裏有多少是後宮陰私?又有多少是宗室手腳?別以為不可能啊,前頭也說了,他爹當時差點沒兒子,可是接了宗室子弟進宮教養的,有一就有二,你怎麽知道那些人死心了?怎麽知道他們沒在宮裏留下人手?


    就是皇帝自己能安全長大,那也是託了劉太後強勢的福,等到了他的子女?親媽沒本事(有本事也不會被劉太後壓下去了對吧。)養母的人手又年老淘汰(知道了親媽養母對上,他即使為了孝道還能待見這劉太後的人?)他自己又端著仁慈的麵孔,這哪裏還鎮得住?


    如今有了這麽一出,哪怕隻是清理出去一半呢,好歹他以後的子女那生存的希望也多了一半不是?說不得這一輩子,在這裏,宋仁宗總算是不用為無子送終犯愁了。這歷史改的,不知不覺,嗬嗬,依然是阿玉背鍋躺槍的份。


    扯遠了,不說這宋仁宗一心清理宮城的事兒,隻說這裏,他聽了王丞相的勸,直接祭出了超級大殺器尚方寶劍,快馬直送到包拯這裏。那邊襄陽王終於也感覺不對了。


    就像是阿玉說的,人家能瞞上這麽些年,別的不說,朝中的消息那是必定靈通的很的,這尚方寶劍都出來了,作為心理有鬼的襄陽王,想想在不遠處停留了蠻長時間的包拯,他立馬心慌了。


    心慌了怎麽辦?二十多年都沒搞定謀反大事兒,可見這襄陽王效率有多低,人有多墨跡,這樣的墨跡的人讓他當機立斷立馬舉事這不可能,那麽探聽消息就成了最要緊的事兒。於是乎,就在某一天,包拯的地方就迎來了送上門的殺手。


    阿玉的十香軟筋散那麽一下去,嘿,立馬活捉襄陽王心腹高手一名,有了這樣的活口,嗬嗬,就開封府的本事,想撬開他的嘴那真是……啊,還用問?


    有了這麽一出,那接下來的事兒就容易了,這都派殺手了,還等啥,直接上門吧。


    「私製龍袍,侵吞稅賦,剋扣貢品,演練私兵,鍛造兵甲,私開礦山,宮室違建,勾結朋黨,關押官匠,殺人滅口,強擄婦人,嗬嗬,這居然是我大宋的親王?居然是一國宗室?大逆不道,為非作歹到如此地步,若不嚴懲,國朝法紀何在?來人,請尚方寶劍,即刻啟程,前往襄陽。」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綜]和古代名人同在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風雨琉璃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風雨琉璃並收藏[綜]和古代名人同在最新章節